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4-23 00:07:14| 人氣12,467|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4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詩詞會友: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詩詞會友:元好問《摸魚兒》
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離別苦,就中更有痴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雲,
千山暮景,隻影向誰去!

橫汾路,寂寞當年簫鼓,
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
狂歌痛飲,來訪雁丘處。
賞析:這是一首詠物詞,詞前有序。
當年元好問赴並州趕考,偶遇一個獵人說了一個故事:獵人將捕到的雁殺了,另一隻已經逃出生天的雁卻不肯離去,不斷悲鳴,最後終於墜地自殺。元好問非常感動,花錢買了這對雁,把它們葬在汾水岸邊,堆石為記,名為雁丘,寫下這首《雁丘詞》,千古傳唱。 從詞前小序可見,這是詞人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寫下這首詞,表達作者對殉情者的哀思。
 
《本草綱目》說雁有四德:「寒則自北而南,止於衡陽,熱則自南而北,歸於雁門,其信也;飛則有序而尊鳴後和,其禮也;失偶不再配,其節也;夜則群宿而一奴巡警,晝則銜蘆以避繒繳,其智也。」
 
延伸閱讀:元好問
1190年-1257年10月12日,字裕之,號遺山山西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世稱遺山先生之際著名文學家。著作有《中州集》、《南冠錄》、《壬辰雜編》等等。
 
家世
元好問的先祖為北魏鮮卑族拓跋氏,隨北魏孝文帝由平城(今大同市)南遷洛陽,後改姓元。唐代著名詩人元結即出自元氏家族。元好問的祖父元滋喜曾經是金朝的銅山令。父親元德明隱居不仕,以詩文著稱於世,著有《東岩集》三卷。
 
少年
元好問生於金章宗明昌元年(公元1190年)的七月初八。出生七個月後,就被過繼給叔父元格。四歲隨從母張氏學習,受到完善的教育。五歲時跟隨叔父住掖縣(今屬山東)。元好問七歲能詩,被稱為神童十一歲時,元格移官冀州,元好問隨叔父移居。元格延聘學士路澤教導元好問。十四歲時,元格再次移官陵川,元好問師事陵川著名學者郝天挺
 
元好問十六歲時往并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的人對他說,今天捕到一隻大雁,另一隻脫網。但脫網之雁悲鳴不去,最終撞地而死。元好問聽後買下這兩隻雁,將其葬於江邊,並有感寫下《雁丘詞》。其中首句「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金庸於小說《神鵰俠侶》改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至今仍膾炙人口。十八歲時,元好問返鄉完婚,後又回到陵川。
 
科舉
元好問在追隨郝天挺學習六年以後,從二十歲起,「下太行、渡大河」,開始了各處遊歷的「覓官」生涯。他從十六歲開始赴試起,應舉做官的思想一直不斷。二十一歲時,他的叔父元格病逝於隴城任所,元好問自此結束了游居的生活,扶柩回到忻州原籍。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年),蒙古軍陷秀容城,元好問的長兄慘遭殺害,時年二十五歲的元好問避兵鄰縣陽曲北山。貞祐四年(1216年),元好問風聞蒙古軍又將南下,舉家至河南避亂。這個時期的元好問目睹戰亂四起,寫下了不少悲憤之作,其中《箕山》、《琴台》等詩。元好問自二十歲始赴長安應試,直到二十八歲已經參加過數次科舉,但並沒有得到好的成績。二十八歲時赴汴京以詩文謁見當時的禮部尚書趙秉文後者對《箕山》、《琴台》等大為賞識,「以為近代無此作也」。元好問遂名震京師。然而這時候的元好問由於仕途不順,已經流露出對科舉做官的懊惱和灰心。在此之前,他的詩作儘管反映了遊歷所見的苦難情形,但仍然朝氣蓬勃,透露出宏大的抱負。二十八歲後,仕途不順的他如同從做官的迷夢中清醒過來,此時的詩作中如「一寸名揚心已灰,十年長路夢初回」(《示崔雷社諸人》)、「無端學術與時背,如瞽失相徒悵悵」(《雪後招鄰舍王贊子相飲》)已經表露了這樣的情懷。
 
1218年春,二十九歲時的元好問移居嵩山。這時元好問感到理想難以實現,在思想上處於低潮,但這也為他提供了一個開闊視野的契機。他將注意力集中到更為現實的事情中去,開始經營生計,關注農民生活,寫出了一系列貼近農民,反映農民情感的作品。同時,他的作品中開始出現對時政的影射。元好問一生的作品中較少這種題材的詩歌,它們也比較集中出現在這個時期。
 
三十二歲至四十二歲的十年是元好問人生的第二階段。
艱難的時勢使得充滿愛國情懷的元好問無法徹底放棄做官的理想。在這種矛盾的困擾下,興定五年(1221年),元好問進士及第,但當時主考官趙秉文因濫放及第被貶官,元好問憤而不就選。三年後,元好問在趙秉文及楊雲翼着力勸說下應選宏辭科,中選後召任國史院編修。
 
在之後的幾年中,元好問實際上處於時仕時隱的狀態。一方面渴求出仕以改變時局,成就一番事業,另一方面又逐漸認識到官場黑暗,厭倦於複雜的政治鬥爭,使得元好問思想上的矛盾不斷加深。元好問任國史院編修不久便辭官出京。後來曾經擔任鎮平縣令(1226年)]和內鄉縣令(1227年),又因為母親過世而離官。三年後(1231年)服喪期滿,遷任南陽縣令。不久後詔至汴京,任尚書都省掾。這一年他的妻子張氏病逝。然而對於元好問來說,接下來的天興元年(1232年)才是多事之秋。三月、十二月蒙古軍兩次圍困汴京,這時元好問又升至尚書省左司都事。同是天興元年三月,他的三女兒也早夭。五月,賞識提攜他的趙秉文逝世。蒙古軍第二次圍城時,金哀宗率兵棄城突圍。汴京城內糧食已絕,米價暴漲,百姓多有餓死,已經發展到食屍甚至食人的地步。1233年正月,守城西面元帥崔立以汴京城投降蒙古軍,自封鄭王。
 
蒙古軍佔領汴京後,崔立自認為救活了京城百萬民眾,曾要求元好問等文人為其立碑頌德。元好問等文臣視崔立為叛賊,不願落筆,另一方面又恐為崔立所害,於是找到未有官職的文士劉祁來撰碑文。劉祁在後來回憶中記載他起初也堅辭不就,後來元好問等人多次逼迫,只好代為起草碑文,由元好問修改後,刻為碑文。之後元好問又向耶律楚材上書,舉薦一批知名文士,請求後者予以保護。此兩件事令元好問被質疑其「氣節」問題,在以後一直困擾着他。四月二十九日,元好問作為金朝官員被押解出汴京。五月,元好問在亂離中攜友人幼子白樸,北渡黃河。
 
歸隱
公元1233年秋,元好問被元政權長期拘管於聊城(今屬山東),元太宗六年正月初十日(1234年2月9日),金哀宗自殺,金朝滅亡。兩年(1235年)後由聊城移居冠氏(今山東冠縣)住了四年。金朝的滅亡與人民的慘狀對未能將國家於危難中挽救的元好問造成了很大的打擊。此外崔立功德碑之事也令他悔恨自責,由此招來的毀謗更令他積鬱難排。這個時期元好問常常沉醉酒中以求解脫。然而這種悲痛沉鬱的心情也造就了元好問在詩歌方面的成功。代表了他思想和藝術的最高成就的「喪亂詩」大都產生於這個時期。
 
五十歲時,元好問回到故鄉忻州。這時的他思想消沉,心生厭世之感,甚至認為「讀書誤人多」,要後代學耕耘種樹,也不要學讀書。他開始信奉及時行樂的人生哲學,流露出宿命論的思想。
 
然而,元好問在行動上也表現出積極的一面。回到故鄉後,元好問開始四處奔走,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以大毅力編寫亡金野史。他首先編成《中州集》,以詩志史,同時收集散佚的詩歌。他還編寫了《南冠錄》,記載元氏列祖列宗言行錄以及金朝君臣的事迹。這兩本書元好問在聊城時便開始撰寫,對後來的《金史》有很大影響。後來又編有《金源君臣言行錄》、《壬辰雜編》。元好問在故鄉築起「野史亭」,可見其著史之志。此外他也注重保護文學作品與文獻,使金朝的文學源流不因國亡而中斷。他編有《東坡樂府集選》、《唐詩鼓吹》,並致力於保存金朝文化。
 
元好問晚年一方面致力於金朝歷史和文化的保護,另一方面也開始立館講學。他在封龍山與張德輝李冶一道講學,學生眾多,並稱為「龍山三老」。六十三歲時,元好問與張德輝北上覲見忽必烈,說服忽必烈接納尊信儒學的成功,並請忽必烈為「儒教大宗師」,促使忽必烈任用儒士治國。
 
元憲宗七年九月初四日(1257年10月12日),元好問卒於獲鹿(在今河北省),葬於故鄉繫舟山下山村(今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西張鄉韓岩村)。
 
詩文
元好問輯有《中州集》,保存了大量金代文學作品。此外著有《遺山先生文集》四十卷、《續夷堅志》四卷、《遺山樂府》三卷、《遺山先生新樂府》五卷等。現有清光緒讀書山房重刊本《元遺山先生全集》。
 
其詩剛健、其文弘肆、其詞清雋,缺點是「往往自蹈窠臼」。元好問的詩詞可以說是金元兩代詩詞的代表。今存詩1361首,內容豐富。清代劉熙載評論:「金元遺山詩兼杜、韓、蘇、黃之勝,儼有集大成之意。以詞而論,疏快之中,自饒深婉,亦可謂集兩宋之大成者矣。」
 
元好問的詩,依其風格變化,大致可劃分成早年、金亡前後和晚年三個時期。早期的詩作中保留了濃厚的宋詩色彩。隨着元好問生活閱歷的豐富,隨着國家危難深化,他開始逐步形成獨有的剛健、質樸、沉鬱、悲慨的詩風。金亡前後的詩,融唐入宋,風格醇厚天然,既講求意境,又不避議論。他的喪亂詩最能體現他激越而悲慨的風格。詩篇內容生動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動亂和百姓苦難,如《岐陽》、《壬辰十二月車駕東狩後即事》詩,沉鬱悲涼,直追老杜,堪稱一代「詩史」。而晚年的元好問詩風趨於老成,語言更樸素,感情更深沉,消去了憤怒和激動。其寫景詩,表現山川之美,意境清新,膾炙人口。他的詩歌風格的變化和他的生活經歷是密不可分的。
 
元好問之文繼承唐宋八大家傳統,清新雄健,長短隨意,眾體悉備,為金代文學批評之巨子,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頗大。其詩學上承東坡,好取具有風骨、摒除兒女之情的凌雲健筆。對於華豔的南方文學較多貶抑、對北方文學則頗有表彰。特別是受到禪學的影響,力主「天成、自得、超然」的風格。
 
今存詞377首,藝術上以為典範,兼有豪放、婉約諸種風格,當為金代詞壇第一人。散曲僅9首,用俗為雅,變故作新,具有開創性。《續夷堅志》是現存為數不多的金代筆記小說。所編《中州集》及《壬辰雜編》,在今本《金史》中多採其說法。
 
摸魚兒
問蓮根、有絲多少。蓮心知為誰苦。
雙花脈脈嬌相向,只是舊家兒女。
天已許,甚不教、白頭生死鴛鴦浦。
夕陽無語。
算謝客煙中,湘妃江上,未是斷腸處。
香奩夢,好在靈芝瑞露。人間俯仰今古。
海枯石爛情緣在,幽恨不埋黃土。
相思樹。流年度,無端又被西風誤。
蘭舟少住。
怕載酒重來,紅衣半落,狼藉臥風雨。
 
木蘭花慢‧遊三台
渺漳流東下,流不盡,古今情。
記海上三山,雲中雙闕,當日南城。
黃星。幾年飛去,淡春陰、平野草青青。
冰井猶殘石甃,露盤已失金莖。
風流千古短歌行。慷慨缺壺聲。
想驪酒臨江,賦詩鞍馬,詞氣縱橫。
飄零。舊家王粲,似南飛、烏鵲月三更。
笑殺西賦客,壯懷無復平生。
 
玉漏遲‧壬辰圍城中,有懷淅江別業
淅江歸路杳。西南仰羨,投林高鳥。
升斗微官,世累苦相縈繞。
不入麒麟畫裡,又不與、巢由同調。
時自笑。虛名負我,平生吟嘯。
擾擾馬足車塵,被歲月無情,暗消年少。
鐘鼎山林,一事幾時曾了。
四壁秋蟲夜語,更一點,殘燈斜照。
青鏡曉。白髮又添多少。
 
石州慢‧赴召史館,與德新丈別於岳祠新店,明日以此寄之。
擊築行歌,鞍馬賦詩,年少豪舉。
從渠里社浮沉,枉笑人間兒女。
生平王粲,而今憔悴登樓,江山信美非吾土。
天地一飛鴻,渺翩翩何許。
羈旅。山中父老相逢,應念此行良苦。
幾為虛名,誤卻東家雞黍。
漫漫長路,蕭蕭兩鬢黃塵,騎心漫與行人語。
詩句欲成時,滿西山風雨。
 
臨江仙‧自洛陽往孟津道中作
今古北邙山下路,黃塵老盡英雄。
人生長恨水長東。
幽懷誰共語,遠目送歸鴻。
蓋世功名將底用,從前錯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鍾。
男兒行處是,未要論窮通。
 
鷓鴣天
華表歸來老令威。頭皮留在姓名非。
舊時逆旅黃粱飯,今日田家白板扉。
沽酒市,釣魚磯。愛閒真與世相違。
墓頭不要征西字,原是中原一布衣。
 
清平樂
離腸婉轉。瘦覺妝痕淺。
飛去飛來雙語燕。消息知郎近遠。
樓前小語珊珊。海棠簾幕輕寒。
杜宇一聲春去,樹頭無數青山。
 
穎亭留別
故人重分攜,臨流駐歸駕。
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借。
北風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崢嶸,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閒暇。
壺觴負吟嘯,塵土足悲吒。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畫。
 
人月圓‧卜居外家東園
重岡已隔紅塵斷,村落更年豐。
移居要就,窗中遠岫,舍後長松。
十年種木,一年種谷,都付兒童。老
夫惟有,醒來明月,醉後清風。
玄都觀裏桃千樹,花落水空流。
憑君莫問,清涇濁渭,去馬來牛。
謝公扶病,羊曇揮涕,一醉都休。
古今幾度,生存華屋,零落山丘。
 
後庭花破子
玉樹後庭前,瑤華妝鏡邊。
去年花不老,今年月又圓。
莫教偏,和花和月,大家長少年。
夜夜璧月圓,朝朝瓊樹新。
貴人三閣上,羅衣拂繡茵。
後庭人,和花和月,共分今夜春。
 
喜春來‧春宴
梅擎殘雪芳心奈,柳倚東風望眼開,溫柔樽俎小樓台。
紅袖遶,低唱喜春來。
春盤宜剪三生菜,春燕斜簪七寶釵,春風春醞透人懷。
春宴排,齊唱喜春來。
梅殘玉靨香猶在,柳破金梢眼未開,東風和氣滿樓臺。
桃杏折,宜唱喜春來。

雜著五首
其一
稟氣寡所諧,衣食固無端。所業在農桑,甘以辭華軒。
田家豈不苦,歲功聊可觀。帶月荷鋤歸,裴回丘隴間。
曖曖遠人村,紛紛飛鳥還。養真衡茅下,庶無異患干。
遙謝荷蓧翁,躬耕非所歎。
其二
守拙歸田園,淹留自無成。長吟掩柴門,遂與塵事冥。
素月出東嶺,夜景湛虛明。揮杯勸孤影,杯盡壺自傾。
遙遙望白雲,千載有深情。
 
其三
榮叟老帶索,原生納決屨。邈哉此前修,久而道彌著。
人生少至百,每每多憂慮。量力守故轍,餘榮何足顧。
棲遲固多娛,幾人得其趣。
 
其四
桃李羅堂前,霜露榮悴之。咄咄俗中惡,人道每如茲。
冬嶺秀孤松,卓然見高枝。提壺撫寒柯,懷此貞秀姿。
願留就君住,終身與世辭。
 
其五
世短意恆多,時駃不可追。感彼柏下人,泫然沾我衣。
運生會歸盡,彼此更共之。理也可奈何,一觴聊可揮。
酒中有深味,情隨萬化遺。西南望昆墟,靈人侍丹池。
我無騰化術,帝鄉不可期。且極今朝樂,千載非所知。
 
古意二首
其一
七歲入小學,十五學時文。二十學業成,隨計入咸秦。
秦中多貴游,幾與書生親。年年抱關吏,空笑西來頻。
在昔學語初,父兄已卜鄰。跛鱉不量力,強欲緣青雲。
四十有牧豕,五十有負薪。寂寥抱玉獻,賤薄倡優陳。
青衫亦區區,何時畫麒麟。遇合僅一二,饑寒幾何人。

其二
誰留章甫冠,萬古徒悲辛。桃李弄嬌嬈,梨花澹丰容。
盈盈兩無語,濈濈爭春風。春風何許來,草木誰青紅。
天公亦老矣,何意誇兒童。昨朝花正開,今朝花已空。
川流不肯駐,並與繁華東。楩楠千歲姿,骯髒空谷中。
陽和不擇地,亦復難為功。本無兒女心,安用尤天公。
 
穎谷封人廟
洩洩穎谷雲,瀜瀜穎川水。封君去我久,水雲自清美。
人言君善諫,微意得鄭子。特於悔悟時,一語發天理。
大孝動天地,土苴及頑鄙。反身而未誠,善諫且敗矣。
如何千載下,乃與茅焦比?我行穎川道,永念負甘旨。
願作珝尾魴,因之日千里。
 
贈答劉御史雲卿四首
其一
舊聞劉君公,學經發源深。驊騮萬里氣,聖途已駸駸。
大梁語三日,副我夙所欽。濂溪無北流,此道日西沈。
百年牛山木,不復秀穹林。南風雖寥寥,聞弦猶賞音。
獨憐夸毗子,一我無古今。共學君所貪,適道我豈任。
相酬無別物,徒有好賢心。
其二
阿京吾所畏,早生號能文。初無王家癖,聲光自流聞。
此行不虛來,得接大小君。信知珠玉淵,足當羔雁群。
君家有箕裘,聖學待冊勳。但使本根在,枝葉復何云?
慇勤五色筆,未用摧千軍。
其三
學道有通蔽,今人乃其尤。溫柔與敦厚,掃滅不復留。
高蹇當父師,排擊劇寇讎。真是未可必,自私有足羞。
古人相異同,寧復操戈矛。春風入萬物,枯蘗將和柔。
克己未有加,歸仁亦何由。先儒骨已腐,百罵不汝酬。
胡為文字間,刮垢搜瘢疣。吾道非申韓,哀哉涉其流。
大儒不知道,此論信以不。我觀唐以還,斯文有伊周。
開雲揭日月,不獨程張儔。聖途同一歸,論功果誰優?
戶牖徒自辟,膠漆本易投。九原如可作,吾欲起韓歐。
學道有通蔽,今人乃其尤。
其四
老鶴何許來,澹與孤雲同。相值太虛室,悠然復西東。
聖學要深談,惜君別匆匆。何時沂水上,同詠舞雩風。
 
送欽叔內翰並寄劉達卿郎中、白文舉編修二首
其一
忽忽歲雲暮,烈烈風霜威。舉頭望長安,遊子從此歸。
我有平生懷,愛君如連枝。半年姜肱被,所樂良不貲。
尚恨人事異,離合無定時。送君酒一杯,侑以彈鋏辭。
上言行路難,下言長相思。
其二
六月渡盟津,十月行汜水。風濤脫沉舟,冰雪危墮指。
孝子在中野,永念負甘旨。家貧親已老,形瘵心欲死。
古稱季路孝,負米曾百里。顧作鯉與魴,寧當怨珝尾。
君歸不可緩,獻壽迫歲始。遙知慈母心,已為烏鵲喜。
其三
一年不製衣,春服犯霜風。一日僅兩食,腸胃不得充。
生平萬里氣,頓入低回中。田夫怒攘臂,縮首甘盲聾。
老兵賜顏色,歡喜無所容。求索厭朋友,勞苦慚僕僮。
無聊復無聊,又復招災凶。我有一樽酒,澆君塊磊胸。
君年始三十,白髮成一翁。顧以寸心微,受此百慮攻。
君窮復何辭,不見閒閒公。文章二百年,不救四壁空。
其四
君性我所諳,我心君所知。凡我之所短,君亦時有之。
謀事恨太銳,臨斷恨太遲。持論恨太高,徇俗恨太卑。
人道自近始,貧富理不齊。君自不得飽,欲療何人饑。
乞醯乞諸鄰,聖哲有明譏。被髮救鄉人,智者所不為。
且如與人交,交有非所宜。白黑不復擇,豁豁傾心脾。
汎愛豈不可,後悔終自貽。又如與人言,寧復無失辭。
刺口論成敗,白眼談歌詩。世故彀黃閒,能不發其機。
聞君作損齋,似覺豪華非。懲忿與窒慾,百年有良規。
與子各努力,歲晚以為期。
其五
古人遙相望,每恨不同時。同時得古人,歡樂良在茲。
君歸豈不佳,交遊滿京師。門前車馬來,笑言慰所思。
細話洛陽事,高詠嵩山詩。宮壺發新篘,宮梅耿幽姿。
故應劉與白,亦復念微之。
 
飲酒五首,襄城作
其一
西郊一畝宅,閉門秋草深。床頭有新釀,意愜成孤斟。
舉杯謝明月,蓬蓽肯相臨。願將萬古色,照我萬古心。
其二
去古日已遠,百偽無一真。獨余醉鄉地,中有羲皇淳。
聖教難為功,乃見酒力神。誰能釀滄海,盡醉區中民。
其三
利端始萌芽,忽復成禍根。名虛買實禍,將相安足論。
驅驢上邯鄲,逐兔出東門。離官寸亦樂,里社有拙言。
「離官寸亦樂」,晉俚諺云然。
其四
萬事有定分,聖智不能移。而於定分中,亦有不測機。
人生桐葉露,見日忽已晞。唯當飲美酒,儻來非所期。
其五
此飲又復醉,此醉更酣適。徘徊雲間月,相對澹以默。
三更風露下,巾袖警微濕。浩歌天壤間,今夕知何夕?
 
後飲酒五首,陽翟作
其一
少日不能觴,少許便有餘。比得酒中趣,日與杯杓俱。
一日不自澆,肝肺如欲枯。當其得意時,萬物寄一壺。
作病知奈何,妾婦良區區。但愧生理廢,饑寒到妻孥。
吾貧蓋有命,此酒不可無。
其二
金丹換凡骨,誕幻若無實。如何杯杓間,乃有此樂國。
天生至神物,與世作酣適。豈曰無妙理,滉漾莫容詰。
康衢吾自樂,何者為帝力。大笑白與劉,區區頌功德。
其三
客從崧少來,貽我招隱詩。為言學仙好,人間竟何為?
一笑顧客言,神仙非所期。山中如有酒,吾與爾同歸。
其四
酒中有勝地,名流所同歸。人若不解飲,俗病從何醫。
此語誰所云?吾友田紫芝。紫芝雖吾友,痛飲真吾師。
一飲三百杯,談笑成歌詩。九原不可作,想見當年時。
其五
飲人不飲酒,正自可飲泉。飲酒不飲人,屠沽從擊鮮。
酒如以人廢,美祿何負焉。我愛靖節翁,於酒得其天。
龐通何物人?亦復為陶然。兼忘物與我,更覺此翁賢。
 
 
少林
雲林入清深,禪房坐蕭爽。澄泉潔餘習,高鳥喚長往。
我無玄豹姿,謾有紫霞想。回首山中雲,靈芝日應長。
 
劉曲龍潭
層冰積浩蕩,陵谷低吞吐。窈窕轉幽壑,突兀開淨宇。
回頭山水縣,亦復墮塵土。孤雲鐵梁北,宇宙一仰俯。
風景初不殊,川塗忽修阻。寒潭海眼淨,黕黑自太古。
蟄龍何年臥?萬國待霖雨。誰能裂蒼崖,雷風看掀舉。
山中人歲旱則轉大石入潭中以駭龍,瞬息致雨,故云。
 
麥歎
借地乞麥種,徼倖今年秋。乞種尚云可,無丁復無牛。
田主好事人,百色副所求。盻盻三百斛,寬我饑寒憂。
我夢溱南川,平雲綠油油。起來望河漢,旱火連東州。
四月草不青,吾種良謾投。田間一太息,此歲何時周。
向見田父言,此田本良疇。三歲廢不治,種則當倍收。
如何落吾手,羊年變雞猴。身自是旱母,咄咄將誰尤。
人滿天地間,天豈獨吾讎。正以賦分薄,所向因拙謀。
不稼且不穡,取禾亦何繇?辦作高敬通,惡雨將漂流。
吾貧有濫觴,賢達未始羞。單衣適至骭,一劍又蒯緱。
焉知寄食餓,不取丞相侯。作詩以自廣,時用商聲謳。
 
北邙
驅馬北邙原,踟躕重踟躕。千年富貴人,零落此山隅。
萬塚不復識,榛莽餘龜趺。賢愚同一盡,感極增悲歔。
粵人惟物靈,生也與道俱。一為物所眩,遂爾迷厥初。
蛻骨幾山丘,百年不須臾。歸盡固其理,交喪亦已愚。
陳跡有足悲,奈此萬化途。焉知原上塚,不有當年吾?
 
龍門雜詩二首
石樓繞清伊,塵土天所限。人言無僧久,草滿不復剷。
灘聲激悲壯,山意出高蹇。當年香山老,掛冠遂忘返。
高情留詩軸,清話入禪版。誰言海山去,蕭散仍在眼。
溪寒不可涉,倚杖西林晚。
不見木庵師,胸中滿泥塵。西窗一握手,大笑傾冠巾。
青山有佳招,一遊負因循。老筇動高興,萬景森前陳。
乾元先有期,清伊亦知津。細看潛溪樹,高臥香山雲。
學詩二十年,鈍筆死不神。乞靈白少傅,佳句儻能新。
遙遙洛陽城,梅花千樹春。山中有忙事,寄謝城中人。
 
乙酉六月十一日雨
一旱近兩月,河洛東連淮。驕陽佐大火,南風捲黃埃。
草樹青欲乾,四望令人哀。時時怪事發,雨雹如李梅。
我夢天河翻,崩騰走雲雷。今日復何日?駃雨東南來。
元氣淋漓中,焦卷意已回。良苗與新穎,鬱鬱無邊涯。
書生如老農,苦樂與之偕。閭閻聞吉語,一笑心顏開。
酉年酒如漿,旱溢安能災。惟當作高廩,多具尊與罍。
家人笑問我,君用安在哉。
 
示侄孫伯安
伯安入小學,穎悟非凡兒。屬句有夙性,說字驚老師。
見汝挾書歸,憶我青衿時。青衿昨日耳,齒髮忽如茲。
讀書誤人多,闊疏亦天資。元無倚天劍,可斷扶桑枝。
倚梯望青冥,愚者知笑之。壯事已無取,老謀欲何施。
幸此掌中孫,未染如素絲。就令好紙筆,門戶誰當支?
我有商餘田,汝壯可耘耔。便當學種樹,未用城南詩。
伯安方讀韓集,符讀書城南。
 
種松
百錢買松羔,植之我東牆。汲井涴塵土,插籬護牛羊。
一日三摩挲,愛比添丁郎。昨宵入我夢,忽然變昂藏。
昂藏上雲雨,慘淡含風霜。起來月中看,細鬣錯針芒。
惘然一太息,何年起明堂?鄰叟向我言,種木本易長。
不見河畔柳,顧盼百尺強。君自作遠計,今日何所望?
 

台長: 讀.冊.人
人氣(12,467) | 回應(4)| 推薦 (14)| 收藏 (1)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閱讀:墨墨傳情 |
此分類下一篇:詩詞會友: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此分類上一篇:清明閱讀:負荷綿綿

讀.冊.人
元好問七歲能詩,被稱為神童。
其詩剛健、其文弘肆、其詞清雋,詩詞可以說是金元兩代詩詞的代表。元好問的詩,依其風格變化,大致可劃分成早年、金亡前後和晚年三個時期。早期的詩作中保留了濃厚的宋詩色彩。隨着元好問生活閱歷的豐富,隨着國家危難深化,他開始逐步形成獨有的剛健、質樸、沉鬱、悲慨的詩風。金亡前後的詩,融唐入宋,風格醇厚天然,既講求意境,又不避議論。他的喪亂詩最能體現他激越而悲慨的風格。元好問之文繼承唐宋八大家傳統,清新雄健,長短隨意,眾體悉備,為金代文學批評之巨子,仿杜甫《戲為六絕句》體例所寫《論詩絕句三十首》,在文學批評史上影響頗大。

元好問《摸魚兒》
元好問十六歲時往并州赴試,途中遇到一個捕雁的人對他說,今天捕到一隻大雁,另一隻脫網。但脫網之雁悲鳴不去,最終撞地而死。元好問聽後買下這兩隻雁,將其葬於江邊,並有感寫下《雁丘詞》。其中首句「問人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金庸於小說《神鵰俠侶》改為「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至今仍膾炙人口。
2012-04-23 00:11:59
子樵
問世間,情是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原本不知出處,後來也是又網路查知本文所述的典故,覺得感動不已!原來這經常被人使用來描述真情的詩詞,故事並非起源於人類,而是孤雁殉情的故事!想起世間仍常見薄情郎!真有人不如雁的感慨!
2012-04-23 08:08:05
讀.冊.人
國有巾幗,家有賢內。
夫不如妻,亦大好事。妻叫東莫朝西,朝東甜言蜜語。丈夫天生不材,難與紅妝嬌妻比高低。
2012-05-30 23:03:17
讀.冊.人
厚天高地,堪嘆古今情不盡;
癡男怨女,可連風月債難償。一場幽夢同誰近,千古情人獨我痴。
2012-05-30 23:38:06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