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2-09 03:16:22| 人氣5,10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吹動大麥的風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文片名:吹動大麥的風
英文片名: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台灣上映日期:2006/12/08
國別:德、義、愛爾蘭、英、西、法
類型:劇情、戰爭、史詩(本片榮獲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

導演:肯洛區(甜蜜十六歲、航向幸福的旅程)
編劇:保羅拉瑞提(甜蜜十六歲、航向幸福的旅程)
演員:西利安墨菲 Cillian Murphy (冥王星早餐)、Pádraic Delaney
英文官方網站:thewindthatshakesthebarley.co.uk/
中文官方網站:http://barley.swtwn.com/

劇情簡介:
一九二零年代,愛爾蘭對抗英國軍隊爭取獨立的故事 ,一對曾經患難與共的革命兄弟,最後竟因理念分歧導致兄弟鬩牆的悲劇下場。

==================================

提到愛爾蘭您會想到什麼?恩雅(歌手)、大河戀(踢踏舞世界巡迴表演),以及幾部同樣以愛爾蘭獨立為題材的電影,例如:凱特布蘭琪演出真人真事改編的《鍥而不捨》(2003,Veronica Guerin)、丹尼爾帶路易斯主演的《以父之名》(1999, 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及《敢愛敢鬥》 (1997, The Boxer)、連恩尼遜主演的《豪情本色》(1996, Michael Collins)、布萊德比特與哈里遜福特演出的《致命突擊隊》(1995, The Devil’s Won)等筆者所知的四部電影。

以下是筆者摘錄愛爾蘭獨立建國的歷史背景,相信有助於想看這部電影的人,在具備簡單的愛爾蘭獨立建國概念下,能更深刻感受到這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血淚史。本片已獲得坎城影展最佳影片金棕櫚獎,這應該是品質的保證,筆者在觀看的過程中,看到與以往所拍攝的相關電影不同點,那就是人性的探討,當年為革命共同奮鬥的同志,也有分道揚鑣的一天,同樣對國族有著熱切的情感與理念,也將因不同團體抱持目標與願景不同的因素,導致朋友、親族互相對抗,這似乎是追求自由民主社會的必然過程,在這過程中,沒有誰對誰錯,只有堅持信念才能得到最後的成功。

事實上,英國早在西元第十二世紀的時候就在愛爾蘭這個地方留下足跡,不管是是用和平的方式來到愛爾蘭或以征服者的姿態來到愛爾蘭都好。但一直到亨利八世 (Henry VIII, 1491-1547) 統治時期 (1509-1547) [1],英國人的入侵才造成大量的流血衝突,愛爾蘭人犧牲慘重。亨利八世為了能夠完全掌控愛爾蘭,就送了許多新教徒到愛爾蘭,利用這種殖民的方式來同化當地的蓋爾人(Gaelic) 與天主教徒 (Catholic native population) 。而且到了伊莉莎白一世 (Elizabeth I) 統治的時候,英國更是擴大她對愛爾蘭的統治,譬如說,強迫愛爾蘭人用租地的方式來向英國人(即征服者)租借原本屬於他們的土地來耕種。像這種「再殖民」(re-colonize) 現象以都柏林 (Dublin) 周邊地區及阿爾斯特郡 (Ulster)最為普遍,這就是愛爾蘭歷史中著名的「新教徒的優勢」(Protestant Ascendancy),當時愛爾蘭人對於英國人的入侵行動根本就是束手無策。
英國人對愛爾蘭的控制到了十八世紀初期達到最高峰。當時,英國的新教徒統治階級就頒佈了一系列的「刑事法」(Penal Laws),剝奪了愛爾蘭天主教徒的土地、地位與人民權,換言之,天主教徒因此失去了法律上的任何保障,也失去了依法伸張權益的權利,沒有選舉權、不能買賣土地與家產。1778年,愛爾蘭天主教徒僅擁有愛爾蘭全境 5%不到的土地。此外,天主教徒的教育制度也受到了破壞,不服從新教法律的神職人員也受到懲罰,例如,在臉上烙印或去勢等不人道的對待。從此以後,天主教會的各種活動就不得不走入地下,僅能以最秘密的方式來從事活動。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一直等不到「自治法案」的立法(因為英國政府繼續支持阿爾斯特統派者),最後,愛爾蘭的新芬黨人就建立了一個屬於自己的議會,叫Dail Eireann 。屬於愛爾 蘭人的議會建立後,更易於愛爾蘭自衛隊從事愛爾蘭的獨立戰爭。
兩年之後,也就是在1921 年,「愛爾蘭共和軍」 (Irish Republican Army)
組成,開始對英國軍隊發動攻擊。由於英國剛歷經慘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軍力與物資消耗嚴重,因此,對於戰爭人人均感到相當疲倦,雖然愛爾蘭人也付出了慘痛的犧牲生命的代價。最後,於1921年 12 月,英國提出和談訂約的建議, IRA 領袖 Michael Collins 也同意了英國和談訂約的要求。
但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與英國政府當局和談,例如,1916 年免於受處決的領導人 Eamon DeValera (也是當時的 Dail 主席)就反對和談訂約。反對的主要理由是,英國仍然想保有自己在這個島嶼上的政治影響力,例如保留一個可以滿足持「與英國統一」想法的新教徒可以繼續住在北愛爾蘭的權力,目的就是要延續英國對這塊島嶼的掌控權。

由於堅持反對與英國和談,DeValera最後以辭職表達不滿。很快地,愛爾蘭就陷入了內戰當中。這場內戰使各組織彼此陷入更慘烈的戰爭,所造成的死傷數目更多於之前與英國的戰爭。內戰最後止於1923年,贊成與英國和談訂約的一方,也就是所謂的「自由國家軍隊」(Free State Army) 最後戰勝了「非正規軍」 (Irregulars,即所謂的 IRA) 。從此,在「自由國家」的統治下,IRA 失去了合法性,直到 1950 年代,IRA 及「新芬黨」仍不放棄對抗愛爾蘭政府的行動。【摘錄自:愛爾蘭獨立建國簡介—陳信吉】


附註:
1、愛爾蘭專題報導:http://eusa-taiwan.org/06Publication/Understanding%20Europe/Europe03_Ireland.asp

2、IRA(Irish Republic Army)愛爾蘭共和軍

台長: 小五
人氣(5,102)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電影世界 |
此分類下一篇:火線交錯 Babel
此分類上一篇:英雄夜宴 Hero vs. The Banquet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