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26 00:16:59| 人氣12,946|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閱讀建築:清水模灰的極致

 
閱讀建築:清水模灰的極致
 
書名:
清水模灰的極致:毛森江的建築工作 自由建築師的26家人文個性空間
 
作者:毛森江
自由建築人。森 / CASA 負責人。
人的原點是真,
建築的原點是人,
空間的原點是記憶,
我設計的原點是50年後的建築。
年輕時從事服裝業的毛森江,20年前棄女裝而轉建築,由於狂熱迷戀日本知名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原本是建築門外漢的毛森江,自己到台南成大連續旁聽了三年的課程,並且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持續往返日本,學習清水混凝土的施工作法,在1991年正式賺入建築行業,以營造與房地產開發作出發,同時一步步發展衍生出極具獨特風格的設計觀。就像他的偶像安藤忠雄一樣,毛森江靠著自修練就成清水混凝土建築達人的一手好功夫。
.1958 出生台南市
.1983-1990式澳服裝有限公司負責人。並與日本伊藤欽、伊藤忠服裝株式會社合作
.1991入行建築
.1997日本大林組修業
.1998日本竹中工務店修業
.1999成大建築研究所旁聽
.2001成大研究所義大利研習
.2002成大建築研究所演講 主題:清水混凝土
.2003-2006與東京大學建築系教授小島一浩、曲淵英邦、C+A建築師赤松佳珠子及東京大學博士生謝宗哲合作,於台南興建集合住宅
.2003-2006參與安藤忠雄交通大學人文與藝術館工程
.2008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兼任講師
.2009獲得第二屆台灣建築單棟住宅獎
.2011入圍第三屆台灣建築單棟住宅
.2012獲得第二屆臺中市都市空間設計「生活臺中」大獎
 
內容介紹:
「人的原點是真,建築的原點是人,空間的原點是記憶,我設計的原點是50年後的建築。」
-毛森江
 
為了能夠蓋出五十年後,甚至一百年後仍很漂亮的房子,
他,不斷地研究清水混凝土工法以及和自然結合的生活建築。
建築的本意不是元素或材料,而是在於空間、人和如何創造氛圍。
本書將由清水模建築達人毛森江先生分享在台灣設計、建造的26件作品,除呈現出獨樹一格的建築風采與特色,最重要的是,透過這些建築設計,達到與自然融合的舒適空間,讓人們可以輕鬆自在的生活或享受在其中,這也正是毛先生眼中的好建築。
 
毛森江操作建築的方式,與台灣的當代建築人不相同。他能從更上游的土地買賣以及產品開發的判斷,到最下游施工交屋以及與使用者細膩的直接交手,都可以親身參與不致缺席。因此可從本書中一窺台灣建築人,實實在在地從設計到施工建造,再到內部家具物品的陳設的完整作品呈現。
 
建築代表人的生活、藝術、美學、文化的融合,
真正讓人感到舒適才是建築的真意。
毛森江以「風、光、水、綠」,以及圍和放、內和外的概念
構成一棟棟將流傳到下世紀的建築作品。
 
本書特色
1.毛森江狂熱迷戀日本知名的建築大師安藤忠雄的作品,花了兩年多的時間,持續往返日本,學習清水混凝土的施工作法,就像他的偶像安藤忠雄一樣是非學院出身之建築師,毛森江靠著自修練從銷售女裝服飾變成清水混凝土建築達人的一手好功夫。並且因為堅持的住宅主張而成為台灣備受媒體關注的自由建築師,進而廣受大家的喜愛,在台灣各地創造許多精采作品……。
2.書中除了分享作者人生大轉變走入建築的小故事之外,主要在於作品的分享與介紹,從一張張的手繪稿開始,一篇篇夢想成家的故事真實上演。包含在建造前、中、後,與屋主的互動關係、設計的靈感,還有許多精緻的室內外照片及平面圖等。除了能夠了解毛森江對於人生目標的堅持與努力之外,更能從中領略清水混凝土建材的無窮魅力與作者本身的建築、居住觀。
3.作者擅長以洗、抹、磨、刷的手法,讓單一水泥材料在灰階間游移變化,作品中創造具多向的美學面貌。
 
樸實無華.純粹極致
「天上的光會下來、天上的水會下來、四季的變化會隨時告訴你:我們是跟自然結合在一起的。」
 
目錄:
推薦序:誠懇的美學 阮慶岳
推薦序:擔當得起的還要很多 李治輝
作者序:毛森江的建築工作
01 台南.老常住
02 台南.常住
03 台南.無上清涼
04 台南.傳承何宅
05 台南.三世代許宅
06 台南.崇德十七街
07 台南.毛鏗
08 台南.森 / CASA
09 嘉義.楊宅
10 嘉義.泰郁美學堂
11 台南.K-HOUSE
12 台南.張宅
13 台南.安平常住
14 高雄.幕府壽司
15 台中.八錢鍋物
16 台南.原建築
17 台北.敦南森 / CASA
18 高雄.學者之家
19 台南.二月河
20 台南.健康路林宅
21 高雄.郭宅
22 花蓮.陳宅
23 台南.林宅
24 台南.南門路李宅
25 高雄.幕府壽司創始店
26 台南.毛屋
 
推薦序:誠懇的美學
阮慶岳
元智大學藝術與設計系系主任
毛森江作品令人立刻注意到的,自然是他極度投入也專注、幾乎已成了個人印記的清水混凝土。但是,更不可忽略地,是他對於建築所投注的熱情敬業態度,所衍生並自然散發的「誠懇的美學」。
 
這樣的美學,已然超越視覺的侷限,而更顯現出一個創作者與創作物之間,綿密難分的互敬互成關係。也就是說,作品裡散發出來的氣息,有著毛森江對待建築的態度,而我認為那就是:誠懇。
 
細看毛森江,他操作建築的方式,與台灣大半的當代建築人並不相同。他並不侷限自我在設計者的單一角色,反而完整地從上游的土地買賣、產品定位,到下游的施工、販售與交屋,都親身參與不缺席。
 
因為這個特質,讓他的建築作品,可看到設計理念與營造施工的完整結合。尤其,毛森江視設計與營造為相互延續的完整流程,而非被專業分工所強加斷裂的分離體,使得材料與工法的操作,能夠密切地與設計思考相結合,彰顯出彼此間相生又相成的共生關係。
 
毛森江的建築與空間,容易讓人與安藤忠雄的作品作聯想。但兩人既相似也相異,簡單地說,毛森江的作品整體上更加人間、圓熟與溫暖,對於光線、水與綠意,有更多的仰慕及對語,在色調及細節的處理上,比較具有手工的濃潤感,這與安藤有些出世的形而上氣息,顯得不盡相同。
 
基本上,兩人都擅長運用垂直性的光源,也喜歡營造與外在世界斷離、簡潔的立面外觀,以及由牆與建築體相夾而成的內空間,因而皆能孕育出寧靜、自省、有些類乎心靈性的空間。手法上長於對於路徑、虛實、壓縮/鬆弛的運用,提供空間豐富的節奏與層次,以及在「有」與「無」之間的哲思與辯證。
 
毛森江的建築作品,誠懇也勇敢,能直接面對設計理念與材料工法的衝突,且不迴避商業資本與個人理想間的矛盾,不游移不自棄,向我們證明即令是在體制系統內,建築也是可以有伸展與改革的空間。
 
毛森江這樣以台南為據點,並主要以小型的開發案做出發,不喧囂不強求,一步一腳印地刻畫著他對建築持續探索的愛,其中所透露出來的是誠懇與自重。
於我,這就是一種最珍貴的建築美學。
 
推薦序:擔當得起的還要很多
李治輝《IW傢飾》雜誌總編輯
今年初有一友人對我評談到毛森江先生的建築,大意是毛森江的作品十年來沒什麼改變,讓我覺得有點意思,針對這論點我想過之後,以為這評者和作者有一共通處,就是他們倆十年間都一直在進步,當觀察者與作者的程度都與時俱進的狀況下,那觀者所評論原本他關注與喜愛的作品,有時竟會顯得冷漠和無感,如果作者能知道,又已經能受得住不只是這樣的試煉,應該是必要的吧?眼睛和心思格局都在一定基礎上成長,有些人在看,有的人在做,我想作者可需要受得起更多不同試煉真偽的過程。我對毛森江的推薦或許就像是對努力不懈怠的創作者的生活家一樣推崇,值得人了解和閱讀,或許能鼓舞人心,如果沒有也沒關係。
 
作者序:毛森江的建築工作
從服裝業轉入建築,今年第二十年,二年前三采文化的邀約出版個人的作品集,著實惶恐,也是一件極大的挑戰,深怕作品不夠成熟、不夠精采而貽笑大方。《IW傢飾》雜誌總編輯李治輝先生,一直是我最大的支持者,他鼓勵我「享受這次的出版」也順便整理自己人生,一路走來的種種回顧。文章內容我希望由自己來撰寫,因畢竟每一件作品都是由自己和業主共同經營的心得,我真誠的希望,此本《清水模灰的極致:毛森江的建築工作》代表著自己,文章雖然笨拙,但那確是代表著真正實在的我─-毛森江作品集。
 
回顧著二十年來的建築歷程,可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建築設計,一部分營建施工,需兩者非常緊密的結合,才能完成一件完整的建築作品。首先談的是設計,我受安藤忠雄老師教誨和影響很深,他告誡著,學習和模仿是同一個動作,但一定抱著學習的心,用在地的人文、元素、環境和自己的思惟,即會產生個人的文化。我一直致力於學習建築、革新建築,更建立一種辨識性的建築文化,學習過去、融合現代,創造出這個時代的文化,攜手走向未來,而留存下來的記憶,將成為未來追憶這個時代的文化和歷史。
 
我追求的是這個時代我們做過、走過,代表著「存在」。
再則是營建的部分,在台灣、甚至於全世界的建築師均有著一份遺憾,縱使有著天馬行空的好設計,但營建均未能達到設計者的理想,因而使作品未能儘如期待,致使台灣建築設計均會偏向較易施作的營建技術來偏頗設計。我們常在議論,到底是設計難,還是營建施工難,我個人覺得營建施工較難,因設計是可以專業知識較高的少數人來完成,但營建通常是需很多的單位及人員共同來完成,但他們水平參差太大,且較無共識和凝聚力。我一樣有著這些遺憾,所以我的建築導果為因,我為了要有好的建築,先創建了好的營建團隊,創新高水準的營建技術,再以之為基準,做好設計完整結合,營建出屬於我自己較完整的建築作品。
 
我生在這個時代,我熱愛建築,就在2012年將自己做一個階段性的檢討。一路走來很感謝這麼多人的幫忙,尤其是每一位業主,和我們設計及營建的團隊,能給予我這麼自由的揮灑空間來創作,才能有今日的作品集呈現。
 
毛森江 2012.03.10
 
書摘:台南‧老常住
 
用原石與自然打造的
安心之宅
 
對我而言,走回中國人「禪」本質轉向的建築物語,
愈是沒有粉飾,在其中愈能感受內斂而靜默的語言,才是讓人放心的空間情境。
 
以一塊塊自然原石鋪陳百年建築的質感
過去在日本曾向建築大師安藤忠雄學習清水混凝土之製作,因此想把「既是一種結構概念,又是一種不外加偽飾概念」的混凝土,運用在台南地區建築出「素色建築」——老常住,素雅金砂石及具有「纖柔若絲」藝術效果的清水混凝土,簡潔線條鋪陳的外觀,在眾聲喧嘩的台灣建築中自成一格。
取名為——老常住,是希望以宗教法師出家的場所「老常住」來詮釋此建築的精神,堅信藝術與宗教兼具感人的力量,都有對宇宙、人生、社會、生命、自然等現象的關懷,並隱射出建築應有的恬靜、安詳、沖逸、清和、內斂的無限禪悅,我認為清水混凝土牆後的建築思維,才是身為建築人的轉化思考。
一棟棟四層樓的別墅,使用以自然原始的厚實原石一塊塊鋪疊,鋪陳百年建築的質感;為了讓建築量體看起來輕盈些,在入口的第一階稍加挑空處理;而略具圓弧度的階梯,除了顯現視覺張力,同時也呼應清水混凝土建築外觀的厚度。
有別於當地多數獨棟建築將一樓作為車庫、樓梯置於二樓高,行走其間易產生不安感,老常住的入口階梯約在半層樓高,一路拾級而上至二樓,開啟紫檀木大門,進入室內場域,便可發見建築空間如何在都市中構築出難得風光水綠的自在環境。
在室內也能體會光天雲影共徘徊的自然對話
由大門進入二樓客廳,放眼可見立面窗外挑空的戶外庭園,層層細流的水瀑,一方水塘,以清水混凝土灌注的椅子,一旁高挑的椰子樹,這是位於二樓的空中庭園,由客廳走進此戶外庭園,往下另有一動線通往一樓的臥房(父母房),洗石子的階梯、溫潤的清水混凝土牆面,根根細竹建構的古意竹牆,幾顆浮於水面的石頭,融合成靜謐簡練的氣息,隨處可擷取的風景使深邃的庭園設計,看似孤立於空中,卻隱含著無限的延伸。
整個戶外庭園與建築室內空間的連接關係,因動線的設立,除原有的大門動線,並多了第二個、第三個動線,例如由室內樓梯可下至一樓父母房,或可由父母房從戶外階梯經過庭園,再走入室內客廳--行走其間多了撲朔迷離的趣味感,我想承襲安藤忠雄老師的空間觀,希望在空間經營每個view、每一個點都能有不一樣的體會跟感受,因此動線的安排、開窗的位置、室內與戶外庭園的關係,每一個角落、端景,無不在細微處著墨,並希望即使在室內空間,遊走其間仍能體會光天雲影共徘徊的自然對話。
看見建築中的光、風、水、綠
在「老常住」中,使用質材的自然隱歛,同時突顯寧靜的場所精神,紫檀木大門、羅馬洞石雕砌而成的挑高玄關,純由細白沙砌成的大面牆、蛋殼石地板,或由清水混凝土構建成的廚房吧台,整體空間無任何粉刷,除保留最原始建築過程,自然質材的使用,鋪成自然素樸的東方風格。
頂層花園,可以讓居住其中的人一個冥想的空間,彷彿京都龍安寺庭園,白沙石、一株直率強韌的樹、幾顆大石,平鋪成幾何型的構成的素靜視覺,離塵脫俗之境,交織東方內斂的情感,展現孤寂中追求寧靜的盼望。
在客廳中、餐桌上,還是廚房吧檯,耳邊可聽到潺潺流水聲,舉目可見庭園中陽光灑落水瀑反射的光影婆娑起舞,二樓戶外庭園一株茄冬樹,無論從客廳或二樓臥房角度望去,綠,賦予建築無窮的生命力,在時間中慢慢沉澱出建築的生命;無形的微風,遊走於有形空間;光影的流動,豐富空間的層次,這些都成了空間中再自然不過的美麗景緻。
建築不只是形體的堆砌,而是精神、形式的構成,藝術的集成物。風、光、水、綠、自然的融合,安藤忠雄清水混凝土的美學與弘一法師充滿無限禪悅清涼的自然思想,既與土地和諧共生,同時在量體與虛空中取得調和的配置,我的設計堅持,已用建築的語言說明了一切。
 

台長: 讀.冊.人
人氣(12,946) | 回應(1)| 推薦 (5)|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人生:天涯海角 |
此分類下一篇:城市風景:太陽餅的記憶文
此分類上一篇:城市風情:住台北最讓人滿意之事

(悄悄話)
2012-05-26 09:38:14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