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0-13 10:03:19| 人氣4,41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4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寒露閱讀:萬里江山知何處?目盡青天懷今古,

 
寒露閱讀:萬里江山知何處?目盡青天懷今古,
 
書名:《新宋貳》 卷一 賀新郎
 
作者:阿越
文理兼修的創作才子,理工科畢業後,曾任火車維修技師,後轉為攻讀中國古代史,創作新宋的緣由起於碩士班入學考試的試題中有關於宋代史的題目,竟發生答題不遂的窘境,因而耿耿於懷要再深入研究宋代歷史。現為湖南師範大學歷史碩士。
 
2004年開始動筆撰寫長篇小說《新宋》,歷經數載完成《十字》、《權柄》、《燕雲》三部長篇小說,近240萬字。目前是大陸第一線的網路作家,有網路二月河的美名。
阿越的作品思想深刻,文風嚴謹,於正確詳實的歷史氛圍中創造出歷史想像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是新歷史小說的代表作家。《新宋》開創了新歷史小說的新境界,與《隋亂》的作者酒徒在歷史小說界有著極高的人氣,也正因此而有南阿越、北酒徒的稱號產生。
 
《新宋》系列也在新浪官方博客長期維持超高人氣和「越迷們」的關注。百度網的「新宋吧」也成為評論歷史小說的第一大討論區。更有讀者特意尋書中文字著成〈新宋詩詞考〉、〈新宋地理考〉。甚至有學者也專門討論「新宋學」這股新歷史小說的風潮。
 
內容介紹:
顛覆時代的變法、詭譎多變的政爭、糾結難解的情愛,
看石越如何將宋朝帶入另一個無法想像的新世界!
特別收錄 宋朝戰爭攻戰志
涼生岸柳銷殘暑,耿斜河□星淡月,斷雲微度。
萬里江山知何處?
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
 
一闕賀新郎 多少情與仇
多情的是那朝思暮想不可得的相思
仇怨的是一場政治風暴藉此孕育而生
漫天風雨席捲而至
徒留一地落紅殘泥
只為守護一位男子的宏大理想
聖眷日隆的石越,伴隨而來的不單單只是改革大宋的理想即將逐步實現,還潛藏著更多危機。虎視眈眈的遼國,正處心積慮阻止石越進入大宋的權力核心;身有疾心有病的王安石之子王元澤,對石越恨之入骨亦欲除之為快;朝廷裡尚有皮笑肉不笑的呂惠卿,隨時等著石越岌岌可危之時推他一把;連小官彭簡巴結不成也要參他一本。危機四伏的石越該如何應對這混亂時局?
 
而飽受石越寵愛的韓梓兒,卻從來也沒想過丈夫婚前竟有位紅粉知己,而且居然還是名震江南的歌妓楚雲兒!此時,隱居杭州的楚雲兒,卻意外成了奸小威脅利用的一枚棋子。一闕懸掛壁上聊以緩解相思之情的賀新郎,即將掀起滿朝風雨。事後得知此事的梓兒心中五味雜陳,她又該如何看待這個甘心為自己丈夫付出一切的女子?
 
上呈了將近十萬字機密奏折的石越,正喜悅地與皇帝心中建構著理想的大宋帝國。此時南方卻傳來緊急軍情……。
 
本書特色
《新宋》歷史背景是北宋熙寧年間王安石變法前,內容描述一個熱愛歷史的現代大學生石越穿越時空,試圖運用數千年後的歷史知識與文化涵養試圖改變這個世界,以現代觀點改革宋朝弊病,見地精深,史料綿密,對北宋王朝的各個方面進行改革的故事。主人翁以當代人的身份,去接觸歷史上的各種傑出人物,一步一步試圖扭轉歷史的車輪。掩卷之餘,總是讓人有一種思考,歷史是不是倘若真能那樣,會將是有如何重大的改變?
 
這個現象同時也反映出對岸當代年輕人對於未來的茫然與夢想的渴望在現實環境的壓力與劇烈變動之下,無從發揮自己的理想,只好寄情於歷史小說,細膩的心理情境描寫與真實的史實具象交構,在歷史小說中這是個創舉,也是當代青年會有的共同感受。
 
故事中的主角石越和改革派王安石、呂惠卿針鋒相對,與蘇軾一同品酒煮茶、談政論學,創立書院與二程子、沈括一起研究發明,並結識蘇杭名妓楚雲兒、世家之後桑梓兒,引進棉花紡織技術發展商業,使用活字印刷術開始立書傳世,從此改變北宋的變法革新……。
 
《新宋》的內容包羅萬象,涉及北宋各個層面,帶領讀者置身於當時的大宋江山,舉凡科技(建築、印刷術、火藥、紡織)、政治(兩黨制、議會制度、新舊黨爭)、權謀(權力分割、分化、抹黑構陷)、情感(朋黨、愛情)都有相當程度的描寫,作者阿越本身為歷史博士研究生,對於歷史非常考究,也因此在大陸出版時引起一派歷史小說的風潮,也開創歷史小說全新的格局與定位,因此擁有新歷史小說盟主與網路二月河的稱號,甚至受邀到北京大學與北京師範大學作專題演講。
新宋系列共有三部,預計十二卷,目前作者仍在持續創作中。
書摘:
過一會兒,小舟才把唐康等人接上船來,石越定晴一看,是唐康、秦觀,還有幾個僕人,唐康一見到他,揖了一禮,就說道:「大哥,出事了。」
石越心中一驚,臉上卻不動聲色的等秦觀等人參見完畢,這才向金德壽告了罪,將唐康與秦觀叫進船艙,問道:「康兒,出什麼事了?」

秦觀從袖中取出揭貼,遞給石越,說道:「石大人,此事非同小可。」
石越見秦觀都說得慎重,心中更是驚疑,接過揭貼,細細讀了,背上竟有絲絲涼意:「這是要置我於死地!」一面問道:「這是從何處得來?」

唐康苦笑道:「昨晚一夜之間,這種東西遍佈汴京城。現在開封府已在收繳了。大哥,這件事當如何是好?皇上若有疑心,今日不死,遲早也是滅族的大罪。」
對於後果,石越知道得比唐康更清楚。自古以來,皇帝最忌諱的,就是曹操、王莽,雖然趙頊斷不會為了這無憑無據的揭貼而殺自己,但是想想自己在朝中,其實政敵不少,若有人再構陷其中,危險也不能說沒有。

石越背著手,走了幾步,一個念頭浮上腦海:如果此時折轉船頭,或投高麗,或者乾脆奪薛奕之印,挾蔡京等人,或往沖繩,或往台灣,擊破土人,自立為王,毫不困難……

這個念頭一閃而過,竟是把石越自己給嚇了一跳。「我兩世為人,有什麼可怕的?金德壽不就是新羅王族,如今照樣受重用,何況我明明是被陷害……何況我若這樣一走,謀反之名坐實,一切心血,立時就要全毀了,還不如一死,成全一個好名聲……可是我死了不要緊,梓兒呢,她豈不也要……未必會有那麼嚴重吧,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一時之間,各種念頭紛至沓來,讓人不知道如何是好。

但石越畢竟是深明事理之人,他知道在此時刻,是一點也猶豫不得的,最後又總算記得宋朝有不殺士大夫的祖訓,而趙頊也不是昏君可比,想來最多也就是罷官流放的罪過,這才立下決心,說道:「皇上自會給我一個清白。如今之計,是以不變應萬變。康兒,你怕不怕死?」
唐康與秦觀哪裡知道石越一瞬間轉過如此多的念頭,見石越頃刻之間便從容做下如此決定,心中更是佩服。唐康見石越相問,不由握了握腰間劍柄,笑道:「兄長不怕,我也不怕!」
「少游,你呢?」石越把目光轉向秦觀。
秦觀笑道:「我也是讀聖賢書長大的,成仁取義,當能從容應之。」
石越走到二人跟前,笑道:「你們都是好男兒,日後必是我大宋的棟梁。放心,絕不會有事的,你們就隨我一道回去,平日如何,日後依然如何,就當這件事沒有發生。」
石越並不知道自己低估了這件事情對自己產生的影響。
第二日,石越抵達汴京之後,剛剛將金德壽送至驛館,甚至沒有來得及回府,就接到旨意,宣他立即晉見。

在東華門前下馬,便碰上不少官員,若是往常,這些官員必然親切的招呼,但碰上這等時候,人人對他避之唯恐不及,官員中間較好的,也只是淡淡的打個招呼,便匆匆走開。

石越雖然知道世態人情,本就如此,實不足深怪,但一直少年得意,幾曾有過如此光景?心中亦不免有鬱鬱之意,只是強打精神,裝出笑容,不肯讓人小覷了自己。他剛剛要進東華門,一個四十來歲的中年官員滿臉笑容,朝他走了來。石越定晴一看,原來是呂惠卿。

呂惠卿走到他跟前,拉著他的手對揖一禮,親熱的說道:「子明,你終於又回來了。」
石越雖然知道此人虛偽,卻也生不出半點排斥之意,連忙微笑道:「吉甫兄,久違了。」
呂惠卿笑道:「奸人陷害,子明不必介意。今上是英明之主,斷不會受人挑撥。愚兄已在皇上面前,力保你的忠心。」
石越連忙道謝,又說道:「皇上召見,不便久留,請恕罪。」
如此入了東華門,直趨崇政殿。「千條弱柳垂青瑣,百囀流鶯繞建章」,瓊玉的台階,鎦金的檐壁,石越在內侍此起彼伏、尖聲宣唱「宣石越入見!」的聲音之中,萬分感慨的拾階而上,進了崇政殿。

「罪臣石越,叩見吾皇萬歲。」
「愛卿免禮平身。」熟悉的聲音中,似乎有一點情緒的波動。
「謝陛下。」例行公事的參拜之後,石越終於站起身來,打量皇帝……趙頊今年已經二十有七,臉色依然蒼白,毫無血色。趙頊也在打量著石越,石越的臉上,有三分憔悴,七分成熟……

「子明,你在杭州做得不錯,朕很欣慰!」趙頊突然叫著石越的表字,誇奬道。
「臣不敢居功,若有一絲功績,也全賴陛下的信任。」
「外間有人陷害你,你不必放在心上,朕已著韓維緝拿歹人。」
石越連忙拜倒,「陛下如此信任,臣粉身碎骨,亦不能報此知遇之恩。」
「你起來吧。誰是忠臣,誰是奸臣,朕心中清楚,別人想離間,也離間不了。」趙頊微微抬手,說道。

「卿在杭州,朕聽說市舶司官船通商高麗、日本國,獲利倍於鹽茶之稅,高麗使者前來,除入貢之外,卿可知他還有何事?」
石越站起身來,朗聲答道:「國朝與高麗交通,海道已經熟悉,據海商所說,從四明(今寧波)或杭州,若得順風,二三日入洋,五日抵達墨山入高麗境,自墨山過島嶼,七日至禮成江,又三日抵岸,再四十餘里,便至其國都。往返一次,約四五十餘日,這條海道從來沒有發生過風險。而日本國,向來倭人至我大宋者有之,而大宋至其國者少,海道風險略高。但高麗國所產,是人參、水銀、石決明、茯苓、鼠毛筆等物,獲利遠不及倭國。倭國有丁八十八萬三千餘眾,產金、銅等物,生絲、糖販至彼國,獲利近十倍。故杭州市舶司官船,往往分走高麗、倭國兩處,往返一次,獲利超過杭州府一年茶鹽之稅。杭州市舶司行此事之後,臣想漸漸減少百姓的科賦,使兩稅制名副其實。至於高麗使者來華,除了朝貢之外,主要是求皇上賜書。」
「賜書?」
「高麗國一向心慕漢化,臣以為不妨許其國使者買《九經》、子、史類書,而陛下可以要求高麗國貢馬,並且許可大宋官民從高麗買馬。」石越答道。
「高麗也有馬?」趙頊奇道,他頓時對高麗產生了興趣。
「高麗國產馬,倭國產水牛,都可以買進,至少可以讓農夫省力。」
趙頊笑道:「這倒是好主意。這件事,還是由石卿你去辦。」
石越回到府邸之時,天色已經全黑。
君臣二人相談如此之久,在外人來看,那也許是證明著石越恩寵未衰,但石越自己卻非常的明白,趙頊已經有猜忌自己之意。幾個時辰的交談,全是說石越在杭州的政績,與外國交通的利弊,沒有一個字涉及到與遼國的邊境糾紛,更沒有對石越的任何任命!皇帝召他回來,難道是談他在杭州的政績的嗎?

下了馬車,管家石安早已率領家人,在門口恭候:「公子,一路辛苦。」
侍劍笑道:「安叔,房間收拾好了嗎?」
「已經收拾好了。」石安笑著回道。
杭州,早春。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

彭簡一身便服,走在杭州南郊的田間小道之中,身後緊緊跟著兩個小廝。江南的田野風光,讓彭簡這等市儈之人,也感到心曠神怡,忍不住出聲讚嘆道:「真是好一個所在!」
一個親信的小廝笑道:「老爺,這又是什麼好所在了?杭州十里八郊的,何處不是這樣的地方?」

另一個小廝卻忍不住問道:「老爺,我們跑到這鄉下,又是做什麼?」
彭簡笑罵道:「你們又懂什麼,風雅之地,有風雅之人。龍必潛於深淵,蘭必生於幽谷。我們可是來找一個蘭心慧質的美人兒。」
「美人?用得著老爺您親自來尋嗎?」
彭簡笑道:「你們不知道,我廢盡辛苦才找到此人的隱居之所,若非我親自來,必然請不動她。」

「又不是什麼公主娘娘,哪有這麼大的駕子?官府相請,也敢不來?」兩個小廝撇撇嘴,顯得非常的好奇。
彭簡顯得心情極好,笑道:「倒也不是什麼尊貴之人,不過是子明學士的紅顏知己,以前京師有名的歌姬,芳名楚雲兒姑娘。我聽說她脫籍回了杭州,便讓人查閱戶薄,終於找到。」 「既是紅顏知己,為何不娶回家?我聽說石府連歌妓都只養了幾個人,還是石夫人買回來的。」一個小廝覺得這種事情,簡直不可思議。

另一個小廝拍了他的頭一下,啐罵道:「笨,明擺著嘛,石學士少年得志,你聽說少年人不愛女色的嗎?定是有懼內之病。」
「我聽石府的下人說,石夫人最是嬌柔滴嫩的一個人,怎麼會有好妒之病?」
「你懂什麼?石夫人結婚這麼久了,沒有一兒半女的,將來若一直不生育,便難免犯了七出;要是石學士收了小妾,後來先生了兒子,難免有一天她的誥命不保呢……便是不被休出,恩情轉薄,哪裡是女人受得了的?」
兩個小廝竟是你一句我一句的說起石府的家事來,他們的心思,卻正是當時普通人的想法,如果聽到石越耳中,不免非常憤怒,他是再不許別人說梓兒一句壞話的;但聽在彭簡耳中,卻覺得理所當然,自己托表親送了歌姬,那邊托驛站送來急信,講了石越把歌姬送還,還有「燕婉之求,籧篨不殄」八字回覆,彭簡也是讀書之人,立時便想到石越可能少年風流,重情重義之人,尋常女子,入不得他的法眼,恰好有門客提起石越在京師結識名妓楚雲兒,而這個女子也聽說已經脫籍回杭州。彭簡巴結上司,倒有一種契而不捨之心,便發心非要把楚雲兒尋出來,自己好從中給他們做一個冰人,由此不僅一舉博得石越的好感,更可以讓楚雲兒一生都感謝自己,留下一個大大的內援。只是他那表親,卻忘記在信中告訴他,京師有關石越的流言……

彭簡等人出了田間小路,又穿過一個村莊,出現在彭簡眼前的,是好一片翠綠竹林,鬱鬱蔥蔥,一條石徑小道,直通幽微之處。彭簡已知這便楚雲兒隱居之所,他知道楚雲兒艷名冠於一時,既然能自贖其身,想來積蓄不少,購下這片竹林田產,倒也並不稀奇。只是一般女子,誰不願得嫁有情郎?倒不必全為依靠終身。此次前來,畢竟只能動之情,而不必誘之以利。

他讓兩個小廝在林外等候,自己整整衣冠,沿著林間小道,一路逶迤前行,這片竹林甚大,走到深處,已是非常的幽靜,只隱約聽到有泉水流動的聲音,伴著自己踩著竹葉發出來的沙沙聲,真是雅緻至極。若不是知道楚雲兒是石越舊人,彭簡幾乎有一種想把此處奪為己有的衝動。
走了數百步之後,便到了竹林的盡頭,眼前豁然開朗,一座好大的院落,便座立在離竹林約百步的地方,一條小溪繞著院子流向遠方。院子後面,是一望無垠的田地,此時未到農忙,田地裡並無農人的身影。彭簡朝著院子走了幾步,見一個十五六歲的男孩子在井邊,叉著手指使一個濃眉大眼的青年打水,便走過去,抱拳問道:「敢問公子,這裡便是楊家院嗎?」
那個男孩子扭過頭來,瞥了他一眼,反問道:「你是外地來的?找親還是訪友?」語氣雖然生硬,聲音卻極是嬌軟。

彭簡吃了一驚,細細打量,不覺好笑,原來竟是一身男子裝束的小女孩,長相清秀,一雙漆黑的眼珠咕溜直轉,顯見也是個聰明的人物。他既不知道這女孩子和楚雲兒有什麼淵源,此時既想博得楚雲兒的好感,便加倍的客氣,笑道:「原來是位姑娘,多有得罪。在下前來,是想訪一位芳名楚雲兒的姑娘……」
小女孩聽到「楚雲兒」三個字,眼珠子一轉,給那個青年使了個眼色,說道:「楊青,你先把水打回去,別讓主人等急了。」青年連忙「嗯」了一聲,提著水,往院中走去。

小女孩望著他遠去,這才轉過身來,對彭簡笑道:「這位官人,我找看你是找錯地方了,這裡是楊家院,哪有什麼楚雲楚雨的?」
彭簡看她朝那青年打眼色,早知其中有古怪,當下笑道:「姑娘莫要誑我,我不是打聽清楚了,怎敢貿然來訪?實是特地來告訴楚姑娘一個舊友的消息,且有重要事情相商。若是姑娘與楚姑娘有什麼淵源,還勞煩通報才是。」
他說完,見小女孩依然在狐疑,又笑道:「楚姑娘改了姓,現在叫楊雲,不過杭州戶簿上,兩個名字都標著,斷然錯不了的。」

小女孩見他說得如此清楚,不由也有點吃驚,她打量了彭簡一番,問道:「你又是什麼人?」
「在下彭簡,現在是杭州通判。」彭簡故意謙遜的報出自己的官職。
那個小女孩叫阿沅,那個青年叫楊青,都是楚雲兒在杭州旱災時,收養的孤兒。便是這片院子、竹林、還有上百畝的田地,都是楚雲兒在杭州旱災時購下的,她回杭州後,已尋不著親人,便用積蓄購置了一些產業,在此安身。待聽說石越來杭做知州後,她便讓人去戶簿上改了名字,怕的是石越檢視戶簿時,看到自己的名字。她卻不知,凡是改名的,都要留下檔案,若是石越細查戶簿,焉能不知?那改名之事,倒是多此一舉了。因此彭簡輕易便能從戶簿中尋著。楚雲兒在京之事,她隨身的丫頭,偶爾也和阿沅說起過,阿沅隨著楚雲兒,也學文字歌賦之類,平時楚雲兒總要讓專人去杭州或購買或抄錄邸報,凡與石越有關的報紙、書籍,必要珍重收藏,阿沅聰明伶俐,便常常主動替楚雲兒關注這些東西,因此這杭州通判彭簡的名字,她倒並不陌生。只不知道這麼大官前來找自家姑娘,所為何事?難道是石越托他前來?

想到此處,阿沅心中不由一動,臉上卻假裝迷糊,天真爛漫的問道:「杭州通判是什麼呀?」
彭簡以為她鄉村的小女孩,不知官職,也是正常,便笑道:「便是杭州的父母官,和杭州的知州大人一起,管理杭州民政的官兒。」
阿沅裝得吃了一驚,「原來你就是官呀?」
彭簡見她如此不知禮數,幾乎要笑出聲來,點點頭,笑道:「對,我就是官。可否替我通報?」

阿沅搖搖頭,說道:「你要告訴我是什麼事,才可以通報的。我家姑娘說,她從來不認識什麼官的。」
彭簡見她言語中已承認是楚雲兒的家人,心裡暗暗高興,笑道:「什麼事情,必須和你家姑娘當面說,至於說你家姑娘不認識官,那就未必了。我聽說石學士和你家姑娘便是舊識,這次前來,也與石學士有關。」
「什麼石學士木學士呀?我家姑娘哪裡便認識這麼大官,我看官人你是找錯人了。」阿沅依舊搖搖頭,轉身作勢欲走。

彭簡連忙用手攔住,笑道:「斷不會找錯人的,煩請姑娘通報,以免誤了大事。」
阿沅微微笑道:「誤不了什麼大事,我們鄉村之人,哪有什麼大事可誤?這樣,官人,我幫你通報一聲,你在這兒等著,找沒找錯人,得問我家姑娘,她自己最清楚了。」

彭簡被阿沅這麼一鬧,生怕楚雲兒不肯答應,連忙又說道:「姑娘通報時,切記轉告你家姑娘,這件事情與石學士有關。」
「知道了,你等著便是。」阿沅笑著說罷,便不再多言,轉身往院中走去。
彭簡這時才發覺,自己居然為了求見一個歌姬,在這裡低聲下氣,還要在門外等候,卻還生不起氣來,這件事若是傳將出來,定然成為一個笑柄。幸好他把那兩個多嘴的小廝留在了外面。

等了好一陣子,彭簡才看見先前和阿沅一起打水的青年走了出來,他連忙迎了上去,問道:「小哥兒,怎麼樣?」
楊青對他揖了一禮,笑道:「我家姑娘有請彭大人,只是不便親迎,還望大人恕罪。」
彭簡笑道:「無妨,那就有勞領路了。」
「請跟我來。」楊青一面說,一面領著彭簡朝院中走去。
「臣奉旨到政事堂與丞相、參政們商議,丞相們都不同意由朝廷出資興辦,以為有那些餘財,倒不如放在縣學、官立學院上,丞相們認為,這種事情,朝廷不加禁止便是了,完全沒有必要去提倡。但是臣以為,士農工商,國所不可或缺……」

趙頊搖搖頭,笑道:「石卿自己也說,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應該做的事情很少。這些東西,無須太在意。數千年來,畢竟沒有聽說過工者亦要讀書的。朝廷上下,只怕都不會同意。」
石越也固執的搖了搖頭,朗聲道:「陛下,這就是應該做的事情,千百年後,人們會誇讚陛下的遠見卓識!」
趙頊見他如此堅持,又是奇怪又是好笑,笑道:「這又是什麼遠見?石卿,朕以為沒有必要為這等小事,惹得朝議沸沸揚揚。」
「誠然。」石越慨然道,「所以臣想出另外一個辦法,請陛下定奪。」
趙頊無可無不可的點點頭,笑道:「卿但說無妨。」
「朝廷可以下詔,凡鐘錶、印刷、造船等行會所有民營作坊、商號,每年必須到有司登記發證,方可開業。發證的要求,除了出具業主之身份證明、作坊地點、規模大小之外,同時要求,三年之後,如果沒有一定比例的雇工是在有司登記、朝廷認可的技術學校畢業的學徒,則將課以高額罰金,否則不許經營。這樣那些作坊主、商人,就會主動去開辦技術學校。為了保證商人們不瞞天過海,有司可以對技術學校進行抽查考試,若達不到要求,則課以罰金、勒令停辦。如此,朝廷不必為技術學校出一文錢,反倒可以坐收一筆登記費。」石越明明知道這樣做利弊參半,卻也別無選擇。因為整個朝廷中,沒有一個人支持朝廷出錢辦技術學校,他們的理由也很簡單,認為朝廷有這個錢,不如去辦鄉學縣學。迫於無奈,石越只得向商人、作坊主們開刀,用律令逼他們辦學校。好在唐家的技術學校,已有一定的規模,石越這樣做,不僅沒有得罪唐家,反而無形中又為唐家拔一個頭籌。

趙頊萬萬想不到石越由要求朝廷辦技術學校不成,一下子就轉到不惜加重各作坊的成本,也要逼他們辦技術學校,心裡頗是不解,問道:「卿說的這個技術學校,真的有這樣重要嗎?」
石越此時也不知道自己這個主意的利弊究竟如何,只是他非常的遺憾中國有許多技術的失傳,如果採用這種方法,那麼好的技術可能更容易由學校層面進行推廣。雖然石越這個時候心裡也並沒有底,但說什麼也得試一試。他不能向皇帝解釋這麼多,只好籠統的答道:「陛下,以臣之淺視,認為技術學校的普及,非常的重要。」

趙頊心裡自是難以明白,見石越堅持,不由玩笑道:「拗相公之外,又有一個拗學士。既是卿堅持,朕也准了。每年國庫能多收一點登記費,朕不會反對的。」

石越見皇帝取笑,也笑道:「反正收的是有錢人的錢,微臣也不會於心不安的。」
君臣二人對視一眼,不由齊聲哈哈大笑。
四月份的這場大雨,整整下了三天之後,天氣終於開始放晴。
新婚的王昉比她的姐姐要幸福得多,桑充國對於能夠得到前宰相的垂愛,幾乎有點受寵若驚,上上下下對王昉都非常的客氣。而桑充國也稱得上是個如意郎君。若說還有什麼缺點的話,就是少了一個誥命。但是王昉對這個並不是很看重。

給公公、公婆請過安之後,王昉無所事事的在院中和丫頭們踢繡球玩耍。忽見桑充國取了披風,似是準備出門,她連忙丟了繡球,迎了過去,笑道:「桑郎,是要去學院嗎?」

桑充國點點頭,心不在焉的答道:「嗯。」
「出什麼事了嗎?」王昉立時便注意到桑充國神色的不正常。
桑充國苦笑著搖搖頭,說道:「剛剛歐陽公子來過,告訴我朝廷今天正式頒布《諸州縣興學校敕》,並且把內容抄給我看了。」
王昉從桑充國手中取過披風,親自給他披上,一面笑道:「這是好事呀。范文正公、我父親,都是想要興學校的。無論由誰來完成,我父親一定都會很高興,這不也是桑郎的願望嗎?」

桑充國奇道:「你怎麼說便是我的願望?」
「桑郎若不願意大興學校,何苦在京師費盡心思辦義學?」王昉調皮的眨眨眼,笑道。
桑充國微微點頭,笑道:「這倒是。」但立時又皺了眉,嘆道:「不過你不知道這《興學校敕》的內容,政事堂的相爺們……」說罷,又搖了搖頭。

王昉見他大不以為然,心中一動,笑道:「桑郎,可以給我看看那份敕嗎?」
「那又有什麼不可以的?」桑充國一面從袖子中取出一卷密密麻麻寫滿字的紙來,遞給王昉;一面挽著她,到院中藤椅上坐了。

王昉垂首細細讀了一遍,她記性甚好,生性聰明,雖然比不父兄可以一目十行,卻也較旁人快出許多。讀完後,蹙著柳眉想了一會,突然望著桑充國,問道:「桑郎,你是準備反對這份敕嗎?」
桑充國沉吟一會,說道:「反對倒談不上,根據《出版條例》,似這樣的敕令,不涉及軍機大事,朝廷未曾明令禁止議論,〈汴京新聞〉可以提出自己的看法,至少可以幫助朝廷拾疑補闕。」
「那桑郎的意思,還是管了?」王昉眨眨眼,認真問道。
「是。有些話,不能不說。」桑充國慨然道:「若按這個敕令執行,從此窮人讀不起書。或者說,如果窮人的成績在一百人中不能成為前二十名,不僅僅生活無著落,還要繳納學費,這實在讓人無法接受。」

王昉微微點頭,柔聲說道:「桑郎說的很有道理。貧窮之戶,如果要讀到縣學,往往需要舉家舉族之力供給,待入了縣學,這才由朝廷供給,從此可以不需要家人族裡負擔。若按這個條例,那家貧而資質僅是中等之人,需要由家人族裡負擔到學院畢業,的確不太公平。而且朝廷捨不得出錢辦蒙學,政事堂諸公,見識遠不及桑郎。」
「難得娘子有這等見識。」桑充國竟是大起知己之感。
王昉抿嘴一笑,道:「但是,桑郎,你可知這個敕是誰寫出來的?」
「誰寫的?」桑充國接過敕令,看了一會,搖搖頭,道:「歐陽公子說是中書門下頒布的詔書。」

王昉微微搖頭,輕輕說道:「若是妾身沒有看錯的話,這是石子明的政見。」
「何以見得?」桑充國心裡倒並不意外,只是他不知道王昉何以如此肯定。
「從敕令的詳細程度,執行方法,以及技術學校等等,無一不可看出石子明的印記。妾讀過石子明的全部著作,還有一些奏疏,家父也常常提起他。相信妾身不會看錯。」王昉淡淡的笑道。

桑充國心中對王昉更是佩服,嘆道:「歐陽公子也和我說過這種可能,娘子若是男子,必是國家棟梁。」
王昉被丈夫誇奬,俏臉微紅,垂首不語。桑充國見她嬌羞不可方物,心中不由一蕩,將她擁入懷中,笑道:「可惜今日不能多呆,學院報社瑣事太多。」
王昉輕聲問道:「桑郎,你明知是石子明的政見,還要公開質疑嗎?」
桑充國長長嘆了一口氣,說道:「子明在《三代之治》中,說要讓人人都可免費入學,要讓貧家子弟能憑自己的能力博一個出身,可是他高居廟堂之後,卻似乎把《三代之治》中說的種種理想,忘得一乾二淨。真是讓人失望。」

「這或是他性格沉穩,顧慮過多使然。家父曾經說,石子明前途不可限量,現在他雖然只是翰林學士,卻是他實際上第一次正式推行自己的政策主張,尚未執行,便被你質疑,只恐將來結下難解之怨恨,使得兄弟不睦。」王昉注視著桑充國,眼中盡是擔憂之色。

桑充國苦笑數聲,竟不知如何回答。
「桑郎,不如先去見見石子明,當面問問他究竟是何主意。若是有理,便由〈汴京新聞〉替他向天下解釋。料來天下不能理解的士大夫,並不在少數。若是不和,再委婉批評。這樣既不傷兄弟之情,又顧全了公義……」王昉柔聲勸說道,以她的見識,實在不願意桑充國得罪石越。

桑充國卻只是默不作聲,似乎在思考什麼。
「桑郎,石子明第一次主持這麼大的政策,他急須博得皇上、朝中大臣、清議的支持,在這個時候和他唱反調,縱然他明知道你是有理,也會變成政敵的。三份大報中,〈西京評論〉背後是富弼撐腰,就算他們再反對,妾身肯定,這一次,他們一定不會說出來;〈新義報〉的編輯,都是支持新法的,他們是朝廷的喉舌,肯定也會支持。若〈汴京新聞〉不支持,那就是成了《諫議報》之流了。」王昉繼續勸說道。

桑充國注視著王昉,嘆道:「這些我以前從來沒有想過,我只知道道理最大。」
「這些本不是什麼光明磊落的東西。」王昉做了個鬼臉,笑道:「我知道你定不能說違心之話,那麼便去見見石子明,看看他如何說?若真的兄弟反目,桑、唐兩家都要表明立場,便是令妹,也難以自處。」

「好吧。」桑充國終於點點頭,站起身來,笑道:「我便去見見子明。」
「嗯。」王昉也笑著站起來,幫他整整衣冠,輕聲叮囑道:「千萬不要動意氣。」
 
張元幹《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
底事崑崙傾砥柱,九地黃流亂住?聚萬落千村孤兔。
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
萬里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無語。雁不到、書成誰與?
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而汝?舉大白,聽金縷。
作品賞析:
此詞作於紹興十二年(1142)。紹興八年為胡銓因諫議和而被貶至福州,由遭秦檜迫害,移新州(今廣東新興)編管。張元幹作此詞為胡銓壯行,後因此詞而被捕下獄,並被削職為民。詞極慷慨憤激,忠義之氣,溢於字裡行間。
 
南宋初年,抗戰派和投降派曾展開過激烈的和戰問題的鬥爭,由於金人初期想用武力消滅南宋,南宋小朝廷即使很想同侵略者談判也是談不攏的。但到了紹興八年(公元一一三八年),情況已有了變化,宋高宗趙構在南方站定了腳跟,就讓秦檜復任丞相,並派計議使王倫赴金國談判條件。那時,任樞密院編修官的胡銓(邦衡)憤然上書,要求暫秦檜、王倫和參知政事孫近三人之頭,以表示朝廷抗戰的決心。因此觸怒趙構,被貶為監廣州鹽倉,再改調福州簽判。到了紹興十一年,韓世忠、岳飛等都被解除兵權,岳飛隨後被殺,投降派氣焰不可一世。次年,胡銓再受迫害,被遣送新州編管(押送到廣東新興縣交地方官看管)。就在這種政治局面下,張元幹寫了這首《賀新郎》為胡銓送行。這件事更激怒了投降派,張元幹受到削除名籍的處分,從此失去做官的資格。
這首詞寫得激昂悲憤,充滿對侵略者的仇恨和對投降派的憤怒,同時對胡銓的備受迫害寄予無限同情。
 
關於作者:張元幹
1091年-1170年,字仲宗,福建永福嵩口鄉月洲村(今福建省永泰縣嵩口鎮月洲村)人,自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南宋初期詞人。
張元幹於《宋史》無傳,生平不可詳考,僅於《蘆川歸來集》和同時人的記敘中可略窺概梗。《宣政名賢題跋》中有何栗詞,稱張元幹為「予太學同舍郎」,由此可見張元幹曾為太學生,然未聞舉進士。另外,《祭祖母劉氏文》後記中稱「元幹獲緣職事,道過墓下」,時為宣和元年(1119年)八月,可見其時張元幹已出仕,時年二十九。他曾為李綱行營屬官,官至將作少監。靖康元年(1126年)因不願與權奸同朝,致仕南歸。南宋紹興年間,因作詞贈送主戰派胡銓,觸怒秦檜,削除官籍。晚年寓居福州,秦檜死後,張元幹又來到臨安,羈寓西湖之上,並重遊吳興等地,後客死他鄉。
 
張元幹詞集為《蘆川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
師宗江西詩派,曾師句法於徐師川,亦嘗與江西宗社中人洪駒父,蘇養直,潘子真,呂居恭等遊。其詞的數量以婉麗之作居多,言之有物。如《點絳唇.丙寅秋前一日溪光亭大雨作》*(紹興十六年1146年)。但就詞的發展意義而言,則其激昂慷慨之作有更重要的地位。如《石州慢.己西秋吳興舟中作》*(建炎三年1129年),表現作者捶胸頓足的激動形象;《賀新郎.寄李伯紀丞相》*(紹興九年1139年),氣概豪邁,有互勉互勵之意;《賀新郎.送胡邦衡待制》(紹興十二年1142年)寫公岡送別,和對權奸的蔑視。
 
張元幹可算是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的一位承前啓後的重要詞人,他繼承了蘇軾開創的豪放派的詞風,又通過自己的創作實踐,使詞的內容更緊密地與現實鬥爭結合起來,對宋辛棄疾等很多優秀詞人都起了重要的影響。
張元幹北宋末年即以詞著稱於時,存詞一百八十餘首,早年詞肩隨秦觀周邦彥,詞風清麗,南渡後一變而為慷慨悲涼。《四庫全書總目.蘆川詞提要》的評價:「慷慨悲歌,數百年後,尚想其抑塞磊落之氣」此等水平足以證明宋代豪放志士之詞已進入成熟的意境。張元幹性情開朗,雖屢遭挫折,不曾灰心,也沒有衰邁之態。他的詞在北宋末已很有名,風格略近於周邦彥南渡以後,則多激昂慷慨之作。
 

台長: 讀.冊.人
人氣(4,412) | 回應(0)| 推薦 (4)|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物風采 |
此分類下一篇:天下專訪: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
此分類上一篇:諾貝爾文學獎: 莫言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