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2-18 11:26:35| 人氣848|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door No.29〕兇手往往就是最不可能的人-《艾克洛德命案》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阿嘉莎.克麗絲蒂的《艾克洛德命案》(The Murder of Roger Ackroyd)

封面上寫著:「世界推理小說經典第4名」,還有行小字:兇手往往就是那個你認為最不可能的人。
是的,最不可能的人,往往就是兇手。依著這樣的邏輯,我曾經好幾次在阿嘉莎.克麗絲蒂的其他作品中「猜」到真凶。但僅只是「猜」到,要循著故事情節並運用小小灰白色腦細胞推論出真凶,我沒那本事。我常常是先找出那個「最不可能的人」,沒根據沒推理的先假設就是真凶,然後跟著情節去逐步驗證。這樣當然是耍賴,都說推理小說是作者與讀者間的一場智性遊戲(古典本格派),我大概沒那能耐,只能被作者帶著走,猜猜誰「應該」是兇手(分析不出個所以然來),並期待著最後的謎底揭曉時刻。
然而依據經驗法則,這一招還真的常常可以「猜」中真凶,尤其在阿嘉莎.克麗絲蒂的作品中。
不過,這部《艾克洛德命案》卻讓我連猜都沒得猜,封面明明都寫了:兇手往往就是那個你認為最不可能的人,我卻還是猜不到。或許有人會覺得這設計基本上有違反「推理小說遊戲規則」之嫌,但我個人看完後再從頭快速瀏覽一回,仍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巧思。(以後我會連那個矮個子比利時神探「白羅」都列入嫌犯中,不過,當然啦,再怎麼天馬行空的設計,還是要能禁得起邏輯推理)
一般都同意古典本格推理的輝煌年代早已一去不返,因為各種詭計情節的設計大約都被前人挖掘過了,以開創奇巧而論,《艾克洛德命案》在那樣的年代確實有其足堪留名之處。

2004.2

台長: min
人氣(848)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閱讀 |
此分類下一篇:〔door No.32〕《聽風的歌》和《1973年的彈珠玩具》
此分類上一篇:〔door No.13〕走出村上龍的《五分後的世界》

卡洛
真的沒看過這本...orz
2006-06-09 01:02:54
可非鳥
to 卡洛,
可惜被我說出兇手了...Or2
2006-06-12 19:22:0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