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2-03 20:54:05| 人氣12,584| 回應7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立春閱讀: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立春閱讀:24節氣「立春」

二十四節氣的第一個節氣是「立春」。立春時間在國曆2月3-5日之間,該時太陽位於黃經315°,表示著春天的開始。從這一天一直到立夏這段期間,都被稱之為春天。左傳裡提到「立春為啟,立冬為開」,以「啟」字代表著一年的開始。我國自古以農立國,春天的天氣回暖,適合春耕,因此「立春」對於農業有著極大的意義。古時候,皇帝每到立春之日,都會以祀春儀式來迎接春天的來臨,並且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節氣農業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節,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開始,按照節氣來安排,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五穀不絕。春天來臨,這是農夫們開始耕作的時候。在台灣的中南部,第一期水稻此時已經開始播種、插秧了,而農夫們也會依據立春日的天氣好壞來預測全年的農作收成狀況。有句話是這麼說:「立春天氣晴,百物好收成」,它的意思是指如果立春那天是晴天,這一年五穀就會豐收。喜歡種菜的朋友,可以在立春時節種植蕃茄。蕃茄富含維他命C,多吃蕃茄據說還可以防癌,有益身體健康。
 
節氣民俗
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稱賀」(宋吳自牧《夢粱錄》),這種立春的賀節,也是一種迎春活動。在清代,還有所謂「拜春」的習俗:「立春日為春朝,士庶交相慶賀,謂之「'拜春」。(清顧祿《清嘉錄》「'拜春」)。這種「'拜春」的活動,與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動的一種。迎春儀式,又稱「行春」。  
 
古代立春日有一項饒富意義的民俗活動「打春牛」,大約漢朝時代,立春日便有塑立土牛及耕人的禮俗。祀春儀式逐漸演變成「迎春禮」、「鞭春禮」、「摸春牛」歲時節慶,依金木水火土五行觀念,植物向陽,太陽又啟自東方,所以木行屬於東,漢朝立春日即有塑土牛及耕人禮俗,耕人變成勾芒,,勾芒是春神。起初是藉以象徵春天來臨,農民必須準備春耕,本是一種靜態的陳列,後來則演變成「鞭打春牛」的活動,宋代「鞭春」是依金木水火土的青紅黃白黑五色所做的五色絲仗鞭牛,提醒牛要工作了,然後圍觀民眾蜂湧爭奪土牛,搶到者意為今年會好彩頭,大豐收。
 
每年的農曆春節都在立春前後。正月初一開新正,戶戶貼春聯,人人穿新衣,不但要隆重地祭祝祖先,還必須到附近的寺廟行香,到親友家拜年,街頭巷尾,恭喜聲、爆竹聲不絕於耳。初二繼續祭祖拜年,出嫁女兒此日歸寧向父母拜年。初三俗稱垃圾日,略事休息,初四接神,初五俗稱「隔開」表示春節告一段落,各行業開始興工大吉。正月初六清水祖師廟誕辰,是日有盛大祭典。正月初九天公生;天公生就是玉皇大帝生日。
 
節氣俗諺
春霧(音ㄇㄥˊ)曝死鬼,夏霧做大水」:春天降霧會放晴,夏天降霧會雨澇成災。
「春天後母面」:入春後,天氣陰晴不定、冷暖無常,就像民間對繼母的刻板印象,以為繼母的臉色都是喜怒無常、捉摸不定的。 
 
福虎生豐:「立春」養生
 
保護陽氣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春季的養生要注重「生」字,要順應陽氣的升發,保護陽氣。按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應。肝的生理特點主疏泄,在志為怒,惡抑鬱而喜調達。在春季精神養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懷憂鬱,做到心胸開闊,保持心境恬愉的好心態。之時,借陽氣上升,萬物萌生,人體新陳代謝旺盛之機,通過適當的調攝,使春陽之氣得以宣達,代謝機能得以正常運行。 
 
飲食調養
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問·藏氣法時論》說:「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補之,酸瀉之」。在五臟與五味的關係中,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發和肝氣的疏泄,飲食調養要投其臟腑所好,即「違其性故苦,遂其性故欲。欲者,是本臟之神所好也,即補也。苦者是本臟之神所惡也,即瀉也。」明確了這種關係,就能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柔肝養肝、疏肝力理氣的草藥和食品,草藥如枸杞、郁金、丹參、元胡等,食品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等靈活地進行配方選膳。 
 
從立春節氣到清明節氣前後是草木生長萌芽期,人體血液也正處於旺盛時期,賀爾蒙水準也處於相對高峰期,此時易發常見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壓、月經失調、痔瘡及過敏性疾病等。在此節氣的飲食調養,應當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能夠保持機體功能協調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熱、偏寒、偏升、偏降的飲食誤區,如在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其原則必佐以蔥、薑、酒、醋類溫性調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涼,食後有損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陽類菜肴時常配以蛋類滋陰之品,以達到陰陽互補之目的。 
 
防病保健
春季養生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特別是初春,天氣由寒轉暖,各種致病的細菌、病毒隨之生長繁殖。溫熱毒邪開始活動,現代醫學所說的流感、流腦、麻疹、猩紅熱、肺炎也多有發生和流行。為避免春季疾病的發生,在預防措施中,首先要消滅傳染源;二要常開窗,使室內空氣流通,保持空氣清新;三要加強鍛煉,提高機體的防禦能力。此外,注意口鼻保健,阻斷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路。 
 
戒怒戒暴、以養其性
立春時節,大地回春,萬物更新,人們的精神調攝也要順應春季自然界蓬勃向上的生機,做到心胸開闊,情緒樂觀,戒怒戒躁,保持精神愉悅,順應春季肝氣升發的特性,使氣血和暢。 
 
未吃五月粽,寒衣不敢送
立春是春天的開始,意味著天氣將由寒冬向炎熱的夏天轉換,正處於陽氣漸長、陰氣漸消的時候,此時天氣雖開始暖和,但春天是以「風」為主氣,氣候特點是變化較大,乍暖還寒,尤其是適逢春雨連綿的時候,更是冷風陣陣,寒氣襲人。在乍暖還寒的春季,做好順應春天陽氣升發的養生需要,也是一種預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 
 
由於冬天怕冷,穿戴衣帽較多,春季氣候變化較大,天氣乍寒乍暖,人們對外界天氣的變化適應能力下降,對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減弱,尤其是老人、嬰幼兒及體弱多病者更難以適應,因此在早春時節要保暖,衣服宜漸減,不可頓減,根據天氣變化適時增減衣服,注意防風禦寒,養陽斂陰,對於老人、嬰幼兒及體弱多病者尤其應注意腳部、背部保暖。
 
起居
春天在起居方面,人體氣血亦如自然界一樣,需舒展暢達,這就要求我們夜臥早起,免冠披發,松緩衣帶,舒展形體,多參加室外活動,克服倦懶思眠狀態,使自己的精神情志與大自然相適應,力求身心和諧,精力充沛。立春時節,順應陽氣生發的特點,在起居方面也要相應改變。做到適當的晚睡早起,早晨起床後做一些輕柔舒緩的運動項目,如太極拳、段錦、慢跑、體操等,活動關節,疏通鬱滯,使氣血流暢。
 
立春閱讀:李益「癡心女子負心漢」
 
唐代宗大歷年間,歌妓霍小玉與詩人李益的愛情悲劇,就是對「癡心女子負心漢」的又一個詮釋。歌妓霍小玉原來出身於貴族世家,父親是唐玄宗時代的武將霍王爺,母親鄭淨持原是霍王府中的一名歌舞姬。因外貌秀美、歌舞動人而被霍王爺收為妾。不料,在鄭淨持身懷六甲的時候,「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突如其來的「安史之亂」,打破了鄭淨持安享霍王爺恩愛的美夢。霍王爺戰死,鄭淨持帶著尚在襁褓中的霍小玉流落民間,開始了貧民生活。

到唐代宗大歷初元,霍小玉已經十六歲了,長得容貌秀艷,明麗可人;加上母親的悉心教誨,她不但能歌善舞,而且精通詩文。這時,母親落難時從府中帶出的首飾細軟都變賣用度殆盡,為了維持母女倆的生計,霍小玉不得不承母親的舊技,做歌舞妓待客。為了女兒的前途,鄭氏對待客的尺度把持甚嚴,僅限於奉歌獻舞,為客人助興消愁,決不出賣身體。這樣竭力保住女兒的貞潔,是為了有朝一日遇到有緣人,能名正言順地為人妻,以獲取終身的幸福。這樣賣藝不賣身的藝妓,娼門中稱為「青倌人」,必須意志堅定的人才能做到。霍小玉雖為「青倌人」,但因才貌俱佳,照樣能吸引一大批清雅風流之客,成為頗有聲譽的紅歌妓。
 
這時,有一個青年男子以詩才名滿京城,他就是李益。
李益是隴西人士,大歷四年赴長安參加會試,中進士及第,他在家中排行第十,故人們又稱他李十郎。中進士時,他年方二十,才華橫溢,尤以擅長作詩而聞名。他的每首詩一脫稿,長安的教坊樂工就千方百計地求來,譜上曲子讓歌姬吟唱,平民百姓也都爭相傳誦,他所寫的「徵人歌」、「早行將」等詩篇,還被長安無數豪門貴族請畫工繪在屏幃上,視為珍品。
 
李益生長在蒼涼的隴西,那裡曾是漢唐的征戰之地,當年西漢名將霍去病就曾在那裡馳騁拼殺,因而留下了許許多多戰爭遺跡,最著名的要算「受降城」,它是霍去病在河西走廊接受匈奴投降的遺址。幼年的李益就經常游覽這些古代戰爭遺跡,憑吊那些曾叱吒疆場的古代英雄。這些生活經歷,激發了李益的詩情,因此寫下了大量的懷古詩篇,氣勢雄渾,蒼勁幽遠,例如他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就是這種風格的代表作: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除了傷古懷舊的作品外,李益親身經歷了「安史之亂」的戰爭離亂,因此也寫下了不少有關戰爭感受的詩,他的「喜見外弟又言別」詩寫道: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懷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無限的驚喜與啼噓、慨歎與無奈,躍然字裡行間。霍小玉讀到這首詩,直覺感同身受,大為欣賞。而更令她評然心動的還是李益的那首五言絕句「江南詞」,只用二十個字,卻將閨中怨婦無可奈何的孤寂心情渲染得淋漓盡致,詩是這樣寫的;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給弄潮兒。
 
多情的女子總盼望與心上人朝夕相守、真心相依;達官貴人、富商巨賈,倘若時時別離,皆不足取。霍小玉閱歷無數名門公子、風流雅士,卻一直不肯輕易以情相許,就因為要尋覓一個象[弄潮兒」那樣守信的情人。透過這首詩,她彷彿看到了一個善解柔情的男子站在詩後,於是在內心深處,牢牢記住了作者李益這個名字。

後來,經過街坊邱十一娘的穿針引線,進士及第後等待委派官職的李益,來到崇德坊的霍小玉家。兩人相見,都對對方十分鐘情,於是落座客廳,煮酒歡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兩人才情相投,意趣相合,竟有說不完的話題。這時正值暮春時節,檻外花落遺芳,簾前鳥鳴送爽,氣侯乍暖還寒,令人神清心怡,談興更濃。直至夜闌人靜,兩人仍未有告別之意。霍母鄭氏在一旁看著這一對情意相投的年輕人,心中漾起喜意,心想:「可憐的女兒總算找到了一個可意的歸宿。霍母殷勤地點上兩支紅燭,重洗杯盤,再添酒菜,在燭光搖曳中,李益與霍小玉灑酒為媒,定下了終身,並一同對天起誓:「永結同心,忠貞不二,海枯石爛,相愛不移!」從此,李益留住在霍小玉家,雙雙對對,同吃同寢,同出同入,儼然是一對新
婚伉儷。
 
光陰茬苒,轉瞬夏去秋來,李益被朝廷授職鄭縣主簿,主簿是掌管全縣的行政錢糧的官員,是僅次於縣令的父母官。受印後,李益打算先回隴西故鄉祭祖探親,來年春天東行走馬上任,在一切安排停當之後再派人前來迎接霍小玉到鄭縣完婚,這一路奔波,估計約需半年時間,也就是說,這對情侶必須分別半年整。
 
李益獲得官位,霍小玉半是欣喜,半是擔憂,她好怕李郎此去,遠走高飛,再也不會回到她的身邊。見李益把今後的打算說得頭頭是道,霍小玉深恐口說無憑,仍是疑慮重重;李益索性取過筆墨把婚約寫在一方素綾上:「明春三月,迎取佳人,鄭縣團聚,永不分離。」

霍小玉珍重地收藏起這一份素綾誓約,就象收藏起一份對前途的希望。在落葉送涼的秋夜裡,霍家母女設宴為李益餞行,酒意微醺中,霍小玉忽然鄭重地對李益說道:「人事變幻,難以把持,雖有海誓山盟永結同心,但等你官高位顯時,難免不見異思遷,為妾只求我倆十年之內傾心相愛,等你三十而立之年,任憑另婚高門也不算晚,到時妾當剪髮為尼,永絕紅塵!」說完淚水無聲地灑落衣襟,李益為之感傷不已,自然又把誓言重複了一遍。
 
誰知隨後事態的發展,竟讓霍小玉的擔憂成了現實,李益申言再三的誓言也被迎面的事實擊得粉碎!李益回鄉後,因為功成名就,好生風光了一番,喜不勝收的李家父母忙不迭地替他說下了一門婚事,女方是當地官宦世家盧家的女兒。李益聞說此事,有些為難,硬著頭皮向父母稟明了長安霍小玉的情況,李家父母聽了大搖其頭,反對說:「堂堂進士及第、朝廷命官,怎可以娼門女子為妻,真是豈有此理!」既然父母堅決反對,加之盧家姑娘秀美知書,一派大家閨秀風範,尤其是盧家在朝中有一定勢力,對李益的仕途進展大有稗益。如此種種理由,使沉浸在喜悅之中的李益把長安的婚約拋到了腦後,順理成章地與盧氏結為夫妻,雙雙前往鄭縣赴任,夫唱好隨,一派和諧美滿之象,漸漸把長安綺夢和多情的霍小玉淡忘了。
 
可憐長安的霍小玉,自李郎離開後,她閉門謝客,癡癡地等待情郎派人來接她到鄭縣團聚。時間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地過去了,半年約定的時限到了,可絲毫沒有李郎的音訊,霍母盡量寬慰霍小玉,說:「李郎才到異地,公務繁多,想必得過些時間才能派人來呢!」霍小玉自己也拚命往好處想,可是,轉眼又是秋涼冬至,整整一年過去了,仍然不見李郎的蹤影。隆冬來臨之前,霍小玉終於憂思成疾,病倒床榻。雖有霍母精心調治,但直到瑞雪紛飛,她的病依然毫無起色,日夜呼喚著李益的名字,聲嘶力竭。精神恍惚,知情人都為她淒然動容。
 
這時,李益因公進京,有知情的友人告訴了他霍小玉的近況和病情。李益聽了心中一沉,回想起自己曾在京城欠下的一筆情債,他本打算到霍家探望,但又想到自己這種有婦之夫的身份,去了也只能徒增霍小玉的傷悲,因而也就放棄了此願。

然而,關於霍小玉癡情戀李益,李益絕情棄小玉的故事卻已傳遍了長安城,許多人對李益的薄憤憤憤不平。有一天,幾位文友在延喜酒樓設宴招待來京的李益夫婦,酒過三巡,賓客暢談之時,酒樓中忽然闖進了幾位不速之客,以一位身著黃紵寬袍的年輕人為首,後面跟著幾個僕人模樣的彪形大漢,他們直奔李益所在的桌前。年輕人問明了李益的姓名,便不再說什麼,後面的大漢上前架起李益,飛快地挾持著下樓登車而去。
 
酒樓上剩下李夫人和幾位友人,個個目瞪口呆,半天沒回過神來。這位黃袍人到底與李益有什麼過節呢?其實,這位年輕人本與李益素不相識,只是聽說了李益負心之事,路見不平,拔刀相助,特意到酒樓中把李益挾持到崇德坊的霍家。
 
載李益的車來到霍家門口,黃袍人命僕人上前報稱:[李十郎來也!]待霍母應聲出來開門,這夥人放下李益,轉身絕塵而去。  霍小玉在這前夜迷迷糊糊做了一個夢,夢見一個身著黃衫的大漢抱著李益而來,到霍家房前,脫鞋登堂,夢到這裡她猛然驚醒了。驚醒的霍小玉感覺頭腦特別的清爽,她回想著夢境,占解道:「鞋者,諧也,夫婦和諧之兆;而脫者,解也,離也,與李郎既合又離,乃永決之征。」如此一來,她越加愁思如麻,不勝解脫。也正在這時,李益被黃衫客送到了霍家門前。

黃衫客是一個十分熱心周到的人,他不但為小玉找回了李益,還命人送來了一桌豐盛的酒席,好讓這對情人把酒重溫舊夢。霍小玉抱病強撐著走出臥室,來到堂前;李益眼看舊日秀美的情人,今日憔悴到這般模樣,不由得愧海交加,無地自容,想起霍小玉對自己的許多好處,而自己竟然棄她不顧,此刻真不知對她說些什麼!
 
其實,李益此刻說什麼都是多余的,既已做出負心事,是無論如何也掩飾和彌補不了的,此時他內心中強烈的自我遣責就是對他的懲罰。霍小玉端視著這位負情的情人,只覺得愛恨交加,一忽兒面露欣色,一忽兒又搖頭歎息,那昔日相愛相伴的場面,像走馬燈一樣一幕一幕地在她腦際閃過,無限的甜蜜往事,都如同落花流水般的一去不回了。
 
霍小玉踉踉蹌蹌走近李益,欲哭無淚,指著李益忿言道:「我不負君,君竟負我,心已碎,腸已斷,萬念俱灰,你還來做什麼!」說完,端起桌上的一杯酒,身體晃了晃,然後下狠心似地閉上眼睛,手一揚,酒杯和酒都潑灑在地上,意思是:「我倆已是覆水難收!」表明了心意,霍小王想轉身回房,可是卻已挪不動腳步,身體朝前傾了傾,猛地放出兩聲悲哭,接著就倒在地上,氣絕魂飄。
 
李益見狀,不勝悲恐,把霍小玉的屍體抱在懷中,痛哭出聲。然而,一切都晚了!
霍小玉的死訊傳出後,長安街頭有人傳出這樣的詩句:一代名花付落茵,癡心枉自戀詩人;何如嫁與黃衫客,白馬芳郊共踏春。  人人都為霍小玉芳魂早逝而惋惜,一個如花似玉的多情女子,竟為一個負心人付出終身,人們同情之余,更多的是為她癡心不悟而痛心!
 
時間往往會沖淡許多記憶,但唯獨感情上的愧疚與創痛卻歷久彌新。李益後來官運亨通,一路扶搖直上,做到了禮部尚書;但霍小玉的死給他帶來的感情傷痛卻一直伴隨著他,令他時常暗自感傷。
 
註記:霍小玉傳唐人傳奇之一,蔣防著。
蔣防,字子微,唐代義興(江蘇宜興)人。〈霍小玉傳〉劇情是隴西書生李益與霍小玉相戀,後來李益進士獲官,授鄭縣主簿,赴任前與小玉發誓偕老,「皎日之誓,死生以之」、「但端居相待至八月,必當卻到華州,尋使奉迎,相見非遠」。但歸家後立即變心從母命,貪圖權勢,另娶鳳閣侍郎盧誌之女。後來小玉苦無情郎音訊,相思成疾,最後悲憤、怨恨而亡。某俠黃衫客激於義憤,乃挾持李益往小玉家稱罪。小玉得知事實,竟悲憤而死。死後化作厲鬼,使李益夫妻不和。明代蘭溪學者胡應麟評《霍小玉傳》:「唐人小說記閨閣事,綽有情致。此篇尤為唐人最精彩動人之傳奇,故傳誦弗衰。」(《少室山房筆叢》)
 
明代劇作家湯顯祖根據霍小玉傳,先改編成崑劇紫簫記後又改為紫釵記,把結局改為李益與霍小玉有情人終成眷屬。 1956年,唐滌生根據湯顯祖的紫釵記改編為粵劇紫釵記 。 
  
立春閱讀: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
 
唐.李益《立春日寧州行營因賦朔風吹飛雪》
邊聲日夜合,朔風驚復來。龍山不可望,千里一徘徊。
捐扇破誰執,素紈輕欲裁。非時妒桃李,自是舞陽台。
 
江南曲
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
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
 
喜見外弟又言別
十年離亂後,長大一相逢。問姓驚初見,稱名憶舊容。
別來滄海事,語罷暮天鐘。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幾重。
 
罷鏡
手中青銅鏡,照我少年時。衰颯一如此,清光難復持。
欲令孤月掩,從遣半心疑。縱使逢人見,猶勝自見悲。
 
寫情
水紋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從此無心愛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樓。
 
古瑟怨
破瑟悲秋已減弦,湘靈沈怨不知年;
感君拂拭遺音在,更奏新聲明月天。
 
聞亡友王七嘉禾寺得素琴
故人惜此去,留琴明月前。
今來我訪舊,淚灑白雲天。
詎欲匣孤響,送君歸夜泉。
撫琴猶可絕,況此故無弦。
何必雍門奏,然後淚潺湲。 
 
長干行
憶妾深閨裡,煙塵不曾識。嫁與長干人,沙頭候風色。
五月南風興,思君下巴陵。八月西風起,想君發揚子。
去來悲如何,見少離別多。湘潭幾日到,妾夢越風波。
昨夜狂風度,吹折江頭樹。渺渺暗無邊,行人在何處。
好乘浮雲驄,佳期蘭渚東。鴛鴦綠浦上,翡翠錦屏中。
自憐十五餘,顏色桃花紅。那作商人婦,愁水復愁風。
 
遊子吟
女羞夫婿薄,客恥主人賤。遭遇同眾流,低回愧相見。
君非青銅鏡,何事空照面。莫以衣上塵,不謂心如練。
人生當榮盛,待士勿言倦。君看白日馳,何異弦上箭。
 
春晚賦得餘花落(得起字)
留春春竟去,春去花如此。蝶舞繞應稀,鳥驚飛詎已。
衰紅辭故萼,繁綠扶雕蕊。自委不勝愁,庭風那更起。 
 
塞下曲
蕃州部落能結束,朝暮馳獵黃河曲。燕歌未斷塞鴻飛,牧馬群嘶邊草綠。
秦築長城城已摧,漢武北上單于台。古來征戰虜不盡,今日還復天兵來。
黃河東流流九折,沙場埋恨何時絕。蔡琰沒去造胡笳,蘇武歸來持漢節。
為報如今都護雄,匈奴且莫下雲中。請書塞北陰山石,願比燕然車騎功。
 
塞下曲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上汝州郡樓
黃昏鼓角似邊州,三十年前上此樓。
今日山城對垂淚,傷心不獨為悲秋。
 
牡丹(一作詠牡丹贈從兄正封)
紫蕊叢開未到家,卻教遊客賞繁華
始知年少求名處,滿眼空中別有花。

從軍有苦樂行(時從司空魚公北征)
勞者且莫歌,我欲送君觴。從軍有苦樂,此曲樂未央。
卜居在隴上,隴水斷人腸。東過秦宮路,宮路入咸陽。
時逢漢帝出,諫獵至長楊。詎馳遊俠窟,非結少年場。
一旦承嘉惠,輕身重恩光。秉筆參帷帟,從軍至朔方。
邊地多陰風,草木自淒涼。斷絕海雲去,出沒胡沙長。
參差引雁翼,隱轔騰軍裝。劍文夜如水,馬汗凍成霜。
俠氣五都少,矜功六郡良。山河起目前,睚眥死路傍。
北逐驅獯虜,西臨復舊疆。昔還賦餘資,今出乃贏糧。
一矢弢夏服,我弓不再張。寄語丈夫雄,若樂身自當。
 
登長城(一題作塞下曲)
漢家今上郡,秦塞古長城。
有日雲長慘,無風沙自驚。
當今聖天子,不戰四夷平。
 
雜曲
妾本蠶家女,不識貴門儀。蒿砧持玉斧,交結五陵兒。
十日或一見,九日在路岐。人生此夫婿,富貴欲何為。
楊柳徒可折,南山不可移。婦人貴結髮,寧有再嫁資。
嫁女莫望高,女心願所宜。寧從賤相守,不願貴相離。
藍葉郁重重,藍花若榴色。少婦歸少年,華光自相得。
誰言配君子,以奉百年身。有義即夫婿,無義還他人。
愛如寒爐火,棄若秋風扇。山嶽起面前,相看不相見。
丈夫非小兒,何用強相知。不見朝生菌,易成還易衰。
征客欲臨路,居人還出門。北風河樑上,四野愁雲繁。
豈不戀我家,夫婿多感恩。前程有日月,勳績在河源。
少婦馬前立,請君聽一言。春至草亦生,誰能無別情。
慇勤展心素,見新莫忘故。遙望孟門山,慇勤報君子。
既為隨陽雁,勿學西流水。嘗聞生別離,悲莫悲於此。
同器不同榮,堂下即千里。與君貧賤交,何異萍上水。
託身天使然,同生復同死。
 
送遼陽使還軍
征人歌且行,北上遼陽城。二月戎馬息,悠悠邊草生。
青山出塞斷,代地入雲平。昔者匈奴戰,多聞殺漢兵。
平生報國憤,日夜角弓鳴。勉君萬里去,勿使虜塵驚。
 
賦得早燕送別
碧草縵如線,去來雙飛燕。長門未有春,先入班姬殿。
樑空繞不息,簷寒窺欲遍。今至隨紅萼,昔還悲素扇。
一別與秋鴻,差池詎相見。
 
秋晚溪中寄懷大理齊司直(時齊分司洛下,有東山之期)
鳳翔屬明代,羽翼文葳蕤。崑崙進琪樹,飛舞下瑤池。
振儀自西眷,東夏復分釐。國典唯平法,伊人方在斯。
荒寧桁楊肅,芳輝蘭玉滋。明質鶩高景,飄颻服纓綏。
天寒清洛苑,秋夕白雲司。況復空巖側,蒼蒼幽桂期。
歲寒坐流霰,山川猶別離。浩思憑樽酒,氛氳獨含辭。
 
溪中月下寄楊子尉封亮
蘅若奪幽色,銜思恍無悰。宵長霜霧多,歲晏淮海風。
團團山中月,三五離夕同。露凝朱弦絕,觴至蘭玉空。
清光液流波,盛明難再逢。嘗恐河漢遠,坐窺煙景窮。
小人諒處陰,君子樹大功。永願厲高翼,慰我丹桂叢。
 
校書郎楊凝往年以古鏡貺別今追贈以詩
明鏡出匣時,明如雲間月。一別青春鑒,回光照華髮。
美人昔自愛,鞶帶手中結。願以三五期,經天無玷缺。
 
置酒行
置酒命所歡,憑觴遂為戚。日往不再來,茲辰坐成昔。
百齡非久長,五十將半百。胡為勞我形,己須還復白。
西山鸞鶴群,矯矯煙霧翮。明霞發金丹,陰洞潛水碧。
安得凌風羽,崦嵫駐靈魄。無然坐衰老,慚歎東陵柏。
作者:李益 ,西元748∼82,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省武威縣)人。唐代詩人。代宗時中進士,後官至禮部尚書。擅長邊塞詩,所作七言絕句,著名於時。有詩集一卷傳世。
 
立春閱讀: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唐.白居易《立春後五日》
立春後五日,春態紛婀娜。白日斜漸長,碧雲低欲墮。
殘冰坼玉片,新萼排紅顆。遇物盡欣欣,愛春非獨我。
迎芳後園立,就暖前檐坐。還有惆悵心,欲別紅爐火。
作者: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生於唐代宗大曆七年,卒於武宗會昌六年。貞元進士,官至校書郎、贊善大夫,後因宰相武元衡事貶江州司馬長慶年間(821年-824年)任杭州刺史寶曆二年(825年),調任蘇州刺史,後任太子少傅,因不緣附黨人,乃移病分司東都。會昌二年,以刑部尚書致仕,最後卒於洛陽的香山。
 
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作品平易近人,老嫗能解,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晚年放意詩酒,號醉吟先生。初與元稹相酬詠,號為「元白」,又與劉禹錫齊名稱為「劉白」。著有《白氏長慶集》等。尊號為「詩魔」。
 
他的詩歌現存近3000首。他曾將自己的詩分為諷喻、閒適、感傷和雜律四類。他最為重視的是諷喻詩。但他影響最大的是新樂府詩。代表作《新樂府》50首,集中體現了詩人「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的詩歌理論,對當時社會的諸多問題提出了比較系統的規諫之辭。如《賣炭翁》序為:「苦宮市也」,揭露朝廷以宮市方式強行劫奪百姓資財。但《新樂府》詩也存在著從理念出發,形象性和感染力不足的缺憾。白居易的感傷詩中最有名的是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行》。《長恨歌》描寫唐玄宗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故事。前半篇對唐玄宗的好色荒淫,不理朝政而導致安史之亂有所諷刺,這是引起「長恨」的原因。後半篇卻以充滿同情筆法描寫唐玄宗的相思之情,使全詩的主題思想從諷刺轉為同情和美化李,楊的執著愛情。這是長恨的正文。在藝術的表現上,前半篇寫實,後半篇穿插虛構的情節和幻想的仙境。全詩語言聲調優美,抒情和敘事交融一體,有很高的藝術成就。
 
白居易的詩歌平易淺進,在當時已經流播很廣,甚至遠及「日本、暹羅(泰國)諸國」。 
長慶年間(821年-824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見杭州有六口古井因年久失修,乾枯無水,便主持重修六井,以利農田灌溉。又見西湖舊堤倒塌,往往造成農田乾旱,因此修建一道從西湖斷橋到孤山的長堤,在堤的兩岸栽種楊柳,既修水利又美化西湖;後人稱這條長堤為白堤。  寶曆二年(825年),白居易調任蘇州刺史,為了便利蘇州水陸交通,開鑿了一條長七里西起虎丘東至閶門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叫「七里山塘」,簡稱「山塘街」。     
唐.崔湜《奉和春日幸望春宮(一作立春內出彩花應制)》
澹蕩春光滿曉空,逍遙御輦入離宮。山河眺望雲天外,台榭參差煙霧中。
庭際花飛錦繡合,枝間鳥囀管弦同。即此歡娛齊鎬宴,唯應率舞樂薰風。
作者:崔湜,字澄瀾,定州人。擢進士第,累轉左補闕。預修《三教珠英》,附武三思、上官昭容,由考功員外郎驟遷中書舍人,兵部侍郎。俄拜中書侍郎,檢校吏部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為御史劾奏,貶江州司馬。安樂公主從中申護,改襄州刺史。韋氏稱制,復同中書門下三品。睿宗立,出為華州刺史,除太子詹事。景雲中,太平公主引為中書令。明皇立,流嶺外。以嘗預逆謀,追及荊州,賜死。湜執政時,年三十八。 
 
唐.沈佺期《立春日內出彩花應制》
合殿春應早,開箱彩預知。花迎宸翰發,葉待御筵披。
梅訝香全少,桃驚色頓移。輕生承剪拂,長伴萬年枝。
作者:沈佺期字雲卿,生年不詳,約卒於玄宗開元初。唐相州內黃人(今河南省),高宗上元間進士,武后時任修文館學士,工五言詩,辭情靡麗,與宋之問齊名,時號沈宋。有文集十卷傳於世。
 
唐.宋之問《奉和立春日侍宴內出剪綵花應制》
金閣妝新杏,瓊筵弄綺梅。人間都未識,天上忽先開。
蝶繞香絲住,蜂憐艷粉回。今年春色早,應為剪刀催。
作者:宋之問,西元656~712,字延清,一名少連,唐汾州(今山西省汾陽縣)人。
武后時官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工詩其詩與沈佺期齊名,稱為「沈宋」。以媚附張易之而被貶官,後流嶺南賜死。
  
宋.范成大《朝中措》(丙午立春大雪,是歲十二月九日丑時立春)
東風半夜度關山。和雪到欄杆。
怪見梅梢未暖,情知柳眼猶寒。
青絲菜甲,銀泥餅餌,隨分杯盤。
已把宜春縷勝,更將長命題擱。
作者: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致能,號石湖居士文穆,郡(今江蘇蘇州)人。他楊萬里陸遊尤袤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范成大的作品在當時即有顯著影響,到初則影響尤大,有「家劍南而戶石湖」(「劍南」指陸遊《劍南詩稿》)之說。其詩風格輕巧,但好用僻典、佛典。晚年所作《四時田園雜興》(60首)是其代表作,錢鍾書在《宋詩選注》中謂之「也算得中國古代田園詩的集大成」。他同時還是著名的詞作家,或許還可說是一位地理學家。有《石湖詩集》、《石湖詞》、《桂海虞衡志》、《攬轡錄》、《驂鷺錄》、《吳船錄》、《吳郡志》等著作傳世。
 
宋.文天祥《立春》
無限斜陽故國愁,朔風吹馬上幽州。天翻地覆三生劫,歲晚江空萬里囚。
烈士喪元端不惜,達人知命復何憂。只應四十三年死,兩度無端見土牛。
作者: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初名雲孫,選中貢士後,換以天祥為名,改字履善寶祐四年(1256年)中狀元後再改字宋瑞,後因住過文山,而號文山。
 
官至左丞相,封信國公,德祐初,元兵入侵,天祥應詔勤王,奉使入元軍議和,被執,脫歸,輾轉浙、閩、粵,繼抗元師,戰敗被執,拘燕三年,宋既亡,終不屈,遂被殺,臨刑,作正氣歌以見志。文天祥以忠烈名傳後世,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生平事蹟被後世稱許,陸秀夫張世傑被稱為「宋末三傑」。著文山詩集、指南錄、吟嘯集。
 
宋.晁補之《八聲甘州(曆下立春)》
謂東風、定是海東來,海上最春先。乍微陽破臘,梅心已省,柳意都還。雪後南山聳翠,平野欲生煙。記得相逢日,如上林邊。莫歎春光易老,算今年春老,還有明年。歎人生難得,常好是朱?。有隨軒、金釵十二,為醉嬌、一曲踏珠筵。功名事,算何如此,花下尊前。
作者:晁補之,1053年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濟州巨野(今屬山東)人。北宋詞人、文學家。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黃庭堅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與張耒並稱「晁張」。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傳世。 
  
立春閱讀: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
 
春季閱讀 
陰陽五行中,中國人為四季染上不同的顏色,稱之「青」春、「朱」夏、「白」秋與「玄」冬 春天,萬物萌動,這是一個「生」的季節。當春天的腳步悄悄躡足大地,草木抽出翠綠的新芽,蟄伏的心漸漸活絡起來。感受大自然的生機無自覺中心裡也充滿好奇、希望、蠢蠢欲動,以及莫名所以的青澀感。
 
春天的可愛,在於追尋的衝動與嘗試的自由。不要讓春天無意間來,也無意間去,春天是創造生命的季節,你有太多選擇,太多可遇的機緣,不必膽怯,不怕孤單,就像尋找初春的新芽一樣,閱讀新觀念、新發現的書籍,讓你感受到生的喜悅。
 
雖然知識的吸收並無季節之分;但是,當你刻意搜尋,卻很容易享受邂逅的樂趣。我常在假日的早晨,走進書店,細心瀏覽架上群書,遇有未曾聞聽的封面名詞或概念,即信手翻閱,往往春意盪漾,感到青澀的喜悅。
 
當然,春天也是尋夢的季節。到了春天,哪顆心不唱歌?人在春天吟詩追夢,就好像枉費了「青春」!  
春天讀詩,最好一面賞花,一邊吟哦,如此說來,我國花卉詩的先河《詩經》並未形成詠花的專章,卻都藉花草以作比興寄託,而且涉及花草的吟詠特別多。詩經樂而不淫,傷而不悲,辭采之優美,涵意之深厚,定不負春天的浪漫與馳思。其實《詩經》許多詩句都是我們平日朗朗上口、耳熟能詳的用語,偶而唱上幾句都覺得興味盎然。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風雨如晦,雞鳴不已。」 
春天,吟詠《詩經》真的會讓自己有狂放的感覺,有浩瀚無邊的馳思。
 
元.翁森《四時讀書樂》春
山光照檻水繞廊,舞雩歸詠春風香;
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蹉跎莫遣韶光老,人生唯有讀書好;
讀書之樂樂如何?綠滿窗前草不除。
作者:翁森宋末元初人。字秀卿,號一瓢,生卒年月不詳。 南宋亡,翁森立志不仕,隱居教授。元至元年間,建安洲書院於縣東南二十五里得崇教裡(翁的居所),以朱熹白鹿洞學規為訓,堅持以儒術教化鄉人。
從學者先後達八百多人。元代廢科舉,鄉里人甚少攻讀,學風日下,本縣地處窮僻,文化尤其日衰,經翁森的力挽,耕讀之風又“彬彬稱盛”。翰林學士陳剛中曾為之作《安洲鄉學記》。至元二十四年(1287),道士翁道全於縣東南三十五里建葆真書院,翁森為之作記,所著有《一瓢稿》。內《四時讀書樂》一文,膾炙人口,被選編入民國時期的初中國文課本。

台長: 讀.冊.人

斷章
最近成立一個四季活水讀書會,歡迎常去走走~
幾個書友,共讀一些好書~~
2010-02-03 21:02:41
太初
黃杉客挾持李益
紫釵記
玉釵盟
玉釵的故事,總很令人感動
2010-02-04 08:22:10
映彤
你這兒的閱讀資訊真豐富
常來取經,謝謝分享~~^^
2010-02-04 20:34:18
好攝客-------小煌
來閱讀一下~
很有幫助~

感謝分享~
2010-02-10 22:16:55
防病保健. 戒怒戒暴. 怡養情性. 春分之要 !

祝 ~ 萬事如意
2010-02-12 20:37:05
旅人
初四快樂
天氣越來越冷
加衣保暖

暮安安
2010-02-17 17:23:34
Asa- 周元- Aria
好美的圖喔!!
很高興看到有人講節氣耶...
2010-02-25 01:44:26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