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0-06 19:19:43| 人氣29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这首词的主题讲述的是主角对恋人的离别伤痛感怀之情。本篇深刻地刻画出了主人公在恋人离他而远去后对恋人表达出的深切思念及失去恋人的痛苦。本词可分别以女性或男性作第一人称,以两种不同的视野角度来阐述。时间是由夜到晓,地点是由室内、室外至楼上。

本词的上阕写的是词中主角所看到的景物,范围比较狭小,只包含了屋内和庭院,仅为借景写情。[1]上阕第一句写的是栏杆外的菊花被笼罩在早晨所飘来的薄雾中,因此看起来似乎有点愁绪,而兰花也因为沾上了早晨的露水而于人一种仿佛正在哭泣的感觉。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读起来便更加生动了。菊和兰有高尚清雅的象征。这里刻意写出,只能说是代指主人公本身高雅的气质。首句已在酝酿着愁云惨雾的意象。沈祖棼先生云:七个字内却点明了景物、地点、季节、时间及清楚表达出了词中主角当时那满怀心事及忧伤的心情,可谓精炼。[2]

接着,由于秋天的秋高气爽,凉风习习,把挂在横梁上的罗幕给吹起,产生了轻微的摇摆,且为室内注入了寒气。为此,在横梁上筑巢的燕子最终也不御寒气而双双飞走了。“轻寒”之“寒”,作者写的虽然是燕子,但实际上是通过描述燕子的感受来带出主角的感受。[3]主人公之所以感到了和燕子一样的寒冷,不仅是气候微寒的关系;更者,主人公见到成双成对的燕子,更显出他在恋人离开后的孑然一身、形单影只,正是这种孤寂感及落寞所引发的寒意,使到主角对燕子离去感同身受。作者先用暗笔写主角独居,再用明笔写燕子双飞;一则孤身寡人,一则成双成对,主人公正是愁中观物,作者以客观的物,加以主观的感情,用比衬托手法写出主人公的愁思。[4]

上阕最后一句讲述的是皎洁的月亮却不明白主角的离恨苦,对行者的思念之情,照了一整夜,直到破晓之际仍留着一轮残月,依然故我地把斜光照射入主角的家中,直到清晨。此句带出了主角因离别后所受到的痛苦而无理地埋怨起明月竟不能体会自己的心情,依旧将月光照射入其家里,尽管这只是种大自然现象。[5]对于“燕子”及“明月”,诗中主人公显然都表现出一种无理的怪罪,诬赖这自然的物象,不懂主角的离恨,特来干扰、激起他的悲苦。由此可见,恋人的离去对主角的打击有多大,他的伤心愁苦有多深。除了以上所述,上阕的一些用辞如“朱户”,“罗幕”也可看出主角的出身非常良好。

到了下阕,作者主要叙述了主角所感,整个景观更宏大,境界也更开阔,因此也写得更悲壮。下阕首句使用了一种侧重手法,使“西风凋碧树”给人以强烈的印象;若随着时间的次序,第二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才是首句,主角登楼解忧,之后才忆起“昨夜西风凋碧树”,如此说来,才是合情合理。[6]“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动机,可说是一夜无眠的主人公,为了排遣心中的愁思悲绪,于是欲登高眺望,不料一眼忘尽,才发现昨日生气勃勃的翠绿的树木,今日一见,竞已被吹得凋残了!主人公这才想起昨夜无眠之际,听见猛烈秋风扫落翠绿叶子的声响,可见西风之凌厉。“昨夜西风凋碧树”里的“凋”字用得极妙,本来是绿意盎然的碧树,尽然全部归零;这也反映出主人公的心情,作者是以“碧树”的遭遇来比喻词中主角。“碧树”因经不起狂风的吹袭而一夜间变得残破不堪,就好比主角在恋人离他而去后也变得毫无人生目标,像“碧树”般变得了无生气、凋零了。

接着,“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则是表达出了主角登高望远的苍茫百感。[7]原本登高是为了能看得更远更清楚以便能寻得恋人的踪迹,只惜天涯无尽,想望也望不到。“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句亦用白描手法,有晏殊擅长的即景抒写,意象丰富。“高楼”伏下句“望尽”,“独上”则对照“燕子双飞”。[8]

到了最后一句,“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作者连着两次提到了书信,即“彩笺”和“尺素”,由此可见主角想要寄信给恋人的强烈愿望,重复说怀念很切[9],只是天大地大,要把信寄给不知身在何方的恋人谈何容易。两句一纵一收,将主人公欲与行者诉衷情的强烈愿望,对比无处可寄的可悲现实,更加突出主角的悲慨,无可奈何的失落。[10]“山长水阔”和“望尽天涯”皆不约而同地表现出了这种无奈的意境。“欲寄彩笺兼尺素”里的“兼”,有本记“无”;用“无”一字则有其矛盾,身处“罗幕”、“朱户”者怎会“无尺素”,自然有其言外之意。[11]“无”可作一种曲折的用法,实指无托“尺素”之人,因不知行者何处,故未能托信于他。

刘学锴先生有言:“这首词的上下片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有区别的。上片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片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片于深婉中见含蓄,下片于广远中有蕴涵,前者由于表现手法的婉曲,后者由于艺术的概括,全篇仍贯穿意象虚涵这一特点。”[12]



--------------------------------------------------------------------------------

[1]详见卢晋、傅德岷主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页335。
[2]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12月,页265。
[3]详见卢晋、傅德岷主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页335。
[4]详见艾治平:《宋词的花朵--宋词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11月,页20。
[5]详见卢晋、傅德岷主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页335。
[6]艾治平:《宋词的花朵--宋词名篇赏析》,北京:北京出版社,1985年11月,页21。
[7]详见卢晋、傅德岷主编:《唐诗宋词鉴赏辞典》,页335。
[8]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页266。
[9]胡云翼译注:《宋词选》,页14-15。
[10]详见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4月,页414。
[11]唐圭璋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页266。
[12]唐圭璋等著:《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页414。

台長: 高翔
人氣(29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