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3-11-08 20:40:21| 人氣68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無垢稱菩薩、寶生佛、不空成就佛、開敷華王佛、天鼓雷音佛,是偽造的;無垢意菩薩、寶相如來、妙音如來,是正確的。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無垢稱菩薩、寶生佛、不空成就佛、開敷華王佛、天鼓雷音佛,是偽造的;
無垢意菩薩、寶相佛、妙音佛,是正確的。
  
先來複習一下佛教中的對仗名
   
(1)日能天王、火尊天王,是一組對仗。
   
(2)持國天王、增善天王,是一組對仗。
   
(3)廣目天王、多聞天王,是一組對仗。
   
(4)能仁如來、慈尊如來,是一組對仗。(錯綜格)
   
(5)不動心如來、無量壽如來,是一組對仗。
   
(6)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是一組對仗。(錯綜格)
   
(7)觀世音菩薩、得大勢菩薩,是一組對仗。
   
(8)驤象菩薩、獅吼菩薩,是一組對仗。(錯綜格)
   
(9)護法菩薩、持世菩薩,是一組對仗。
   
(10)除一切障礙菩薩、除一切憂愁菩薩,是一組對仗。
   
(11)善思義菩薩、善談義菩薩,是一組對仗。
   
(12)無盡慧菩薩、不虛見菩薩,是一組對仗。
   
(13)無垢意菩薩、無著意菩薩,是一組對仗。
   
(14)寶相如來、妙音如來,是一組對仗。
   
(15)開華如來、寶幢如來,是一組對仗。
   
大寶積經卷102,善住意天子會,緣起品(達摩笈多)
如是我聞。一時婆伽婆住王舍城耆闍崛山內。與大比丘眾六萬二千人俱...
復有四萬二千菩薩摩訶薩。其名曰文殊師利菩薩...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善思義菩薩...無著意菩薩...
 
維 = 無。
摩 = 垢。
「無垢」這個詞彙,和「稱」這個詞彙,沒有關聯,這就是所謂的「無義廢言」。
 
傳說,「詰」的梵文是「Kīrti」
「詰」與「Kīr」的發音完全不像,所以,「Kīrti」這個詞彙疑似「偽造」。
   
依據「歷史常識」,大約AD900,「梵文(印度)佛教」已經滅亡,
今天大家所看到的一切「梵文佛教專有名詞」,
乃是從「中國佛教」或「邪教金剛乘」或「原始佛教」轉譯的。
所以,「梵文佛教專有名詞」的可信度,
比「中國佛教」或「邪教金剛乘」或「原始佛教」更低!
 
維摩詰菩薩,古代的意譯可能是「無垢意菩薩」。
「意」的梵文是「Citta」。
Ci」的發音是「質」;「質」與「詰」,發音相似。
 
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鳩摩羅什)
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這是維摩詰所說經中最有名的一句話。
心淨 = 無垢意
能仁如來在「維摩詰所說經」的開頭,便預告了這本經的主角就是「無垢意菩薩」。
能仁如來直接在經文中保留了這尊菩薩的名號,方便後世佛教徒「還原」。
無垢意菩薩、無著意菩薩,是一組對仗。
   
著意(心),是佛經固定詞彙。例如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舍利弗,我今亦復如是,知諸眾生有種種欲,深「心」所「著」
   
傳說,毘盧遮那佛、不動心佛、無量壽佛、寶生佛、不空成就佛,為金剛界五佛。
傳說,大日佛、寶幢佛、無量壽佛、開敷華王佛、天鼓雷音佛,為胎藏界五佛。
 
金光明經(曇無讖),四方佛:不動心佛、無量壽佛、寶相佛、妙音佛。
 
寶相如來、妙音如來,是一組對仗。
   
寶,神聖的。
妙,美好的。
寶相,神聖的形相。
妙音,美好的音聲。
   
寶生佛、不空成就佛,雜亂醜陋!違反「佛之味」,所以這2個角色是偽造的。
開敷華王佛、天鼓雷音佛,雜亂醜陋!違反「佛之味」,所以這2個角色是偽造的。
 
大日佛,也是偽造的。請複習https://mypaper.pchome.com.tw/bu9650/post/1381586837
 
值得注意的是,「開華佛」、「寶幢佛」也是一組對仗。
開華開敷的華。
寶幢神聖的幢。
「偽造的」胎藏界五佛,其中的「寶幢佛」,可能其來有自。
   
「佛之味」,在以上15組對仗中,充分彰顯。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9A%E6%9D%B0%E7%BE%8C%E4%BD%9B
「邪教金剛乘(西藏佛教)」的3大邪神:「普賢王、持金剛、金剛薩埵」。
 
雜亂醜陋!
「邪教金剛乘(西藏佛教)」的邪神,具「雜亂醜陋」的特色,與「佛之味」迥異。
 
有關「持金剛」,請複習:https://mypaper.pchome.com.tw/bu9650/post/1381447059
   
《雜阿含經》第960經
奇哉!師(能仁佛)及弟子(迦旃延),義義同,句句同,味味同,其理悉合。
 
佛經,是由3種東西所組成佛之義、佛之句、佛之味。
佛之義,指「小乘涅槃(深)」、「大乘涅槃(遠)」。
佛之句,指「專有名詞(純)」、「固定句型(一)」。
佛之味,指「嚴密之辭(巧)」、「裝飾之文(妙)」。
 
因為「嚴密」,所以不會出現「前後不一」的劇情。
因為「裝飾」,所以不會出現「詞窮廢言、重覆廢言、同義廢言、無義廢言」。
 
從「悉」這個字可得知,「理」不是指一個東西,而是指三個東西:義、句、味。
 
如果佛經中只有「佛之義」,而沒有「佛之句」與「佛之味」,一樣是偽造的。
「佛之句」與「佛之味」,是佛的「防偽機制」。
「佛之義」,不具「防偽功能」。
 
舉例而言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A)
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莊嚴,以此度眾生。
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於一人,我則墮慳貪,此事為不可。

(B)
若人信歸佛,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斷諸法中惡,故佛於十方,而獨無所畏。
我以相嚴身,光明照世間,無量眾所尊,為說實相印。

(C)
舍利弗當知,我本立誓願,欲令一切眾,如我等無異。
如我昔所願,今者已滿足,化一切眾生,皆令入佛道。
 
以上(B)段,完全符合「佛之義」,但卻是「偽造的」。
原因就是:違反「佛之句」、違反「佛之味」。
 
若人信歸佛,這句與前後文無關,這就是所謂的「無義廢言」。
 
我則墮慳「貪」...如來不「欺」誑,亦無「貪」「嫉」意,
(A)段為「貪」,(B)段為「欺、貪、嫉」,前一後三,前後不一
 
斷諸法中惡...而獨無所畏,這句違反「佛之句」。
佛教有專有名詞「漏盡無所畏」,所以「佛之句」是「斷漏」,而不是「斷惡」。
 
我以相嚴身,相 = 身,這就是所謂的「同義廢言」。
 
佛教有專有名詞「三十二相」,所以「佛之句」是「三十二相」,而不是「相」。
 
無量眾所尊,「眾」是「無量」的一部分,這就是所謂的「重覆廢言」。
 
自證無上道,「大乘平等法」...為說「實相印」,前後不一
 
至於偽造動機,就是「實相印」這個東西。
「佛之句」是「實相」,而不是「實相印」。
   
「實相印」這個東西,出自「法華玄義」這本書,眾所皆知,這本書並不是佛經哦!
 
舉例而言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篡改版)
我今亦復如是...隨其本性,以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方便力」,而為說法。
 
以上這段,完全符合「佛之義」,但卻是「篡改版」。
原因就是:違反「佛之句」、「佛之味」。
 
妙法蓮華經,方便品(還原版)
我今亦復如是...隨其本性,以種種「文飾、嚴辭」,而為說法。
 
「譬喻」是「言辭」的一部分,這就是所謂的「重覆廢言」。
 
「方便力」這個東西違反「佛之句」。「佛之句」是「方便」,而不是「方便力」。
例如妙法蓮華經「方便」品。
  
「因緣、譬喻」這2個東西,違反「佛之句」。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的「佛之句」是
契經、應頌、記別、諷頌、自說、因緣、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譬喻、論議
共12個詞彙,
而不是「因緣、譬喻」這2個東西。
 
北宋「孤山智圓禪師」「佛之句」是
長行、重頌、授記、孤起、自說、因緣譬喻、本事、本生、方廣、希有、論議」
共12個詞彙,
而不是「因緣、譬喻」這2個東西。
 
舉例而言
 
妙法蓮華經,譬喻品
(1)若有利根...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2)若人曾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3)若人恭敬...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4)若見有人...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5)若人無瞋...如是之人,乃可為說

(6)復有佛子,於大眾中,以清淨心,種種「因緣」,「譬喻」言辭,說法無礙...
(7)若有比丘,為一切智,四方求法,合掌頂受,但樂受持,大乘經典...
(8)如人至心,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得已頂受,其人不復,志求餘經...
   
以上第(6)、(7)、(8)段,完全符合「佛之義」,但卻是「偽造」的。
原因就是:違反「佛之句」、「佛之味」。
   
(1)「復」這個字,不太合群哦!雜亂的字句,違反「佛之味」。
(2)「佛子」這個東西,不太合群哦!雜亂的字句,違反「佛之味」。
(3)「比丘」這個東西違反「佛之句」。「佛之句」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
(4)「因緣」、「譬喻」這2個東西違反「佛之句」。「佛之句」共有12個詞彙。
(5)合掌頂「受」,但樂「受」持,詞窮廢言,違反「佛之味」。
(6)求「佛舍利」,如是求「經」,前後不一違反「佛之味」。
   
把「嚴辭」篡改成「言辭」,是「邪教金剛乘」的常見手法。
別忘了,「邪教金剛乘」也把「思義」篡改成「思益」。
   
《法華文句》:迦旃延,翻為「文飾(裝飾之文)」。
 
迦旃延,大名鼎鼎,乃「能仁如來」座下「論議第一」者。
眾所皆知,「論議」必須具備「嚴辭(嚴密之辭)」。
迦旃延,同時具備「文飾(裝飾之文)」與「嚴辭(嚴密之辭)」,即「佛之味」。
 
舉例而言
 
妙法蓮華經,序品(篡改版)
日月光如來...演說正法,
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清白梵行之相。
 
以上這段,完全符合「佛之義」,但卻是「篡改版」。
原因就是:違反「佛之句」、「佛之味」。
 
妙法蓮華經,序品(還原版)
日月光如來...演說正法,
初善、中善、後善,其義深遠,其味巧妙,其句純一,具足清相、白相、梵相。
 
「初善、中善、後善」與「清相、白相、梵相」,前後呼應,「嚴密之辭」也。
「其義、其味、其句」與「義義同,句句同,味味同」呼應,「嚴密之辭」也。
 
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雜亂醜陋!違反「佛之味」。
 
清白梵「行」之相,依常識,「法」不會「行動」,只有「人」才會「行動」。
所以,「清白梵行之相」這個東西,就是所謂的「白痴句」。
 
複習一下
 
佛之義,指「小乘涅槃(深)」、「大乘涅槃(遠)」。
佛之句,指「專有名詞(純)」、「固定句型(一)」。
佛之味,指「嚴密之辭(巧)」、「裝飾之文(妙)」。
 
深,深藏也。
遠,遠道也。
純,純如(和諧)也。(使用「專有名詞」,才能使佛法和諧。)
一,一致也。
巧,工巧(精細、嚴密、精富、細密)也。
妙,美妙(裝飾、美麗)也。
 
「鳩摩羅什」所翻的「遠」,與《論語,泰伯》的「任重道遠」聯結,厲害
「鳩摩羅什」所翻的「純」,《論語,八佾》的「純如皦如繹如」聯結,厲害
    
                                      風百旋,寶塔高吟貫九天。
   
                                              華一色,佛座密嚴窮八極。
   
                                                                                          輪雙炯,欄網煜爍絕七重。

台長: 疾風行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