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1-09 10:40:11| 人氣1,143|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眷村文化簡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眷村文化簡介 ─ 施乃綺  呂沛勳

眷村的起源
1949年(民國38年)一群來自大江南北的大陸人隨著國民黨政權大批抵台群聚而居,據說當時為了避免228事件後遺症同時策劃使用由大陸運扺台灣的92萬兩黃金藉由薪資米糧散播全台,所以辦理集合式的「眷村」,由軍、公、教、中央民代按職等之不同抽籤安排各種坪數等級不同的無產權宿舍。韓戰前後浙江大陳島全島居民追隨蔣介石扺台,手臂刺青「反共抗俄、殺朱拔毛」的韓戰義士投奔自由。這二批在當時被界定為「有情有義」的群體也被國民政府匆促的建「義胞新村」安置,所以集軍、公、教、義、中央民代,大致分為五大階層的眷屬宿舍散佈座落於台灣各地,台灣百性則圍繞著眷村設立日用品交易集合市場由「物易物」至「錢易物」,眷村政策的奧妙開始顯現。

眷村第一代生活寫真:「竹籬笆的長影」
書名:竹籬笆的長影 (眷村爸爸媽媽口述歷史)
編者:潘國正

眷村弟子從軍
眷村巷道


眷村文化的特質
.「眷村」被標籤化、同質化後,形成較為畫一的眷村性格
.眷村人的生命歷程與國家命運休戚與共,而孳生一種較為強烈的愛國情懷
.語言、生活背景與習慣的不同,為了自我保護自然而然的產生出一種較為團結的眷村性格。
.眷村中階級服從的倫理觀念較之其它各地區的居民發達,形成一種獨特的文化特質。
.早期眷村子弟不易融入台灣社會,職業選擇受限,或者保家衛國的號召而多數從軍

眷村文化產生的負面效應
.眷村傳統上的「外省人意識」,一直極為強烈,以對抗不同文化衝擊和新環境的不安,其結果在心理上必然形成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自我偏愛,使得眷村的空間性格更形隔離封閉及排外。

.眷村居民幾乎以難民姿態來到台灣,於是眷村成了陌生土地、陌生文化包圍下的安全避風港。也由於階級與服從效忠的關係,促成了眷村居民成為國民黨最忠實的擁護者,但是也更因此加深了眷村近似隔離的社區特性。在生存空間狹小、公共設施缺乏、眷村建設落後,軍方或地方政府都視之為沉重包袱不願觸及的情況下,眷村自治會除了轉達指示,並無法爭取到合理的自主性地位,以凝聚實力尋求強有力的訴求力量,於是在愈來愈明顯的民主分贓過程中,無法得到應有的重視。

.由於眷村生活與週遭的不同,以致眷村居民多安於封閉的生活領域,對於其它生活環境的不確定性較無法接受。再者,眷村第一代多已年邁力衰,更不願輕易改變其既有的生活方式。

省籍情結與族群仇視
國民政府撤守台灣後,遷台人民並沒有「獨立國家觀念」,只認為台灣是移民社會為主,因而對台灣只存有「過客」的心態。此外,國軍帶來的是截然不同的管理方式與較為混亂的生活秩序,比如外省籍軍人認為軍人坐火車、看戲、看電影不買票、不排隊是理所當然,到台灣當然也如此。但是台灣人在日本教育下已有法治觀念,這是外省人做不到的。當時台灣社會如此理性謙卑的文化,如何受得了國民政府野蠻非理性的統治;加諸前述原因如不同文化與生活方式、228事件的發生,省籍情結與仇視問題由此而生。

眷村第二代
.多有「大陸情結」、「愛國情操」
.同輩之間凝聚力強 領導vs. 結黨營私
.高階vs. 低階家庭後代
.省籍問題
.凡事自己來、樸實、勤儉
.自然的兩性交往
.父母普遍重視教育

.各地(省)語言文化接觸多
.常搬家,適應力強
.超越自卑的過程
.「呷雞蛋無,放雞屎有」
.皆懷念眷村生活

本文引用: http://www.srcs.nctu.edu.tw/taiwanlit/issue3/3-2.htm
 

台長: 白雲
人氣(1,143)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開心水吧 |
此分類下一篇:轉載~偉忠媽媽的眷村
此分類上一篇:轉載~眷村的形成與發展

dmvkw
台灣硬起來 抵制菲律賓
2013-05-17 18:57:4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