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11-09 00:26:14| 人氣6,171|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健康人生:「姿勢性低血壓」

 
健康人生:「姿勢性低血壓」 
兩個月跌3次 姿勢性低血壓作祟
家中老人家有80多歲,雖然不是很有活力,也算是身體健朗,最近在兩個月內連跌3次,雖沒有造成很大後遺症,但嚴重挫傷的信心,老人家越來越不愛出門,因為怕自己會再跌倒。 
 
第一次跌倒是早上散步時,聽到重物落地的聲音,回頭一看,老人家已倒在地上,以為老人家中風了,坐在地上抱著頭哭喊。路人立刻打電話叫救護車,老人家起身拱手謝謝人家,並堅拒上車去醫院,但回家後,全不記得這段事,更不知道自己怎麼跌的,此後一個多星期,老人家有一些時間的錯亂感,例如我前一天才跟他一起上館子,老人家第二天抱怨,為何那麼久不請吃飯。
 
那次跌倒,算是運氣很好,不是往後跌,而是撞傷臉,半邊臉腫脹瘀青近一個月。後來老人家莫名其妙又跌兩次,幸好也都是皮肉傷。
 
做遍檢查 都說一切正常
醫師懷疑心臟缺血,給老人家做了心電圖、24小時心臟檢查,都正常;也照了X光,確認骨頭、關節也沒問題。有人說早期失智的症狀之一就是跌倒,去看了神經內科,做了頭部電腦斷層,也看不出有失智現象。
 
一切正常,卻在兩個月內跌3次,這怎麼會是正常呢?老人家很恐懼,心情很不好,覺得自己應有什麼不治之症。我也很恐懼,因為他不出門、不運動,腿更沒力,不是更易跌倒嗎?我認為應要把問題搞清楚,他卻絕望了,因為「流浪」在各科門診中,每次都等3、4小時,老人家累了。
 
一位醫學知識豐富的好友建議自己帶老人家去看高齡醫學門診,老人家不願意,認為所謂高齡醫學門診就像家醫科,「什麼都不懂」(家醫科,對不起,這當然是誤解),但自己相信朋友,仍然帶老人家去高齡醫學中心看診。在就診前到老人家原先的醫院,申請所有的檢查報告,並把現在所吃的各種慢性病藥都帶去給高齡醫學中心的醫師看。
 
整合看診 找出問題癥結
醫師不再重複他已做過的檢查,只是要老人家去頭暈中心做了一項檢查,最後結果揭曉,老人家有「姿勢性低血壓」,只要驟然變換姿勢,就可能頭暈腿軟。
 
跌倒後…限制運動 不如找出原因
老人家跌倒原因很多,它是一種症狀,但背後原因非常複雜,可能是老化引起,也可能與疾病有關,外在環境因素如地板濕滑、有雜物,也會讓老人家摔跤。
 
環境因素造成的跌倒,比較容易解決,若疾病因素所致,則有賴醫師抽絲剝繭,例如,患者貧血、視力模糊,或關節退化使活動度變差,本來就會因步態平衡不佳而跌倒;但也可能是治療疾病所產生的副作用,常見的安眠藥、肌肉鬆弛劑、抗高血壓藥物等,都有可能讓人因重心不穩而跌倒。
 
要找出老人家跌倒的真正原因,並不容易,其他科的檢查確實可幫忙過濾一些病因。但像這樣一科一科地看門診,既費時也折騰病人。目前各大醫學中心幾乎都有高齡醫學門診或老人整合性門診,針對個別老人所出現的健康問題,尋找病因。也提醒病人應把目前所服用的全部藥物、就診與檢查資料,都帶到診間,可供醫師診斷。
值得借鏡的是,老人家跌倒次數一多,甚至曾經骨折,有人便因擔心再度跌倒,不敢運動,連同家屬也都限制患者運動,這是因噎廢食的做法。重點是找出跌倒的原因,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姿勢性低血壓
這是老年人常見的毛病之一「姿勢性低血壓」,也就是因姿勢改變造成腦部血液流量不足的現象。如果一個人由平躺到坐起或站起時,收縮壓降低三十毫米汞柱以上、舒張壓降低十五毫米汞柱以上時,就符合姿勢性低血壓的定義。
 
根據研究,姿勢性低血壓最普遍的症狀就是頭暈(88%)及全身無力(72%),其次是神智改變(47%)、視力變差(38%)、眩暈(37%),這些症狀往往皆與腦部血流不夠有關。
 
造成姿勢性低血壓的原因很多,包括年紀大、缺乏運動、長期臥床(例如行動不變的老人、手術後的臥床病人等)、天氣過熱、喝酒、藥物,以及其他所有會造成血液量不足的因素,例如外傷性失血、缺水、脫水等。
 
原因之一是,老年人因退化影響,自律神經功能變遲鈍,當姿勢變化時,自律神經無法很快反應,一時間可能造成腦部血液流量不足。其次,老年人或多或少有慢性病,需長期服藥控制,而有些藥物如利尿劑、血管擴張劑等,都容易引發姿勢性低血壓。
 
老年人的毛病多半非單一因素,且各項機能亦不如年輕時健全,有時是多重因素互相影響而產生的結果。例如一位不太愛喝水的老年人,平時或許沒什麼問題,但到了炎炎夏日,血管會調節性的擴張以散熱,此時如果水喝不夠,整體血液量不足,就很容易產生姿勢性低血壓。
 
姿勢性低血壓並沒有嚴重致命或立即的危險性,但最大的潛在危險在於,老年人夜間起床如廁時,如因起身太快造成頭暈目眩而跌倒,可能造成骨折、頭部外傷等嚴重問題,危險是無法預測的。
 
因此,如果是能找出原因的姿勢性低血,最好找到原因並予解決,例如水份不夠的需多喝水、服藥造成的可改換其他藥物、腎上腺功能不足者可服藥治療。但這類藥物的副作用太強,實際上醫師極少使用,病人也絕不能自行使用。
 
可行的辦法是,老年人在平躺要起身時,最好放慢動作,並先在床沿坐兩三分鐘,讓腦部血液供應充足後,再下床走動。白天時,不妨多散散步,即使坐在椅子上時也多活動雙腳,可幫助血液回流;平時穿著彈性襪或褲腳較緊的長褲,也可壓迫血液回流,改善血壓過低情形。此外,有些老年人擔心血壓高而完全不吃鹽,也較可能產生姿勢性低血壓,因此適當的鹽分仍是需要的。
 
體位型低血壓,又稱姿勢性低血壓是一種普遍的低血壓型態。
它會在改變身體位置時,尤其是從坐下或躺下的姿勢改為直立的姿勢時出現。它一般都是暫時性的低血壓,是因自主神經系統延誤了正常的調節功能。在低血容積時會出現此情況。而當使用不同藥物時,尤其是上述那些令血壓降低的藥物或是精神科藥物,如抗抑鬱藥等,都會有此副作用。在躺下、坐下或站立時簡單量度血壓心跳都能確定體位型低血壓的情況。
 
什麼是姿態性低血壓(Orthostatic hypotension)
指的是由平躺的姿勢改為直立時,血壓明顯下降(定義為收縮壓下降大於二十或舒張壓下降大於十毫米汞柱),產生的症狀包括頭昏、頭疼、視力模糊或暫時性視覺消失、虛弱、嗜睡、甚至昏厥。姿勢性低血壓是一種表徵,許多疾病都有可能產生姿勢性低血壓,分述如下:
 
自主神經系統問題
姿態性低血壓是老年人最常見的有症狀低血壓原因之一。
正常人當由臥姿突然站立時,身體調節血壓的機轉會啟動,維持血壓正常;而老年人因自主神經系統機能退化,正常調節血壓的機轉無法在短時間內達成,所以容易有姿態性低血壓。其他如糖尿病產生神經病變、長期飲酒引起神經病變、脊椎神經受損、或病毒感染後引起的神經病變都會造成自主神經機能受損,而造成姿態性低血壓。
一般而言,無症狀的低血壓並不具有臨床意義,不需作進一步的檢查,也不需治療。而有症狀的低血壓則需就醫作進一步的診斷,找出可能的病因。治療的原則是先除去已知的原因並治療。其次才考慮使用提昇血壓的藥劑。

台長: 讀.冊.人
人氣(6,171) | 回應(3)| 推薦 (7)| 收藏 (0)
全站分類: 健康樂活(醫學、養生、減重) | 個人分類: 閱讀:理財健康 |
此分類下一篇:健康人生:流感保健
此分類上一篇:健康人生:「冠心病」治療

(悄悄話)
2012-11-13 20:28:27
(悄悄話)
2012-11-14 09:26:58
(悄悄話)
2012-11-21 19:45:19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