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9-13 10:40:46| 人氣2,10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0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白露閱讀:柴崎友香《春之庭院》


白露閱讀:柴崎友香《春之庭院》
書名:
《春之庭院》春Л庭

作者:柴崎友香
1973年生於大阪。大阪府立大學畢業。1999年初登文壇。2007年以《那座城市的現在》榮獲第57屆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賞、第23屆織田作之助賞大賞;2010年以《不論睡著或醒著》獲得第32屆野間文藝新人賞;2014年以《春之庭院》勇奪芥川賞。
她的小說作品多以二、三十歲和自身相似的女性為主角,描寫現代女性所處的職場和戀愛情境,同時將時尚、音樂、攝影等要素融入主角看似平凡的日常和背景裡。沒有戲劇性的發展,而是細膩刻劃出主角在社會上格格不入卻又努力活出自我的姿態,不屈服於既定的價值觀和框架,深獲許多讀者共鳴。
此外,她對風景和人物的細部描繪在同世代作家中亦受到高度評價,擅用視點交錯和時空落差的成熟技法備受文壇讚賞。近年來,則傾向將居住地的歷史與生活風景等記憶融成一體,交織出更有深度的小說世界。
著有小說《日出前向青春告別》(2004年由導演行定勳改編為電影)、《主題曲》、《星星的印記》、《週末來臨》等,已出版中文著作《下一站前,要唱什麼歌?》(方智出版)。
譯者:黃碧君
從事翻譯及口譯。曾任大型連鎖書店網路編輯、台灣及日本版權公司的版權代理人。譯作有寺山修司《幻想圖書館》、島田雅彥《擇捉島之戀》、三浦紫苑《啟航吧!編舟計畫》、《三浦紫苑人生小劇場》、角田光代《明天到阿爾卑斯山散步吧》等。2012年在東京成立聞文堂翻譯及版權工作室,致力中書日譯,把台灣好書介紹到日本。目前經營介紹台灣出版品資訊的全日文網站motto-taiwan.com/」。
作者:柴崎友香
1973年生於大阪。大阪府立大學畢業。1999年初登文壇。2007年以《那座城市的現在》榮獲第57屆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新人賞、第23屆織田作之助賞大賞;2010年以《不論睡著或醒著》獲得第32屆野間文藝新人賞;2014年以《春之庭院》勇奪芥川賞。

她的小說作品多以二、三十歲和自身相似的女性為主角,描寫現代女性所處的職場和戀愛情境,同時將時尚、音樂、攝影等要素融入主角看似平凡的日常和背景裡。沒有戲劇性的發展,而是細膩刻劃出主角在社會上格格不入卻又努力活出自我的姿態,不屈服於既定的價值觀和框架,深獲許多讀者共鳴。

此外,她對風景和人物的細部描繪在同世代作家中亦受到高度評價,擅用視點交錯和時空落差的成熟技法備受文壇讚賞。近年來,則傾向將居住地的歷史與生活風景等記憶融成一體,交織出更有深度的小說世界。著有小說《日出前向青春告別》(2004年由導演行定勳改編為電影)、《主題曲》、《星星的印記》、《週末來臨》等,已出版中文著作《下一站前,要唱什麼歌?》(方智出版)。

譯者:黃碧君
從事翻譯及口譯。曾任大型連鎖書店網路編輯、台灣及日本版權公司的版權代理人。譯作有寺山修司《幻想圖書館》、島田雅彥《擇捉島之戀》、三浦紫苑《啟航吧!編舟計畫》、《三浦紫苑人生小劇場》、角田光代《明天到阿爾卑斯山散步吧》等。2012年在東京成立聞文堂翻譯及版權工作室,致力中書日譯,把台灣好書介紹到日本。目前經營介紹台灣出版品資訊的全日文網站motto-taiwan.com/」。

內容介紹:
現代東京生活立體的一角!
2014年芥川賞得獎作品,讀者一致好評
作家吳明益推薦•導讀
日本知名小說家宮本輝、川上弘美、小川洋子推薦!
失婚的前美髮師太郎、行徑詭異的「辰房客」西小姐,
和藹可親的「巳房客」、幸福美滿的森尾一家,
圍繞著一幢藍色洋房與一冊名為《春之庭院》的攝影集,
不同的思緒更迭交織,觸動內心深處的感懷,喚醒塵封已久的記憶……
剛離婚的太郎辭去了美髮師一職,搬到東京世田谷區一幢老舊的兩層樓公寓居住,但這幢舊公寓即將拆毀重建,房客們先後拿回退租費用也計劃陸續搬離。此時他偶然目擊同住在公寓的「辰房客」西小姐越過圍牆,打算闖入隔壁的空屋,原本想加以制止的太郎由她口中得知此舉背後的原因──原來西小姐並非圖謀不軌,而是出於對這幢古老洋房的著迷。
斑駁外牆圍繞下的藍色老洋房有著紅褐色的磚瓦屋頂、紅蜻蜓圖案的彩繪玻璃窗,「大門以黑色金屬悉心打造成荊棘圖樣,越過大門,可以看到玄關門扇側邊也鑲嵌著植物圖案的彩繪玻璃」,令人印象深刻,看過一眼就難以忘懷。這棟房子是知名廣告導演和女星妻子二十年前居住的地方,兩人曾互相拍下在這棟房子裡生活的點滴情景,甚至出版了攝影集《春之庭院》。一直以來對《春之庭院》迷戀不已的西小姐,偶然發現了這本攝影集的拍攝地點和建築物,更因此決定搬到拍攝地隔壁的這幢舊公寓居住。
之後,這棟好一陣子無人居住的洋房搬進了一對夫妻和兩個孩子,空屋有了人煙,西小姐更和房子的新主人結識,如願以償進入屋內,朝聖般踏上潔淨的走廊,坐在柔軟舒適、像床那麼大的L形沙發上和對方談笑風生。經過幾番往來,雙方逐漸熟稔,對西小姐來說卻還不夠,她的心思始終關注著攝影集裡那貼滿黃綠色磁磚的馬賽克漸層浴室,想盡辦法只希望能看上一眼,於是她和太郎決定虛晃一招以達目的──最後,洋房和舊公寓皆人去樓空,太郎卻在某天夜晚,擅自闖入了空屋的庭院……
 
小說中出現的同名攝影集《春之庭院》是整篇故事起承轉合的關鍵,柴崎友香以日本知名攝影家荒木經惟在自家陽台拍攝的攝影集《愛的陽台》為靈感,觸發了一連串行動與事件,以新舊交織拼貼成馬賽克般的東京混合住宅區為舞台,娓娓鋪陳出花草蟲鳥所包圍的藍色洋房與庭院等細緻的風景,在不斷拆遷又翻新的城市景觀中,老舊出租公寓的房客質樸的生活氣息交錯其間,摻雜著主角太郎過去的記憶及對話,清新細膩之外,又隱約帶有一股懸疑的氣氛,引人入勝。結尾的視點突然轉由不同人物擔綱,意外收束的巧思,讓人讀完更覺餘韻繚繞。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688653?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509


推薦序:建築是人、時間與記憶的身體
今年我到日本進行幾場演講時,其中一場正是和柴崎友香對談。結束後,她送了我一本《大阪建築》和一本《大阪名所圖解》。前者是她和建築師倉方俊輔合作,走逛介紹大阪公共建築、商店街、街巷小店的對談集;後者則是一本美麗非凡、以手繪剖析大阪著名建築的細膩圖書。

在與柴崎小姐談話的過程中,我發現她對台灣的認識多來自台灣電影(她最喜歡的侯孝賢電影是《南國,再見南國》),而電影裡最吸引她的元素正是建築。不必透過翻譯我就能從她的眼神中發現,她和我一樣都是在路上沒辦法「只看路」的人,街道對我們而言像是森林、遊戲場、思維道路,理解他人生活的觀景窗。

我在到日本之前,就已收到《春之庭院》的初譯稿。第一次讀完時,就像秋天時脫下襪子走進溪裡似地。因為剛踏入水底,感官還沒打開,我一時還不太理解小說家想藉由文字傳達給我什麼。回台北後,讀了第二遍,這次腳感覺到溪底的石頭的形狀了。直到寫這篇文章時,我讀完第三遍,心頭有一種難以言喻的溫潤感受。那溪水從腳底流進心中,簌簌地發出微細清脆的聲響。
 
小說從一幢快結束出租的舊公寓寫起,這間被稱為「觀景公寓  佐伯Ⅲ」(View Palace Saeki Ⅲ)的房子的兩層樓各有四個房間,房間不是以數字編號,而是以干支命名。從一樓開始分別是亥、戌、酉、申,二樓則是未、午、巳、辰。但令房客難以理解的是,「子、丑、寅、卯」到哪裡去了?

小說的核心人物是一位叫太郎的年輕男性,以及住在「辰」室的西小姐。透過西小姐對旁邊一間曾被前屋主拍成攝影集的洋房的好奇心,漸漸把兩個人與那幢房子住戶的生活遭遇敘述出來,也描寫了彼此間的微妙互動。

為避免影響讀者的閱讀樂趣,我避談情節,而只建議讀者或許在閱讀過程中,可以注意什麼地方。
對許多建築師來說,建造房子是建造一個「生活空間」,但事實上,房子承載的卻是時間。當人住進房子之後,「時間」才開始流動。以干支命名的「佐伯Ⅲ」,充滿了時間的意味,房客來來去去,終於到了某個終點,房子另做他用了,或許要被拆了,住客紛紛離開。太郎目睹著這一切,看到逐漸空了的房子彷彿他所收藏的、拿來硏磨父親骨灰的磨缽,看似空空的磨缽,卻盛裝著時間逝去難以挽回的感傷。

其次,柴崎友香在描寫房子時,往往會帶到房子周遭的自然物,比方說那株長了「貓爪癭」的野茉莉,窗邊的泥壺蜂,偶然現身的狸。這些生物的出現,讓房客驚訝於「東京還真是自然豐饒啊」的微妙感動。而這些生物也似乎和房子一起活存著,共同居住在一個更廣的「居所」中。

最重要的,莫過於那本名為《春之庭院》的攝影集了。洋房在某個美麗時刻,某個有住戶的時刻,被人以相機拍攝了下來。屋裡的某些角落,以永恆的方式存在於影像之中。當新住戶搬進來之後,西小姐與太郎也因此「涉入」了房子本身,他們彷彿走入攝影集裡,印證了某個時間點裡,自己與他人人生的樣貌。兩個時間的對話,同時存在於房子這個空間裡。
 
在與柴崎小姐對談的時候,我曾問她,做為一個年輕作家,為什麼能如此平靜又有自信地使用這樣靜水流深、大器的敘事去表現人生?畢竟許多年輕作家都喜歡炫技。柴崎小姐回答說,其實她自己也並非真的那麼有自信,因為對她來說這樣的寫法只是一種嘗試。

我想起小說裡寫道,西小姐曾經也熱愛過攝影(因此她才會在高中時就注意到這本攝影集),但大學畢業,無法再使用暗房後,幾乎就沒繼續拍照了。「因為她最喜歡在暗房中看到浸泡顯影液的相片紙上出現過往風景的剎那,既然無法再體驗那珍貴的瞬間,照片對自己的意義也就不再如往昔般重要。」
或許柴崎的小說也像是如此。它是漸漸顯影在相片紙上的過往風景的剎那,它是人生珍貴的瞬間,它是全景攝影機從左到右擺動鏡頭時,被人忽視的左右微妙時間差。在柴崎的筆下,建築是人真正的身體,也是時間的身體,最終是記憶的身體。

那消失的子、丑、寅、卯在哪裡?第三次讀完此書時,我闔上書本這樣問自己。我想起法國哲學家巴舍拉(Caston Bachelard)說的:「家屋庇護著日夢,家屋保護做夢者,家屋允許我們安詳入夢。」書中描寫的一些畫面如夢在我面前緩緩流過,彷彿書末一一離去的房客,時間逝返如圓,春去秋來,更替不迭。
 
台灣版序:
觀看移動中的風景是我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刻意走進狹窄的巷弄裡仰望住家;從電車裡看著窗外流動的各式建築;在船上瞭望、欣賞熟悉的街道的另一種面貌。
每一戶人家、每一個房間的窗戶裡,都有著居住者的生活。這些居民說不定是朋友的朋友,我和他們或許有著相同的嗜好,有一天說不定也能成為朋友,又或者他們有過讓人驚詫的冒險體驗──我總是不自覺地任自己的想像奔騰馳騁。
凝望建築物之際,側耳聆聽當中發生過的種種故事時,我的腦海裡往往浮現自己也預料不到的詞句,甚至深深被吸引。就像挖掘自身的記憶般,訴說著未曾謀面的陌生人的故事;遠隔著時間和距離,卻確實存在的某個人的故事,宛如我所擁有的記憶般滲透到內裡。或許寫小說、讀小說指的就是這麼一回事吧。
我還不曾去過台灣,迄今接觸到的台灣都是透過侯孝賢和楊德昌的電影,或是電視上的旅遊節目。我覺得台灣的風景──尤其是城市的風景──和日本很相似,有時甚至會產生錯覺,覺得那景象就好像我再熟悉不過的街角。
近幾十年來,傳統的房舍逐漸被水泥叢林取代,高速公路和地鐵四通八達。不過數十年的光陰,舊時所興建的建築如今已然面臨拆毀的命運。街頭的風景可以窺見人們的生活、夢想、欲望、挫折及堅韌,甚至如實反映出其間的歷史及文化的更迭。
在瞬息萬變的世界裡,稍微遠離混雜的市中心,就有豐饒的樹木和山林,甚至是波光粼粼的海洋。發現簇新的大型建築毗鄰著往昔留下的痕跡,肯定也是一樣的道理。在凝視著相似之處的同時,相異之處也會伴隨出現。每片土地都有其歷史,也有屬於它的生動鮮明的生活,當地特有的記憶和故事深深令我著迷。

《春之庭院》是這部小說的書名,也是小說裡出現的攝影集名稱,不久前我發現了一段描繪「庭院」的字句,讓我印象特別深刻。那就是電影《星艦迷航記》(Star Trek)系列裡以史巴克(Spock)一角聞名的李奧納德.尼莫伊(Leonard Nimoy)在推特(Twitter)上留下的遺言:「人生就像庭院。曾擁有完美的片刻,卻無法保存,只能將它存於記憶中。」(A life is like a garden. Perfect moments can be had, but not preserved, except in memory.)不特定的瞬間、無法掌握的時間,想辦法把它書寫下來,對我而言就是小說吧。

幾年前我在看台灣電影時,曾因為主角背後只出現幾秒的路人和自己(應該說是國中時的自己)很像而感到詫異。或許另一個我正在那裡生活著。生活在那個城市的我,會發展出什麼樣的情節呢?我不由自主地想像,也非常期待九月即將首度造訪台灣。

這部小說能在人來人往的街頭、在綠葉繁茂之地,讓擁有各式各樣人生故事的台灣讀者讀到,我由衷地感到幸運。

書摘:
二樓的陽台有位女性探出頭來,雙手放在欄杆上,伸長了脖子,直盯著前方。 
正打算關窗的太郎停下了手邊的動作,好奇地看著這一幕。女人一動也不動。她戴著黑框眼鏡,因為光線的反射,看不出來她的視線究竟落在何處,但她的臉確實朝著陽台的正前方,也就是混凝土磚牆前的房東家。 
 
由上往下看,太郎住的公寓呈「『」形,他的套房剛好位在一樓凸出來的部分。正當太郎想把面向中庭的小窗關上時,二樓最邊間──也就是離他的套房最遠的房間陽台上,女人的身影映入了眼簾。雖然叫做中庭,說穿了不過是約三公尺寬、荒廢閒置的空地,混凝土縫隙雜草叢生,也禁止閒雜人等進入。到了春天,區隔公寓和房東家的混凝土磚牆上,地錦急遽蔓生,磚牆另一端的楓樹和梅樹則乏人照料修剪,枝椏延伸過牆,恣意生長。樹的後方,有一棟相當老舊的兩層樓木造房屋,一如往常,杳無人煙。
 
將視線移回女人身上。她依然佇立在原地不動。因為磚牆遮蔽,從太郎位在一樓的套房望去,只看得到屋頂,要是在二樓,肯定就能清楚看見房東家的一樓和庭院,但太郎並不覺得那裡會有什麼奇特的景致。房東家有著漆成紅色的金屬屋頂板和深褐色的壁板,歲月的痕跡歷歷在目。原本獨居的房東老太太搬到老人看護中心已經過了一年,以前她經常打掃住家的前庭,當時身體似乎還很硬朗,但其實已經八十六歲高齡。這些都是從房仲那邊聽來的。
 
視線隨著屋頂邊緣投射出去,可以看見天空和白雲。清晨晴朗無雲的藍天,此刻飄出了幾朵雲。純白的雲團。明明正值五月,看來卻宛如盛夏的雲朵。太郎望著藍天中飛竄出的層層雲朵想著,這樣的雲據說位於幾千公尺的高空。和天空的深藍色形成強烈對比,讓眼睛深處感到微微的刺痛。
 
望著天上的雲,太郎想像著自己乘坐在雲朵上。他向來如此。假想自己走了好長好長一段距離才終於抵達雲端,手撐著雲朵鳥瞰下方的街景。儘管相隔數千公尺,一條條蜿蜒交錯的小路和一間間毗鄰貼合的屋頂卻看得一清二楚。汽車像極小的蟲子般在路上滑行;小型飛機從街道和自己之間倏地劃過。那畫面就像動畫裡的鏡頭。覆蓋著玻璃的駕駛艙內空無一人。靜謐無聲。不光是飛機毫無聲響,四周也一片靜寂,無聲無息。太郎緩緩起身,一頭撞上天空的天花板。四下無人。

這一連串光景,是太郎自年幼時腦海裡經常浮現的畫面。探向二樓邊角的陽台,瞥見剛才沒見到的白色四方形物體,回過神,才發現原來是女人擱在欄杆上的圖畫紙,不,是素描本。她正在畫樹木嗎?陽台面向南邊,屋簷又淺,現在是下午兩點,陽光肯定很刺眼。
 
女人有時會把身子往外伸,這時便可以看到她的臉。戴著黑框眼鏡,留著半長不短、勉強可算是妹妹頭的短髮。她是二月剛搬來的房客,太郎在公寓前見過好幾次,猜想對方大概三十出頭,和自己年紀相仿或是年輕一點。個子嬌小,總是穿著T恤或棉質運動服,打扮得很隨性。她把脖子伸得老長,幾乎越過素描本,歪著頭朝向這邊。太郎此時才終於發現,女人凝視的並非正前方的房東家,而是太郎套房的方向、房東隔壁的住家──那棟藍色的房子。 
 
鳥兒在枝頭上發出高亢的鳴囀聲,枝葉驟然響起沙沙的摩娑聲。下一瞬間,太郎和女人的目光剛好對上。在太郎把眼神移開之前,女人已經迅速收起素描本,唰地一聲拉上陽台的落地窗,消失在他的視線中。
  
* * * * * 
星期五早上,太郎正要出門上班,一打開門,就看到住在「辰」室的女人從公寓前面經過,往右手邊走去。她似乎沒注意到太郎在半開的門後盯著自己,只是專注地向前邁進,方向正好和車站相反。太郎盤算了一會兒,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哪根筋不對,下一秒竟就尾隨女人身後而去。
 
女人緩緩走過公寓隔壁占地廣闊、被混凝土磚牆包圍、有如大型金庫的住家前,在下一個轉角右轉。看到女人轉進去後,太郎也來到同一個轉角。混凝土金庫內似乎有座中庭,只有小小的窗戶對著外面。車庫的鐵捲門緊閉著,太郎親眼看過一輛英國製的四輪驅動車從這裡開出去,卻不曾見過住在裡面的人。他站在混凝土磚牆牆角,窺探著女人的去處。
 
她在混凝土金庫前方的藍色房子前停下了腳步。矮小的身軀拚了命墊起腳尖,想一窺牆內的情形。伸長脖子左右張望後,她再度跨出步伐,臉則始終朝向藍色房子。她穿著皺巴巴的襯衫配上一條棉質運動褲,似乎為了藏住一頭亂髮而戴了頂毛線帽,一副以為不會被別人看到的邋遢穿著。眼鏡加上毛線帽,真是令人起疑的裝扮。接著,她沿著白色圍牆右轉。

藍色房子確實是棟引人注目的洋風建築。橫向延展的壁板漆上了明亮的藍色,紅褐色的磚瓦屋頂呈扁平金字塔般的角錐形,最頂端則以類似長矛尖端的物體裝飾。 
圍成一圈的白色牆壁上,有著工匠抹水泥留下的鱗片般的痕跡。從巷子裡只能看到建築物的二樓。左側有陽台,右側則有兩扇縱向開闔的小窗,每扇窗戶的窗框都漆上了和屋頂一樣的紅褐色。
 
大門以黑色金屬悉心打造成荊棘圖樣,越過大門,可以看到玄關門扇側邊也鑲嵌著植物圖案的彩繪玻璃。太郎無法判斷那是什麼植物,由群青色、綠色和黃色構成,有點像是菖蒲或鳶尾花。從他家剛好可以看到這棟房子玄關的另一側,同樣有著紅蜻蜓圖案的彩繪玻璃小窗。
 
太郎想起國中時的校外教學曾到過神戶的異人館,和那些異人館相比,他總覺得這棟藍色的房子缺乏某種均衡之美。乍看之下縱然別具風情與歷史感,仔細觀察,卻會發現屋頂、壁板、彩繪玻璃、圍牆和門窗,就像從不同地方一一蒐集而來、拼湊而成。
 
大門右側的玻璃板門牌上雕著「森尾」兩個字。這棟房子少說空了將近一年,不知道森尾家是何時搬進來的。玄關旁放著小孩子的腳踏車和三輪車,大門左側的圍牆外則是可停放兩輛車的停車場,停著和房子的顏色十分接近的藍色小型房車。
 
占地約三分之一是庭院。因為是離公寓較遠的一側,從太郎的房間看不到院子。巷子轉角處的圍牆內有株碩大的百日紅。樹皮斑駁剝落,樹幹光滑平整,連太郎也可以立即辨認出樹種。間隔不遠處,可以瞥見一棵中型與一棵小型的落葉樹。太郎很少經過這棟房子前面,卻記得這株百日紅會開出紫色的花,中型的樹會綻放白色梅花,最小棵的樹則是開出像山櫻一樣的花。
 
來到百日紅樹下的太郎再度停下腳步,窺探著女人右轉的方向。她接著在三十公尺前的轉角再度右轉。右轉、右轉、右轉。換句話說,她打算回到公寓。 
 
太郎住的公寓位在只能容納一輛車通過的狹窄巷弄內,這個街區有四棟建築物,從上往下看,占地剛好被切割成田字形。公寓位於左上角的話,右側便是占地偌大的混凝土金庫,右下角是兩層樓的藍色洋房,左下角則是房東家的古老木造房屋。
 
女人似乎打算繞田字一圈。
看著她在轉角處消失後,太郎也沿著百日紅所在的轉角右轉。抬頭望向藍色房子,面對陽台的落地窗及縱向開闔的窗戶都垂掛著白色的百葉窗簾,陽台上既沒有正在晾曬的衣服,也沒有曬衣竿。 
太郎走到下一個轉角,來到房東家門前,確認女人的行蹤。果然如他所料,女人正要回公寓。房東家門前停著一輛小廂型車,白色車身上漆著「白天看護服務」的字樣。不是房東老太太從看護中心搬回來了,就是發生了什麼事。觀望了一會兒,沒看到有人進出,也沒有任何聲響,太郎決定不轉彎,直接往車站的方向走去。
  
* * * * * 
離婚之前,太郎是位美髮師。在前妻的父親經營的美容院分店當店長,離婚的同時也失去了工作。丈人是位明理的人,知道女兒的婚姻和太郎的工作能力是兩回事,因此最初是建議太郎調到鄰縣的分店。但由於近幾年來腰痛惡化,加上厭倦原本的生活,太郎一心想擺脫當時的工作。那時他為了父親的七年忌日回到老家,碰巧遇見高中同學,聽說對方的哥哥在東京創立的公司剛好在召募業務員,於是試著拜託他,就這樣在這間只有五名員工的公司當了三年的上班族。這間公司專門製作促銷活動道具、布置展示會攤位,同時也承攬宣傳業務。這份工作和他的專長完全無關,但過去在美容院當店長時往往也必須負責宣傳事務,到辦公室以外的地方拜訪讓太郎覺得很新鮮。每天只要到公司把指定的工作做完,月底就能領到薪水,雖然金額沒有以前多,卻不必在意每個月的營業額和來客數,也不用煩惱怎麼應對底下的員工,更不必對身為老闆的丈人畢恭畢敬,和幾乎沒有假日可言的前幾年相較,實在輕鬆太多。
 
前一陣子,他接下了一家新店鋪的宣傳業務而前往食品進口公司和負責人開會,發現對方以前就住在「觀景公寓 佐伯Ⅲ」附近。 
「那一帶住了不少藝人啊。」 
「好像是。」 
負責人列舉了幾個人名。其中一位是目前活躍於兩小時懸疑單元劇及舞台劇的老牌演員,還有最近因借貸風波而鬧得沸沸揚揚的演歌歌手,太郎配合著對方發出「是喔」、「真的啊」等貌似熱衷的回應。
 
走在第二條路線上,便會看到當時聽到的那個名字的門牌。遠在太郎小時候收看他的電視劇之前,那位老牌演員就已經是特攝劇的英雄主角。他的房子是外牆貼著白色磁磚、左半部呈圓柱形的三層樓建築。視線往上移,沿著圓柱打造的窗戶雖然敞開著,但不知為何完全感覺不到有人住。這時就算演員本人突然走了出來他也不會太過意外,但如果小時候在自家附近看到電視上的人以和角色造型完全不同的裝扮走在街上,他應該就完全高興不起來,反倒會覺得錯亂吧。雖然喜歡特攝劇裡的英雄,但太郎是個愛挑出漏洞、兀自發噱的小孩。還曾在幼稚園裡對相信那位英雄的小朋友說那根本是騙人的,把人家給弄哭。太郎在大阪出生成長,以前深信電視劇裡的事都發生在遙遠的彼方,和自己生活的地區毫無關聯。事件發生的住宅區,也和自己居住的地方──被工廠包圍、填海而成的市鎮──完全兩樣,連劇中人物說的話也截然不同,因此他才能安心地看,放心地笑。要是發現那個世界就存在於自己的城鎮,他恐怕會分不清哪一個才是真的,甚至因此無法步出家門吧。在這個城鎮長大的小孩,究竟如何區別這兩個不同的世界呢?
 
太郎心想,說不定那間藍色的房子以前也有藝人住過,「辰」室的女人或許就是那位藝人的瘋狂粉絲,抑或只是懷著好奇心想一窺究竟。但不論出自哪一個原因,得到的都是無聊得緊的答案。
http://www.books.com.tw/exep/assp.php/Johnsonkuo/products/0010688653?utm_source=Johnsonkuo&utm_medium=ap-books&utm_content=recommend&utm_campaign=ap-201509
 
 

台長: 讀.冊.人
人氣(2,106) | 回應(0)| 推薦 (10)| 收藏 (1)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人生:人間書房 |
此分類下一篇:白露閱讀:珀拉.霍金斯《列車上的女孩》
此分類上一篇:白露閱讀:保羅.科爾賀《外遇的女人》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