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15 13:43:31| 人氣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轉載好文--中國研究在美國的一些侷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以為作者就主觀客觀層面而論皆很不錯
令吾輩讀書人深覺中國/台灣文學要發揚光大
真的需要吾輩好好努力
了解自己深遠的文化歷史
同事也不忘參照其他世界文化的發展和脈落

原文詳見0315自由副刊

中國研究在美國的一些局限

◎王丹

隨著中國的逐漸崛起,中國研究在美國蓬勃發展,進而對東方的學術圈產生影響。因為當東方的社會科學無力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的時候,借用西方的論述就成為占據學術制高點的方法之一。然而,在吸收西方,尤其是美國的中國研究的長處之餘,也應當看到他們的局限,不應一味崇拜。

以哈佛大學為例,那是中國研究的重鎮,不僅名師如雲,也有極為豐富的學術交流。我在哈佛八年,得以近水樓台之便,就近觀察美國的中國研究,深感其存在至少兩點內在的局限性。

第一個局限是語言問題。美國的中國學教授們大多學過中文,有些中文還相當流利,但是一般而言,語言仍然是中國研究的一個障礙。

這當然不是教授學者自身的問題,因為精通一門語言是需要花費極大精力的。做為學者,如果想精通中文,就要耗盡一半的學術生命,而且是最為寶貴的青壯年階段的時間和精力。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無法全面掌握語言,對研究本身又會形成極大障礙。以當代中國文學研究為例,王朔的小說在九十年代初的文學景觀中占據至關重要的地位,要想了解王朔小說走紅的原因,不僅要了解其文學特質,還要對當時的社會,心理,政治氣氛,文化狀態等都有深入的了解。但是王朔小說的語言恐怕只有在北京生長,且經歷過「文化大革命」的人才能抓住精髓,翻譯成合適的英文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看過哈佛中國文學課程中王朔小說的英文譯本,那簡直是另外一部作品。在這種情況下,讓美國學者如何可能對王朔現象做出有真正價值的文學評論呢?第二個局限是思維方式的問題。

他們受過的學術訓練很講究對資料的倚賴,他們的生長環境使得他們有基本的對他人的信賴,這使得他們會不自覺地把自己對中國的認知建立在從中國得到的資料上。但是我們在中國長大的人都知道,在中國的政治環境下,資料,尤其是來自官方的資料──這可是西方可以獲得的資料的絕大部分──其實其可信度是非常低的。顯然,在這樣的資料基礎上得出的結論,光是中國的真實就會有很大的差距。例如,在民主社會中,民意調查是最基本的政治判斷工具,尤其在政治學研究中運用廣泛。然而,在中國這樣一個資訊高度壟斷的國家裡,真正的民意並沒有順暢表達的管道。

但是就是有一些美國學者很愛引用中國的官方所謂「民調」。這種以己之心度人之腹的天真,造成的結果就是他們的中國研究的幼稚。

當然,美國的中國研究也不是沒有值得借鑒之處。他們的研究角度,對第一手材料的重視,視野的開闊都是亞洲的學者無法相比的。只是要真正跨越文化和語言的鴻溝,恐怕需要更多的文化交流。

台長: 歌詩慕
人氣(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