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8-10 18:41:24| 人氣5,905| 回應4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立秋閱讀:清塵濁水,萍水相逢

立秋閱讀:清塵濁水萍水相逢
 
書名:《清塵濁水》
 
作者:劍拂雪
賈成思,筆名劍拂雪,長安女子,幼嗜武俠,好弄刀劍,常懷遊俠之志,欲負氣仗義,浪跡萍蹤,寄情山水之中,放浪形骸之外。及年稍長,所懷萬端,感瑣事勞形,世網嬰身,不得委心任性耳。又生性疏懶,所好者實廣,而所精者實廖。恐終年碌碌,空自蹉跎,遂著一二文章,聊慰少年清澄之志。
 
內容介紹:
劍筆如詞,俠意似網
第七屆溫世仁武俠小說大獎三等獎劍拂雪
筆挽字花、慧斷江湖極作
十年前一劍動天下的少年俠侶
十年後的正派餘孽與魔教高徒
孰俠孰妖,叫人難辯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他為卿自毀容顏;她為郎反目江湖
糾纏武林數十年的千丈素練,根本由愛恨織成!
故事與詩情互為表裡,細節與情態靈動交織——武俠評論家 陳墨
武林間最令人輾轉反側的情怨仇癡、最令人匪夷所思的生滅傳說
 
目錄:
推薦序
楔子 劍吹白雪妖邪滅
第一章 何處玉人教吹簫
第二章 生來雙眼蔑群雄
第三章 無邊絲雨細如愁
第四章 春山一帶傷心碧
第五章 行人去棹依波轉
第六章 奈何江湖秋水多
第七章 湖光如夢湖流咽
第八章 小舟一夜聽風雨
第九章 人生何處不相逢
第十章 應是故人踏月來
第十一章 江湖俠骨恐無多
第十二章 多情總被無情惱
第十三章 霜砧月笛休相引
第十四章 腰間切玉青蛇活
第十五章 落日深山伴侶稀
第十六章 殘陽如血人如煞
第十七章 美人如玉劍如虹
第十八章 吟到恩仇心事湧
第十九章 風住塵香花已盡
第二十章 字字縈愁寫斷腸
第二十一章 相思相望不相親
第二十二章 同是天涯淪落人
第二十三章 碧落風微月正明
第二十四章 一劍霜寒十四州
第二十五章 縱使相逢應不識
第二十六章 仙風道骨今誰有
第二十七章 碧落簫聲雲葉愁
第二十八章 此情可待成追憶
第二十九章 斜山柏風雨如嘯
第三十章 君看野外孤墳下
第三十一章 屍骸終是不風流
第三十二章 不如不遇傾城色
第三十三章 我心如冰劍如雪
第三十四章 天若有情天亦老
第三十五章 一寸斷腸埋土中
第三十六章 忍看墳草讀殘篇
第三十七章 獨有衰顏留不得
第三十八章 曾經滄海難為水
第三十九章 世態便如翻覆雨
第四十章 比翼連枝當日願
後記 而今才道當時錯
 
評審觀點 :溫世仁武俠小說大獎三等獎《清塵濁水》
評審觀點
陳 墨:武俠小說最重要的便是可讀性、獨特性、深度和結構的平衡性。這是我選的第一名作品。圈選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語言富有詩意,即使作品中有一些語句毛病,但是整體而言,能將武俠小說的敘述語言提升到文學的境界,並以詩句作為回目名稱。敘述場面與情節時,也能同時深入敘述人物的心理狀態。
第二,這本小說十分武俠,沒有借歷史來架構世界。作品利用一個邪派之子重新出世,主角的心理是冰冷的,小說始終懷有一種悲憫情懷,利用武俠小說的情節結構與人間情仇推動敘述,向前發展。最終,走向對於人間武林的悲憫情感,用悲憫目光來打亮一個殘缺的、充滿仇恨的世界。作品沒有說教,純粹是詩意的敘述。
第三,作品對於語言與人間表象本身具有省思。所有人物的事件都是真中有假,假中有真。不僅是小說中的江湖人物,甚至對於人類而言,都很容易用一套符號、系統話語來框架一個活的生命與活的文學。我們需要語言符號來指點我們認識世界,但我們常常困死在語言符號當中,遺忘了真實的世界。小說中的角色都認真地思索這些議題。小說中要閱讀者去思索語言、符號、表象和真實之間的關係,然而提醒閱讀者不能過分依賴語言符號,那些創作出來的語言符號並非真實。
 
韓雲波:這個作品我排在第二,這部作品也可以當作是反武俠之作。第一,作品創新地以雙線進行,從兩方面闡釋正邪,作品充滿幻想力與銳氣。第二,作品中的場景把人拋到一種空前的、無以復加的極限情景。小說處理比生死更大之事,那便是人們失去自己的身分,不僅失去文化身分,連面貌與自己都失去了。第三,情節結構做到了充分的複雜性,故事講得好,十分好看。這部作品的不足處,就是作品中的人物關係處理得不夠深刻,缺乏懸念。另一個不足處,是作品的血腥味稍稍濃了些,既然要從正邪之間寫悲憫情懷,那麼就要適當處理血腥暴力。另外,針對語言太過唯美這部分,作者可能太過稚嫩,無法用真實的血肉書寫,於是只好用唯美裝飾。如果單單閱讀一段會顯得很美,但是整篇讀完無法記住。這種語言讓作品的電玩感很強,類似於電影印象。
 
喬靖夫:這部作品我排在第二。文筆優美,但時而過火,可能因為參賽的原因。小說的長篇結構十分完整,首尾與敘述的節奏掌握得不錯,讓人讚嘆,充滿閱讀的動力。武功的描寫不錯,雖然有些抽象,但是作品中的道理能夠妥善說服讀者,意境挺高。另外,作者重視書寫人們細微的感情,故事中的愛情令人感動,平衡了唯美的語言。這部作品比較令人不滿意處是「易容」橋段,有些粗糙。
 
駱以軍:我有點被說服,不過作品並非是我的前三名。結局是巨大的希臘悲劇,讀完令人蕩氣迴腸。但是,小說中運用的元素「變臉」,已經在西方好萊塢、日本以及韓國電影中出現太多,人性之間假扮身分的意識移換等等。其實,在前幾屆就有類似作品,把現代性運鏡帶進小說,相比之下,並不覺得此篇作品有特別突破,並沒有一洗前塵。作品中的人物名稱過於雅致,文字非常地美,可是由於太過唯美,導致了少女漫畫的印象,此部作品若轉換成影像便是偶像劇,像是假的武俠世界。
另外,魔教之子並非是新的題材,像是日本漫畫《火影忍者》中的漩渦鳴人就是帶著詛咒,這些都是相當普遍的日系題材,有點類似線上遊戲。這部作品讓我不安,閱讀時會讓我感覺這是一個非常年輕的孩子,作品中缺乏了人際關係,身分空闕,感覺像是宅男宅女的小說;也像是麥特戴蒙主演的電影《神鬼認證》,身分消失,在一路被追殺的過程中,慢慢拼湊出自己,劇情彷彿成為慣例。
其實,我看這部作品是感動的,但是我覺得這部小說的缺點是作者經驗匱乏,於是在設想某些場景時,只能用不寫實的大量抒情語言來代替填補,以為這是靠近中國、靠近抒情傳統的方式,但是實際上,這些語言都十分空泛。另外,作品中詩詞的引用雖然十分經典,但流於草率,像是隨意套上。作者對於古詩詞的造詣並不高,這些詩詞都是較為入門的詩詞,作者似乎無法創作新的古詩詞。最後,這部作品的含金量用短篇或者中篇就可以處理,其實不必寫成長篇。
 
陳怡真:我也差點要被說服了。不過,評委說的優點就是我的缺點,文藝腔有點令人難以忍受,作者應該節制,因為過於柔美的語言已經干擾了閱讀的節奏、故事的進行。引用的詩詞有些俗套、過於爛俗,沒有讓人驚艷。情節中「易容」的橋段令人匪夷所思,無法接受,小說所寫的已經不是易容,而接近美容。但是,作品中的懸念十分吸引人,書寫感情的部分也令人感動。
 
得獎感言
得知獲獎的喜訊,心中的感慨竟多於歡喜。創作是一條孤獨的道路,要感謝那些對我的文字不屑一顧的人,是你們的冷漠讓我成長進步,更要感謝那些一直以來關心我的人,是你們的支持讓我有了前進的動力。
《清塵濁水》是一個關於寬恕與救贖的故事。蕭逸先生說,武俠的靈魂其實就是尚武的精神和偉大的同情。而我所想要表達的,正是這樣“若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的偉大同情,能得到評委的認可,不勝榮幸。
 
書摘:第一章何處玉人教吹簫
月明如霜,四野闃然,月夜的春風沁著梅花的冷香。
寒月孤星,本應映出一片寂天寞地,那幽寂的林中,卻倏然精靈般的閃過一抹亮色,只見一個鵝黃衫兒的少女,時而縱躍奔跑,時而悠悠漫步,好似踏青春遊一般。走著走著忽然聽得「咕嚕」一聲,少女秀眉一蹙,撫著肚子苦笑道:「哎呀,肚子大哥,小妹我第一次下山,一不小心就玩得過了火,錯過了宿頭,麻煩您老人家將就一宿,我明日定好好孝敬您如何?」

哪知這不說倒罷了,一說那「肚子大哥」似乎更不樂意,又是連著「咕嚕咕嚕」幾聲響,黃衫少女順手一摸肩上包袱,不由得歎了口氣,自己下山之時,只道山下花花世界,錦繡乾坤,什麼好吃好喝的沒有,山上那些乾糧素食,只嫌帶上了也成累贅,誰知一下山便只顧著玩,竟把這吃飯的大事忘得一乾二淨,此時饑腸轆轆,一摸包也空空,肚也空空,真是悔得腸子都青了。

正懊悔時,忽然聞見一縷誘人的烤肉香氣,她抬眼望去,只見不遠處有一堆火焰,裊裊香氣,便是從那裡飄來,火堆邊圍坐著幾個人,似在交談,只因密林遮擋,看不太清楚。她自入夜以來,已在這林中行了兩個時辰,好不容易見到人影,不由精神一振,眉開眼笑地朝著那火堆奔去,小巧的身子輕如飛鳥,捷如小鹿,在密林中穿藤繞樹,縱躍騰飛,片刻已快跑到火堆邊,陡然聽見一聲暴喝:「什麼人?」一根燃火木棍已如劃空流矢向她迎面劈來。銳風呼嘯,火光灼人,黃衫少女一聲輕呼,身子躍起,空中一個雲裡翻身,又穩穩落在了火堆前,那火吃風一逼,立刻撲向一邊,眼看就要燒到火堆邊的一個漢子,黃衫少女忙叫道:「小心!」那漢子卻面不改色,只輕輕把掌一揚,一股掌風便將火焰迫了回來,黃衫少女腳步一錯,疾向後退了七步,才堪堪避過了反向她撲來的火光。

那漢子一怔,語氣竟緩和了許多:「武當派的倒踩七星步?妳是何人,為何竊聽我們兄弟密談?」
黃衫少女俏目環望,只見火堆邊坐著的四個中年大漢俱已站了起來,八道眼神如冷電精芒般射到她的臉上。她雖毫無江湖閱歷,但幼得名師指點,眼力極好,見那四個大漢的太陽穴微微隆起,雙手指節稜角分明,便知他們是內外功俱臻上乘的高手,當下一抱拳,大大方方答道:「晚輩峨眉弟子蕭夙鸘,初次下山,路途不熟,以致錯過宿頭,在林中見到火光,便走了過來。不知冒犯了幾位前輩,還請包涵。」

那漢子一聽「峨眉派」三個字,雙眼立刻亮了起來,只見蕭夙鸘長眉入鬢,星眸皓齒,一襲鵝黃衫兒,腰懸長劍,明媚中自透出一股英氣,於是心念一動,問道:「姑娘可是無塵真人的關門弟子嗎?」

蕭夙鸘嫣然一笑,點了點頭。她本是武當掌門無塵真人的侄女,自幼父母雙亡,被伯父收養,傳以武藝,因武當派有不收女弟子的門規,所以才掛名在峨眉派門下。

那漢子哈哈一笑道:「原來是無塵真人的高足,難怪這等好身手。在下湖南單伯龍,這三位分別是我二弟單仲龍,三弟單叔龍,四弟單季龍,方才我們四兄弟在此談話,忽見姑娘妳奔來,只道是江湖宵小之輩,所以才擲出火把,希望妳知難而退,如今話挑明了,方知是場誤會,真是得罪了。」

「哦,原來你們就是鎮威鏢局的四位當家啊!我聽師父說起過你們。」蕭夙鸘星眸一亮,笑道:「單總鏢頭,你們鎮威四龍名震江湖,不知是什麼人竟有這等面子,請得動四位當家親自出鏢?」

單伯龍聽她笑語嫣然,呆了一呆,虎目中竟有兩行熱淚奪眶而出,他擺了擺手,長歎道:「蕭姑娘,從此江湖道上再沒有鎮威鏢局這四個字,妳也不要再叫我總鏢頭了。」

「什麼?」蕭夙鸘吃了一驚,道:「單前輩你不要跟我開玩笑了,我師父說鎮威鏢局是天下第一鏢,怎麼可能說沒有就沒有了呢?」

單伯龍歎了口氣,道:「此事說來話長,按理說我兄弟四人之事不該麻煩他人,但此事關乎武林正義,蕭姑娘妳又是名門弟子,嫉惡如仇,我也不敢隱瞞。說來慚愧,我兄弟四人落到這步田地,無家可歸,實是被一個魔頭所迫。」

「怎麼可能?」蕭夙鸘這一驚非同小可,要知鎮威四龍雄踞一方,神龍刀縱橫湖南幾十年未逢敵手,但凡鎮威鏢局的鏢師出鏢,哪怕鏢頭只是個初出茅廬的小子,只要掛起「鎮威鏢局」的蟠龍旗,四方強盜便聞風避匿,不敢招惹。因此四龍雖然已經十幾年不出鏢,但鎮威鏢局鏢行天下,不知遇過多少綠林悍匪,黑道豪客,卻從未失手,所以才有了「天下第一鏢」之名。如今他們竟被人從自己的地盤趕了出來,在蕭夙鸘看來,是無論如何也不能想像的。於是問道:「那魔頭是何人,竟能有這樣的本領?」

單仲龍道:「我們也不知他是何人,只知江湖上已有不少英雄豪傑都遭了他的毒手。那夜他闖入鏢局,不由分說便將我們打成重傷,然後把我們一家老小加上二百七十二個鏢師全都趕了出來,自己卻鳩占鵲巢,將鏢局據為己有。這一年來我兄弟四人潛心習武,忍辱偷生,終於皇天不負苦心人,研究出了一套對付那魔頭的陣法。實不相瞞,我們今日來此便是要與那魔頭一決生死,蕭姑娘妳……」

蕭夙鸘天生俠骨,一番話聽得她義憤填膺,當下亢聲說道:「只要幾位前輩不嫌我本領低微,蕭夙鸘願與單總鏢頭同生共死,替天行道!」

「好!」單伯龍大笑道:「蕭姑娘巾幗不讓鬚眉,小小年紀便有這般氣概,真是愧煞我兄弟!」
話音未落,只聽見「咕嚕」一聲,竟是從蕭夙鸘腹中傳來,蕭夙鸘見八隻眼睛向她望來,好不尷尬,只得赧然一笑,心裡卻暗罵道:「肚子大哥,小妹我不是正在這兒想辦法嘛,你急什麼?」

單伯龍慨然笑道:「蕭姑娘妳奔到此處,想必是餓了吧?正巧我兄弟抓了只山雞,業已烤好,姑娘若不嫌粗簡,便請隨意吃些吧!一會兒我兄弟四人還要仰仗武當劍法的大力呢!」

蕭夙鸘喜上眉梢,道:「那晚輩就恭敬不如從命了。」當下也不客氣,從單季龍手中接過山雞,便撕扯著吃了起來,吃得兩腮鼓鼓時才想到鎮威四龍只烤了這一隻山雞,自己吃了,他們豈不是要挨餓?正欲與他們分吃,卻只見鎮威四龍俱是神色凝重,一言不發,知道他們沒有胃口,自己又何苦自尋沒趣?於是再不多想,風捲殘雲,吃了個乾乾淨淨。

鎮威四龍見她吃得興高采烈,一派天真爛漫的神氣,想到一會兒就要讓這般單純可愛的少女跟著他們一起去與那可怖的魔頭拼命,心中頓感一陣愧疚,想勸她離開,卻欲言又止,末了只是各自搖頭歎息。

月行中天,一縷洞簫,隨著月光流瀉開來,鎮威四龍虎軀一顫,慘澹月光映出這四個曾經叱吒風雲的豪傑一臉驚恐。

簫聲如怨如慕,如泣如訴,恍若一隻皓白冰涼的手,輕輕撥弄著每個人心中最纖弱的那根弦,那跳動的火焰,那茂密的樹林,那清幽的梅香,那無垠的蒼穹,都彷彿在這樣的簫聲中化作一泓清溪,揉碎了月光,涓涓流入夢鄉。

月下人間,清光四澈,蕭夙鸘聽得悠然神往,如癡如醉,鎮威四龍卻已是面無人色,單季龍突然一聲驚叫,然後聲音陡然跌落下去:「他來了……」

蕭夙鸘驀然回首,只見數丈外的高崖之上,一個玄衣少年卓然獨立,閉目吹簫,明月從高崖上探了出來,如點亮漆黑蒼穹一般點亮了他的身影,將那模糊的容顏映得宛若霜雪般透明,山風拂過,掠起他的玄色衣袂,如瀑青絲,更渲染出了一種飄然出塵的瀟灑俊逸。

鎮威四龍悚然一驚,這樣遙遠的距離,目力尚且難及,這簫聲卻能如此清晰,看來別後一年,這玄衣少年的內力又不知精進了多少。

 

萍水相逢:蔣勳的第一本散文集

書名:
萍水相逢:蔣勳的第一本散文集
 
作者:蔣勳
福建長樂人。
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台灣。
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
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1976返臺後,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並先後執教於文化、輔仁大學及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
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
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的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內容介紹:
永遠探索美學的蔣勳透過藝術的感性與深沉的思考,捉筆為文,博通古典與現代,用冷眼細察人間,但以燃燒熾烈的愛心與巨大的同情鑄煉文字,所以他的散文中總是充滿廣博無私的熱情和愛心,寫出對生活和生命的愛戀與期盼。
蔣勳二十七年前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萍水相逢》,以25開全新版面與讀者再次相遇,是愛書人典藏的首選。
 
自序:《萍水相逢》是我的第一本散文集。
最早以〈萍水相逢〉為題發表散文,是在鄭淑敏主編的《時報雜誌》上。
當時的《時報雜誌》還是向海外發行,每星期一次。我的專欄因為第一篇叫〈萍水相逢〉,也經鄭淑敏同意,就一直沿用成為專欄的通稱,每次一千字左右,陸續大約寫了二十篇。
等到《時報雜誌》改為國內版,這個專欄也就停止了,因此這二十篇散文,國外的讀者倒比國內多。

《時報雜誌》因為是綜合性傾向於政論、新聞、社會報導的刊物,因此,我的專欄雖然仍是以散文為主,但為了配合刊物方向,常常較多議論,是散文而兼雜文的寫法。至於太過雜文性的幾篇,因為不適合收在這本集子中,已經刪去。
此處保留的幾篇是〈萍水相逢〉、〈得理饒人〉、〈有限和無限之間〉、〈公園的下午〉、〈教堂中的男子〉、〈值日室中〉、〈車禍〉、〈放下放下〉、〈夜歸聯想〉、〈久遠劫來〉、〈風景〉、〈並育的哲學〉、〈談浪漫〉、〈曼君〉等。
雜文重分析、重說理,如匕首一樣犀利,直刺核心;散文重敘情、重包容,像委婉的長河,有說不完道不盡的餘韻。

魯迅是近代寫雜文的高手,但是,我最常讀的還是他的純散文之作,如〈籐野先生〉、〈范愛農〉。而他最好的小說如〈酒樓上〉、〈獨孤者〉、〈故鄉〉、〈祝福〉,基本上也還是以散文獨白的行文方式來構成他特有的沉鬱悲涼的風格。

沈從文是另一位近代文學史上的散文大家,他膾炙人口的作品如《從文自傳》、《湘西散記》、《長河》都是五四以後白話文最佳的散文典範。

我曾經以司馬遷的《史記》比魯迅的鬱勃蒼涼,以《詩經》比沈從文的優美婉轉。如果以唐代的散文大家來看,魯迅對時事的悲憤激亢,對歷史興亡的沉重之感,頗似韓愈;而沈從文的恬淡自適,從更悠遠綿渺的大宇宙中去觀看人世滄桑,化哀樂於無形,這些地方是更接近行走於柳州山水中的柳宗元的罷。

散文幾乎一直是中國文學的正脈。詩和小說,都需要從散文的基礎發展出來。
特別誇張散文中情節、事件的傳奇性,著重人物的行動或對白的模擬,就發展成小說戲劇;相反地,如果特別強調文字內在結構的、質地的、音樂律動的美感,則散文就濃縮成詩了。

散文坐鎮於文學的正統之位,可以發之為《尚書》文告政令的典雅莊重,可以發之為《莊子南華經》詭肆奇譎、天馬行空的寓言神話;可以是漢賦、駢儷的繁縟砌飾之美,也可以是〈桃花源記〉那樣不著痕跡如行雲流水般兩不干涉的輕描淡寫。

〈岳陽樓記〉、〈赤壁賦〉都是精采的散文。到了宋朝,經過唐代文學的革新,結合了駢儷的形式之美與兩漢古文磅 的氣勢,融匯了先秦諸子的波瀾壯闊與佛典語錄的空靈蘊秀,散文可以敘事,可以抒情,可以寫景,可以議論;豁達自在,的確是「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不受任何拘絆了。

寫散文的感覺和寫詩不太一樣。散文常常是一種心情,燈下獨白,不做任何掩飾,有點直見性命的況味。

有風格的散文,便常常是文如其人;甚至不覺得是在讀文章,倒有幾分面對面,在細細咀嚼、品味一個人的風度、氣韻、性情與品格。

徐志摩的濃烈,到了使人酣醉的地步,而他在巨大的美的狂想陶醉中,恐怕使人連呼吸都急促喘息了罷,我讀他的東西,便覺得那種燦爛的激情,要逼迫著生命爆炸、爆炸、爆炸。

朱自清真是厚道安分到使人不忍的地步。在那木訥謹慎中,有對人世的大愛與謙卑,所以,連才華橫溢的徐志摩也要顯得誇張矯飾了
。〈背影〉還是耐人咀嚼的,因為它是五穀,是美味珍饈都不能替代的生命的主糧。

魯迅的剛烈、沉苦、憤怒又沮喪,狂熱又抑鬱的心境,其實是非常儒家的(雖然他表面看起來很反孔子)。也只有傳統的儒者(從孔子到司馬遷到韓愈),有那樣沉重的時代的道德意識,有著不懈的「哀民生之多艱」的吶喊之情,有著「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固執與不妥協罷!

沈從文的悲哀是非常老莊的。看著河灘上一片一片新砍下來的人頭(從文自傳),沈從文冷冷的旁觀。他更透徹地看到了生命的變滅,真的是「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沈從文的「天道無親」是另一種大愛與大悲哀的混攪。他恐怕是連魯迅的「固執與不妥協」也覺得懷疑了罷。這生生滅滅的人的世界,在河裡成游魚,在天上是飛鳥,落在土中,是生長起來的草芥;在三○年代,大部分的作家以「社會學者」、「社會改革者」的手捏塑著中國人時,沈從文是少有的一個,帶著「生物學家」的心情冷冷地看著他的同胞,希望他們不被「捏塑」。
許地山是在開啟一扇小小的窗去透視王維世界的空靈,大部分時候他覺得心的寧靜比甚麼都重要。

三○年代的確走出了一片廣闊的散文天地,連朱光潛、宗白華的論述文字也晶瑩剔透。他們熟讀中國的、西方的、甚至印度的古典,縱橫捭闔,有大風度、大情懷,有對人世無盡的悲憫與敬重,也才有咀嚼不完的好散文。
一直到抗戰後期,張愛玲的《流言》、胡蘭成的《今生今世》,仍然有可觀之處。張愛玲是斬釘截鐵,有男子的俐落與不屑;胡蘭成卻恰恰相反,陰柔婉麗,是女性的嫵媚自賞。但是,彷彿少了五四的大氣度,張、胡的格局都遠不如魯迅與沈從文了。

我一直有寫札記的習慣,隨手記下一些事件、景物、人的面容特徵或街頭聽來的對白語言。我稱之為「素描」。大部分的「素描」停留在片斷零散的狀態,沒有整理成「散文」。閒時翻看這些札記,也覺得不想再多做整理修飾,使它們就只是簡單的,不刻意解釋的「素描」。
收在這本集子中特別短小的幾篇,如〈螞蟻和毛蟲〉、〈麵包樹〉、〈雨〉、〈皮鞋〉、〈蘭菇〉、〈火車站的瞎眼婦人〉、〈墳〉、〈水〉、〈登山的人〉、〈前去的和休息的〉、〈有竹影的屋子〉、〈手環〉等,都幾乎是這些札記中沒有更動的片斷。有些朋友特別喜愛它們,覺得像散文詩。我自己也喜歡,因為純粹素描的小品,不說大道理,也不刻意抒情,看來自在得多。

給「阿吉」的三封信發表的過程最坎坷,換了幾個雜誌。原來是希望借「阿吉」這個名字一系列寫我這些年教書中所遇到的可愛的青年,寫他們的沮喪徬徨,寫他們對道德、生命、愛情、性、責任……等等的看法,可惜只寫了三封,我也因為去參加愛荷華的「國際寫作計畫」,丟下來,就沒有再續。

一直到今年暑假,我又到美國各地跑了一趟,旅行的時候,卸去了一切責任、壓力,特別想寫東西,才又陸續半整理、半重寫地發表了好幾篇札記,包括刊登在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淡水河隨想〉、〈時差〉、〈紫薇花對〉、〈手鐲〉、〈聖芳濟〉、〈洋僧侶〉、〈石頭記〉等。

我寫過小說,出了兩本詩集,散文卻一直是我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但是,我也知道,散文到最後,恐怕不只是文學技巧,而是要在情懷、氣度上完成一種典範。是先有了范仲淹「啣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的氣度,才有了〈岳陽樓記〉這樣的好文章;是先有了蘇東坡的坦蕩情懷,才有了〈赤壁賦〉的「憑虛御風、羽化而登仙」的文辭之美罷。

散文的鍛鍊還只在起步,因為我還要走過多少私慾、嫉恨、頹喪、貪婪,才能使自己更接近一點江上的清風與山中的明月啊!

這集子取名《萍水相逢》,也便是可以撒手就去的,可以不牽掛、無黏滯罷。
而這集子的付印成梓,卻要特別謝謝許多人:

謝謝隱地與「爾雅」的朋友,沒有它們的督促鼓勵,這些散佚的剪報恐怕是集不全的。
謝謝臺靜農老師的題簽,臺老師的書法、文學、人品風範使我在失望挫折之時每每要重新振奮起來。

謝謝鄭淑敏、林懷民寫的序,他們是這些年來給我最多幫助的摯友,連過錯、缺點也一併寬容擔待了,他們的寬容因此使我在愧疚中自省,要做得好一點,以回報這樣親摯的友誼。

謝謝王行恭的封面設計。
謝謝許多應該謝謝的師長、朋友、學生們,因為他們,我才能不斷地去愛這個世界。

一九八四冬

台長: 讀.冊.人
人氣(5,905) | 回應(4)| 推薦 (1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間書房 |
此分類下一篇:立秋閱讀:《源泉》上下冊
此分類上一篇:閱讀九歌:諸神復活

讀.冊.人
《清塵濁水》
作者劍拂雪說這是一個關於寬恕與救贖的故事。
武俠的靈魂其實就是尚武的精神和偉大的同情。而作者劍拂雪所想要表達的,正是這樣「若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的偉大同情。作者將武俠小說的敘述語言提升到文學的境界,並以詩句作為回目名稱。書中始終懷有一種悲憫情懷,以武俠小說的情節結構與人間情仇推動敘述發展。長篇結構十分完整,首尾與敘述的節奏掌握讓人讚嘆,充滿閱讀動力。

清塵濁水
出處:三國魏·曹植《七哀詩》
明月照高樓,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婦,悲歎有餘哀。
借問歎者誰?言是宕子妻。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獨棲。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願為西南風,長逝入君懷。君懷良不開,賤妾當何依!
劉履評《七哀》道「子建與文帝同母骨肉,今乃浮沉異勢,不相親與,故特以孤妾自喻,而切切哀慮也」 。此話實在總括《七哀》此詩的內容思想。

《七哀》,李冶《古今註》謂人有七情,今哀戚太盛,喜、怒、樂、哀、惡、欲皆無,唯有一哀,故謂之《七哀》 。如此闡釋《七哀》題旨的旨意,可說非常確切合適。七情失其六,唯餘一哀,本來應有七情之別如今同為一哀,十分突顯哀傷之重。《文選》歸入哀傷一類,而本詩的確是籠罩在濃濃的哀戚傷痛裡。
2012-08-10 18:57:08
讀.冊.人
《萍水相逢》
是蔣勳老師第一本散文集,出版於1985年,當時蔣勳老師三十八歲,正擔任著東海美術系系主任。八○年代,蔣勳老師回國接編《雄獅美術》,並任教輔大、東海,才有情致雋永的山水三書(《萍水相逢》、《大度.山》、《今宵酒醒何處》)。這三本書凝練、疏淡、優雅、寫意,就像河水發源地一般清澈見底,代表了蔣勳老師早期散文的基礎風格。

蔣勳老師表示散文一直是最喜愛的一種文學形式。
蔣勳老師一直有寫札記的習慣,隨手記下一些事件、景物、人的面容特徵或街頭聽來的對白語言。我稱之為「素描」。大部分的「素描」停留在片斷零散的狀態,沒有整理成「散文」。

〈岳陽樓記〉、〈赤壁賦〉都是精采的散文。
散文可以敘事,可以抒情,可以寫景,可以議論;豁達自在,的確是「行於所當行,止於所當止」,不受任何拘絆。

寫散文的感覺和寫詩不太一樣。散文常常是一種心情,燈下獨白,不做任何掩飾,有點直見性命的況味。有風格的散文,便常常是文如其人;甚至不覺得是在讀文章,倒有幾分面對面,在細細咀嚼、品味一個人的風度、氣韻、性情與品格。

作品取名《萍水相逢》,也便是可以撒手就去的,可以不牽掛、無黏滯罷。
2012-08-10 19:05:06
讀.冊.人
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
浮沈各異勢,會合何時諧?
主人翁林惜風為愛成全默默犧牲;蕭夙鸘為郎反目江湖。《清塵濁水》作者在武俠的範疇中訴說一個關於寬恕與救贖的愛情故事。故事中的有情眾生為愛一生無悔令人感動,整個故事因愛,若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令人觀之悲歎有餘哀。
2012-08-13 23:55:07
讀.冊.人
《清塵濁水》
是清塵還是濁水,
取決於善意與智慧的修行。
偏執是苦,同情是解脫。
若得其情,哀矜而勿喜。
一個愛情故事一段心情,一種淒清的美;
讓人耿耿難忘。
2012-08-15 23:10:34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