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28 01:41:46| 人氣5,31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代辭宗:四聲八病,「孤芳自賞」

  一代辭宗:「四聲八病」,「孤芳自賞」
 
一代辭宗:沈約
441年513年,字休文吳興武康(今浙江武康)人,《南史》稱其為「一代辭宗」。 
出身於門閥士族,「江東之豪,莫強周、沈」,其父沈璞在宋(後)文帝元嘉末年,皇族內亂時被殺。當時沈約才十三歲而遭如此大的家難,於是潛逃外地,後來遇上大赦才回家。因孤、貧之故,既而四處寄寓,但篤志好學,晝夜手不釋卷。母恐其積勞成疾,常為之減油滅火,早上唸完書,晚上還要複習一遍,遂博通群籍,擅長詩文。陽蔡興宗,聽聞其才而善待之,等到他到郢州任職,引薦沈約為安西外兵參軍,兼記室。興宗常告訴他的諸位兒子說:「沈記室是人倫與師表的楷模,你們應該善意的師事他。」後興宗又為荊州使,又任沈約為征西記室,帶厥西令。 仕宋齊梁三朝,許多重要詔誥都是出自他的手筆。在宋仕記室參軍尚書度支郎。在齊仕著作郎尚書左丞驃騎司馬將軍,為文惠太子蕭長懋家令,「特被親遇,每直入見,影斜方出」。齊梁之際,為蕭衍擬定即位詔書,蕭衍重之,稱讚說,「生平與沈休文群居,不覺有異人處;今日才智縱橫,可謂明識。」封建昌縣侯,官至尚書左僕射,後遷尚書令,領太子少傅 
 
軼事
元人伊世珍的筆記小說《瑯嬛記》記有一位書生名叫沈休文,一日有仙女用雨絲所紡成的輕紗送給了他。沈休文後來把冰絲做成衣裳和扇子。此外沈約還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美男子之一。
 
人倫師表,宜善師之
興宗常告訴他的諸位兒子說:「沈記室是人倫與師表的楷模,你們應該善意的師事他。」後興宗又為荊州使,又任沈約為征西記室,帶厥西令。 齊(後)初任職為征虜記室,帶襄陽令,所侍奉之主,即齊文惠太子。太子入居東宮,讓沈約校閱四部圖書。當時東宮多的是能人異士,沈約特別被太子所親近與禮遇,每清晨入見,至日影西斜方才離去。有時王侯到宮議事,或不得其門而進,沈約每回都為他們傳話。太子曰:「吾生平懶起,是卿所熟悉的習慣,能得卿相與談論,然後忘了就寢。卿倘若要我早起,可更早入宮啊。」後陞遷太子家令。後為司徒右長史、黃門侍郎。當時竟陵王招募賢士,沈約與蘭陵蕭琛、琅邪王融、陳郡謝朓、南鄉范雲、樂安任昉等都往該處遊學。當世號稱為「得遇能人、招得賢才」。
 
公今知約 不異約今知公
梁(後)朝剛興,朝中多人勸進,帝令人起草即位詔書。約於是取出懷中早已寫就的詔書呈上,帝剛開始並無更改舉動。不久,范雲自外來,至殿門不得入,徘徊於壽光合之外,只聽到「咄咄」之聲不止。沈約出來,范雲問:「結果如何?」沈約舉手向左,表示大事已定,范雲笑著說:「不負所望。」過會兒,帝召雲入內,告知說:「生平與沈休文群居日久,從不覺得他有何異人之處,今日讀此草詔,才智縱橫,可謂深具明晰之膽識。」雲答:「公如今知道有沈約,就等同於沈約如今知遇明公。」帝曰:「我起兵於今三年了,功臣、諸將,老實說都有其功勞,然而能助我成帝業者,乃卿與約二人而已。」後來,沈約擢吏部尚書,兼右僕射,封建昌縣侯。又拜沈約母謝氏為建昌國太夫人。奉旨策封之日,吏部尚書范雲等二十餘人,都來致拜,朝野上下均以為榮。不久,遷左僕射。天  監二年,遭逢母歿丁憂,帝輿駕親臨弔唁。因沈約年老力衰,帝遣中書舍人前去攔止客人,勸他節哀。
 
起初,沈約長久任職端揆(宰相),感到責任重大,有志於自我著述,一般都認為如此最合宜。而帝始終不肯,乃請求外調,又不見許。沈約與徐勉兩人,素來有交情,於是寫書向勉陳情,說自己又老又病,「百日數旬,革帶常應移孔;以手握臂,率計月小半分」(只要經過幾十日,甚至百日之內,皮帶就要因腰圍消瘦而向裡移孔;用手握住手臂,按月計算,總要縮減半分之多)。心中急欲辭謝職務,但求有個歸老泉林的機會而已。徐勉為他進言於帝,帝不同意。
 
不飲酒 少嗜欲 居處儉素
沈約個性不喜飲酒,很少嗜好與慾望,雖然聖遇隆重,可日常起居、處世,照舊儉約樸素。建立宅第於田東,因為可以一眼望盡郊野、丘阜,常為郊居之樂而賦詩,以記序其事。十二年卒於官,年七十三,有司謚曰「文」,帝認為:「懷情不盡曰隱」,故改為隱。謚曰隱。
 
沈約,生來左目是重瞳,腰有紫痣,聰明過人,好典藏墳籍,聚書至二萬卷,都城之下無人可比。因自少孤貧,曾在宗黨處幫忙而得米數百斛,卻為宗人欺侮,賭氣棄米而去。及至富貴,並不以為自少孤貧是憾事。
 
沈約歷仕三代,熟悉舊籍典章,博通群物、廣洽見聞,朝野當世都取法於他,以為準則。謝玄暉善長寫詩,任彥升工於筆墨,其實沈約兼而有之,然而卻因忙於朝中施政而無法超過他倆。沈約雖自負高才,可每回升擢一官,就慇勤上表請退,但始終不能如願離去,論事者常把他比為山濤。當宰輔十餘年,對國事,未嘗有所推薦與表達,治理政事之得失,平平常常而已。
 
年少即有志撰述 逾廿年著作等身
沈約年少時,常認為晉氏一代竟無全史,二十幾歲時,便有撰述之意。宋(後)泰始初年,征西將軍蔡興宗為之啟迪、上表奏明,於是帝有手敕,許可此一大事。自此逾二十年,約所撰之書方才完成,凡一百餘卷。又齊建元四年,被下敕撰修國史,永明二年又兼著作郎,撰寫內宮起居注。五年春又接敕,撰述宋書,六年二月全數完工,奏表上呈。其所撰國史為齊紀二十卷。天監中,又撰梁武紀十四卷,又撰邇言十卷,謚例十卷,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皆風行於世。又撰四聲譜,以為「在昔時,詞人累計千載而無法悟透之真機,可我卻獨得於一己胸襟,窮究其妙音、要旨」。約內心自認為是出神入化之作。可武帝素來不好此道,竟不甚遵用沈約的心血結晶。《南史·卷五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四聲八病」
沈約是永明(齊武帝年號)詩壇領袖作家,撰《四聲譜》,使詩歌產生人為音律,而醞釀律詩之試作,沈約說:「欲使宮羽相變,低昂互節,若前有浮聲,則後須切響,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還提出了「八病說」,即「平頭、上尾、蜂腰、鶴膝、大韻、小韻、旁紐、正紐」八種聲律上的毛病。「四聲八病」說,一時附和者頗多。不過,「八病說」在沈約之著作中已不可考,只有《文鏡秘府論》與《續金針詩格》中有詳細的記載。
 
沈約主張「文章當從三易:易見事,一也;易識字,二也;易讀誦,三也。」注重音調流暢的美感,但沈約本人並未完全做到。沈約還精研佛經,可說是一名通才。邢子才稱沈休文:「沈侯文章用事不使人覺,若胸臆語也。」沈德潛評論沈約不如鮑照謝靈運,「然在蕭梁之代,亦推大家,以邊幅尚闊,詞氣尚厚,能存古詩一脈也」。 
 
「孤芳自賞」
本來的意思是「孤高的香花,自我欣賞」,這句成語本出於沈約所寫的一篇文章。
沈約是南朝的重要文學家,歷仕宋、齊、梁三朝。齊初,因文才出眾,受到愛好文學的竟陵王賞識,而為門下「竟陵八友」之一。後參與蕭衍密謀代齊自立,並為蕭衍擬即位詔書,因此受到重用。沈約的政治地位極高,久享聲望,是當時公推的文壇領袖,《南史》稱其為「一代辭宗」。由於沈約歷仕三朝,又能仕途順暢,當時部分士人對他頗有看法,認為他缺乏操守,唯靠附庸帝王,隨波逐流而已。但沈約雖位高名重,卻篤信佛法,寡少嗜欲,為官清廉,用度節儉,亦非一般汲汲榮利、追名逐臭之輩。在〈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中,沈約讚美梁鴻、嵇康等人的品行「就像日月一樣的高潔,也像孤高的香花開放在遙遠的山林之中」,並以此自勉。後來沈約因得罪梁武帝,憂懼而死,朝議認為沈約文名盛極,欲諡為文侯,獨梁武帝認為沈約「情懷不盡」,改諡為隱侯,才符合沈約的行誼。〈謝齊竟陵王教撰高士傳啟〉的這段文字,似可做為最好的註解。後來「孤芳自賞」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賞。
 
《別范安成詩》
生平少年日,分手易前期。及爾同衰暮,非復別離時。
勿言一樽酒,明日難重持。夢中不識路,何以慰相思。
 
《初春詩》
扶道覓陽春,相將共攜手。草色猶自腓,林中都未有。
無事逐梅花,空教信楊柳。且復歸去來,含情寄杯酒。
 
《傷春詩》
弱草半抽黃,輕條未全綠。年芳被禁篽,煙華繞層曲。
寒苔捲復舒,冬泉斷方續。早花散凝金,初露泫成玉。
 
《春詠詩》
楊柳亂如絲,綺羅不自持。春草黃復綠,客心傷此時。
青苔已結洧,碧水復盈淇。日華照趙瑟,風色動燕姬。
襟前萬行淚,故是一相思。
 
《登高望春詩》
登高眺京洛,街巷何紛紛。回首望長安,城闕鬱盤桓。
日出照鈿黛,風過動羅紈。齊童躡朱履,趙女揚翠翰。
春風搖雜樹,葳蕤綠且丹。寶瑟玫瑰柱,金羈玳瑁鞍。
淹留宿下蔡,置酒過上蘭。解眉還復歛,方知巧笑難。
佳期空靡靡,含睇未成歡。嘉客不可見,因君寄長歎。

台長: 讀.冊.人
人氣(5,311) | 回應(0)| 推薦 (10)| 收藏 (0)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閱讀:墨墨傳情 |
此分類下一篇:冬至閱讀:晚秋絮語──寫給晚年的自己
此分類上一篇:以詩會友:遙知未眠月,鄉思在漁歌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