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4-05-12 21:31:22| 人氣1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它們只是一個存在,也是一個不存在

    以下為一位師姐分享,來文照登:

 

    佛是全宇宙最謙卑的,祂說了八萬四千法門,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因此得渡,卻說自己沒有渡化任何一位眾生,因為眾生本是佛,只是迷失了自我,在娑婆世界裡找不到自性,自性需要自渡,而不是佛渡,佛只是給我們一個助緣,有了修行的契機,接下來就要自己努力渡自己。

 

    如果今天佛告訴我們,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都是祂渡的,那麼眾生就會有崇拜的心態,佛就成了偶像,偶像觀念,就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的延伸,那心就無法清淨了,看看現在世界的人們追逐偶像的瘋狂情景,例如;買偶像的周邊商品、裝扮得跟偶像一樣、甚至整形成跟偶像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等,這樣的世界哪裡還有清淨呢?佛無我相,所以說眾生不是祂渡的,是自性自渡,祂只是告訴大家祂如何證道、如何成佛,把方法分享給我們,然後讓我們自己上路,走向清淨的終點。

 

    那麼,為什麼世界上沒有一個眾生需要佛來渡呢?因為每個人煩惱習氣不同、過去世所造的業不同、放不下的執著也不同,所以沒辦法用同一種方法來得渡。佛說了四萬八千種法門,每一種都能渡眾生、每一種都是解決內心執念、放下的方法,端看眾生願不願意改變、願不願意讓自己除舊佈新。

 

    自己的煩惱要自己解決,就像天氣熱了,隔壁的同學吃冰棒,並不會讓您覺得比較涼,得要您自己吃;其他師兄師姐精進修行,放下執著煩惱、從此解脫,並不會讓您身心清淨,您的煩惱還是得自己放下,別人替代不得。他們只能分享放下的過程及方法讓我們參考,只有我們願意去執行,才有可能放下。

 

    改變的過程是痛苦,因為您正在脫離您的舒適圈。但若能忍受這一波又一波改變的痛苦,往後您將得到更大的舒適圈,因為您不再執著人是我非,任何事情都不會影響到您,那您的舒適圈就擴大成無邊無際,到哪裡都悠遊自在。人是我非不用爭,人非我是更不需爭——修到無我的狀態,自然會明白萬事萬物都沒有對錯,它們只是一個存在,也是一個不存在,它們只會在機緣成熟時出現,緣滅就散去了,不必惹塵埃。

 

    從小我就是親朋好友間的開心果,尤其是長輩,常常被我逗得哈哈大笑,當時也沒別的想法,只是覺得他們辛苦打拼一輩子,退休後在家安享晚年,我就當當娛樂的料子,逗他們笑一笑、和樂融融。開始修行之後,才知道閉嘴很重要,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學說話,卻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學會閉嘴,閉嘴真的很不容易。以前不懂收斂的時期,說了很多綺語,現在想來真的很慚愧。還記得有次校外教學回家後,跑去找阿嬤撒嬌,告訴阿嬤,今天老師帶我們去溪邊抓魚,我抓到了一條比我大的魚,記憶中,阿嬤笑得好燦爛,一直摸著我得頭說:「阮孫尚敖!(我孫女最厲害)」其實我根本不敢抓魚,只是想讓阿嬤開心,所以告訴阿嬤我抓了一條比我大的魚,諸如此類的事情,不勝枚舉。長大之後在同事朋友間也搞笑慣了,大家都很喜歡找我聊天、聽我說話,我也不覺得有什麼不妥。

 

    開始修行之後,會檢視自己的所作所為,發現自己最需要得就是先管住自己的嘴巴,嘴巴是最容易造業的,所以我開始學習閉嘴、學習傾聽、學習反省,我告訴自己,如果要開口,只能真心讚美別人,不能再綺語,要改掉壞習慣,於是我開始學習眼睛看別人的優點,心裡想別人的好,然後講出讚美別人的話。當然改變得開始真的很痛苦,想搞笑的時候不能搞笑,要學習莊重,常常話到嘴邊又硬生生的吞下去,漸漸的,開始能夠分辨什麼話該說什麼話不該說、什麼話可說什麼話不可說、什麼話要說什麼話不要說,越是練習,心也就越平靜。

 

    練習閉嘴,是我該修的科目,因為那是我的缺點,但對於其他謹言慎行的師兄師姐來說,就不是他們需要修的,每個人該修的地方不同,唯一相同的是都需要自己去修正,別人不能幫您修,所以才說世界上沒有一個眾生須要佛來渡,因為我們必須自立自強、必須自渡,由此可知,佛也無法幫助我們成佛,還債了債、斷惡修善、福慧雙修,都得靠我們自己。

 

    阿伯說:「心動則物動,心靜則物靜,一念放下,萬般自在。」這是我目前正在修的功課,我一直在想,心裡到底有什麼在動?靜又要如何做到?一念放下要放下什麼?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例如:家庭、工作、子女、婚姻、學業、財富名利地位…等等,把責任看得太重,就放不下,汲汲營營的想要達到完美、做到最好,醒著都是它、做夢不離它,渾渾噩噩的跟著它煩惱輪迴出不來,到哪裡都是被束縛著,毫無自在可言。

 

    後來我想,每個人都有自己該盡的責任和義務,但不該一直圍著它轉,希望做到最好,那是執心太重、放不下所致。什麼才是做到最好?從來沒有一定的標準,有些人及格就是最好,也有些人一定要滿分才叫好,更有些人要超過滿分才是完美,這就是標準不同,而標準,就是一個我相,世間人很難破除,所以才要修行。若無我相,面對每一個責任,一定都是積極努力、盡心盡力去完成,事情過後不住於心,連想都不會再想,好像它有來,卻又從來沒存在過一樣。

 

    記得剛開始修行時常常問阿伯什麼叫做平靜?阿伯說:「沒有快樂、也沒有不快樂。」「嗯?那是什麼?!」當下我真的無法理解,對我來說,快樂就是一種開心的情緒,人人都喜歡的感覺;不快樂就是一種痛苦,大家都想遠離。怎麼平靜是這樣解釋的?現在才漸漸的能體會到平靜的感覺,遇到很快樂的時候,沒有動心,因為知道這些快樂轉瞬間會幻滅,留不住;發生痛苦的事情,微微一笑,告訴自己這就是無常,然後繼續做自己該做的事情,不被任何情緒擾動,什麼都沒有,就像常看到的ㄧ道白光,靜靜的、很溫暖、沒有波瀾。

 

    以前的我,對於快樂痛苦都很執著,要從執著到放下這段路程,是漫長而痛苦的,「不經一事,不長一智。」想學會放下,就必須先學習承受痛苦,有些人一次遭遇巨大的痛苦,所以他成長得很快,有些人則是循序漸進的吃苦了苦,每個人的因緣不同,所以修行的過程也就不同。唯一相同的是,想要成長,就得先吃苦,「不經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吃苦吃苦,吃習慣了,苦也就變成甜的。

 

    人生遇到的每一個人、事、物、挫折阻礙,都是來渡我們的佛菩薩,沒有所謂的好與壞,會讓我們遇到,都是教我們放下最好的老師,好的壞的都去珍惜、學習,不要有分別心,我們所遇到的事情,都是因緣合和,為什麼就是我遇到?不是他遇到?這就是因緣,自性自度,自己的因緣自己了結,給眾生方便、遇事平常心,就能萬般自在了。

 

(分享結束)

 

   這是ㄧ位師姐的修行心得,所謂修行,就是修正習氣、修正根深柢固的偏差行為,是一個修理自己的過程。修行,就是要修到與眾生皆大歡喜,用慈愛無分別的眼光看待每一位眾生、用溫暖慈悲的同理心設身處地為眾生著想、用圓滿智慧的法語滋潤每一位眾生枯竭的心靈,幫助每一位眾生都能身心清淨、解脫輪迴。

 

    修行,是有階段性的。會依據您修正的程度、心性的轉化而遇到不同的考驗和關卡,一次又一次的考、一關又一關的過,不停的磨練,直到智慧圓滿、身心清淨。因此,修行是一輩子的事情,不是您這ㄧ關過了就沒有下ㄧ關,反而會因為您提升了,關卡越來越難,挑戰性越來越高,如蔡師兄所分享:「從凡到非凡,這是意志與定力的大考驗,在這過程中,篩掉大部分的人。大部份的人,不管是何原因中箭落馬,都是與意志與定力,離不開關係。每個人考的方式與東西都不同,但結果是一致的─—那就是刷掉你,讓你續留六道中,受其掌控,難以出離!」關關難過關關過,人生中每ㄧ次的困難都是為了讓心性轉化、讓生命昇華、讓眾生原本俱足的佛性顯露而不是繼續蒙塵。所以,不要怕困難也不要怕考驗,記住ㄧ句話:「只有禁得起考驗的人才會有考驗!」禁不起考驗的人永遠只能當溫室的花朵,永遠在原地打轉、漸漸沉淪。

 

    文中師姐提到:「人是我非不用爭,人非我是更不需爭,修到無我的狀態,自然會明白萬事萬物都沒有對錯,它們只是一個存在,也是一個不存在,它們只會在機緣成熟時出現,緣滅就散去了,不必惹塵埃。」萬事萬物都是因緣所生,無論是我們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環境,包括心理、精神、物質、自然等一切現象,全都是因緣所生。而緣起緣滅之間,並非永恆不變的,一切都是空性的存在,這就是佛法所說的「緣起性空」。

 

    以下引用聖嚴法師開示:「有生必有滅,生滅的過程就是不斷地變化,其中並沒有一定不變的元素,只是最後徹底瓦解時,就變成了「空」。實際上,不用等到壞滅,在變化的過程中,就可以看到空的事實。例如,ㄧ朵花雖然盛開時很漂亮,但隨著時間流逝就會自然產生花開花落,美麗不斷的消失,並不可能永遠保持盛開的漂亮外觀,從這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來看,花的本質就是空的。因此,「空」並不是指所有的現象都不存在,而是從不斷消長的變化中體現它的空性,這也是「色即是空」的意思。

 

    了解「緣起性空」的智慧,我們就能夠接受苦而遠離苦,而離苦本身就是樂。這種快樂並不是吃飽喝足、接受感官刺激或麻醉後所感覺到的快樂,而是讓我們放下一切負擔,並且從中得到解脫的快樂,在這種情形下,並沒有相對的苦與樂,而是超越苦與樂以後的境界,這是智慧與精神層面的快樂,也是一種清淨的快樂。」(引用結束)

 

    文中師姐提到:「開始修行之後,才知道閉嘴很重要,我們用一年的時間學說話,卻要花一輩子的時間學會閉嘴,閉嘴真的很不容易。」孔子當年教學的時候,頭一條是「德行」,第二條是「言語」,由此可知言語很重要。古大德常說「口為禍福之門」,古人對言語這樣的重視,不是沒有道理。ㄧ句話說得好,可以讓人快樂、溫暖人心甚至救人ㄧ命;ㄧ句話說得不好,聽的人傷心還有機會挽回,若是害人想不開、喪失性命,那就真的造下重業,討報來臨時可就悔不當初了。

 

   傷人的話不能說,玩笑話更不能隨便說,以下引用〈地藏法音開示錄_持戒論〉:

 

    靜慧法師問:「台灣,有一節日叫做愚人節,修道人隨順依俗作愚眾之言行,是否犯佛道之戒?修行之中,實有戒神嗎?要守到什麼程度方獲得五戒神之保佑?」

 

    地藏菩薩答:「修道人,如果在愚人節,隨俗玩弄眾生的話,是謂犯戒,不可隨順行之。經云如是,豈有虛妄,嚴持不破,即邀戒神加護,平安如意。」(引用結束)

 

   修行修什麼?修心。《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從善護念自己的身口意做起,管好自己的心,修正習氣和行為,用一輩子的時間攝心、善護念,時時刻刻替他人著想、慈悲待人,讓修行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放下一切執著,您的人生也能越來越清淨、越來越自在。

 

   世間還有很多受苦的人面對困境找不到方法解決,修行除了修正自己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利益眾生,起身動ㄧ動,動動口、動動手,推廣佛法、將精舍訊息分享出去,讓更多受苦的人可以受惠,觀世音菩薩慈眼視眾生,救渡眾生出離苦海,您廣傳佛法給受苦的眾生,就是跟佛菩薩做一樣的事情,您就是佛菩薩!阿彌陀佛!

 timeline_20171105_202430timeline_20171105_202433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南無藥師琉璃光如來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

南無大願地藏王菩薩

南無韋馱菩薩

南無伽藍菩薩

南無十方一切諸佛菩薩摩訶薩

台長: 淡雅
人氣(11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2-15其他 |
此分類下一篇:堅持下去一定會有發光的一天
此分類上一篇:永恆不變的真理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