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2-16 00:17:56| 人氣1,0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文推薦--道教養生思想與老莊之關係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系統編號:095NTNT5045021
出版年:
研究生:李翠芳
研究生(英文姓名):Tsui- fang Lee
論文名稱: 道教養生思想與老莊之關係──以葛洪《抱朴子.內篇》為例
英文論文名稱: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oism’s philosophies of life-nurturing thoughts and Lao Chuan
──for example of Gir-Hong’s Baopuzi
指導教授:邱敏捷
指導教授(英文姓名): Min-Jie Chiou
學位類別: 碩士
校院名稱: 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 國語文學系
學年度: 95
語文別: 中文
論文頁數: 131
關鍵詞: 道教 ; 道家 ; 養生 ; 老莊 ; 葛洪 ; 抱朴子
英文關鍵詞: Lao Chuan ; Gei-Hong ; life –nurturing thoughts ;
Baupazi ; Taoism
被引用次數: 0
[ 摘要 ]
本論文研製之主題,在於探討道教養生思想與老莊之關係。道教吸收多方思想,形成其教義之特色,老莊思想,更是構成道教思想的一大來源。老莊認為應師天地法自然,順應自然規律,而道教則提倡四季養生法,與大自然和諧相處。老子提出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的預防保健思想,莊子提出養生應注意避免各種傷生害身的可能性,道教則主張發揮人的主觀性,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的預防保健思想。而葛洪不僅集老莊之大成,更綜合眾術,發展其獨特之養生觀念,是道教承先啟後的重要人物。
[ 英文摘要 ]
This article i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aoism’s philosophies of life –nurturing thoughts and Lao Chuan.In book of Chuan-tzu, the key point of life-nurturing thoughts transferred from spirits in Inner chapters to body and flesh in Outer-Miscellaneous chapters. It means that the life-nurturing thoughts gradually blend with the school of Yin-Yang, and turned toward the outward matter thinking from the previous inward mind thinking. This research was made to ecplore the dimensions of this topic in Gei-Hong’s Baupazi. This reseaech finally makes a conclusion that the lofe-nurturing thoughts was a important point of king-leardership theory originated in Legalism and Huang-lao in pre-Ch’in period.
[ 論文目次 ]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提出 ……………………………………………………………1
第二節 文獻探討 ……………………………………………………………3
第三節 研究目的 ……………………………………………………………8
第二章 道教與老莊 ………………………………………………………10
第一節 道教的發展概述  …………………………………………………10
一、道教思想溯源  …………………………………………………………11
二、道教的形成 ……………………………………………………………15
三、道教的發展  ……………………………………………………………18
第二節 道教養生思想概要 ………………………………………………23
一、道教養生發展史…………………………………………………………24
二、道教養生觀………………………………………………………………25
三、道教養生理論……………………………………………………………28
四、道教養生方法……………………………………………………………37
第三節 道教養生思想與老莊之交涉……………………………………44
一、道教養生思想與《老子》………………………………………………44
二、道教養生思想與《莊子》………………………………………………50
第三章 葛洪《抱朴子.內篇》中的養生思想…………………55
第一節 內修  …………………………………………………………………56
一、守一………………………………………………………………………58
二、行氣………………………………………………………………………61
三、存思………………………………………………………………………63
四、辟穀………………………………………………………………………64
五、房中………………………………………………………………………66
第二節 外養服藥 ……………………………………………………………69
一、金丹………………………………………………………………………69
二、服藥………………………………………………………………………74
第四章 葛洪《抱朴子.內篇》對老莊養生思想的吸收
與轉化 ………………………………………………………………76
第一節 葛洪《抱朴子.內篇》對老莊養生思想的吸收 …………78
    一、知足淡泊、少私寡欲……………………………………………………84
    二、心齋坐忘、虛靜復命……………………………………………………84
  三、逍遙自在、形神雙修……………………………………………………89
    四、順應自然、清靜無為……………………………………………………94
第二節 葛洪《抱朴子.內篇》對老莊養生思想的演繹 …………99
  一、玄道思想…………………………………………………………………99
二、聖人之義…………………………………………………………………104
  三、守一………………………………………………………………………113
  四、導引行氣…………………………………………………………………115
第五章 結論 …………………………………………………………………118
第一節 養生的意義 ……………………………………………………119
第二節 道家的養生 ……………………………………………………119
第三節 道教的養生 ……………………………………………………121
第四節 道教養生思想與老莊 …………………………………………122
參考文獻 …………………………………………………………………………126
[ 參考文獻]
一、古籍部份 (依時代先後排列)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台北:中華,民國68年4版。
漢.劉安撰,漢.高誘注:《淮南子》,台北:中華,民國76年4版。
漢.王充:《論衡》,台北:世界,民國65年3版。
漢.司馬遷:《史記》,台北:中華,民國69年3版。
漢.河上公:《河上公章句》,台北:藝文,1970年初版。
漢.無名氏:《太平經》,明.白雲霄輯:《正統道藏》第41冊,台北:新文豐,民國46年出版。
漢.九仙君:《太清中黃真經》,明.白雲霄輯:《正統道藏》第30冊,台北:新文豐,民國46年出版。
漢.嚴遵:《老子想爾注》,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第18函,台北:藝文,民國54年初版。
魏.王弼:《道德真經注》,台北:藝文,1970年初版。
三國.華陀:《華氏中藏經》,台北:商務,民國70年出版。
晉.劉煦:《舊唐書》,台北:鼎文 ,1978年出版。
晉.無名氏:《黃庭內景經》,明.白雲霄輯:《正統道藏》第10冊,台北:新文豐,民國46年出版。
晉.葛洪:《抱朴子》,台北:中華,民國69年5版。
南朝宋.范曄:《後漢書》,台北:啟明,民國48年初版。
南朝梁.陶弘景:《養性延命錄》,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輯:《續修四庫全書》第1292冊,上海:古籍,民國90年出版。
唐.胡愔:《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明.白雲霄輯:《正統道藏》第11冊,台北:新文豐,民國46年出版。
五代.施肩吾:《鍾呂傳道集》,明.白雲霄輯:《正統道藏》第7冊,台北:新文豐,民國46年出版。
宋.張君房:《雲笈七籤》,北京:華夏,1996年1版。
元.丘處機:《大丹直指》,明.白雲霄輯:《正統道藏》第7冊,台北:新文豐,民國46年出版。
元.陳致虛:《金丹大要》,明.白雲霄輯:《正統道藏》第7冊,台北:新文豐,民國46年出版。
明.王夫之:《莊子解》,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第19冊,台北:商務,民國61年初版。
明.白雲霄輯:《正統道藏目錄》,台北:新文豐,民國46年出版。
明.尹真人弟子撰:《性命圭旨》,上海:古籍,民國78年1版。
清.郭慶藩:《莊子集釋》,台北:華正,1991年初版。
清.劉一明:《黃帝陰符經注疏》,孫永樂主編:《道書十二種》,甘肅:中國道協,1989年初版。
無名氏:《太微帝君太一造形紫元內二十四神回元經》,明.白雲霄輯:《正統道藏》第58冊,台北:新文豐,民國46年出版。
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老子集成初編》,台北:藝文,民國54年初版。
嚴靈峰輯:《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台北:商務,民國61年初版。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委員會編輯:《續修四庫全書》,上海:古籍,民國90年出版。
二、近人研究專書(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王 明:《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1985年初版。
王 明:《道家與道教思想研究》,北京:中國,1984年初版。
王 淮:《老子探義》,台北:商務,1969年初版。
王 煜:《老莊思想論集》,台北:聯經,1979年初版。
王邦雄:《老子的哲學》,台北:東大,1980年初版。
任繼愈主編:《中國道教史》,台北:桂冠,1998年初版。
朱謙之釋、任繼愈譯:《老子釋譯》,台北:里仁,民國74年初版。
朱鶴亭:《中國道家養生秘法》,台北:中醫古籍,2006年初版。
朱鶴亭:《道家養生益壽秘法長壽法》,台北:益群,1990年初版。
牟宗三:《才性與玄理》,台北:學生,1977年初版。
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1977年初版。
何建明:《隋唐道家與道教》,廣東:人民,2003年初版。
何建明:《道家思想的歷史轉折》,河北:華中, 1994年初版。
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2004年初版。
吳 怡:《新譯老子解譯》,台北:三民,1994年初版。
吳 怡:《禪與老莊》,台北:三民,1970年初版。
李 丹:《養生之道》,台北:相映,2005年初版。
李土生:《儒釋道論養生》,台北:宗教,2002年初版。
李大華:《隋唐道家與道教》,廣東:人民,2003年初版。
李承忠:《健身運動十七法》,台南:中華生物能醫學氣功研究推廣中心,95年出版。
李豐懋:《抱朴子:不死的探求》,台北:時報文化,1994年初版。
沈慶法、朱邦賢:《古代養生術》,台北:世界,1993年初版。
金正耀:《道教與煉丹術論》,台北:宗教,2001年初版。
侯外廬編:《中國思想通史》,北京:人民,1957年初版。
南懷瑾:《莊子諵譁》,台北:老古,2006年初版。
洪丕謨:《中國道教十大長生術》,台北:林鬱,1996年初版。
洪丕謨:《儒、釋、道千年養生之祕》,台北:林鬱,2003年初版。
洪丕謨:《儒釋道千年養生之祕》,台北:新潮社,2003年初版
胡哲敷:《老莊哲學》,台北:中華,民國82年初版。
卿希泰主編:《中國道教史》,台北:中華道統,1997年初版。
唐克軍:《康樂人生︰圖說古代養生文化》,台北:廣陵,2004年初版。
馬道宗:《中國道教養生祕訣》,北京:宗教文化,2002年1版。
張立文:《道》北京:中國人民大學,1989年初版。
張岫峰:《道家養生精華》,台北:元氣齋,2004年初版。
張起鈞:《智慧的老子》,台北:東大,民國78年初版。
莊萬壽:《道家史論》,台北:萬卷樓,民國89年初版。
許抗生:《魏晉思想史》,台北:桂冠,1992年初版。
郭重威、孔新芳:《道教文化叢談》,黑龍江:人民,2005年初版。
陳可冀、周文泉:《中國傳統養生學精粹》,台北:商務,1991年初版。
陳飛龍:《抱朴子內篇今註今譯》,台北:商務,2001年初版。
陳飛龍:《葛洪之文論及其生平》,台北:文史哲,1980年初版。
陳寅恪:《陳寅恪先生論文集》,台北:里仁,1982年初版。
陳鼓應:《老子今註今譯及評介》,台北:商務,2000年初版。
陳鼓應:《老子評傳》,台北:文史哲,2002年初版。
陳鼓應:《老莊新論》,台北:五南,1993年2版。
陳鼓應編:《道家文化研究》,北京:三聯,2002年初版。
陳攖寧:《道教養生》,北京:華文,2000年初版。
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1999年初版。
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台北:藍燈,民國80年初版。
葉海煙:《老莊哲學新論》,台北:文津,1997年初版。
葛兆光:《道教與中國文化》,台北:東華,民國78年初版。
詹石窗:《道教科技與文化養生》,台北:科學,2004年初版。
福永光:《氣的思想》,上海:人民,1980年初版。
蒙文通:《道書輯校十種》,四川:巴蜀,2001年初版。
劉笑敢:《老子》,台北:東大,1997年初版。
劉笑敢:《道教》,台北:東大,1997年初版。
蔡仁厚:《孔孟荀哲學》,台北:學生,1984年初版。
鄭金生:《中國古代養生》,台北:商務,1998年初版。
錢 穆:《莊老通辨》,台北:聯經,1995年初版。
韓建斌、韓廷傑:《道教與養生》,台北:文津,1997年初版。
聶秀藻:《養生禪定功法》,台北:知識風,2004年初版。
藍秀隆:《抱朴子研究》,台北:文津,1989年初版。
魏元珪:《老子思想體系探索》,台北:新文豐,1997年初版。
三、近人研究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尤純純、夏聖芳:〈《抱朴子.內篇》養生觀的民俗內涵〉,《樹人學報》第3期,2005年7月。
王瑞瑾、王仁堂:〈探究道教和老莊思想的養生哲學〉,《光武學報》第26期,民國92年3月。
江淑君:〈王雱《老子注》「性論」發微〉,《東吳中文學報》第8期,2002年5月。
江淑君:〈蘇轍《老子解》義理內蘊探析〉,《淡江中文學報》第7期,2001年6月。
李俐瑩:〈莊子「庖丁解牛」之養生意涵〉,《重中論集》第3卷,民國92年8月。
李美燕:〈由老莊的生死觀論其養生哲學〉,《屏東師院學報》第11期,民國87年6月。
李豐懋:〈葛洪養生思想之研究〉,《靜宜學報》第9期,1980年6月。
沈惠如:〈生死教育的始祖──老子生死觀探究〉,《德育學報》第17期,民國 91年1月。
周雅清:〈成玄英的天道論〉,《中國學術年刊》第24卷,2003年6月。
林安梧:〈老子《道德經》首章之詮釋與重建--論「存在場域」、「生命護養」兼及於「意義治療」〉,《鵝湖》第30卷6期,2004年12月
林葉連:〈《莊子.養生主》的若干問題〉,《文理通識學術論壇》第3期,民國89年1月。
康義勇:〈從道家到道教〉,《中華道教學院南臺分院學報》第1期,民89年9月。
張炳陽:〈《莊子.養生主》之「為善無近名,為惡無近刑」註釋〉,《台北師院語文集刊》 第2期,86年6月。
曹劍波:〈《抱朴子內篇》養生智慧管窺〉,《中國道教》第8期,2003年2月。
郭秀娟:〈道教生命觀之研究〉,《中華禮儀》卷15,民國95年5月。
陳麗桂:〈《老子河上公章句》所顯現的黃老養生之理〉,《中國學術年刊》第21期,2000年3月。
曾錦坤:〈莊子的養生思想〉,《中國學術年刊》第24期,民國91年6月。
馮曉馨:〈莊子「庖丁解牛」對現代人心理困境的解決之道〉,《華醫學報》第11期,民國88年11月。
黃忠慎:〈葛洪《抱朴子.內篇》之形上理論與神仙思想〉,《國文學誌》第9期,2003年12月。
鄭夙姿:〈《莊子.養生主》釋義〉,《語文教育通訊》第20期,民國89年6月。
鄭志明:〈道教之生死觀〉,《生死學通訊》卷3,民國89年10月。
鄭志明:〈道教生死觀──「不死」的養生觀〉,《歷史月刊》第139期,民國88年8月。
羅永吉:〈道家與道教之關係〉,《長庚護專學報》第1期,1999年3月。
何淑貞:〈抱朴子內篇概述〉,《中華道教學院南臺分院學報》第1期,民89年9月。
鄭志明:〈太平經的養生觀〉,《鵝湖》第11期,民國89年5月。
鄭志明:〈太平經的貴生觀〉,《鵝湖》第12期,民國89年6月。
四、學位論文(依作者姓名筆劃由少至多排列)
丁婉莉:《葛洪養生思想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江佳蒨:《《老子河上公注》思想考察》,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1年。
何崑榮:《老子守柔思想研究》,南華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
林育慶:《《莊子.養生主》研究》,中正大學中研所碩士論文,2000年。
樊鳳玉:《宋儒解老異同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
蕭麗芬:《成玄英《莊子疏》思想研究》,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2年。

台長: 老不休
人氣(1,074) | 回應(0)|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