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2 13:30:41| 人氣5,722| 回應8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經理人生 :一本《主管經 》

主管經:高階主管的管理角色
企業組織的金字塔結構,可分為基層人員、基層主管、中階主管、高階主管等不同的階層。位居金字塔頂端的高階主管,雖然所屬位階高,對基層人員不是很熟悉,不過對於基層團隊仍有應負的管理角色。

方向指引者:基層團隊的工作方向,有賴高階主管指引。且在基層團隊運作過程中,高階主管得定期檢核方向是否偏離原訂目標。由於中基層主管易因過度注重效率與執行細節,而忽略組織整體效益與長期考量,因此高階主管須以較高與全面的視野,協助確認團隊方向。若工作方向偏離目標,應協助基層團隊修正方向。

資源提供者:
若基層團隊因限於位階或人際網絡不足,無法取得重要資源,高階主管可透過自己的人脈,或運用公司所賦予的較高權限,協助基層團隊取得所需資源。

跨單位溝通協調者:
若高階主管轄下部門間的溝通協調出現問題,高階主管應出面斡旋,協助消除部門間的衝突或意見岐異。即使發生爭議的單位,超出管轄範圍,透過高階主管之間的協商,可加速問題的解決。

中基層主管輔導者:
由於中基層主管與基層團隊互動頻繁,對團隊成功與否具關鍵影響,高階主管應輔導中基層主管領導統御的技巧,在工作中協助他們強化管理能力。若中基層主管不適任,應迅速更換。

啦啦隊長:
高階主管對基層團隊的勉勵,即使只是口頭嘉勉,或出席頒獎典禮親自頒獎基層人員,都會有相當好的效果。高階主管應善用此一武器,協助中基層主管為基層團隊打氣,進而活化團隊工作士氣。

黑白臉:
高階主管握有鞭子和胡蘿蔔的獎懲資源,可供中基層主管運用,也可自行使用,或與中基層主管搭配,扮演黑白臉的角色。沒有人喜歡扮黑臉,且容易形成既定形象,不妨黑白臉角色交互搭配,若中基層主管扮黑臉,則高階主管扮白臉;若高階主管扮黑臉,則由中基層主管扮白臉。透過兩者的角色調和,可讓獎懲資源的運用更具彈性與效果。

家庭親善大使:只要時間許可,高階主管可多參與基層成員家庭的婚喪喜慶活動,讓員工家屬感到倍受重視,不僅給足家屬面子,更讓家屬覺得自己的子弟深受公司重用,而願意為他們提供更強大的家庭支援力量。

身屬決策層級的高階主管,與基層團隊將漸行漸遠,但若能在特定時刻扮演合適的角色,將事半功倍地協助中基層主管與基層團隊獲致成功。
 
  
主管經 :主管的修行法門

曾經連續15年獲得日本壽險業業績冠軍的推銷之神原一平,原本是個其貌不揚、學歷不高、叛逆頑劣的小太保,但憑藉著不服輸的性格,透過工作上的自我磨練與修行,不僅革除個人惡習,提升靈性層次,並在工作上展現不凡的成就。

原一平曾說:「人的一生,就是一段修行的漫漫長路。一旦出世為人,就得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每日努力修行。如何使今日的我比昨日的我更充實、更精進,這是對人生應有的態度。」同樣地,主管也透過擔任管理職,而進行人生的修行,原一平所採取的修行法門,或許可提供一些指引。

認同工作價值:西藏流亡精神領袖達賴喇嘛曾說:「快樂生活源自內在的特殊價值」。對原一平而言,推銷壽險的特殊價值在於,它是一份行善的工作。

主管的成功源自於所領軍的團隊成功達成目標,輔導部屬有如助人成長的善事,若主管能認同管理的特殊價值,出現工作瓶頸時,便較易克服挫折,並於自我心理建設後,繼續修行管理功夫。

尋求人生導師:原一平一生巧遇幾位人生導師,包含老和尚吉田勝逞、伊藤道海以及上司阿部章藏等;不過,除了機遇之外,他也懂得虛心求教,察納雅言,才能在人生旅程困頓之際,透過人生導師協助指引方向。

主管可在公司內外部尋求管理標竿或管理導師,以便在管理修行路上,有諮商與請益的對象。
不過,主管首須具備改變自我的意念,才能接受人生導師的教誨。 留一隻眼睛看自己:如同伊藤道海所言:「修行者往往只看見別人的過失,卻看不見自己正犯了相同的錯誤。」原一平為避免自我蒙蔽,透過「原一平批評會」,以及自聘徵信社調查自己等方式定期檢核自己,將自己的缺點揪出來,以鞭策自己不得鬆懈與自滿。

主管也應定期自省、尋求內外部管理導師的回饋與建議,或由部屬異常的言行舉止,檢視自己的管理缺失。

實踐體悟:古代皇帝常設有「御史」的諫官職務,專司監察進諫,卻不見得每位皇帝都可變成好皇帝,其間的關鍵在於知悉自己的缺失後,能否實踐體悟。原一平在遭受批評與指責後,會逐一細嚼慢嚥,直到完全消化為止,靠實踐以勝過昨日的自己。

主管想超越自己,就得做到克己的修身功夫,不論是透過人生導師或自省所得的體悟,都得不斷提醒自己,落實於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推銷之神原一平藉由推銷壽險,進行人生修練,主管則透過管理任務,體驗修行之路。以正面態度看待管理工作,並透過外部諫言與內部自省等方式,定期自我檢討,體悟心得,且落實運用於日常管理工作,則主管終能如原一平般,革除惡習精進修行,也能提升團隊績效。
 
  
主管經:主管進階之旅
依據凱茲 (R.katz) 對管理技能的定義,
管理者應具備技術性技能、人際關係技能、概念性技能等三種管理技能。隨著主管的層級愈高,技術性技能的重要性愈低,概念性技能的重要性則增加,至於人際關係技能,則始終維持其一貫的重要性。 
 隨著基礎管理能力日益純熟,表現優異的基層主管可望榮升中階主管,此時,必須開始加重概念性管理技能的比重。對習於運用微觀角度審視工作細節的基層主管而言,這將是思考模式的重大改變。

中階主管在管理思考模式上應做那些調整,才能達到概念性技能的層次?
從被動到主動:
基層主管通常被動接受上級主管下達的戰令,並設法克服種種困難,以超強執行力達成交辦任務。但進階至中階以上主管,管理思維須由「被動接受命令」轉換為「主動擬定戰術或策略」,逐漸培養概念性技能。

從低樓層到高樓層:
基層主管著重細節與技術性管理技能,但晉升至中高階主管,就必須學習提升高度,拉高視野。站在較高的制高點觀察,才能俯看趨勢變化,從中找到新的利基點,也才能跳脫本位主義,揣測上下屬部門主管的想法、整體的最佳對策。透過管理思維高度的調整,可鍛練概念性技能。

從垂直到水平:
基層主管初期的的挑戰,在於學習管理團隊的藝術,著重於垂直深化地建立、經營與驅動團隊。晉升中階以上主管,則須開始學習水平的跨部門協調能力,在建立協力關係與衝突管理的歷程中,須運用概念性技能,與不同功能主管對話,便能強化概念化技能。

從接受資源到分配資源:
基層主管多為資源的爭取者與接受者,並將所獲資源做最佳的運用。即使不幸分配到一手爛牌,也得用心打好牌。升任中階以上主管後,將能掌握較多的資源,以及資源的分配權。為能達成最佳的資源調度效果,須學習概念化技能,以有效布署與善用資源。

誠如日本一橋大學教授野中郁次朗與竹內弘高所言:
「高階主管創造遠景或夢想,中階主管則發展一般員工所容易瞭解的、較具體的觀念,試著解決高階主管在夢想和現實世界的衝突。」

基層主管由精確掌控細節與準確執行任務的層級,升級到承接高階主管願景的中階主管,便邁入全新的管理領域。除應了解中階主管在組織中的職責與角色外,亦應培養中階管理者應有的思維與管理模式。
但思考模式的調整非一蹴可幾,有賴中階主管自我學習動能, 以及高階主管的費心調教,以逐步提升至概念性技能的管理思考層次。
 
 
主管經:適才適所

依據德國教育學家史坦納的教育理念,設立的華德福學校,已在世界各國推展開來。華德福教育強調身心和諧發展,以藝術、戲劇、勞動與手工,讓學生體驗知識與生活的深度聯結,並透過老師的觀察與記錄、學生自主探索能力的培養,協助學生察覺自己的專長與未來發展方向。

相對地,一般學校教育體制仍以智育為發展重點,未特別著重於協助學生自我了解,致使許多社會新鮮人不知何去何從。渾渾噩噩的結果,是履歷表上顯現超高的工作「周轉率」;或隨著年齡漸長,雖然在工作歷程中發掘自己的特長與興趣,卻因中年轉業成本高,而進退維谷。

主管面談時會發現許多社會新鮮人還不確定自己的興趣與人生方向,只是人云亦云。面對此現況,主管只得從中挑選資質優異者,再接續學校的工作,透過績效管理與考核,觀察與紀錄新人的工作表現,協助他適才適所。

曾有企業的的新人訓練長達半年,分派新人到不同的單位實習,實習結束後,再由各單位主管與新人共同討論,決定分派的單位與職務。此種方式立意甚佳,且較能達到適才適所的效果,但因成本較高,且許多企業期望新人能在最短時間內發揮「即戰力」,因此不見得能在所有的企業體制中推行。

若企業沒有新人實習制度,主管亦可透過以下兩種工作安排,以觀察並協助團隊成員確認適性的職務類別。
工作輪調:透過定期工作輪調,讓團隊成員可從事不同類型的職務,以確認最符合個人特質的工作類型。
參與專案:可透過參與跨功能專案,擴大新人工作接觸的廣度,以揣摩與體驗不同功能別職務與個人特質的契合程度。

若經過不同的工作調整後,主管仍覺得新才未能適才適所,則可考慮讓部屬向外尋求其他方向與機會,換跑道到較合適的組織或領域。專擅哲學思考的人,任職於企業,可能會被譏為思維過於抽象,卻可能在學術研究領域一展長才;想像力豐富的人可能被評為不務實,卻可能在藝術領域中發光發熱。

從神學的觀點,人生在世都有特定的人生使命,須設法察覺並執行此任務。從自然天擇的觀點,物種須差異化,才能確保族群可因應環境變異,而達到物種延續繁衍的目的。 不管是那種觀點,都說明人人具差異化的潛質,若能釐清個人潛質,並設法與工作結合,讓潛能得以發揮,將使個人對社會、組織的貢獻與價值極大化。

主管為提升團隊戰力,透過績效輔導與回饋,讓團隊成員適才適所,也間接成為引導部屬認識自我與察覺個人優勢的重要推手。 
  
經理人生
:《 心經》
為般若法門之總綱,雖非世尊親口所宣,卻經世尊印可。
如果說《金剛經》是一把斬魔除妖的寶劍,那麼《心經》可稱得上是這把寶劍最鋒利的部份,這把寶劍一祭出,群陰攝服,不管甚麼妖魔鬼怪精,都會被打殺得一乾二淨,其威力可想而知。良以《心經》裡面的任何一句話,都是自性的流露,苟吾人能夠瞭解經義,並時常加以持誦,則渡到不生不滅的「涅槃彼岸」將是指日可待!

《心經》是八部般若之心要,所以稱為心經。
佛說「般若經」有八部,綜合起來有八部般若經─大品般若、小品般若、放光般若、天王問般若、光讚般若、文殊問般若、金剛般若、道行般若。大品般若裡面有十萬偈、小品般若經有四千偈、放光般若二萬五千偈、天王問般若經二千五百偈、光讚般若經一萬八千偈、文殊問般若經六百偈、道行般若經八千偈、金剛般若三百偈,所以般若有八部。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台長: 讀.冊.人

讀.冊.人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見聞覺知無障礙,聲香味觸常三昧;
如鳥空中只麼飛,無取無捨無憎愛;
若會應處本無心,始得名為觀自在。
2007-06-22 13:58:43
Eric 同學
大麥大麥別神氣,我將不再拍馬屁
因為你常發脾氣,經常拿我來出氣

微薄薪水人小氣,要求業績與壓力
我是白癡兼奴隸,忍氣吞聲當小弟
若非生活有壓力,早就離職與唾棄

如果上班沒意義,下班也無供馬力
聊天不得話情意,害我真心換絕情
加班沒有維士比,福利也沒KTV

初一十五要拜祭,也沒賞賜表心意
辦公不准吹冷氣,汗流夾背一滿地
沒有電腦來算計,自己大腦當機器
文具用品都不必,自掏腰包當救濟
公司小姐雖美麗,只能觀賞與哭泣
我想泡妞談天地,因為忙錄無體力
你也不供好藥劑,提神解腦玩床戲

你常花天與酒地,雖是逢場與作戲
竟然將我來忘記,令我難嚥這口氣
我在公司令你氣,不如改行展魄力
辭呈放在你抽屜,求我挽留都不必
三年報仇不嫌晚,我會回來證能力
2007-06-22 14:19:44
傻姐
每張圖片都好美!

&quot來日方長&quot~~~來日真的還會很長嗎?
我個人覺得: 倒不一定!
誰知下一秒會如何?
可以把&quot希望&quot寄託在未來
但要把握住&quot當下&quot

來日....希望無窮
來日....讓人有勇氣
來日....給人目標
2007-06-23 19:30:09
版主回應
傻姐 您好:

感謝您的智慧言語分享.

來日方長,
生命沒有終止,期待、渴望、夢想、追求,也都沒有終止。

來日方長,
不是禍福吉凶的結論;來日方長,只是領悟生命一定是漫長連續不斷的河流,能夠流成浩蕩寬闊千里迢遙的長河,需要驚濤駭浪,也需要險灘逆流,需要沉潛,也需要飛揚。

來日方長;
邀請您一起人生閱讀。
2007-06-26 09:08:09
菲菲
好文
激勵人心
2007-06-24 02:12:05
版主回應
菲菲您好:

歡迎您來與留言.

您的園地常常有新鮮事, 一樣用心 ;讓人樂於拜訪 .

邀請您常常來走走, 一起人生閱讀.
2007-06-26 09:04:06
*承翰*之窩
你好!我是路過ㄉ
2007-07-03 11:25:15
版主回應
*承翰*之窩您好:

一樣
歡迎與 珍惜我們所擁有的緣分。
2007-07-04 12:06:19
奧黛麗
蔣勳老師的`來日方長`是1992年出版的那本詩集是嗎? 我喜歡蔣勳寫李後住主的那首`南朝的時候`--...這次
我來尋找
燒剩的詩稿
灰燼中
可以辨認的
只有一個字
記起那次
轉世
便又淚如泉湧了
2007-07-29 14:44:24
奧黛麗
現在我已算是高階主管了,最近在與中階主管的溝通有點不順暢,我想我應該想一點讓對方能夠接受的溝通方式。
2007-07-29 14:46:30
版主回應
奧黛麗 您好:

&quot職場學分&quot
很可惜的是學校老師都沒有教 ,往往是進入職場之後 ,才開始補修.

如果;
自己可以幫上忙 ,歡迎電郵告知問題點與實際案例 ,好嗎?

溝通;
對內部客戶 ,尤其重要.

以下內容提供您參考:

管理大師一再教誨主管「帶人要帶心」,因為唯有獲得部屬內心的認同,才能讓他們士氣高昂、向心力超強。只是,這句金玉良言,常銘記在主管內心,卻不容易做到。

「帶心」之前,主管得先自問:自己是否有心?如果自己無心於工作,無心於協助部屬成長,又如何帶部屬的心?就如同業務員對於自己所銷售的產品,毫無狂熱與激情,是無法讓消費者深刻感受產品的優點,而順利成交的。

若主管的確有心,還要設法將心中的理想與目標,描繪成圖像化的願景。證諸古今中外歷史,透過「願景領導」,才比較容易讓同樣有心的追隨者,與領導者的「心」相呼應,共同追逐心中的烏托邦。

國父孫中山先生的建國理念,讓追隨者願意付出生命去共築大業。魯道夫.史代納以人為本的教育思維,讓中外華德福(Wal-dorf)教師與家長們,致力於建構一個更好的兒童學習與成長環境。由嚴守仁老師創立的「希望園區」,亦吸引了一群各行各業的志工,為開創一個關懷生命教育的環境而共同努力。

有心的主管們,你描繪好願景了嗎?

主管所打造的願景,若能聯結部屬的個人使命與價值觀,將可誘發部屬內心深處的感動與悸動,讓他們願意朝相同的目標邁進。一旦部屬內部的「自燃機」被啟動,即使面對內外部的困難與挑戰,共赴理想的熱情也比較不容易被澆熄。

當然,因價值觀的差異,並非每個人都會認同主管的理念。無法引發內在工作熱情的部屬,前進的意願與能量,都會相對削弱許多,此也呼應柯林斯《從A到A+》一書所言,先找對人,再把對的人放進適當的位子,才能讓組織從優秀進階到卓越。

主管所描繪的願景獲得部屬的認同後,兩者是否能「心心相映」的另一重要關鍵,在於部屬對於主管的「信任度」。如果主管的言行舉止不真誠,或惡意欺瞞部屬,或為順遂個人前程而罔顧部屬發展,當部屬不再信任主管,則不管主管描繪的願景有多美麗,都將對部屬失去吸引力。

每位主管都想帶部屬的心,但先決條件是,主管必須先有心,且待部屬以誠。這股心靈的管理力量,能讓部屬產生歸屬感與安定感,認同團隊努力的方向與價值,也才能對團隊具有高度的向心力。
2007-08-01 09:56:46
讀.冊.人
觀自在菩薩

菩薩
菩薩是發了菩提心,以慈悲廣度眾生的人。菩薩不自私、不為自己考慮;廣度眾生是為了成就佛道,並且感謝眾生而不求回報;鼓勵眾生努力行善,自己也參與其中,才是真正的菩薩。

一個禪的修行者必須先發菩提心,修行是為了使眾生得到利益。這最初、最早所發的菩提心,叫作初發心,發了此心,就希望永不退轉,一旦有了退心,也要再回到初發心。如果一個修行人沒有發菩提心,修行不會得力,容易著魔,對其身心都有損害。所以在修行的過程中,我們強調要放下自己的自私心、追求心、逃避心,以及期待心,才會真正得到修道的利益。

菩薩要斷煩惱,增長智慧,不能僅靠打坐,要努力廣度眾生,智慧的增長才踏實。僅靠打坐,僅以禪定的力量產生的智慧,在遇到複雜的人際關係時,便產生不了應對的力量。唯有以實際的磨鍊,面對各種善惡不同、形形色色的眾生,所得到的智慧才踏實而因應有方,這才是菩薩的智慧。所以菩薩於六波羅蜜中特別重視精進和智慧,精進才能斷自己的煩惱,產生了智慧,才能廣度眾生。

觀自在
觀世音菩薩的梵文Avalokitesvara,翻譯成中文叫觀世音或觀音。觀自在就是把觀音的法門修行成能。觀音菩薩先是以耳根聽外來的聲音;再向內聽,聽無聲之聲,達到六根互用、六根清淨,對其境界不產生執著,所以叫作觀自在。

任何修行的方法都叫觀,有對外觀及對內觀,也可直接觀空、觀無。此處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是觀空、觀無、觀不動性。觀是要通過六根用心來觀。譬如,觀呼吸是我們的身體在呼吸,但是要用我們的心來觀;作不淨觀,觀的對象是皮囊身體,但還是要用心來觀。所以雖然是以六根加六塵作為觀的對象,但實際上一定是用六識的心在觀。也有用心觀心,像貓捉老鼠的修行方法,看看自己的妄念而不用六根六塵。沒有身體的人是無法修行的,在三界之內的眾生,只有人可以修行,雖有部分神道、天道、鬼道、畜生道的眾生能聽法,也能接受佛法,但因為六根不具足,力量用不上,所以不能修行,故說「人身難得」,應要好好珍惜。

修觀一定要用六識、六根、六塵。就是參禪、參公案、參話頭,也要用到六根。大菩薩沒有一定的身體,卻由於處處都是他的身體,也無一物是他的身體,所以能夠觀自在。

觀自在的意思有二︰
一是對自己已度一切苦厄,已經修行成了;
二是無處在無處不在,無處不能顧到眾生。《心經》中所講的觀自在是第一種意思。
2009-04-01 12:01:30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