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4-16 09:42:40| 人氣3,407| 回應1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唐玄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華語宗教影視作品,從前評《觀世音傳奇》 《濟公傳奇》 《布袋和尚》 《地藏王傳奇》 《關公》 《張天師》《文成公主》《達賴班禪乾隆皇》,到 《土地公傳奇》 《媽祖》 《十八羅漢》 《少林》 《唐玄奘》 《弘一大師》,不論影音奇觀、感人或反思,實在不能與前評洋片《十誡》 《賓漢》 《耶穌受難記》 《達文西密碼》 《基督的最後誘惑》 《暴君焚城錄》 《十字軍東征》  《教會》 等相比! 

更拍不出同/異性戀的影展藝術電影《神父》(另貼看過但不想獨評之耶教佳片《誘.惑》《愛慾修道院》《鄉村牧師的日記》,至於《聖芳濟傳》 《德雷莎修女》 《修女傳》《修女也瘋狂》、《教宗約翰保祿23世》分成修士、修女、教皇三類來貼)和金基德的佛教電影《春去春又來》吧!

18集《大唐西域記:唐玄奘》(楨:導/編/演/景皆劣,印度部分尤劣!)

導演:劉錦源
編劇:徐金星、劉志清、劉錦源
文學編輯:丁學書
主演:傅彪、徐少華
隋朝末年,知府陳正之子陳義從小就喜歡佛學,半路出家的高僧三惠大師(傅彪飾)看出他極有佛緣,用心的栽培他,陳義自目睹父母被當朝奸臣宇文化成逼死,二姐被逼出家。遂循入空門,法名"玄奘"(徐少華飾),與二哥長捷同門修行,在當時洛陽二人被稱為"佛門雙傑".後兄弟二人經過千辛萬苦入蜀諞訪名師,玄奘發現經義有很多不同的解法,為取得真經,單人獨行前往與中原相距萬裏的印度取經.在行途中,由於宇文化成的奸計,玄奘只有偷渡出境,幸得三惠大師以德報怨所收弟子的相救,才順利出關.後經高昌國,高昌王欲強留玄奘,玄奘絕食以明其志,高昌王之妹為玄奘傾倒,要招為附馬.玄奘以自己的言行感化了高昌王兄妹,後與高昌王結為兄弟,繼續西行取經.經大雪山、原始森林,九死一生終於到達東印度.玄奘在印度留十餘載,終學得真經.返大唐,得到唐太宗李世民的接納,後嘔心泣血譯經,把一生都奉獻在佛學上。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dvd/dvdfile.php?item=D020023641

大愛台 《大唐西域記》(楨:導/編//景皆佳!)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wrTq1-sH9Y&list=PL6B6895F7BDDAA868

傳記電影故事片《大唐玄奘》策劃方策2007年12月31日(楨:貼時仍未上映,但願拍的比18集《大唐西域記:唐玄奘》好!)

一、用電影藝術再現玄奘大師:
中國電影誕生一百年來已經生産了兩萬五千多部電影,電影中那無數個栩栩如生、光彩照人的藝術形象凝聚秉承了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民族靈魂和文化血脈,表達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以及我們民族的可貴品質和傳統美德。中國的電影擔當著呼喚民族覺醒、謳歌民族英雄,凝聚民族力量,振奮民族精神,弘揚民族文化的巨大作用,同時也成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載體和品牌,並進一步提升我們在國際文化空間中的競爭力。
隨著人民群衆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的需求以及電影科技含量的不斷創新提高,電影呈現出無限的生機和活力。全國有3000多座專業影院,廣大農村有3.5萬個流動電影放映隊,全國電影觀衆達10多億人次,中央電視臺電影頻道覆蓋了中國七億多電影觀衆,電影後産品音像市場更加活躍。一部電影的成功拍攝和上映,它的音畫聲所産生的藝術感染力、觀衆吸引力、社會影響力是巨大的。
因此,在衆多的藝術形式中,我們運用了電影形式,讓玄奘這一中華民族的優秀人物和世界文化名人的形象登上電影神聖的殿堂,在億萬人的心中樹立起永恒的豐碑。
二、關于玄奘大師及拍攝《大唐玄奘》電影的深遠意義:
中國唐代高僧玄奘是著名的佛學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外交家、探險家,是中印人民的友好使者和偉大的愛國者,是中國佛教宗派法相唯識宗的奠基者。他從小就出家于洛陽淨土寺爲僧,後又在國內遍訪名師,感到所說分歧,難得定率,便決心到天竺學習,在那爛陀寺從戎賢受學,後又遊學天竺各地,並同一些學者展開辯論、名震五印,經曆了十七年,于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回到了長安。譯出經、論75部,凡1335卷,1300多萬言。多用意譯,筆法嚴謹。所譯經籍,對豐富祖國文化有巨大貢獻,並爲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貴的典籍,世稱“新譯”。撰有《大唐西域記》一書,爲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曆史地理和從事考古的重要資料。他到天竺取經的故事在民間廣爲流傳,與鳩摩羅什、不空、真帝並稱爲中國佛教四大翻譯家。提起玄奘,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遊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塗和尚。其實這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就曆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于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魯迅先生稱玄奘爲中華民族的“脊梁”。他不僅是傑出的中國曆史文化名人,而且也是享有盛譽的世界文化名人。玄奘萬裏取經的感人事迹,不僅爲國人所傳誦,也爲世界許多國家的人民所敬仰,在印度、斯裏蘭卡等國甚至被編入小學課本中。拍攝<<大唐玄奘>>的傳記影片,對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加強兩個文明建設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曆史意義。
三、創作班子實力雄厚:
1、電影《大唐玄奘》由楊捷擔任編劇。楊捷是國內著名的影視編劇,由他編劇的40集電視劇《唐明皇》、20集電視劇《情海迷天》、40集電視劇《賀蘭雪》、16集電視劇《法門寺猜想》、20集電視劇《貂蟬》、30集電視劇《大唐情史》、30集電視劇《北平往事》都取得了很高的收視率。他編劇的電影《楊貴妃》、《契丹肖太後》等曆史片都非常好看。尤其他近年編劇的《一輪明月》展現一代高僧弘一大師的電影故事片更是取得了輝煌的成就,《一輪明月》劇本榮獲電影文學創作最高獎項——2004年第七屆夏衍電影文學獎,《一輪明月》電影榮獲國家政府大獎——第十一屆電影華表獎。目前,我們更是期待他幾易其稿即將完成的電影劇本《大唐玄奘》,爲電影的拍攝打下堅實的基礎。
2、電影《大唐玄奘》由著名導演陳家林擔任總導演。陳家林導演曾經執導過大型電視連續劇500多部,其中包括《唐明皇》、《武則天》、《太平天國》、《康熙王朝》、《賀蘭雪》、《江山風雨情》等重大曆史題材的電視劇,受到觀衆的熱愛。陳家林曾執導過12部電影,包括《譚嗣同》、《末代皇帝》、《百色起義》、《楊貴妃》、《一輪明月》等,其中有的獲得國家政府大獎——華表獎、有的獲得國際電影節大獎。由于陳家林導演爲中國電影所做出的重大貢獻,因此在中國電影誕辰一百周年之際被國家廣電總局授予優秀電影藝術家稱號。我們深信由陳家林這位優秀的資深導演擔綱,一定能夠爭取國內各類獎項的榮獲並爭取國際獎項的榮獲。
3、電影《大唐玄奘》由北京心海迦源文化交流中心發起並牽頭運作,已成立了電影攝制組。該中心的負責人和工作人員均爲三寶弟子,他們將以正信正念,不畏艱辛,堅忍不拔,矢志不渝的精神投入到該部電影的運作,弘法利生,廣結善緣,堅信有更多的同仁加入到這部電影中來出資、出力、出智慧,聯合拍攝,共同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4、本片拍攝的人物是中國曆史名人和世界文化名人,因此將會得到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
四、影片的資金投入及發行放映:
1、《大唐玄奘》的故事曆史久遠,電影中很多場景如那爛陀寺原址已不複存在,因此要恢複原景需要再造景觀或特技處理,這些費用都很高。劇中人物衆多,場面宏大,場景變換多以及後期制作費、宣傳費、發行費等,因此根據預算該片大約需要投入5000萬元人民幣。我們的願望是將該片拍攝制作成高質量的能在國內獲大獎、能到國際電影節參評的傳世經典之
http://www.86fo.cn/html/11/11-11588.html

墨川著《玄奘精神》(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年)書評:唐玄奘可能是個偏執狂

《玄奘精神》一書中引用了電視劇《士兵突擊》中最經典的一句臺詞。這句詞放在玄奘身上,尤其是西行前期在河西及西域途中的經歷,顯得尤為貼切。
玄奘是個執拗的人,甚至可能是個偏執狂,但凡能成大業者大多如此。這既是自信使然,也是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性格因素。倔強、執拗、驢脾氣……這些詞兒擺在一起,一個人的形象就活了。人活一口氣,蔫人是不可能成事的,正如《大宅門》裏的白七爺,《大染坊》裏的陳六子,《闖關東》裏的朱傳武,人要是沒一口氣,日子就會過得窩窩囊囊,人要是不執著于某個目標或信念,寶貴的生命就會在渾渾噩噩中虛度。玄奘有個性,有韌性,天資聰慧,志向不凡。他不想走尋常僧人的老路,他的志向是把中土佛法整合梳理完善,任何困難,任何功利、任何人任何事都不能阻止他達成這一心願。於是,他完成了西遊取經的壯舉。
“偏執”的人,碰到困難,非但不會退縮,反而會更來勁,就像NBA解說員老用的一個詞——咬碎鋼牙。河西路上,玄奘咬牙前行,上天越是考驗他,他就越不拋棄不放棄自己的目標與信念;不怨死,唯怨佛祖菩薩不保祐達成所願。
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心態,玄奘才能像許三多那樣把“做有意義的事”貫穿整個生命,才能完成常人想都不敢去想的曠世偉業。
有句俗話說“有脾氣的人不一定能成功,沒脾氣的人一定不會成功”。人的心態也是會隨著境遇和身份地位的改變而發生變化。晚年的玄奘,弘揚佛法的信念一如既往,但是唐太宗和愛徒辯機的死給了他巨大的打擊,使得他變得敏感而偏執。終於,當一個名叫福生的印度僧人帶著大量經書來中國譯經弘法時,玄奘被觸怒了。玄奘開始不遺餘力的打擊福生,這位可憐的印度僧人也死在了蠻荒之地。這件事也許是玄奘一生中唯一被人詬病的污點,究其原因可能有二:其一,福生與玄奘學派不同,對佛法的理解和觀點出入很大,玄奘無形中利用自己的威望和與皇家的密切關係打壓了福生。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之”,玄奘的態度,也導致了下面的僧人對福生的不友好。其二,執拗的玄奘不允許有任何人破壞自己千辛萬苦營造出來的大乘佛法蒸蒸日上的局面,任何非議破壞者,尤其是僧人,都是敵人。這一點從玄奘不止一次想讓大乘佛教取代道教成為大唐國教的例子上也能看到。當然,這個事件也可能是警覺于佛教勢力太過龐大影響帝國統治根基者的刻意宣傳,畢竟,制衡才是歷代統治者的拿手好戲,讓福生事件來給完美的玄奘降降溫也不錯。
從執著到偏執,是玄奘一貫的處事風格,也是他性格變化的一個寫照。我們沒必要因為一件事而把玄奘一下子從完美無瑕的神壇上拉下來冠以“學霸”惡名,歷史是由人書寫的,人有性格,何不用更人性化的眼光來看待呢?
http://big5.ce.cn/gate/big5/blog.ce.cn/html/43/140043-101520.html

神化唐僧vs真實玄奘 途中如何克服語言障礙(另參本館:《西遊記》

  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讓唐僧家喻戶曉;根據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更讓他到西天取經的故事婦孺皆知。在小說和電視劇中,唐僧因風度翩翩、斯文有禮,又心地善良、單純易騙,常遭妖魔鬼怪侵擾俘獲,或惹來殺身之災,曆盡磨難才修成正果。那麼,歷史上真實的唐僧是什麼樣的呢?是否有著與神話中同樣的傳奇經歷?
繈褓中的玄奘被金山寺和尚救下?
  在《西遊記》中,唐僧的出生有著傳奇的經歷:唐僧的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唐僧出生後也差點遭滅口,母親只好偷偷把他放入木盆順江漂走,聽天由命。結果小唐僧在漂過金山寺時被法明和尚所救,取乳名叫江流,成人後取法號叫玄奘,從此與佛祖結下不解之緣。那麼,真實的玄奘是否有著同樣傳奇的出生經歷呢?
  據了解,真實的玄奘出生經歷至今還是個謎,他生於何時、出生地在哪,目前還沒有定論,一般認為玄奘于隋仁壽二年(西元602年),生於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縣),出家前姓陳名禕,玄奘是他出家後的法號。
  那麼,玄奘出生時是否有著什麼異常跡象呢?九華山玄奘寺主持傳真法師說,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曾有這樣一段故事:大師初生時,母親夢見一位白衣法師向她辭行,法師說:“為了求法,所以要西行。”法師就是玄奘。雖然這只是一段傳說,但玄奘法師小時候表現不同常人確有其事。靈谷寺凈然法師則說,玄奘大師是父母晚年所生,父親大約在五十歲左右才得此子,對他格外疼惜,他幼年也確實聰穎早慧、過目不忘、日記千誦。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楊維中教授說,在《靖邁古今譯經圖記》中記載陳禕向曾子學習避席的故事,大家都覺得他將來必成大器。
玄奘出家是被逼無奈?
  玄奘大師是佛學奇才,那麼他是如何出家的呢?《西遊記》中記載,玄奘是如來座下金蟬長老轉世,踏上西天之路是註定的。然而專家表示,真實的玄奘出家其實另有原因。
  楊維中教授說,關於玄奘出家的原因,現存文獻語焉不詳。在《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都將玄奘出家的動機解釋為對佛法的崇信。相比之下,道宣在《續高僧傳?唐京師大慈恩寺釋玄奘傳》中的記載則頗為微妙,其中講到“少罹窮酷”四個字,似乎暗示玄奘少年時期生活頗顯困頓,其兄由此才攜其住于佛寺。也就是說,玄奘出家有兩種原因:一是少年困苦,二是從小就信仰佛學。
  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黃徵教授也說,初唐時期,各族混雜,在中國西部地區已經居住了大量從西域來的胡人,語言自然也五花八門,而玄奘西行前應該會做準備。而且,在玄奘西行的那麼多國家中,很多當時也在中國管轄之內,如高昌國、龜茲、阿耆尼國等,都在新疆境內。
玄奘回國誰護送?
  玄奘西去歷經艱難險阻,那回來的途中是否也同樣波瀾壯闊呢?小說中對唐僧的歸來簡單帶過,直接由如來座下的金剛搭乘祥雲護送回國。回到大唐後,師徒四人受到熱烈迎接,盛況空前。現實是怎樣的呢?
玄奘取經回長安
  楊維中教授說,玄奘歸國的路途平坦無阻,而且有人護送,但不是神仙,而是由幾個國家國王以接力形式護送回國。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七日,玄奘進至漕上,百姓聞聲奔集,圍觀若堵,從者如雲。迎接他的排場不比電視上小。
除了佛經,還帶回了什麼?
  大師最終帶回了許多經書,除了經書,他還帶回了什麼?在《西遊記》中,唐僧為換經書,還把禦賜的紫金缽當作“人事”送給了佛祖。
  送金缽那是吳承恩諷刺人間貓膩,是不可能的,但楊教授說,玄奘歸來後,不僅帶來了豐富的佛學經典,還帶來了豐富的異域文化。根據文獻記載,玄奘總共帶回經卷五百二十夾。除此之外,還得了佛像,肉舍利等。細心的讀者或許會發現,在上述渡河失經過程中,除了經書還丟失了“花種”,也就是說他還帶了很多異域物種回來。
玄奘歸來後的真實生活怎樣?
  《西遊記》的結局,說唐僧師徒將經書送回大唐後,又由金剛帶回到西天,如來給幾個人分別授了職位,那真實的情況如何呢?玄奘回國後被封為什麼?之後的生活又如何呢?
  楊教授說,大師是個淡薄名利的人,回國後,唐太宗曾讓他還俗輔政,但被大師婉言拒絕,他的心思都在帶回的經書上,要求做翻譯工作。回國後大部分時間玄奘都是在做翻譯工作。但玄奘回國後還寫了一部重要的著作,就是《大唐西域記》,此書記錄了西亞、南亞廣大區域內的國家、地區的社會歷史變遷及當時的狀況,不僅給本國人開闊了視野,對印度考古界也提供了大量史料,現在幾乎找不到一本講古代印度問題而不引用《大唐西域記》的書,玄奘此書中有些資料,是任何其他書中都找不到的。
  對玄奘生平所寫的著作,知道的人大多以為只有《大唐西域記》,但楊維中教授說,玄奘還有幾本著作不太為人所知,這些書都是在印度所寫,並且如今都已失傳,書名分別是《會宗論》、《制惡見論》和《三身論》。
  麟德元年(664年),一代佛學大師圓寂。圓寂後,大師遺骨前往何處了呢?留下謎團
http://www.stnn.cc:82/arts/200810/t20081029_888663_4.html

《西遊記》故事來源與演變概說

   玄奘取經故事的發展,曲折複雜:
   1.從佛教歷史故事到佛教神話階段。
   2.進入宋元話本,搬上戲曲舞臺階段。
   3.吳承恩加工創作,寫成定本。
玄奘傳
    《西遊記》演述唐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唐玄奘,史有其人俗名陳褘(ㄏㄨㄟ),唐太宗貞觀年間從長安出發,路經百餘國,歷時十七年,到天竺國取回佛經六百五十七部之歷史大事,名揚九州。歸國後,玄奘奉詔口述所見,由門徒辯機輯錄成《大唐西域記》,介紹西域諸國的歷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資源、打開了人們的眼界。稍後玄奘弟子慧立、彥琮《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為了神化玄奘,還穿插了一些神話傳說,如獅子王劫女為子,西女國生男不舉等更於富靈異色彩的情節。唐末又出現敷演玄奘取經故事的筆記小說(李昉編輯《太平廣記》有《獨異志》《唐新語》)等。但這些著作僅處於佛教歷史神話化的階段。
貞觀三年,玄奘不顧禁令,偷越國境西行,歷一百一十國,歸國時帶回大小乘經典六百五十七部,震動中外。
進入印度佛教鼎盛時期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並向佛教大師質疑問難,研究三藏達五年之久。後來又花十餘年時間,歷遊印度各地,親禮勝跡,參謁名師,遍習大小乘經論。
綜計玄奘法師在西域遊學,時間長達十七年,歸國且以將近二十年的時間,專力從事翻譯。
進入宋元話本,搬上戲曲舞臺
金院本堂三藏(佚)
西遊記平話
西遊記雜劇(明楊景賢)
陳光蕊江流和尚
西天取經雜劇(元吳昌齡)
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刊行於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標誌著玄奘取經由歷史故事邁向文學故事的演變。在此以「說話人」的底本出現,已加入人民的口頭神話傳說(如「來了助和尚取經的」猴行者,成為取經路上的主角,玄奘退居次要地位,這時佛教故事已漸演向神魔故事發展)
元代不少西天取經雜劇:(見上表)雜劇中已有「齊天大聖之稱,出現八戒,內容也表現對權貴的蔑視等市民文學的思想。
吳承恩加工創造寫定
    可見玄奘取經故事的發展,是非常曲折複雜的,從唐太宗貞觀三年【註】,到明神宗萬歷八年(西元627-1580)的九百五十三年中,它曾經過無數次的修改、編寫和創作。最初本是真人真事的記載;後來隨著宗教的關係和民間故事的渲染,乃逐漸脫離事實而走上神話的道路了。
    明中葉,吳承恩(1510-1582)以《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為底本,廣泛搜集有關的戲曲和傳說,編寫成我們現見的《西遊記》。吳承恩之所以能創作成這部偉大神魔小說巨著,便是採錄了以前各朝各代流傳下來的故事,擴大描寫而成的。
【註】 《廣弘明集》卷二十五載玄奘《請禦制三藏聖教序表》稱貞觀元年開始西行,《大藏經續高僧傳》定於二年;《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定在貞觀三年) 
明末幾部《西遊記》的續書:
    《續西遊記》唐僧師徒取經卷回程,如來佛要孫悟空、豬八戒等繳了金箍棒、九齒鈀等兵器,按原路護經返國,歸途。心中高興一路吟詩聯句,只因這麼動歡喜心,惹來了蠹蟲精和青蛙精前來搶經;虎威精和獅吼精搶去了八戒的經包,引來眾多妖怪,將要發生大戰時,唐僧只念了幾句《心經》,二妖頓悟,飛身而去-在此表達《心經》勝於金箍棒,寓意深遠。 
  《西遊記補》寫孫悟空陷於鯖魚精的霧氣中,心中的七情六慾驅使著他升天入地,入古還今,無論他怎樣變化,也掙脫不了情網,空虛主人大喝一聲,立刻憬醒過來,回到現實世界。全書主旨寓「情欲」二字。
   神怪世界是人情社會之投射,這二部續書均跳脫原書,有不同的創意表現。
玄奘
玄奘(602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史上最偉大的譯經師,中國佛教法相唯識宗創始人。俗姓陳,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他是中國著名古典小說《西遊記》中心人物唐僧的原型。
玄奘祖籍河南洛州緱氏縣,家族本是儒學世家。爲東漢名臣陳寔(104年—187年)的後代,曾祖陳欽曾任東魏上黨(今山西長治)太守,祖父陳康爲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修養。他有三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淨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于世,號長捷法師。
天資聰穎
玄奘於隋朝仁壽二年出生,少時因家境困難,跟長捷法師住淨土寺,學習佛經五年。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13年)就熟讀《妙法蓮華經》、《維摩詰經》。十三歲時(615年)洛陽度僧,被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槃》,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複述,分析詳盡,博得大衆的欽敬。
佛門龍象
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饑荒,618年隋朝滅亡。玄奘跟長捷法師前往唐朝首都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多在蜀地,因而又同往成都。在那裏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
譽滿京城
武德七年(624年)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聽。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論》,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年),玄奘重遊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先後從道嶽、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槃》,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其才能倍受稱贊,聲譽滿京師。仆射蕭瑀奏請令他住莊嚴寺。
立志決疑
但他感到多年來在各地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宗、地論宗兩家有關法相之說多有乖違,因此渴望得到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融匯貫通一切,于是決心前往印度求法。
私發長安
因得不到唐朝發放的過所(護照),所以始終未能如願以償。627年,玄奘毅然由長安私發,冒險前往天竺。
千難萬險
經過高昌國時,得鞠文泰禮重,沿著西域過帕米爾高原,在異常險惡困苦的條件下,以堅韌不拔的英雄氣概,克服重重艱難險阻,終於到達天竺。
如願以償
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請教過許多著名的高僧,他停留過的寺院包括當時如日中天的著名佛教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住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佛經,戒賢是護法的徒弟,世親的再傳弟子。在貞觀十三年,他曾在那蘭陀寺代戒賢大師講授《攝大乘論》和《唯識抉擇論》。此後,玄奘還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
聲震天竺
學成以後,他立真唯識量論旨,在曲女城無遮辯論法會上,等待十八天,結果無人敢於出來辯難,他因此不戰而勝,名聲鵲起,威震全天竺,被當時大乘行者譽為「大乘天」,被小乘教徒譽為「解脫天」。
滿載而歸
643年,玄奘載譽啓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受到唐太宗的熱情接待[2]。652年(永徽三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大雁塔成爲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建築紀念物。
功勛卓著
在唐太宗大力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花了十幾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裏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部分。這些佛經後來從中國傳往朝鮮半島和日本。
開創宗派
玄奘依翻譯佛典與對經文的闡釋而開創了中國法相唯識宗,雖然此宗持續時間並不很久,但它的許多學說卻深深地影響了其他諸多宗派。
彪炳青史
由玄奘大師口述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曆史上的經典遊記。由於印度曆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遊記成為印度曆史研究不可缺少的文獻。
鳳棲原野
玄奘于麟德元年二月五日(664年2月5日)辭世,最初葬于白鹿原雲經寺;669年,改葬于少陵原(又稱鳳棲原),建有舍利塔,並在此興建興教寺。
文學形像
著名小說《西遊記》把唐僧(唐三藏)說成是金蟬子轉世,雖然作者取材於玄奘大師西行求法的故事,但基本上仍屬於作者構想、創造的人物和故事,不應將之誤解為史實或歸類為歷史小說。其中著名的孫悟空、豬八戒(悟能)和沙和尚,以及西遊除魔降妖生動活潑的豐富情節,顯然並非記述玄奘西遊天竺的故事,而是另有其獨特而廣泛的哲學、人文意義和社會、藝術價值。
佛教界對《西遊記》這部書,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看法,近代禪宗高僧虛雲大師,指斥《西遊記》是道教徒寫來詆毀佛教的作品;而也有人認為,《西遊記》其實隱諱地記錄了修行的艱難歷程,若不了解佛教文化,則寫不出這部書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E%84%E5%A5%98

唐玄奘

生平簡介
玄奘(602~664),名陳煒,世稱三藏法師,俗稱唐僧,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緱氏鎮)人。玄奘在中國佛教史上是個有多重貢獻的高僧,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玄奘圓寂于長安玉華寺,葬于白鹿原。
著述及貢獻
他遍學了傳入中國的各家經論,但也看到其間所隱含的相異之處,特別是在同一個瑜伽行派的體系裏,在中國佛教中又形成攝論學派和地論學派的重大差別,而在地論學派裏,又分化出南北二道。隋唐諸宗,立宗的趨勢是側重一點而融合各家,玄奘也想解決這些分歧,他選擇的也是西行求法的道路,希望在印度能找到統一國內諸家異說的經典。玄奘帶回並譯出大量經典。組織法相唯識理論,而有法相宗的創立。
玄奘13歲出家。貞觀三年(629),從長安(今西安)出發,曆經4年至印度那爛陀寺,拜名僧戒賢爲師,研習《瑜伽師地論》等佛經。十九年攜大、小乘佛教經典回到長安。後在太宗、高宗的支持下,召集各大寺高僧組成譯經場,譯出經、論七十五部、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多用直譯,世稱“新譯”。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爲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和弟子窺基等人創立唯識宗。把《老子》和《大乘起信論》等譯成梵文傳入印度,另譯有《大般若經》。著有《會宗論》、《破惡見論》,和由他口述、門徒辯機記錄的長達12卷的遊記《大唐西域記》。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小說《西遊記》都源自他的故事。
玄奘歸國後,將沿途各國的風土習俗以及~政治、曆史、宗教上的遺迹軼聞,寫成《大唐西域記》十二卷,所記印度情形,在各種印度遊記的著作中,最爲詳細,堪稱是中國第一個印度通。同時,他把"天竺"的名稱改譯爲"印度"。書中所記印度地理的概要,極爲精到,很能描繪出印度真實的輪廓。可以說,印度佛教不但影響世界各國的思想,對中國文學的影響也很大。其他如繪佛畫、塑佛像、建寺塔、做道場、放焰口等,也同樣使中國的繪畫、雕刻、建築、音樂等藝術有著創新的發展。總之,這部被譯成多種文字而聞名中外的世界名著《大唐西域記》,爲研究中亞、南亞史地和社會風俗以及中西交通史、文化關系史等,提供了極寶貴的資料,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玄奘是中國佛教史上偉大的譯經家,開辟中國譯經史的新紀元,同時他還積極講經弘法,熱心佛教教育,門下人才輩出。玄奘的譯經傳教,使長安成爲當時世界佛教的中心,日本和韓國的僧侶也紛紛投到玄奘門下,再把中國佛教傳到各國。玄奘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代偉人,他被稱爲"中國佛學界第一人",實在當之無愧!玄奘不僅是溝通中印文化的導師,更使千余年來東亞各國浸潤在中印兩大文化之中。
唐太宗貞觀三年(629),自長安出發去印度取經,時年玄奘二十八歲。當時的政府明令不許百姓私自出國,各主要道路關隘的稽查很嚴,然而玄奘意志堅決,終得偷出國門。經過哈密、高昌、龜茲,越天山,至素葉城,出鐵門,渡縛芻河,越大雪山,進入北印度。當他渡過八百裏沙漠時,曾有四日四夜無一滴水入口,然玄奘決心已定,發誓:"寧可向西走一步就死去,也決不向東一步以求生",終于冒險西行數萬裏到達印度。玄奘在印度受到各國的歡迎和禮遇。當時印度東北的摩竭陀國、西南的摩臘婆國兩國最重學術,而以摩竭陀國的那爛陀寺爲當時最大的佛教大學,約兩萬多人,大師薈萃,玄奘在此居住五年,跟從戒賢法師受學,屢次參加宗教辯論大會,與婆羅門教等論師辯論獲勝,聲譽日隆,升任那爛陀寺副主講。
西行求法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0歲隨哥哥進入佛門,13歲剃度出家,21歲受具足戒。前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嶽、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于王舍新城,長途跋涉十余萬裏。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並結爲兄弟。後經龜茲(今新疆庫車)、淩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塔什幹)、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淨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衆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于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曆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爲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經書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曆遊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裏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爲那爛陀寺僧衆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裏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于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爲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爲“大乘天”,被小乘尊爲“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曆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玄奘回國譯經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于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爲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寺,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爲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于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爲新譯。
玄奘主要貢獻創立學說
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衆生劃分爲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爲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
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識論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翻譯佛經,傳播學說
另外,從玄奘由翻譯而傳播的學說看來,綱舉目張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紀以後印度佛學的全貌。當時印度那爛陀寺等處的佛學,已顯然分爲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等五科。他于明科譯出《理門》和《入正理論》,樹立了在論議基礎上的佛家邏輯軌範。于對法科,聲聞乘方面以《俱舍》爲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論,以及其後發展的《順正理》、《顯宗》等論,他都原原本本地傳譯了出來;大乘對法譯出了《集論》和他的注書《雜集論》,顯示對法經不同于瑜伽論的特點,並指示大小對法相通的途徑。于戒律科,譯傳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薩戒》,並輯出《受戒羯磨》以爲實行的規範。于中觀科,特別譯出護法的《廣百論釋》,以見瑜伽系貫通中觀的成就。于瑜伽科,則“一本(《瑜伽》)十支(《顯揚》、《莊嚴》等)”,差不多全部譯出,如上所舉,可以說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譯傳于中土了。
大唐西域記
玄奘口述,辯機記錄的遊記《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曆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玄奘門徒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爲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爲因明巨匠。
窺基俗姓尉遲,十七歲得玄奘指導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歲參加譯場,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稱。他對玄奘所傳的唯識學說尤有領會,糅印度解釋唯識十家之說而輯譯爲《成唯識》一論,即是出于他的建議,他所撰《成唯識論述記》,爲後世治此學者所奉的圭臬。他釋《瑜伽》有《略纂》,解《雜集》有《述記》,弘五姓說有《法華玄贊》,詳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經論都有《疏》、《記》,發揚師說,建立了“慈恩”一宗。
普光,于《俱舍》造詣最深,撰《俱舍論記》三十卷,爲學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事迹不詳。神昉撰有《十論經抄》三卷,《成唯識論文義記》十卷,《種姓差別集》三卷等。嘉尚參加譯事,玄奘臨寂之前,特命他具錄譯經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歿後,曾撰《雜集論疏》。
圓測  系新羅人,爲奘門新羅學人的領袖。他曾在譯場充證義,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識》等《疏》,多用真諦等所傳的舊說。
法寶撰《俱舍論疏》十五卷,與普光《記》並稱,見解時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論》,不同意五姓各別之說。故在奘師門下,被視爲別系。
此外還有:新羅元曉,爲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爲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爲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爲新疏之主。
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舊唐書》本傳作顯慶六年,661),圓寂于長安玉華寺,葬于白鹿原。後遷至樊川。墓地毀于黃巢起義,頂骨遷至終南山紫閣寺,公元988年被僧人可政帶回南京天禧寺供奉。1942年11月被發現,後被南京玄奘寺、靈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臺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寺、日本琦玉縣慈恩寺、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爛陀寺等9處寺院分藏供奉。生平事迹見慧立、彥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及《續高僧傳?玄奘傳》。由于他的取經活動受人欽佩,使他後來逐漸變爲神話中的人物。唐中葉就有關于他的傳說,宋代出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明代吳承恩又有《西遊記》,使唐僧在中國成爲家喻戶曉的人物。
一提起玄奘法師,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遊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塗和尚。其實這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就曆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于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法師,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後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後,去一座廟裏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爲他受戒,讓他成爲居士,于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産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于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于還刀入鞘。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于承認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二、 大度義服外道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爲“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順世外道自以爲學問高深,無人可及,于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衆僧閉門不出,任憑他大叫大罵。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門前,扯下經義,不屑一看,遂講解經義。外道面如死灰,爲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准備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讓他做自己的仆人。不久,玄奘由于要准備與小乘宗師般若鞠多的辯論,研究小城經典,百思不得其解,聽說那外道會講解,于是便請他爲自己講解。外道驚異地說:“我是仆人,怎敢給主任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講解完畢後,玄奘感激他,將他放走。經此一事,全寺衆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三,龜茲辨經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過龜茲,被當地盛情招待,事後玄奘去拜見當地地位最高的法師--木叉麴多。由于木叉麴多有點看不起玄奘,所以處處輕蔑,還說玄奘的西行取經是多此一舉,于是在木叉麴多的廟裏--神奇廟(當地語言的漢語意思)舉行了一次辨經,由于木叉麴多處處狂妄自大,最後慘敗給玄奘。經過這件事後,木叉麴多再見到玄奘不敢在坐著,都是站著和玄奘說話,已表示尊重。
玄奘取經是曆史上的一個壯舉,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偉大事情。爲什麽會發生取經的事情呢?玄奘取經的目的是什麽?最後的結果、貢獻又是什麽?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麽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麽樣的。
于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爲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經》不過260多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曆史。因爲不懂,就産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産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産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裏産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爲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展起來的。歧義這麽多,怎麽辦?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産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麽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麽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爲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裏的本原的情況。取經的原因就是爲了把佛經裏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剛才說了,去西天求法的人從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國時代的一位高僧。三國以後,兩晉南北朝,也就是從3世紀到8 世紀這段時間裏,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經。這裏邊最著名的是東晉中葉的一個僧人叫法顯,他的佛學修養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礎也很好。法顯西行求法,經過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後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法顯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經書,之後帶了很多經書回國。去的時候走的陸路,回國走的是水路。從印度到了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裏蘭卡,然後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經過輾轉漂流,到了蘇門答臘,再坐船漂到了現在的中國廣州,之後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經到了現在的山東青島了。他一算時間,從斯裏蘭卡開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帶回來的東西多少,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從此,到西天取經成爲了對佛教無限忠誠的一個具有象征性的行爲。
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一共有7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到了5世紀,有61個人到西天取經,6世紀有14個人,7世紀有56個人,8世紀有31個人。從3世紀到8世紀不斷的有高僧離開中土,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經。史書上記載的這169個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2人,大多數人都犧牲了。佛教徒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堅定的,顯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侶的追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現了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並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爲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經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經文。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他決定去西天取經,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稱得上真理,但是對于教徒信徒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真理。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唐代時佛經更加難讀,玄奘的一個徒弟慧立在一本書裏說,衆人對于佛經是“先賢之所不覺,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先賢沒有解決的問題,到現在更成了今天學者共有的廣泛的疑難,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玄奘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曆程,所以意義非常重大。
他深入學習各宗的經論,學得越深,了解越廣,懷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長安後,他就決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時長安有個從天竺來的僧人,向他介紹了印度佛教的情況,特別提到了那爛陀寺,這是個了不起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是個寺廟,但實際上是佛學最高學府。經過這個印度僧侶的介紹,玄奘更下定決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爛陀寺。玄奘求經顯示了他的意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
http://www.hudong.com/wiki/%E5%94%90%E7%8E%84%E5%A5%98

玄奘

  玄奘(600~664),名陳褘,洛州 緱氏(今河南偃師 滑國故城)人。梵文名:摩訶耶那提婆Mahāyānadeva,唐言:大乘天,Mahā摩訶(意思爲大)yāna耶那(乘)deva提婆(天)根據佛學詞典及史料很清楚應該是摩訶耶那提婆,沒有奴字,百家講壇的錢文忠教授看錯了慈恩傳裏的記載,做出了錯誤的解讀,在此必須說明,摩訶耶那提婆奴是玄奘法師的侍從。  
  不要過于相信權威,權威也會犯錯。摩訶耶那提婆才是正確的世稱三藏法師。有名的翻譯家,旅行家等所謂“三藏法師”者,即通達三藏之法師也,三藏者,經藏,律藏,論藏。經、律二藏是佛說,論藏是曆代弘法之善知識依據經藏、律藏,將佛之教法發揮,使其契合不同朝代,不同根機,不同種族,不同文化背景之人群。所以同一部經因時代、根機、種族、人文文化、社會科學等諸多外因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闡釋與解讀。所以經雖是一,注家各異。但讀來絕無治絲益棼之感,以其疏經注論之根本原則永不曾變故。其原則爲:上契諸佛之理,下契衆生根機而論釋。故曰“論藏”也。
  若將三藏配三學,則經藏是定學。律藏是戒學。論藏是慧學。三學以戒爲基石,攝心爲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爲三無漏學。故佛教是以三無漏學接引衆生,而不是以神通吸引衆生。此點學者應知。
  因戒生定者,意謂:因持戒而生之定謂之正定。反之,不持戒而生之定謂之邪定(邪魔外道之定也)。因定發慧者,由正定中生出之慧謂之般若。由邪定中産生之慧是爲狂慧(邪知邪見)。所以佛教與魔、外之分野。其根本處在于律藏。古德雲:“離戒修定慧,是名魔外因,離定慧修戒,是名人天因,三學具備,是成佛因”。是故欲修成佛因,則戒定慧三學缺一不可。其中戒律尤爲重要。《佛遺教經》中佛遺咐弟子曰:“于我滅後,當尊zun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暗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所以,佛在世時,以佛爲師。佛入滅後,當以戒爲師。故佛教之戒律。無論緇素,皆應尊重珍敬。
  佛制,出家者,五夏以前專精戒律。五夏以後方乃學經、研教。若戒律未曾專攻精研,即學經研教,則如樹之無根,屋之無基。猶如空中閣樓,禁不住邪魔外道之誘擾,以及世間紅塵之滾滾迷惑。因戒力不堅故,終不成法器(法門之棟梁)。所以,五夏專學戒律,是依教奉行之如來弟子。倘其人智慧過人,利根上器,于一、二、三、四夏已然能夠明達三藏。通達戒律。甚至證得三明六通,但仍須老老實實專學戒律,何以故?佛制五夏未滿故。若其人根機愚魯,雖學滿五夏,但于戒律之開遮持犯不慎明達。則應繼續學戒。直至律藏通達。方堪研修經藏、論藏。故大律雲:“縱得三明六通,五夏未滿。尤須依止師住,五夏雖滿,不知開遮性制之禁,還須盡壽依他。”古來大德,如唐朝之道宣律祖,十席專聽毗尼;慧休法師。一生隨衆聞律,此皆依佛制而修學律藏之典範。吾輩應當學。
  戒定慧三學,即律、經、論三藏。若唯精通三藏中之一藏,如精通律藏者,可以稱爲律師。精通經藏者,可以稱爲法師或經師。精通論藏者,可以稱爲論師。若經、律、論三藏皆精通無礙。自利利他,師表人天者,堪稱“三藏法師”。如鳩摩羅什大師,玄奘等等,即是三藏法師也。
  唐代高僧。洛州緱氏縣(河南偃師)人,俗姓陳,名褘。世稱唐三藏,意謂其精于經、律、論三藏,熟知所有佛教聖典。爲我國傑出之譯經家,法相宗之創始人。師之生年,一說爲隋代開皇二十年(600)。其兄先出家於洛陽淨土寺,法號長捷。師自幼從兄誦習經典,亦嫻儒道百家典籍。大業八年(612),洛陽度僧時,大卿理鄭善果,見師年紀雖小,然對答出衆,賢其器宇,破格以沙彌身分錄入僧籍。師乃與兄共居淨土寺,就慧景聽涅盤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至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偕兄遍曆隴、蜀、荊、趙諸地,參謁宿老,足迹及於半個中國。嘗就道基、寶遷二師學攝論、毘曇,從震法師聽發智論。於唐武德五年(622)受具足戒,又學律部。後複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嶽學俱舍論,聽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因慨歎衆師所論不一,驗之聖典亦隱顯有異,莫可適從,乃誓遊天竺,以問惑辨疑。
  於貞觀三年(629,一作貞觀元年)西行,孤身涉險,曆盡艱難,經秦涼高昌等地,抵天竺北境,即越過今之新疆省北路,經西土耳其斯坦、阿富汗而進入印度境內,沿途瞻禮聖迹,迤邐南行,至摩揭陀國。時爲貞觀五年,師三十歲,遂留學那爛陀寺,入戒賢論師門下,習瑜伽師地論等,又學顯揚、婆沙、俱舍、順正理、對法、因明、聲明、集量、中、百等論,鑽研諸部,凡經五年。其後,徧遊五天竺,曆謁名賢,叩詢請益,尋求梵本。遊學十二年,還那爛陀寺,依戒賢之命講「攝大乘論」、「唯識抉擇論」。時有師子光講中、百二論,駁師之說,師乃會和中觀、瑜伽二宗作「會宗論」三千頌破斥之;後又制「破惡見論」一千六百頌破斥烏荼國小乘論師之「破大乘論」,因而名震五天竺。戒日王等聞名,競相禮謁。
  時,師四十一歲,意欲東返。戒日王於曲女城爲師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亦到,此即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辯論大會。師受請爲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於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論難之。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並於會後歸依爲弟子。會畢,師決意辭歸,戒日王堅留不成,遂再邀集十八國王於首都羅那迦城,開七十五日之無遮(布施)大會,爲師隆重餞行。貞觀十七年,師正式辭王東歸。經由今之新疆省南路、于闐、樓蘭而回國,往返共曆十七年,行程五萬裏。於貞觀十九年正月還抵長安,帝敕命梁國公房玄齡等文武百官盛大歡迎。
  玄奘大師所帶回的經像舍利等,凡數百件,其中除佛像及佛舍利150粒之外,共請回佛經梵文原典520夾657部
  師歸後,爲太宗、高宗所欽重,供養於大內,賜號「三藏法師」。太宗且曾兩度勸其棄道輔政,師均以「願守戒緇門,闡揚遺法」而固辭之。帝唯從其志,助其譯經工作,建長安譯經院,詔譯新經;師先後於弘福寺、大慈恩寺、玉華宮譯經,凡十九年,共出經論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譯出之主要經典有:大般若經六百卷、瑜伽師地論一百卷、大毘婆沙論二百卷、俱舍論、成唯識論、攝大乘論等。師於印度所學遂盡傳至中國。
  師提倡忠於原典、逐字翻譯之譯經新規則。後代譯經家每以玄奘所立之定則爲法式,而稱玄奘以前所譯之經爲舊譯,稱玄奘以後所譯之經爲新譯。師著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內載西域、印度、錫蘭等一三八國之曆史、地理、宗教、神話傳說、風土人情等,親踐者一一○國,傳聞者二十八國。該書在佛教史學及古代西域、印度、中亞、南亞之史地、文化上,乃至於中西交通史料上,均富有極高之價值,至堪珍視,故亦甚爲歐美日本學者重視。
  玄奘大師頂骨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示寂,世壽六十三(一作六十五、六十九)。師示寂後,高宗哀慟逾恒,爲之罷朝三日。追諡「大遍覺」之號。敕建塔於樊川北原。其後,黃巢亂起,或奉其靈骨至南京立塔。太平天國時,塔圯;迨至亂平,堙沒無人能識。近30多年來玄奘大師真身頂骨(一部份)一直珍藏于南京靈谷寺。南京靈谷寺的淨然法師說從保護文物的角度出發,真正的玄奘法師頂骨是不能輕易示人的,一般秘藏于密室裏,除非有重大佛教活動和重要佛教友人來訪,才會請出真正的玄奘法師頂骨,而一直在寺裏的玄奘法師紀念堂展出的乃是等同于真頂骨的影骨。另外對日抗戰(1937~1945)時,日本人入南京,修路掘地得到大師部份頂骨,移奉日本。後一部分頂骨歸還臺灣,現奉安於臺灣省南投縣日月潭玄奘寺。〔參考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慧立)、大唐三藏聖教序、大唐西域記序、玄奘三藏師資傳叢書、大唐內典錄卷五、大唐故三藏玄奘法師行狀、續高僧傳卷四、佛祖統紀卷三十九、開元釋教錄卷八、法苑珠林卷二十九、古今譯經圖紀卷四〕另外,他的故事【生命的林子】以課文出現在小學第11冊的教材上。
西行求法
  幼年出家玄奘家貧,父母早喪。10歲隨哥哥進入佛門,13歲剃度出家,21歲受具足戒。前後遍訪佛教名師,先後從慧休、道深、道嶽、法常、僧辯、玄會等學《攝大乘論》、《雜阿毗曇心論》、《成實論》、《俱舍論》以及《大般涅盤經》等經論,造詣日深。因感各派學說紛歧,難得定論,便決心至天竺學習佛教。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始自長安神邑,終于王舍新城,長途跋涉十余萬裏。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並結爲兄弟。後經龜茲(今新疆庫車)、淩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塔什幹)、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淨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以後,到磔迦國(今巴基斯坦旁遮普)從一老婆羅門學《經百論》、《廣百論》;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北部之菲羅茲布爾地方)從毗膩多缽臘婆(調伏光)學《對法論》、《顯宗論》;到闍爛達羅國(今印度北部賈朗達爾)從旃達羅伐摩(月胄)受《衆事分毗婆沙》;到窣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北)從闍那多學《經部毗婆沙》;到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門達沃爾)從蜜多犀納受《辯真論》、《隨發智論》;到曲女城(今印度恒河西岸之勒克)從累縭耶犀納學《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于戒賢。
  玄奘在那爛陀寺曆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爲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即精通五十部經書的十名高僧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曆遊五印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裏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盤、十二因緣、莊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爲那爛陀寺僧衆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裏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于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接著與戒日王會晤,並得到優渥禮遇。戒日王決定以玄奘爲論主,在曲女城召開佛學辯論大會,在五印18個國王、3000個大小乘佛教學者和外道2000人參加。當時玄奘講論,任人問難,但無一人能予詰難。一時名震五印,並被大乘尊爲“大乘天”,被小乘尊爲“解脫天”。戒日王又堅請玄奘參加5年一度、曆時75天的無遮大會。會後歸國。
回國譯經
  貞觀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長安。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不久,唐太宗接見並勸其還俗出仕,玄奘婉言辭謝。爾後留長安弘福寺譯經,由朝廷供給所需,並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譯,分任證義、綴文、正字、證梵等職,組成了完備的譯場。同年五月創譯《大菩薩藏經》20卷,九月完成。
  貞觀二十年正月,玄奘譯出無著《顯揚聖教論》20卷;並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同年尚譯出《解深密經》、《因明入正理論》,推進了因明在中國的發展,嗣又奉敕將《老子》、《大乘起信論》譯作梵文,傳于印度。二十二年五月譯出《瑜伽師地論》100卷,並請太宗作經序。十月,譯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不久,大慈恩寺落成,玄奘遂奉敕入住任上座,並悉心從事翻譯佛經。永徽三年(652),奏請建塔以安置經像,經高示敕許,乃于大慈恩寺西院營建雁塔。玄奘“親負簣畚,擔運磚石,首尾二周(年),功業始畢”。
  顯慶三年(658)移居西明寺,因常爲瑣事所擾,遂遷居玉華宮(現在陝西銅川焦坪煤礦),致力譯經。顯慶五年,始譯《大般若經》。此經梵本計二十萬頌,卷帙浩繁,門徒每請刪節,玄奘頗爲謹嚴,不刪一字。至龍朔三年(663)終于譯完這部多達600卷的巨著。此後,玄奘深感身心日衰,及至麟德元年(664),譯出《咒五首》1卷後,遂成絕筆。同年二月逝世。據載,玄奘前後共譯經論75部,總計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爲新譯。
卓越貢獻
  創立學說
  ①五種姓說。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衆生劃分爲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爲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
  ②唯識論。玄奘及其學派主張,世界上的一切(包括人類的自我)皆非獨立存在的,而是由人們的意識變現出來的,即所胃“唯識所變”。最根本的意識稱作“阿賴耶識”,是世界各種事物、現象的一切“種子”,是宇宙的本源。研究唯識論的重要著作,除《成唯識論》外,有“唯識三大部”,即窺基的《成唯識論述記》、慧沼《成唯識論了義燈》、智周《成唯識論演秘》。
  ③因明。因明在印度瑜伽學系中就十分發達。世親之後,經過陳那和護法的發展,因明和唯識學說就緊密地結合。玄奘在此基礎上又有新的發展。他在印度提出了“真唯識量”。回國以後,除翻譯了因明的主要著作外,並對因明辯論、論證的性質作了精細的發揮,深化了因明立量的方法,又地立破的理論進行了精細的分析。
  翻譯佛經,傳播學說
  另外,從玄奘由翻譯而傳播的學說看來,綱舉目張充分反映了公元五世紀以後印度佛學的全貌。當時印度那爛陀寺等處的佛學,已顯然分爲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等五科。他于明科譯出《理門》和《入正理論》,樹立了在論議基礎上的佛家邏輯軌範。于對法科,聲聞乘方面以《俱舍》爲中心,在它以前有根本的“一身六足”和《婆沙》等論,以及其後發展的《順正理》、《顯宗》等論,他都原原本本地傳譯了出來;大乘對法譯出了《集論》和他的注書《雜集論》,顯示對法經不同于瑜伽論的特點,並指示大小對法相通的途徑。于戒律科,譯傳大乘唯一的《瑜伽菩薩戒》,並輯出《受戒羯磨》以爲實行的規範。于中觀科,特別譯出護法的《廣百論釋》,以見瑜伽系貫通中觀的成就。于瑜伽科,則“一本(《瑜伽》)十支(《顯揚》、《莊嚴》等)”,差不多全部譯出,如上所舉,可以說那爛陀寺最盛時期所傳承的佛學精華,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譯傳于中土了。
  大唐西域記
  玄奘口述,辯機記錄的遊記《大唐西域記》,是研究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以及中亞等地古代曆史地理之重要資料。
  玄奘門徒
  玄奘之學,博大精深。一時碩彥,俱集門下。神昉、嘉尚、普光、窺基,號稱奘門四哲,皆爲法相之大家;普光、法寶、神泰,則稱俱舍三大家;窺基、神泰、順憬又爲因明巨匠。
  窺基俗姓尉遲,十七歲得玄奘指導出家,常侍左右,二十五歲參加譯場,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稱。他對玄奘所傳的唯識學說尤有領會,糅印度解釋唯識十家之說而輯譯爲《成唯識》一論,即是出于他的建議,他所撰《成唯識論述記》,爲後世治此學者所奉的圭臬。他釋《瑜伽》有《略纂》,解《雜集》有《述記》,弘五姓說有《法華玄贊》,詳三支立破有《因明大疏》,其他重要經論都有《疏》、《記》,發揚師說,建立了“慈恩”一宗。
  普光,于《俱舍》造詣最深,撰《俱舍論記》三十卷,爲學者所宗。  
  神昉和嘉尚,事迹不詳。神昉撰有《十論經抄》三卷,《成唯識論文義記》十卷,《種姓差別集》三卷等。嘉尚參加譯事,玄奘臨寂之前,特命他具錄譯經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歿後,曾撰《雜集論疏》。  
  圓測 系新羅人,爲奘門新羅學人的領袖。他曾在譯場充證義,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識》等《疏》,多用真諦等所傳的舊說。  
  法寶撰《俱舍論疏》十五卷,與普光《記》並稱,見解時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論》,不同意五姓各別之說。故在奘師門下,被視爲別系。
  此外還有:新羅元曉,爲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爲護法名僧;南山道宣,爲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後爲新疏之主。
身後之事
  玄奘死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舊唐書》本傳作顯慶六年,661),圓寂于長安玉華宮,葬于白鹿原。後遷至樊川。墓地毀于黃巢起義,頂骨遷至終南山紫閣寺,公元988年被僧人可政帶回南京天禧寺供奉。1942年11月被發現,後被南京玄奘寺、靈谷寺,成都文殊院,西安大慈恩寺,臺北玄奘寺、新竹玄奘寺、日本琦玉縣慈恩寺、奈良三藏院,印度那爛陀寺等9處寺院分藏供奉。
  生平事迹見慧立、彥悰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及《續高僧傳?玄奘傳》。由于他的取經活動受人欽佩,使他後來逐漸變爲神話中的人物。唐中葉就有關于他的傳說,宋代出現《大唐三藏取經詩話》,明代吳承恩又有《西遊記》,使唐僧在中國成爲家喻戶曉的人物。
玄奘故事
  一提起玄奘法師,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遊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塗和尚。其實這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就曆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于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法師,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後因李昌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後,去一座廟裏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爲他受戒,讓他成爲居士,于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在當時協助偷渡過境是死罪),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産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于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于還刀入鞘。 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于承認了。于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二、 大度義服外道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爲“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順世外道自以爲學問高深,無人可及,于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衆僧閉門不出,任憑他大叫大罵。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門前, 扯下經義,不屑一看,遂講解經義。外道面如死灰,爲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准備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讓他做自己的仆人。不久,玄奘由于要准備與小乘宗師般若鞠多的辯論,研究小城經典,百思不得其解,聽說那外道會講解,于是便請他爲自己講解。外道驚異地說:“我是仆人,怎敢給主人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 待到那外道講解完畢後,玄奘感激他,將他放走。經此一事,全寺衆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三,龜茲辨經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過龜茲,被當地盛情招待,事後玄奘去拜見當地地位最高的法師--木叉麴多。由于木叉麴多有點看不起玄奘,所以處處輕蔑,還說玄奘的西行取經是多此一舉,于是在木叉麴多的廟裏--神奇廟(當地語言的漢語意思)舉行了一次辨經,由于木叉麴多處處狂妄自大,最後慘敗給玄奘。經過這件事後,木叉麴多再見到玄奘不敢在坐著,都是站著和玄奘說話,以表示尊重。
取經背景
  玄奘取經是曆史上的一個壯舉,是很了不起的一件偉大事情。爲什麽會發生取經的事情呢?玄奘取經的目的是什麽?最後的結果、貢獻又是什麽?
  佛教在南北朝時期就興盛起來。興盛的一個表現是翻譯佛經。南北朝時人們在佛經的翻譯中就已經遇到了很大的困難,只能根據當時對梵文的理解,運用梵文的知識來翻譯經典,而梵文本身是雅語,所以翻譯的難度很大。因此有人就想到印度去看看,到底佛教是怎麽回事,真正的佛典是怎麽樣的。
  于是南北朝就已經有人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行動。因爲語言的變化,魏晉南北朝時期所翻譯的佛經到隋唐時期就難以閱讀了,更別說梵文的佛經了。這就使隋唐時期一些從事佛經翻譯的人很困惑。其實這個問題到現在也還是如此,一部《金剛經》不過260多個字,但是大家能講得很清楚嗎?都講不太清楚。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史,也就是中國對佛經的翻譯、理解的曆史。因爲不懂,就産生了歧義,有了歧義,就産生了爭論,有了爭論就産生了派別,所以到隋唐時期佛教裏産生了很多派別。
  宗教,宗是宗,教是教。佛教中有很多的宗,就是因爲對經典理解上的歧義而慢慢發展起來的。歧義這麽多,怎麽辦?一些有大志的僧侶就産生了一個很強烈的願望:去印度看看真正的佛教的情況,看看佛經還有多少,看看中土所沒有的經書又是怎麽講的。唐初的玄奘就是這麽一個人物,他要到印度去取經完全是因爲想探索佛教、佛教經典裏的本原的情況。取經的原因就是爲了把佛經裏講的問題搞清楚,看更多的經書。
  剛才說了,去西天求法的人從南北朝時就已經有了。根據史料記載,最早到西域求法的是三國時代的一位高僧。三國以後,兩晉南北朝,也就是從3世紀到8世紀這段時間裏,有很多人到西方去求經。這裏邊最著名的是東晉中葉的一個僧人叫法顯,他的佛學修養非常深,而且梵文的基礎也很好。法顯西行求法,經過大漠雪山,到了北天竺,然後到中天竺。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法顯在印度三年,看了很多的經書,之後帶了很多經書回國。去的時候走的陸路,回國走的是水路。從印度到了獅子國,就是現在的斯裏蘭卡,然後坐船,在海上遇到了風浪,經過輾轉漂流,到了蘇門答臘,再坐船漂到了現在的中國廣州,之後又在海上漂流了很久,才靠岸,上岸一看,已經到了現在的山東青島了。他一算時間,從斯裏蘭卡開始,在海上走了三年。不管他帶回來的東西多少,他的這種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而且,從此,到西天取經成爲了對佛教無限忠誠的一個具有象征性的行爲。
  據學者統計,從公元3世紀到4世紀,一共有7個和尚從陸路去取經,到了5世紀,有61個人到西天取經,6世紀有14個人,7世紀有56個人,8世紀有32個人。從3世紀到8世紀不斷的有高僧離開中土,不顧個人安危長途跋涉到西域去求經。史書上記載的這170個人,其中平安返回的只有43人,大多數人都犧牲了。佛教徒的這種精神是非常堅定的,顯示了佛教的感召力,僧侶的追求。
  在這樣的情況下,到了唐代初年,出現了玄奘西天取經的壯舉。玄奘取經是了不起的事情,雖然他並不是第一位去天竺取經的僧人,但他的成就特別大,影響特別大,具有的文化意義特別深遠。玄奘取經,一是爲了解決佛經中的疑惑,再一個是當時東土的經文太少,他要看更多的經文。所以,玄奘取經也是對公元3世紀以來不斷往西天求法這個傳統的繼承。他決定去西天取經,用我們通俗的話來說,這也是真理的追求。宗教不管是否能稱得上真理,但是對于教徒信徒來說,他們所追求的就是真理。這種追求真理的精神,從3世紀西天取經的事情中就能看出來,這是我們中華民族的一種美德。
  唐代時佛經更加難讀,玄奘的一個徒弟慧立在一本書裏說,衆人對于佛經是“先賢之所不覺,今者之所共疑”,也就是說,南北朝時的先賢沒有解決的問題,到現在更成了今天學者共有的廣泛的疑難,佛教的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刻。玄奘就是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曆程,所以意義非常重大。
  他深入學習各宗的經論,學得越深,了解越廣,懷疑和困惑就越多。到長安後,他就決心到天竺求法。恰好此時長安有個從天竺來的僧人,向他介紹了印度佛教的情況,特別提到了那爛陀寺,這是個了不起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是個寺廟,但實際上是佛學最高學府。經過這個印度僧侶的介紹,玄奘更下定決心要去印度,要去那爛陀寺。玄奘求經顯示了他的意志,他完全是有目的有追求的。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42.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3,407) | 回應(1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弘一大師》
此分類上一篇:《少林》

圖博館
文摘:玄奘法師為什麼要背個大登山包?2016-05-12 李天飛

  最近熱映的《大唐玄奘》,演玄奘法師的黃曉明,他的標誌造型,就是背著一個類似今天登山包的東東,高過頭頂,一副驢友的樣子,上面插一把傘,前面掛一盞燈。還真佩服黃教主的敬業精神,這大包他從離開長安就背在身上,休息的時候就戳在地上,在印度遊學的時候就橫在大像上,回到長安仍然帶著。
  這個東西,雖然長得像登山包,其實它的真正名字叫“經篋”或“經笈”。然而現在第一個問題來了:歷史上的玄奘法師真的窮得連匹腳力都沒有,必須背​​著這個大傢伙徒步嗎?
  玄奘法師是取經去的,又不是傳經送寶去的,俗話說遠路無輕擔,幾萬里路,就算空的也不輕啊。據黃曉明說,這玩意有四五十斤重!拍電影的時候,顧問星海法師嘗試要背這個“背簍”,一個不當心就被墜得後仰在地。再說,回來的時候,已經有車馬隊伍了啊,他取回的經,一共657部,一個人怎麼可能背得了!
  其實,我們都小看了歷史上的玄奘法師了,第一,他路上艱險是艱險,但肯定不會自己折磨自己。第二,他實際上很有錢。《大唐玄奘》電影裡,演的是他一直沒有馬,直到瓜州,一位美女才送了他一匹馬。其實玄奘法師沒那麼苦兮兮的,他一路上一直是有馬騎的!
  玄奘剛出長安時怎麼樣,史書上沒說。但他走到涼州時,這邊涼州總督李大亮不許他走,那邊玄奘還在舉辦大法會。這法會是賺了不少錢的,根據玄奘弟子彥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這是第一手史料,以下簡稱《法師傳》):“散會之日珍施豐厚”,金銀無數。玄奘法師拿了一半用來“燃燈”,剩下一半,施給涼州的寺院了。“燃燈”,其實就相當於今天的“香火錢”。這筆錢,成了玄奘法師的重要路費,既然“金銀無數”,起碼一匹馬總是買得起的!我們大可放心:我們的玄奘法師聰明得很!絕對不會缺錢花的。沒這兩把刷子,敢上西天取經?
  根據《法師傳》,到了瓜州,他“所乘之馬又死”,正說明他此前是騎馬的。這馬死了後,他又連著買了兩匹馬,一匹自己騎,一匹給收的那個徒弟石盤陀騎,連整套行李都買了,出手闊綽得很!
2016-05-26 08:48:54
圖博館
所以,黃教主在電影裡這麼一身打扮,當然不能說錯,但實際上更是一種電影藝術的需要,看上去很有視覺效果。那麼,第二個問題又來了:這個大登山包樣子的“經篋”或者“背簍”,是根據什麼設計出來的呢?
  這個問題好回答:背一個大經篋去取經的形象,正是我們大多數人熟悉的玄奘形象。因為很多玄奘像,就是這樣畫的。下面這幅圖,是我們從小學就能見到的。它被畫在建國以來的各種教科書裡,以及和玄奘有關的書籍封面上。這些書無一例外告訴我們,他就是玄奘法師,玄奘法師就是得備這麼一身行頭的。
  然而剛才我們分析過,玄奘法師去的時候是一直騎馬的,回來的時候又是有運經隊伍的。那麼第三個問題又來了:誰告訴我們,這幅圖畫的這位和尚,就一定是玄奘呢?
  有人說:所有的教材、書本都這麼寫的啊,這還能有問題麼?
問題大得很!因為上面這幅圖,來自陝西興教寺的一方石刻,旁邊的標題確實是《玄奘法師像》,看樣子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石刻旁邊的小字暴露了問題,“民國二十二年冬月長安李枝生摹繪郭希安刻”,也就是說,這幅圖是從別的地方摹過來的!並不是一幅原創的畫。
  那麼,這幅圖的底本又在哪裡呢?
這幅圖的底本在日本!它的原圖,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這幅圖很著名,還到中國來展覽過,構圖和興教寺的這幅一模一樣!只是上面的雨傘不知為何被石刻搞沒了。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僧人像
這幅絹本設色的僧人像,是日本鎌倉(1185-1333)後期繪製的,當然比興教寺的早七八百年。但它也是有底本的,是從中國傳過去的。只是它的底本今天已經找不到了。起初很多人(包括筆者)也以為,這幅畫畫的是玄奘,但後來經過一些學者辨析才發現:這幅畫只是畫了一位僧人而已,他的穿戴、打扮,其實是日本式的,無論是圖上還是別的文獻,都沒有任何證據說明這位僧人的身份。說他是玄奘,是我們後人腦補出來的!(基本上可以確定是日本人腦補的。日本這樣同樣的畫不止一張,有的題為《玄奘負笈圖》的,是比較晚出的)
  其實想一想就知道,這麼一身行頭,任何人都可以背。比如《倩女幽魂》裡張國榮演的寧采臣,一出場還背這麼一個盛賬本的竹簍呢。這又不是玄奘法師專用的。
2016-05-26 08:50:56
圖博館
日本鎌倉時期,相當於中國的宋代到元代。假如它有中國傳過去的底本的話,肯定要更早。於是我們繼續追踪,就又會發現,在敦煌繪畫中(約相當於唐代),還可以找到這類背這麼一身行頭的僧人,比如下面這位,他又是誰?
  這是大英博物館藏的一幅敦煌的行腳胡僧像。除了畫工和日本那幅不一樣外,也是背著包,戴著斗笠,拿著拂塵。只是長了一副中亞人的面孔而已。
  甚至在西藏的繪畫中,我們都發現了這樣背“登山包”、戴個斗笠或雨傘的和尚。比如下面這位:
  15世紀西藏行腳僧像
這是15世紀西藏的一幅行腳僧像。也是背著高過頭的登山包,戴著斗笠,是一副西藏人的模樣。莫非他也是玄奘不成?
  有朋友說也有可能啊,玄奘大師這麼有名,這麼受愛戴,當然各族人民都會畫他的像;不同民族的畫家,當然會把他畫成本族人的樣子。但是下邊這幅,是我們漢族人畫的,難道也是玄奘麼?
  看箭頭,貧僧在這裡
這是宋代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放大了看得更清楚:
  這幅圖的出處十分明確,是宋代《清明上河圖》裡的一個人物(頭上類似小燈的東西,零零碎碎掛了不止一盞),他難道是玄奘?想想也能明白:《清明上河圖》是宋代張擇端按照汴京城的實景繪製的。唐代的玄奘法師怎麼可能穿越到宋代來呢?他只是一位普通的行腳僧(也有人說他是賣貨的),絕不可能是玄奘。
  甚至宋代的雕塑也來湊熱鬧:
這是國家博物館藏北宋的一塊塔磚。同樣是一個和尚,背著“登山包”,戴著雨傘。
  到這裡估計很多朋友就明白了:這恐怕就是一種繪畫題材,畫(雕像)裡的和尚,都背著這麼一身行頭。不是說這個造型的就一定是玄奘!
  而且還有個問題,這樣的僧人,身邊一般都有一隻老虎。例如下圖,是西藏山南桑耶寺二樓壁畫,這位背“登山包”的僧人,身份很明確,是十八羅漢之一,達摩多羅尊者。這位尊者一般的畫法,就是右手持禪杖,左手持拂子,身背經篋,頭罩華蓋,奔走途中,身旁猛虎相隨。玄奘法師什麼時候養老虎當寵物了?
2016-05-26 08:52:35
圖博館
事實上,這類繪畫(全世界約有二三十種),最早見於敦煌藏經洞,最晚見於元明時期。在這幾百年中,全國各地,甚至西亞東亞,都出現了各種各樣這樣造型的僧人圖。這是一種繪畫的類別,為了穩妥起見,學界一般稱為“行腳僧人圖”,或者“伴虎行腳僧圖”。這類行腳僧,或因為沒錢,或因為專一苦行,或走的路本來也不太遠,是不騎馬的,所以才會背這個大包。另外,一般情況下,這僧人身邊會畫一隻老虎,是為了表現這位僧人的神通的。只是因為玄奘法師是歷史上最著名的一位行腳僧,所以大眾凡是看到這樣的像,就以為他一定是玄奘了!
  最後多說一句:佛藏裡公認的玄奘形象,其實是下圖這樣的。大概是年紀大了,眼角有了皺紋,下巴也有點陷進去了。但這幅圖收在《大正藏》圖像部,旁邊標明了“玄奘”“三藏”的字樣,這恐怕才算得上玄奘法師的標準像呢。
  (感謝孫英剛兄為此文提供了指導。本文參考了孫英剛《三藏法師像初探——一件珍貴的圖像文獻》、陸宗潤《玄奘法師像非玄奘》、李翎《玄奘畫像解讀——特別關注其密教圖像元素》。)
http://www.guancha.cn/WenZhai/2016_05_12_360029.shtml
2016-05-26 08:53:05
圖博館
另參【圖博館】: 《西遊記》 太陽底下那來《新西遊記》 《唐玄奘》

《玄奘之路》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1uSNGZ4CROVyM7n4ThX2H2PeppRVmlzc

大愛電視台 《大唐西域記》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8D24575D7778BA69

大唐玄奘-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L9MOidaFXNc

電影【玄奘袈裟】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VRs6TRrYUU
2016-06-10 22:40:17
圖博館
華嚴經 韓國佛教電影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QvHCEJH7GM

華嚴經화 엄 경 (1993)
導演 : 張善宇
編劇 : 高銀
主演 : 申賢俊
劇情簡介
  還在孩提時代就被扔到大街上的善宰被有犯罪前科的文洙發現並帶回家中真誠的撫養起來。為了撫養善宰給他一個好環境,文洙一改前科平凡誠懇的開始了新的生活,可是兩父子卻沒有得到幸福的結果,養你文洙意外身亡善宰再一次成了孤兒。當善宰在火葬場為父親舉行火化的時候遇到了少女依蓮,依蓮勸說善宰兩個人一起生活互相照料,善宰卻拒絕了她的好意一心要去尋找自己的生身母親。
  開始漫長旅途生活的善宰在旅行的過程中遇到了許多等形形色色的人,有自學成才會吹笛子的僧人法運,有花花公子志浩,有免費治療漁村裏居住的艱苦生活的村民們的海雲,有隻唱悲傷歌曲的盲人歌手以及曾經騎著牛隻在他夢裏出現過的妖女摩尼。善宰從這些人身上學到了愛,悲傷,平等,回歸,情慾等等情感並且有了親身體驗。
  過了很久之後,和兒時同伴依蓮的再次相會讓兩人燃起了愛的火花,同行的途中兩人共同分享的愛情,依蓮還懷了善宰的孩子。依蓮請求他兩個人穩定下來開始新的生活,善宰卻無法忍受在一個地方耐心的生活,於是再次離開依蓮去了觀星台。
  在觀星臺上善宰遇到了一個年輕的少年金博士,於是兩人開始談起宇宙的誕生和毀滅,當他回到依蓮滯留的地方時卻意外的發現依蓮將以經死了的孩子包好放在地上,依蓮卻離他而去了。
  當善宰再次帶著破碎的心開始新的旅程時他遇到了一位老守燈人並接受了忠告,於是當他在現實中遇到夢中的妖女時善宰能穩定心神抵抗誘惑,然而身心交瘁的善宰最終昏 ​​倒在地。在夢中他遇到了和記憶中的母親一樣慈詳善良的蓮花女神並受到了她的款待。當他醒來時發現真實的環境卻是一灘死水,於是善宰恍然大悟這只是一場夢而已。直到在一個寒冬時節裏善宰意外的遇到了成了花花公子志浩妻子的依蓮,過著艱苦卻善良的生活時善宰終於頓悟原來自己一心想尋找的母親原來恰恰是世間萬象。
2016-06-10 23:06:58
圖博館
短評 ( 全部33條 )

世界因失去自身而成為世界,天空因失去雨而變空,河流因失去河流而成為海,花朵因失去花朵而成為果實。如果你不能放下我執,你將無法擺脫愚蠢的慾望和痛苦。情節超現實,寓意深且遠。
喜歡這個短評“天空因失去雨而變空,河流因失去河流而成為大海,花朵因失去花朵而成為果實”,意義生長在你所追求的價值,虛無也可以。
  影評( 全部3 )
《華嚴經》出自1993年名導演張善宇的手筆,張善宇曾執導《謊言》等受爭議又膾炙人口的佳作。《華嚴經》堪稱是以為佛家為題韓國最出名的影片,改編自曾出家當僧人兼政治家Go Eun的小說,講述了青年人Seon Jae (《老男孩》Oh Tae Kyung(吳泰景)飾)終其一生的路去尋找母親的故事。導演張善宇透過影片去展示佛經—大方廣佛華嚴經中的普渡眾生,又以Seon Jae看人生漫漫長路中與陌......
  我們都是三界的流浪漢。
三界幽魂,流浪生死,苦苦尋覓,妄想執著,尋而不得,傷心迷亂,愈陷愈深,無有出期。放下執著,回頭是岸。電影以華嚴經裡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為原型,必須承認,沒看懂這個電影,寓意太深了。淺淺說一點自己的一些零星感想。從一開始,養父死亡,無依無靠的孩子,並不知道要去哪裡,只會記著,養......
https://movie.douban.com/subject/1944005/
2016-06-10 23:07:21
圖博館
《佛国记—法显西行》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PR0QwA7ChFZEtTGYjAKj7kibQ45mM9UQ
2016-06-10 23:51:23
圖博館
神猴:印度「哈奴曼」和中國「孫悟空」的故事在泰國的傳播
作者: (泰)謝玉冰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內容簡介
《神猴:印度”哈奴曼”和中國”孫悟空”的故事在泰國的傳播》作者謝玉冰對該主題的長期研究好似長途跋涉。從作者的碩士論文擴展成博士論文,自1994年至2016年20多年不問斷采集、整理、歸納、研究,經過長久的醞釀與過濾,終於能在《神猴:印度”哈奴曼”和中國”孫悟空”的故事在泰國的傳播》呈現有關印、中、泰神猴文化的研究成果。
謝玉冰(泰國籍,泰文名扎拉茜•吉拉帕斯),出生於泰國春峰府。1990年於泰國宋卡納卡林王子大學(北大年分校)人類與社會學院中文專業畢業,1993年於台灣「中國文化大學」獲得中國古代文學碩士學位,2004年獲得北京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博士學位。曾任泰國華僑崇聖大學中文系系主任、中醫學院漢語課程負責人、泰國著名學校漢語課程籌划與評估委員、博士生導師,現為北京外國語大學泰語研究室副教授。
  目錄
第一章印度神猴「哈奴曼」故事在泰國的流傳與接受
導言本書所指狹義與廣義的《拉瑪堅》和專有名詞譯法
第一節從《羅摩衍那》到《拉瑪堅》
第二節《拉瑪堅》源流研究成果綜述
第三節對《拉瑪堅》形成源流的新設想
第四節拉瑪故事在泰國民間和宮廷流傳的版本
第五節拉瑪一世王《拉瑪堅》劇本
第六節哈奴曼在泰國民間與社會文化中的表現及影響
  第二章中國神猴孫悟空故事在泰國的流傳與接受
導言淺論孫悟空形象來源——泰國人對該問題的看法
第一節從中國猴崇拜到泰國「行者爺」——中國民間信仰孫悟空崇拜在泰國
第二節《西游記》文本在泰國的流傳
第三節影視媒介傳播的《西游記》
  第三章泰、印、中神猴故事情節的比較
第一節印、泰神猴故事的比較
第二節中、泰神猴故事的比較
  第四章泰、印、中神猴形象的平行比較
第一節神猴的身份
第二節神猴的外形和習性
第三節神猴的品德與性格
第四節神猴的稟賦和本領
第五節小結
  第五章印、中神猴故事在泰國流傳新論
第一節印、中神猴在泰國的角色和地位倒置論
第二節印、中神猴故事與《拉瑪堅》關系的新發現
第三節結語
2017-05-08 11:28:06
圖博館
中印神猴:孫悟空與哈奴曼2016-01-31 中國社會科學網

我們都非常熟悉中國的神猴孫悟空,卻不太了解印度的神猴哈奴曼。其實有關兩個神猴之間是否存在歷史淵源,學界關注已久。
  中印神猴的形象的確有異曲同工之妙。孫悟空是中國小說《西遊記》中的神猴,他在花果山山頂上的仙石中孕育,「因見風,化作一個石猴」,神通廣大,會七十二變,翻一個跟頭十萬八千里,號稱「齊天大聖」。他曾經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五行山下,後來保護唐僧去西天印度取經,一路上降妖除魔,最終取得真經,被如來佛祖封為「鬥戰勝佛」。哈奴曼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他是風神和母猴之子,也神通廣大,會變化、隱身,疾飛如風,一躍千里,曾經協助印度阿逾陀國的羅摩王子營救他的妻子悉達公主:悉達在陪羅摩流放的過程中,被十首魔王羅婆那從森林劫持到楞伽島(今斯里蘭卡)。羅摩請求哈奴曼前往偵察。哈奴曼從摩亨德拉山頂縱身一跳,飛越大陸與楞伽島之間的海峽。他搖身一變,變成一隻狸貓,潛入魔王羅婆那的後宮,在被軟禁於無憂樹園的悉達面前現出原形,向她出示羅摩的信物戒指,並帶走她的信物寶石和口信。然後他大鬧無憂樹園,殺死了衛兵,卻被魔王的兒子擒獲。小妖們用棉布纏住他的尾巴,浸泡油中點燃,他拖著燃燒的尾巴滿城躥跳,楞伽城成了一片火海。他乘機逃脫,加入羅摩率領的猴熊大軍渡海征服楞伽,誅殺魔王,救出悉達。
  在變化等神通方面,兩個神猴有諸多相似之處。例如,在哈奴曼飛往楞伽島的途中,曾遇到一個蛇精、羅剎女索拉薩要吞噬他,他立刻縮成拇指大小,被吞入妖精腹中後又變得異常高大,幾乎脹破妖精的肚子,妖精張開大口誘騙他出來,他又縮成拇指大小從妖精的右耳而不是嘴裡跳出,殺死了妖精。哈奴曼這種鑽進妖精肚子裡伸縮變化、除妖降魔的神通,在《西遊記》孫悟空的故事中也有類似的情節。
  孫悟空與哈奴曼兩個神猴如此類似的神通變化和故事情節,難道僅僅是偶然的巧合?中印神猴是否存在某種親緣關係?這個有趣的話題引起了現代中國學者從事中印比較文學研究的興趣。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約成書於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2世紀。公元5世紀鳩摩羅什的漢譯《大莊嚴論經》卷五中曾提及《羅摩衍那》,但中國古代並沒有《羅摩衍那》的譯本。16世紀明朝嘉靖年間的小說《西遊記》的作者據傳是吳承恩,儘管《淮安府志》記載他「博極群書」,恐怕也無從閱讀《羅摩衍那》。
2017-05-08 11:28:51
圖博館
吳承恩《西遊記》中孫悟空的來源,據魯迅推測可能是「襲取」大禹治水神話中「形若猿猴」的淮渦水神無支祁。中國文學史界普遍認為《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直接來源於南宋話本《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神通廣大的猴行者——「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
  那麼,孫悟空的前身猴行者究竟來自何方?1923年,胡適在《〈西遊記〉考證》中猜想:「我總疑心這個神通廣大的猴子不是國貨,乃是一件從印度進口的。也許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在印度最古的紀事詩《拉麻傳》(Ramayana,按即《羅摩衍那》)里尋得一個哈奴曼(Hanuman),大概可以算是齊天大聖的背影了。」胡適假設:「中國同印度有了1000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印度人來中國的不計其數,這樣一樁偉大的哈奴曼故事是不會不傳進中國來的。所以我假定哈奴曼是猴行者的根本。」陳寅恪在《〈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中支持胡適的觀點。哈奴曼是印度教徒崇拜的偶像,曾隨著印度教傳播到海外。中國福建泉州開元寺的元代石刻中也有《猴王哈奴曼》浮雕,似乎可以旁證胡適的「大膽的假設」。
  20世紀80年代,季羨林翻譯的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全書七卷出版。季羨林調和了胡適與魯迅的觀點,他反覆申明:「不能否認孫悟空與《羅摩衍那》的那羅與哈奴曼等猴子的關係,那樣做是徒勞的。但同時也不能否認中國作者在孫悟空身上有所發展、有所創新,把印度神猴與中國的無支祁結合了起來,再加以幻想潤飾,塑造成了孫悟空這樣一個勇敢大膽、敢於鬥爭、生動活潑的、為廣大人民所喜愛的藝術形象。」1986年,季羨林的學生、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國華在《論孫悟空神猴形象的來歷》中旁徵博引,得出結論:「《西遊記》中孫悟空的神猴形象,直接繼承於《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的猴行者;猴行者的神猴形象,不是來源於中國古代神話和中國古代的猿猴故事;猴行者的神猴形象出於佛典……作為《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前身,猴行者的神猴形象雖然源出印度,但他既不是簡單的照搬,也不是生硬的模仿,而是對印度文學的營養經過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後,所創造的中華民族的神猴。」
  目前,季羨林、趙國華的觀點已被大多數學者接受(?)悟空與哈奴曼兩個神猴的關係仍有不同意見,尚無定論,這也為中印比較文學研究留下了開放的空間。
2017-05-08 11:30:24
圖博館
《西遊記》與東亞大眾文化
作者: [韓]宋貞和
出版社:鳳凰出版社
出版年: 2011-8-1
  目錄
緒論
第一節研究範圍及方法
一、研究範圍
二、研究方法
第二節《西遊記》大眾文化的東亞研究現狀
一、中國的研究概況
二、韓國的研究概況
三、日本的研究概況
  第一章《西遊記》的現代大眾文化的要素
第一節神話、宗教的世界觀
一、《西遊記》的神話、宗教背景
二、對奇與幻的把握
三、對生命烏托邦的追求
第二節《西遊記》兒童文學的特徵
一、幻想世界的追求
二、兒童教育的功能
三、遊戲精神
四、英雄心理與反抗心理的表現
第三節《西遊記》的語言與敘述結構的現代意義
一、口語性與大眾性
二、成型的敘事結構
  第二章東亞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
第一節中國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
一、電視劇
二、電
三、出版物
四、網絡文學
第二節韓國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
一、漫畫
二、動畫
三、出版物
第三節日本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
一、電視劇
二、電影
三、動畫
四、漫畫
五、其他出版物
  第三章東亞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特徵
第一節中國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特徵
一、繼承古典及創造新意
二、豐富的喜劇性
三、網絡文學的盛行
第二節韓國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特徵
一、兒童文學為主的改編
二、韓國本土文化的反映
第三節日本大眾文化中的《西遊記》特徵
一、女性化的三藏法師
二、河童化的沙悟淨
  豆瓣短評 • • • • • • ( 全部3條 )
 名為研究論著,實際上主體內容近乎於資料彙編,完全由《西遊記》相關改編作品簡介的簡單羅列構成。能明顯看出,作者並沒有下功夫去閱讀和觀看這些作品,相關論述也直接引用既有研究成果,顯得粗淺、鬆散、隨意。這樣的書,即使作為博士論文來說,也是遠遠不合格的。
 此書選題新穎,資料翔實,長於“陌生化”的視角,尤其是對混合體角色的分析(各種身體的互相結合或解體,身體的擴張或自我複制),從中發現“自我與他者界限的模糊”和“主體概念的分裂”。材料梳理上的橫向展開很成功,但縱向的挖掘明顯不足。雖淺近於資料彙編,但畢竟有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之功
2017-05-08 11:31:19
美國黑金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5 08:17:4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