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5-09 02:24:27| 人氣4,68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立夏閱讀:吳蔚《包青天:滄浪濯纓》

立夏閱讀:吳蔚《包青天:滄浪濯纓》
 
書名:《包青天:滄浪濯纓》
 
作者:吳蔚
七○後新銳歷史作家。祖籍湖北,畢業於北京理工大學,曾在IT產業工作多年。喜文史,思敏捷,文史功底深厚,自稱「故紙堆中尋生活」。已出版多部歷史紀實體文學作品、歷史小說,並參與多部電視劇的編劇創作。
喜歡以現代人的視角關注歷史,以女性獨有的細膩來描述歷史,無論是獨特的切入角度,還是細膩的語言描述,都帶有鮮明的個人印記,能帶給讀者新鮮輕鬆的閱讀體會,真正體會讀史的樂趣,並且相信──歷史可以做為今日的借鑒。
.《韓熙載夜宴》《孔雀膽》,同時入圍2011年大陸長篇小說最高榮譽「茅盾文學獎」
.《韓熙載夜宴》《璇璣圖》,分別入圍2012、2013台北國際書展「華文媒合平台」重點選書
.《包青天》,創下還未落筆、即被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買下原著小說改編電影版權,厲害紀錄 
 
內容介紹:
吳蔚全新歷史推理偵探小說《包青天》
已被「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買下原著小說改編電影版權
時代之英雄,人間之正氣,百姓之青天
吳蔚終於以「包青天」為小說男主角了!
而且是年輕時候的包拯
他的嚴肅黑臉、他的月牙印記,他的耿直不阿、清廉斷案、他的慢半拍溫柔情懷
他可是全球華人記憶中辨識度最高的一位古人
青年包拯,老成持重,頭一次辦案,機敏過人,
立刻贏得小青天名號!
應天書院的二十五歲老學生包拯,
在師長范仲淹鼓勵下,明察暗訪茶葉奸商遭毒害一案,
意外引得覬覦陸羽《茶經》真跡、
大宋鎮國之寶《張巡兵書》的各路人馬現身。
一場滅人封口的大混戰,包拯姪女張小游為救他而捨命,
那一刻他明白了她的一縷深心,
他心中空空蕩蕩,彷彿聆聽到她的聲音,
只是那聲音不是來自別處,而是他的靈魂深處。
 
  
作者後記:關於《包青天》小說
包拯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他在世時已經是婦孺皆知,有口皆碑,去世後更是號稱「杲杲清名,萬古不磨」,形成了奇特的包公文化。後人有詩云:「千古包家有陂澤,更無人說宋山河」。縱觀中國歷史,還沒有哪一位官吏能像包公這樣深人人心,贏得人們發自內心的尊敬和愛戴。
 
包拯少年老成,早在少年時期就胸懷大志,「公幼則挺然若成人,不為戲狎,長彌勖厲操守」,立志學習前賢,盡忠報國。他曾自述道:「生於草茅,早從宦學,盡信前書之載,竊慕古人之為,知事君行己之方,有竭忠死義之分,確以素守,期以勉循。」他待人處事嚴肅認真,在日後的仕宦生涯中一直稟承了這種端正持重的天性。
 
本書講述的是包拯「早從宦學」時期的一段故事。我個人的寫作習慣,動筆之前不寫故事大綱,只是腦海中大概有個計畫,當故事展開後,情節都是順勢而為。在原先的計畫中,是要在一本書中寫盡包拯一生,平分為四個部分:從父宦遊、汴京科考、廬州盡孝及重入仕途。「宦遊」在計畫中就是重頭戲,因為當時的包拯風華正茂,跟隨父親包令儀來到南京(河南商丘),而南京交通發達,學風濃厚,晏殊、范仲淹等名士執教於天下第一學府應天書院中,日後崛起於歷史舞臺的名臣如文彥博、張方平、宋祁兄弟都於這一段時期在書院讀書,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勢必有許多精彩故事發生。然而故事的複雜程度最終超過了作者本人的預期,僅是「宦遊」一部分,便佔據了一本大書的篇幅。為了不影響到後面的寫作計畫,只得忍痛終結於包父辭官回鄉之處。但從根本上來說,本書是一個完全獨立的故事,有可能會有續集,會在我完成手頭的寫作計畫後再做決定。
 
最初在寫作的時候,作者極想將包拯寫成一個儀表瀟灑、性情隨意的公子,因遭逢變故才改變性格,如此更曲折,更富有戲劇衝突。然而經過反覆考慮後,最終還是決定完整還原一個歷史上最真實的包拯,以表示對這位青天的尊重。
 
小說中許多言語、觀點,都是出自包拯本人的文稿、奏章。與包拯相關的親朋好友,都是根據墓誌及文獻考據而來。情節中所涉及的茶稅、交引、雕版印刷、活字印刷術等帶有鮮明時代特徵的事物,在真實歷史上的確發生於這一時期。個別案子為包拯真實經歷,個別案子靈感得自《包龍圖判百家公案》(明人安遇時編纂)。因故事背景宏大複雜,小說情節所涉及的歷史常識會有重複交代。但要說明的是,本書是一本歷史小說,必然有藝術加工的成分,請讀者不要將其當成一本北宋歷史論文集,勿以學究的眼光來看待。
 
書中的稱呼呈現多樣化,如稱呼年輕時未入仕途的包拯,有人稱「包衙內」,有人稱「包公子」,也有人稱「包小官」,有書面語,也有口語,根據說話者不同身分而有所差異。
 
特意有此段說明,是因為曾有讀者指出小說《孔雀膽》中稱呼混亂,如大理諸人稱呼段功「信苴」,而梁王則稱「段平章」。事實上,大理稱呼首領均是「信苴」,有諸多史籍和出土墓碑為證。而「平章」是段功所接受的元朝封官,梁王與跟這位女婿並不和睦,卻又畏懼他的實力,因而直接稱呼官名最合情合理,這一點,一樣有諸多史籍為證。文章千古事,得知寸心知,作者並不期待小說中所有的妙處都能被理解,但是請相信,作者在寫作每一本書時都是全力以赴,說是嘔心瀝血也不為過。遠離混亂,珍惜自我,珍惜每一部作品。
 
關於本書,再多談一點小小的花絮──早在《包青天》動筆前,二十世紀福斯電影公司(20th Century Fox)就已經先行預定買下電影版權。由於這一層關係,在寫作過程中,尤其是在刻畫人物的時候,我常常會不由自主地想像角色最終會由誰來演。之前曾有電影公司追問我個人最中意誰來演《韓熙載夜宴》中的韓熙載和秦蒻蘭,認真想了許久,腦子中也沒有明確的概念,《包青天》也是如此,不過算是寫作生活中的一點調劑吧。
 
《包青天》與之前出版的《魚玄機》、《韓熙載夜宴》、《孔雀膽》、《大唐遊俠》、《璇璣圖》、《斧聲燭影》共同組成了作者正在構思創作的「吳蔚歷史探案系列」。感謝讀者長久以來的支持,你們是作者努力前行的最大動力,我愛你們。
 
吳蔚 2012年8月30日於北京 
 
延伸閱讀:包拯
999年4月11日-1062年5月24日,或稱包文拯希仁廬州人(今安徽合肥肥東人),中國北宋官員,以清廉公正聞名於世。曾任天章閣待制,人稱「包待制」;後進為龍圖閣直學士,故後人亦稱「包龍圖」,卒孝肅,贈禮部尚書其廉潔公正、不攀附權貴,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文曲星轉世,死後成為地獄第五殿閻羅王。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黑子」、「包黑炭」。
 
生平
包拯生於北宋真宗咸平二年(西元999年)四月十一日,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丁卯科進士初任建昌知縣,後任天長知縣,頗有政績。任滿後,調任端州廣東肇慶)。回京任監察御史里行,又改監察御史,為「言事官」(對處事不當、行事不法的官僚,都可以進行彈劾)。為懲治貪官,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年),他向宋仁宗上疏《乞不用贓吏》,認為清廉是人們的表率,而貪贓則是「民賊」。包拯七次上書彈奏江西轉運使王逵,揭露他「心同蛇蠍」、殘害百姓,並嚴厲批評宋廷的任官制度。宋仁宗皇祐二年(1050年)至三年間,包拯知諫院,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稱其「真清朝之穢污,白晝之魑魅。」,又審清妖人冷青冒充皇子的詐騙案,震動朝野。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三月,包拯任權知開封府,至嘉祐三年六月離任,前後只有一年有餘。但在這短短的時間內,把號稱難治的開封府,治理得井井有條。敢於懲治權貴們的不法行為,堅決抑制開封府吏的驕橫之勢,並能夠及時懲辦誣賴刁民。包拯公正廉明、明察秋毫、鐵面無私,因此受人敬仰。
 
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他進入「二府」成為北宋最高決策機關成員(樞密副使)後,衣著飲食和器具依然「如布衣時」,是古代中國清官的典型代表,民間諺語有云:「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包拯為人嚴正,殊少笑容,時人以「黃河清」比喻包拯之笑。曾與包拯同朝為官的歐陽修司馬光,乃至後世如朱熹劉敞等,對包拯皆有正面評價。
 
包公於宋仁宗趙禎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二十四日,病歿於開封,但有人懷疑包公是遭到毒殺。宋仁宗趙禎加封包公為東海郡開國侯,贈官禮部尚書,諡孝肅,還根據包公『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於朝廷。』這句話追諡包公為孝肅,妻子董氏把包拯生前奏議底稿交付至門生張田輯錄成《孝肅包公奏議》(即《包拯集》)傳世,次年歸葬合肥,墓誌銘由同為樞密副使的騎都尉、濮陽縣開國子吳奎撰寫、朝奉郎、上騎都尉楊南仲書寫以及甥將仕郎、守溫州里安縣令文勳篆蓋(現存安徽省博物館)。
 
評價
包拯在當朝以清正剛直著稱,直到後世仍然被後人所尊敬。
朱熹稱包公:「復為京尹,令行禁止,立朝剛毅。」
歐陽脩稱包公:「清節美行,著自貧賤,讜言正論,聞於朝廷。」
劉敞稱包公:「識清氣勁,直而不撓;凜乎有歲寒之操。」
奉旨編集《資治通鑑》的司馬光也稱讚包公:「仁宋時,包拯最名正直。」
宋史》:「公性峭直,惡吏苛刻,務敦厚,雖其嫉忠,而未嘗不推以忠恕也。與人不苟合,不為辭色悅人,平居無私書,故人、親黨皆絕之。雖貴,衣服、器用、飲食如布衣時。」
 
胡適說包公「是一個箭垛式的人物」,民間的傳說將各種各樣的斷案故事都射到他身上。胡適在《三俠五義·序》說《宋史》只記包拯「 割牛舌」 一案圖。
正史中的包拯雖然清直,但是以敦厚著稱。後世傳說,包拯審案時,好用酷刑,這可能是與他的九世孫包恢的事蹟混淆所致。
 
包氏家族與遺跡
據出土於1973年包公墓的包公墓銘記載:包拯先後有三妻,分別為張氏、董氏和媵孫氏(媵指隨嫁之侍婢,或可指妾侍)。妻子董氏於宋神宗趙頊熙寧元年(1068年)病逝於合肥,與包拯合葬。
 
包拯與董氏生有一子包繶,但他婚後兩年染病身亡,其子(即包拯孫)包文輔於五歲時夭折,長媳崔氏則於宋哲宗紹聖元年(1094年)過世,享年62歲。
 
後來媵孫氏懷孕,包拯將其遣送回家,媳婦崔氏得悉後妥為照顧。1058年,媵孫氏為包拯生下一子,家族得以繁衍,拯替他取名包綖,崔氏幫他改名名為包綬。包綬成過兩次親,第一次是娶包公門生、做過廬州知州張田的女兒,張氏早包綬而死;第二任妻子是宰相文彥博的小女兒,出身相門的文氏,並不是一位雍容華貴的嬌小姐,她恬靜寡慾,生活儉樸,待人和善,從不以勢自居,見他人有難,還樂於慷慨接濟。她經常吃素,與丈夫包綬一同受過道教的洗禮,視富貴如糞土,在北宋百餘年的太平時代下,包綬夫妻二人嚴守父命,看重節操,也是大勢所趨,民風使然。文氏早包綬四年去世,於宋徽宗趙佶建中靖國元年病故,得年僅三十多歲;包公另有兩女。
 
傳說形象
四大小說之一的水滸傳曾指出包公是文曲星轉世,他與狄青一文一武開創了北宋的全盛時期。
古代小說《七俠五義》以包公為主人公。因其大公無私,擁有一副鐵面如墨的臉孔以鎮懾佞臣,額上掛有一彎蒼白明月,故有「包黑子」稱號。但是在歷史中,他的皮膚並不黑,只是為了塑造鐵面無私的形象,而劇中才把它的臉變黑,到了現在許多人反而認為他原本就是黑臉。民間傳說包公任開封府尹期間,得到「四大名捕」(王朝、馬漢、張龍、趙虎)與有足智多謀的公孫策和「御貓」之稱的御前四品帶刀護衛之南俠展昭為左右文武助手,辦案既明查又暗訪,執法既嚴謹又不失人情,使正義得以伸張。傳頌的案件包括《鍘美案》、《狸貓換太子》、《烏盆案》、《鍘包勉》、《鍘判官》等。故事中百姓向包公申冤的方法有:攔路喊冤(趁包公坐出巡時攔路向包公申冤)、擊鼓鳴冤(傳說開封府公堂門前有一鼓,任何人擊鼓後,包公便會升堂聆聽喊冤者的冤情)。開封府大堂常擺著三隻鍘刀龍頭鍘火龍鍘)專鍘違反國法之皇親國戚,虎頭鍘專鍘文武貪濁污惡百官,而狗頭鍘犬頭鍘)專鍘窮凶極惡之平民百姓。
 
傳說包拯審案不分晝夜:日審陽間,夜審陰間。華南地區有傳說謂包拯死後被封為十殿閻羅王中的五殿森羅王。在臺灣,有些神壇廟宇傳說包拯死後被封為神明,號稱「馬國公」、「包府千歲」,故現在稱的「馬國公」就是包公本人。

 

 

 

台長: 讀.冊.人
人氣(4,685) | 回應(1)| 推薦 (7)|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物風采 |
此分類下一篇:立夏閱讀:井上靖《我的母親手記》
此分類上一篇:穀雨閱讀:威爾.史沃比《最後的讀書會》

(悄悄話)
2013-05-09 09:01:18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