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8-10 10:55:04| 人氣7,003|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6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墨墨風華: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墨墨風華: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這是王羲之寫給「山陰張侯」的一封簡短的信。
全書二十八字,字字珠璣,被譽為「二十八驪珠」。

一件行楷書短簡,前後都有署名具禮,內容是大雪之後向友人問候。在大雪過後,天氣轉晴,問候朋友是否安好。起首用一句「羲之頓首」,結語又加上同樣的敬語,這在古人的書信中還很少見。大雪過後,天候轉晴,王羲之以這件短札向友人表達問候之意。末行「山陰張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寫在信箋的封面,在此與原蹟一併摹在同一張紙上。 王羲之的墨蹟至今已失傳,這件書蹟是後人忠實的摹本,不過仍然可以看出本來的面貌。
 
釋文: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 
王羲之書法的特點在於優美的「體勢」,「體」是指結字的形狀和姿態,「勢」是指筆畫產生的律動感,以「快」字為例,左右相向的兩部份,有著呼應的關係,「夬」的右肩略微高聳,末筆右頓,調和了傾斜的姿勢。「雪」字也有類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傾斜,末一橫畫收筆有向右下的筆勢,所以也調整了整個字的重心。第一行感覺上下的「行氣」一貫,為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呢?如果只看每個字橫向的筆畫,可以發現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線上,第二行則有些變化,「果為」有連筆,其他的字間距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變化。這些變化顯得很自然,也使得這短短的三行具有豐富的美感。
 
這件書蹟以圓筆藏鋒為主,起筆與收筆,鉤挑波撇都不露鋒鋩,由橫轉豎也多為圓轉的筆法,結體勻整安穩,顯現氣定神閒,不疾不徐的情態,明代鑑藏家詹景鳳以「圓勁古雅,意致優閒逸裕,味之深不可測」形容它的特色,並且認為趙孟頫受到這件書蹟的影響。不過王羲之內斂沉潛,趙孟頫微有鋒鋩外露,比較對幅趙孟頫的題跋,可以得到這樣的印象。
 
明代鑑賞家詹景鳳指出,此蹟筆法圓勁古雅,意態閑逸,對趙孟頫的行書有很深的影響。從用筆來看,此帖多圓鈍的用筆,點畫勾挑都不露鋒,結體平穩勻稱,在優美的姿態之中,流露出質樸內斂的意韻。
 
這件書蹟上有「君倩」題名,米芾認為是梁秀,但史書未見其人,不詳其生平,近人考為唐高祖駙馬薛君倩。旁有「褚」字半印,傳為褚遂良所鈐。南宋時藏於高宗內府,有「紹興」聯璽。繼入金章宗內府,有「明昌御覽」印。復為賈似道所得,有「秋壑珍玩」印。元時先為北燕張氏所有,後入內府,延祐五年(一三一八)趙孟頫等奉敕跋。明代歷經朱希孝、王禾钫犀登、吳廷、劉承禧收藏,均有題記鈐印。至明清年間,為降清明官馮銓所藏有。康熙十八年(1679年),馮銓之子馮源濟將此墨本呈獻給皇帝,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進入內府,有清宮鑑藏寶璽。乾隆帝譽之為「天下無雙,古今鮮對」,乾隆十一年(1746年)與王獻之的《中秋帖》以及王珣的《伯遠帖》合稱「三希」,一起放在宮內「三希堂」中,成為「三希堂」第一珍品。

 

墨墨珍希:「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號澹齋,原籍琅琊臨沂(今屬山東),後遷居山陰(今浙江紹興),中國東晉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為南遷琅琊王氏貴胄,是王導的姪子。其人品高潔,後官拜右軍將軍,後世人稱「王右軍」。其子王獻之亦為書法家。
 
師承衛夫人、鍾繇。王羲之的書法,成於廣範的學習與刻苦的勤練。在前人繼有的基礎上際繼續發展,努力創新 ,到了晚年終於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王羲之的書法實踐,變當時流行的章草、八分為今草、行書、楷書,是書體轉換時期平地而起的高峰。
 
著有《蘭亭集序》。
全文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縱橫多姿,其中「之」、「以」、「也」、「為」等字,文中重見者,都另構別體,不使雷同,特別是「之」字,一 共二十個,體勢殊異,面貌各不相同。唐初,因為特別喜愛王羲之的書法,便設計取得,收入內廷,尊之為「天 下第一行書」,並命搨書人趙模等個搨數本以賜王公大臣。太宗臨終時遺命將原稿真蹟帶入昭陵殉葬,此後世間就只有摩本了。現存唐人之摹本,是從原蹟上細心鉤摹的,當年草稿塗改的痕跡也都模仿下來。一般公認以「神龍本」﹝相傳為馮承素所摹﹞最接近真蹟原貌。
 
草書特色
王羲之的書法當時人即已十分愛慕,可惜現在流傳的真跡只有喪亂帖、二謝帖、千字文及快雪時晴帖,而草書則只有遊目帖了;十七帖則是唐太宗集王羲之之草書,取其書跡及言詞,以類相從,率以一丈二尺為一卷,此卷首有「十七日」字因以為名,張彥遠說是右軍中最顯赫者,黃長睿說十七帖是畫中之龍;晉史稱右軍書暮年方妙,這固然是到了暮年人書俱老,但也可以二事說明何以暮年方妙,一﹑羲之早年書皆臨摹古人,到後來創制今草才自成一家領導千古,二﹑羲之是在政治上失敗的人,在誓墓不士之後才能以全部的生命致志於書道,而十七帖及其暮年之作,可見氣象之超然,又十七帖的特色,亦欲學草書的要訣有三點,一﹑字字獨立:十七帖的草書不能說沒有很少的地方一二字相黏連,但大體說來是字字獨立的,作草書類接能放而不能收,收處非有千鈞之力不辦,字字獨立是章草的特色,也是右軍的特色,二﹑方圓並用:方謂方筆,圓謂圓筆,于右任先 生說:「方筆美,圓筆便」,所以作字必要方圓筆互用,才能雄健而不倔強,流暢而不軟弱,即十七帖極盡方圓互用之妙,三﹑主帶分明:主謂主筆,帶謂帶筆,主筆謂點畫,帶筆謂筆與筆之連帶線,主筆要重,帶筆要輕。
 
東床快婿
郗鑒派門生阮裕往王府選婿,王府子弟均刻意保持矜持,唯獨王羲之在東牀上袒腹臥著。郗鑒便認為他是適合的人選,便決定將女兒郗濬嫁給他。女婿因此而稱為「東牀」,也有成語稱為東床坦腹。
 
王羲之愛鵝成癖,傳說是因為他喜歡觀察鵝游水時鵝掌的動作,從中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書法用腕技巧。
山陰的一名道士,希望王羲之能為他抄寫一部《黃庭經》,但是又不敢貿然提出。他獲悉王羲之愛鵝,於是精心飼養了一群白鵝,與之相贈,並提出寫經的請求,王羲之果然答應了他,工工整整地抄寫了一部《黃庭經》送給他。後來這部《黃庭經》被稱作右軍正書第二,又被稱作《換鵝帖》。該帖的宋拓本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李白的詩「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即是引用了這個典故。
 
《黃庭經》是道教上清派的主要經典,也被內丹家奉為內丹修煉的主要經典。分為《黃庭內景玉經》、《黃庭外景玉經》、《黃庭中景玉經》。其中《黃庭中景玉經》出現較晚,通常不列在《黃庭經》內。
 
《黃庭內景玉經》又名《太上琴心文》、《大帝金書》、《東華玉篇》,是一部繼承漢代「五臟神」之說,以身體臟腑各有神所主的理論為基礎,結合道教人身百脈關竅各有司神之說,以七言韻文的形式,注重以「存思」為主的道教修煉要訣。 《黃庭經》所述的一些內修養生之術,與《周易參同契》的煉丹之道相結合,在唐宋時期流變為內丹道,成為中唐以後道教養生方術的主流。
 
評論
梁武帝蕭衍評其書曰:「王羲之書,字勢雄逸,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闕。」唐太宗李世民讚道:「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唯王逸少乎!觀其點曳之工,裁成之妙,煙霏露結,壯若斷而還連;鳳翥龍蟠,勢如斜而反直。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心摹手追,此人而已,其餘區區之類,何足論哉!」唐李白有詩《王右軍》曰:「右軍本清真,瀟灑出風塵。山陰過羽客,愛此好鵝賓。掃素寫道經,筆精妙入神。書罷籠鵝去,何曾別主人。」 

王羲之,熱衷詩歌,音樂與書法。
學書歷程是由近而古,轉益多師,取資廣博,尤其精研體勢,將秦篆漢隸各種不同的筆法,融於真行草體中,形成最佳體勢,所以唐朝人稱頌他「兼撮眾法,備成一家,為萬世宗師」。

台長: 讀.冊.人
人氣(7,003) | 回應(2)| 推薦 (6)| 收藏 (0)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閱讀:藝術映像 |
此分類下一篇:墨墨風華:王獻之【中秋帖】
此分類上一篇:大暑閱讀:竇加──凝視繁華的孤寂者

(悄悄話)
2014-08-11 14:21:02
(悄悄話)
2014-08-11 15:58:06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