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3-04-05 02:29:52| 人氣39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新上海人/遠見雜誌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海,一個二十一世紀迷人的移民城市;新上海,正改變許多人的命運。

1949年以後,舊上海搬到了台北,白先勇的金大班、張愛玲的白流蘇,在台北又重新活了一次;2003年,台北人又把上海搬回上海灘,有人重修百樂門,有人為兒子取名「葉上海」,要在十里洋場中走一遭。

滾滾紅塵,浪奔浪流。「上海灘」變成大江一發不可收。現在,上海灘不但變成全世界的資本沖積平原,也是歷史洪流中,千百年又一個浪頭。

前仆後繼的全球「上海熱」,第三波「台潮」,一個大浪,衝進了上海灘。這一波裡有資訊科技(IT)人、金融人、文化人、尋找機會的上班族,甚至有人說,連台灣的扒手、小偷都已到了上海。

根據統計,截至2002年底,從上海口岸進出的台胞,已衝上了五十八萬人次高峰,如果加上大蘇杭,台商在上海進出已達八十萬人次。再加上北京南下、廣州北上來自四面八方的,累計超過一百萬人次。

根據《遠見》大上海獨家調查,已有六成三的新上海人開始安家落戶。

上海達彼思廣告總監葉國偉,有一次去機場接太太,先後看到七個朋友走出來,朋友個個嚇一跳,「你怎麼知道來接我?」他只能尷尬地傻笑。

浦東機場,現在成了台商機場。「在浦東機場,一半人揮揮手對我說:嘿!我來了;另一半則揮揮手說:對不起,我不玩了!」生活經豔設計總監姚嘉志茶餘飯後比手劃腳的表演著,引起一陣哄堂大笑。

新上海此刻正左右許多人的命運。《亞洲週刊》形容,「新上海人」是不說上海話,卻能改變上海命運之人;台灣來的新上海人,要改變的是自己的命運。

台灣的失業率節節攀升,五十萬的失業大軍,不只失去了工作,更失去了夢想。

姚嘉志是台灣知名的建築設計師,台中房地產行情狂落時,他賦閒了一年,「比圖要不是人數不夠就是業主沒錢,連早上去健身房碰到的年輕人都跑得比我快,人生真是灰色啊!」他說。

姚嘉志目前在上海已小有名氣,他是新天地內「百草傳奇」的設計人。兩年前,他隻身到上海,當年東海的建築才子,一切從零開始。早上趕在六點鐘前到波特曼旁剛開幕的麥當勞,等著吃免費早餐、用免費場地畫圖。「有一天,在地鐵裡,看到一個婦人抱著小孩哭,鼻一酸,我覺得好像是我在哭,」姚嘉志談起往事,笑中都是淚。

人家說男兒有淚不輕彈,「在上海是,男兒哪個不流淚,」姚嘉志吐口氣說。到上海,很多人為的只是一個夢想。對姚嘉志來說,因為在這裡、在上海的天際線上,他有機會變成另一個「貝聿銘」。

這就是新上海人誕生的背景。在「機會」面前,台灣的新上海人拚搏著,遞出寫著「夢想」的名片。

上海新經濟的誕生,造就了新上海人。

舊上海是鄉愁的上海,新上海是資本的上海。世界五百強企業當中,已有超過三百家進駐上海;上海生產毛額連續十一年呈兩位數成長,2002年上海總產值達5408億元人民幣,上海外資合同金額更創下635億美元的新高,其中台資合同金額達81億美元,占13%。

世界資源如江河般匯集,現在的上海不再是一年一個樣,而是一天一個樣。浦東平均每六天,蓋起一棟高樓;上海的地鐵現在雖然僅僅長六十八公里、三條線,2007年將延長為兩百五十公里、增為九條線,「上海就像露天煤,隨手都是機會,」移居上海的雜誌總監梅汝彪表示。

在林懷民眼中,上海青年的眼晴,像1960~1970年代的台灣人,會發亮;在台灣畫家眼中,畫上海,要用十三種顏色,比他平常常用的七色多近一倍;在企管專家石滋宜眼中,上海是上帝對台商的厚愛,給他們一生兩次經濟起飛的機會。

新上海,有三波台潮,第一階段在1992年前,主要是散兵游勇;第二階段為1995年後,是企業家、創業家的冒險樂園;2000年後是第三階段,上海已成為台灣上班族青睞的新工作地。尤其最近半年,在失業潮強襲台灣之下,更成為年輕人畢業後闖天下的新標的。

根據104人力銀行最新的調查,目前希望到上海工作的上班族,已經占大陸求職人數的30%,比去年的18.5%多出近一倍,上海的風華,領袖群倫。不過「平均每十個人,搶不到一個工作機會,」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說。工作機會顯然僧多粥少。

事實上不只是台灣人,過去旅居美國矽谷、洛杉磯、日本、新加坡的華僑,也趨之若鶩重新來到上海。台灣的「海歸派」,和台灣到上海打拚者,紛紛在上海相遇。

在跳躍經濟發展下,台灣新上海人的產業及居住聚落也進入新階段。台積電核可赴松江投資後,松江、張江、蘇州(昆山)成為科技三大重鎮;除了科技、投資機會外,上海本身也快速進入第三產業發展期,服務及文化產業成為台商發展的第三波;而看好上海2010年申博成功,更多台商太太們已開始購屋,準備安家落戶。

台灣的新上海人,就像上海的「石庫門精神」,在螺獅殼裡做道場,湯湯水水應有盡有。展開台灣「新上海人」上河圖,是大資本家的舞台;是中生代小資(new moneymen)的夢土;但有人也不自覺陷在海派的圍牆文化裡,走不出來。
大資本家的舞台

在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眼中,童年的上海象徵著「大時代」。最近將在松江設廠的台積電,正要開啟上海矽晶圓廠的大時代。

台灣海島型的商人性格,遇到了長江大河,氣勢格局也愈變愈大。在最熱門的「新天地」裡,新天地從何而來?「只有『第一大』,才能構成『天』,」頂新國際集團董事長魏應交說。有天還要有地,天圓地方,上海就是許多白手起家者的新天地。魏應交的「康師傅」,現在已是中國第一大速食麵王國。

黃浦江畔,世界五百強才能擠進的浦東陸家嘴商圈裡,一棟金黃色「ARORA」大樓,比陽光還刺眼。上海人盛傳,上海是長江的龍頭,而這裡就是上海的龍眼,金色大樓就是台灣震旦行的新總部,也是台灣第一棟躋身業界五百強國際天際線的大樓。

或許上帝厚愛台商,給了他們兩次經濟起飛的機會。但是,「上海,只給第一名機會,」魏應交說。這些事業有成的台商,不但要做上海的第一名,也要做中國的第一名,而上海市就是「東風」,以資本擴張舞台。

旺旺、龍鳳準備在滬上市;獲得世界第二大基金挹注的永和大王,也打算在香港上市;另外華邦電子、震旦行、嘉新水泥,也正進入上市輔導期。「唯有資本,才能搭起中國的大舞台,」永和大王執行總裁林猷澳說。

這些移民式的創業者,卻愈來愈轉向「大市場的思考方式」,他們不但是新上海人的中堅,也要翻身成為中國的企業家。

在上海人眼中,台灣企業家工作的狂勁是嚇人的。以往的「台灣牛(苦幹)」,加入上海孔雀(排場)、猴子(精明)、貓(敏銳)的多元性格,已經變成另一種偉大的精明。

十里洋場,以前是英法租界的天下,這群台灣在新上海打天下的老闆,不但創造了自己人生第二個舞台,上海灘又多了許多傳奇。

新moneymen的夢土

錯過上一輪台灣奇蹟的中生代,上海,對他們來說,或許是人生中第一次可以當家作主的機會。上海現在時興新世代白領當家,這群上海人口中的「小資」,更會精準的撥算自己全盤的人生。

神達電腦在上海的環達計算機產品企劃部處長蔡世榮,沒等老闆出牌、也沒跟家人商量,自動請纓到大陸發展。蔡世榮不猶豫的原因:一是市場就在這裡,二是專業經理人一定要有大陸經驗。「既然我們生不逢時錯過上一回,我不想再錯過現在,」他說。

蔡世榮到了上海,不像一般人窩在研發(R&D)圈圈裡,他不但會說道地的上海話,而且仔細研究各種在地的產品供應鏈,他希望在上海能闖出名號。

廣告人Molly,拎著四十公斤的大皮箱,下了飛機,就直接到辦公室報到。公司內同樣三個台灣人,一個之前是台流的媒體人、一個是娶了上海老婆拿本地薪水的老前輩,Molly進來後,光是薪資、位子的變動,心情掉進一池渾水。一天,站在零下兩度的人行道上哭泣的Molly,突然清醒並告訴自己,「我來這裡,不就是為下一步創業做準備嗎?」她不再傷心,並積極投入工作。

由台灣醫療團隊經營的辰新醫院,上海會務中心主任陳信宏從就診紀錄上發現,最近半年,新上海人中出現非常明顯的「年輕移民潮」,有各種上班族及資訊科技人士,甚至文化圈人。

上海變成知識精英的夢土,在上海的台灣人,已逐漸形成大世界裡的小社會。蔡世榮和Molly他們沒有父執輩(old moneymen)的庇蔭,但他們相信可以打造自己人生成new moneymen。

上海太太 上海先生

移居上海,已經變成另一種時髦的名詞。上海喬冠化工管理部協理葉信昌,兒子一出生,就取名「葉上海」,因為他認為上海一定是本世紀最紅的名詞。

週末一群台灣太太、婆婆媽媽開始成群結伴在上海買房,「表示要開始準備在上海安家落戶了,」統一星巴克主管經理林盟欽說。移居上海的梅汝彪也觀察到,今年農曆年很多人不回台灣,反而把爸爸媽媽接到上海過年,因此直航包機坐不滿。

最近半年,上海已經出現各種台商醫院、台商學校、台資銀行,台商球隊,甚至台商按摩店……,萬般俱全。梅汝彪認為,移居上海的理由,一是很多人認為上海是本世紀最大的機會,不想錯過;二是抱著台灣資產像抱著冰塊,既冷又怕會化掉,不如轉換成上海資產;三是上海居,便宜又能存錢。

上海生活是從容的。青菜以「毛」為記價單位,兩塊錢可以買十個小籠包。如果是一般居家過日子,梅汝彪形容,「上海的4000塊,相當於台灣的4萬塊,」十倍之差的物價,衍生了生活的從容,以及金錢的餘裕。

但有一種人不能去上海,在台灣有房貸或負債者如果去上海,會因為薪水變得相對稀少,不夠支付而落入貧窮,一窮就會計較,日子就不好過。

移居上海最大的收穫為何?來上海已過了三個冬天的華一銀行華東業務開發部總經理諸建明說,「終於有了家庭生活,」褪下職業婦女角色的太太變快樂了,女兒也不再是鑰匙兒。不過以往在台灣是雙薪,到了上海變單薪,太太雖然得到解放,但是男人要捨命才能立足上海,壓力相對增大。「我們在這邊的工時比台灣還長,」一位主管說。

「以前很多太太擔心,不過來怕有問題,但是來到這裡,才發現也不是那麼簡單,」住在上海的兩性觀察家藍懷恩說。移居上海九年的媒體人符芝瑛認為,「在這裡,太太最大的責任就是掌穩家庭的舵,否則全家人一定暈船。」

單身者移居上海,少不了男婚女嫁。對偏大男人主義的台灣傳統家庭來說,「畫著柳葉眉的上海姑娘們,八面玲瓏,有幫夫運,但卻是台灣的男人未必能懂得女人,」一位台商如此認為著。

和全世界的移民家庭所要去適應的事情一樣,從教育到醫療到婚姻,新的上海家庭一樣也少不了。

IF族+海歸派

上海,目前最流行的術語就是「IF」族——指的是International Freemen,一群可以在全球自由選擇工作、居住、生活的人,是一群都市冒險階層對幸福的想像。

在中芯國際學校任職的陳瀚恩,就是從美國來的ABC(美籍華裔),而台灣的知名歌手李驥,目前任職昱達電腦數碼產品事業部總監,他們非常認同IF族。

在李驥眼中,新上海人就是IF人。

「當年我父親就是從山東到北京念書、到上海工作、轉到嘉義,再遷到台北定居;現在只不過是換成我,我從台北到北京,再從北京到上海。」

在上海,有愈來愈多的李驥,愈來愈多的IF族,他們不但承襲了上海海派文化中五湖四海的性格;更能化去移民性格中的悲情,把自由加財富、加思考的生活,融於一爐,化出上海人稱之為「高、精、尖」的生活方式。

除了追求新生活的IF族,新上海人中還包括了大批的台灣海歸派,這些人的遷徙路徑,是在台灣長大、留學美國、最後飛到大陸工作。在矽谷、台灣都不景氣的情況下,賽勃互動的總經理詹東海、智芯科技MCU(微處理器)事業部副總經理楊裕興都是從矽谷去上海的台灣人。

原本在台灣銀行工作,後來到美國開貿易公司的上海好來運旅遊製品老闆娘黃淑美,最近索性把家搬到了上海。一年做1億美元出口生意的她,「做夢也沒想到退休前,還要再重新在上海開創事業第三春。」

雖然不滬不成商,但逐水草而居永遠是生存的定律。

海派裡的圍牆文化

在第三波上海移民潮中,資訊科技產業是最吃香的產業,但是有人形容台灣的高科技廠像座「圍城」,外面的世界走不進來,裡面的人也不想走出去。

3月初的星期天,蘇州友達光電總經理彭雙浪並沒有利用這個難得的假日好好休息,今天他要親手做菜,招待五十多位離鄉背井的台籍幹部。「這樣的聚會,最可以凝聚台幹的感情,」彭雙浪說。

隨著中芯、廣達等IT大廠進駐大上海,每座廠區動輒五、六十位台幹,每天往返於工廠與宿舍之間,朝夕相處,逐漸培養出一種「海派裡的圍牆文化」。

不太融入當地生活、講求紀律與效率,是圍牆裡的台幹共同的特質。上海怡高科技服務公司董事長曹陽分析,像廣達等大型的資訊科技製造廠,在上海設廠時,就把整個台幹的生活區分開規劃,由專人負責他們的所有生活需求,等於樹起圍牆,與外界隔絕。

台育企管顧問董事長邱創盛指出,也有台商為便於管理台幹,規定幹部週一到週六都不能離開宿舍。

來上海十年的大洋百貨總裁王德明認為,執著於「圍牆文化」的人,將會永遠是上海人口中的「阿鄉」。

誰不該到上海

根據《遠見》雜誌大上海獨家調查,三成三的上海人認為,一年內就能把職場內的台幹「幹掉」。在滾滾的新上海大潮裡,機會就是險境。六十萬的新台灣人蜂擁至上海的同時,也開始流行台幹變台勞、台勞變台流的話題。

到底誰不該去上海?台灣最大的赴大陸求職求才網站104人力銀行最新的調查顯示,排名第一的就是金融投資人員,求職者有一百三十五人,工作機會是「零」;媒體人、飯店人、土木技師、領隊導遊、甚至人力仲介,在上海也都是前途無光。

104人力銀行總經理楊基寬分析,台幹赴大陸的薪資,已由先前的一.八倍、一.五倍,逐漸拉平,未來還會下降。

年齡介於三十至三十四歲、有五至六年工作經驗者是最受歡迎的台幹;而且在求才職位中,四成以上要的都是中高階主管精英,想要去上海從基層做起的人,機會渺茫。

台幹平均薪資,以食品飲料業最風光,月入新台幣10萬元。若以職務排名,行銷企劃的薪水也有超過8萬的水準。

事實上,上海市的大學生失業率達8%,上海人力市場的平均工作機會是六分之一。「復旦大學畢業生月薪約2000元人民幣,專業能力不差、英文講得好、還會修電腦,你說我會請誰?」上海銀行上海辦事處主任孫國平說。

借外商當跳板到上海,是台灣求職者最想走的路,不過最近這道門也愈來愈窄。官方統計,大陸已有十四萬海外留學生回國創業,懂中國也瞭解西方的「海歸派」是台幹立即遭逢的殺手,未來還有四十萬的海歸派將陸續回國,「馬上會看到很多將軍變棄子,」梧桐創投上海代表林谷峻說。

事實上不只海歸派,萬寶華(Menpower)企業諮詢中國區總經理吳若萱分析,懂華語、英文好、薪資又便宜的馬來西亞精英,都可能成為台幹的競爭對手。

上海美商惠悅董事總經理李崇基也表示,最近,很多外商公司在大陸的管理目標,就是建立本地人才,「一定要用本地員工,公司才會上來,」她說。

扶植本地人才政策,讓許多已在外商公司工作的台幹都驚覺到地位不保,紛紛轉至台資企業,或是思考在大陸國企、民企中工作。

身在十里洋場的上海,海派的包容,更意味著未來將出現無止息的競爭。「站上了世界大舞台,局要慢慢布。不怕掉在舞台下,就怕你不會翻跟斗,」姚嘉志說。

台灣的新上海人,在世界經濟版圖重整下誕生。新上海人,代表了包容、視野、選擇、自主,更代表新人生的追尋;台灣過去經濟實力累積下來的隱隱火苗,正在高高的法國梧桐樹下,慢慢地引燃,無聲無息融入上海的新文明之中。

在醉人的老歌,如夢的繁華裡,台灣的新上海人,當前最需要的是認清形勢,維持多一點清醒

台長: 尚未設定
人氣(39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