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5-06 08:06:22| 人氣679| 回應2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生死學:邏輯邪10/66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生死學:邏輯邪10/66

生死學更是一門邪門的邪問
有人主張生死是上帝的權利
所以不准墮胎安樂死自殺
有人主張生死是自己的權利
所以可以墮胎安樂死自殺
有人主張動物和人有一樣的權利
所以不准虐待殺害甚至肉食
有人主張動物和人沒一樣的權利
所以可以養來工作玩樂食肉
有人主張……………………

人的主張可多了
可多是合理化自己的絕對論
認為自己的主張是超越時空
具有普遍必然性的普世價值
比如素食主義認為
殺動物會放出毒素
肉食是殘酷的殺生
其實植物因不能動
故多數有毒以防身
動物則少數才有毒
素食非殺生更好笑
難道植物沒生命嗎

人家是說
植物不是有情生命
所以素食不是殺生

此即絕對論的合理化技倆
對詩人而言花草可多情了
對史上最無情無義的屍人
天地不仁無私萬物皆芻狗

不就是生命觀不同
只要不損及他人利益
管人家要怎樣吃屎(死)

台長: 阿楨
人氣(679) | 回應(2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詩:邏輯邪 |
此分類下一篇:生命觀:邏輯邪11/66
此分類上一篇:演化論:邏輯邪9/66

圖博館
傅達仁獲得「尊嚴」機構的綠燈認證,「隨時可如願!」2017.11.16中時電子報

前體育男主播傅達仁,這些日子來一直在替安樂死奔走,更遠赴瑞士尋求知名執行安樂死得機構「尊嚴」(Dignitas),他昨中午透露已和機構醫生會面,沒想到晚間就宣布已經拿到該機構得「綠燈」認證,他稱「隨時可以如願!」
傅達仁昨已經和「尊嚴」醫生碰面,更說自己以「會員、病患、記者的身分」獨家參觀「尊嚴」並訪問他們的主管!強調要為台灣揭開更多有關安樂死的相關知識,昨晚更宣布已經拿到「尊嚴」綠燈通關,更秀出自己的綠燈護照,強調「隨時可以如願」,等同於有了這張通關認證,傅達仁隨時都能到當地執行安樂死。
對於安樂死,傅達仁也再次強調「是不分藍綠、宗教、種族、人倫道德、文化哲學的,有如一場戰爭,戰場上殺人是不犯罪的,這是全人類對惡病菌毒的戰爭!」他更說絕症讓人折磨,因此先進國家就用新藥,「3分鐘無痛深睡而死。」傅達仁大讚「尊嚴」做這大善事20多年了,直呼「讚賞、跟進!」
儘管這趟往訪花費超過百萬,但傅達仁認為諸事已妥,希望能將自己的後事處理好,不過他也說拚了命也要陪家人返家一趟。只是要透過「尊嚴」走完人生最後一哩路,其實並不容易,據悉光是加入會員、醫生開出診斷書再到最後執行,至少得花費約一萬美元(約30萬台幣),且想要取得「尊嚴」的「服務」,他們也明確載明「身患無法治癒的疾病、或身體無法承受的痛苦或是失去活動能力等。」加上執行安樂死時,機構人員也僅能提供藥物,無法經手,了結自己生命還是得由病人親自操作。
2017-11-16 11:43:35
圖博館
網友嘴砲「想安樂死的人為什麼不直接自殺?」 他跳出來回文網友讚爆

傅達仁安樂死議題發燒,日前就有一名網友在PPT上嘴砲發起討論串「想安樂死的人為什麼不直接自殺?」一名自稱是醫師的鄉民在底下回文,讓大家推爆。
  自稱是胸腔外科菜鳥醫師Imladris的回文表示,除了死亡之外,對有些人來說,最慘的不是死亡,而是「失能」!所謂「失能」,就是明明呼吸心跳還在,但是卻什麼也不能做,舉例如嚴重中風、植物人、病情達第四級的的心臟衰竭或阻塞性肺病都是,就算撐著一絲氣息,卻只能癱在病床上度日。也因此開始有人提倡,寧願有尊嚴的離開,也不願成日臥在病榻上痛苦。
  Imladris提出反思:「現代醫療在台灣這幾年,增進了每個人好幾年的平均餘命,但是這些年的壽命,是花在遊山玩水含飴弄孫,還是花在醫院給我們換鼻胃管?」他也建議,希望家屬在面對高齡患者或是其他親人需要接受插管等等侵入性治療時,問問醫生病患「失能」的機率是多少。
  Imladris表示,死亡固然非你我所願,但是假如老人家或者其他親人寧可善終也不願從此失去活動自由,甚至面臨「臥床爛瘡在床上慢慢臭掉,耳朵裡都能夾出蛆來。」那麼「想死」便不是不能討論的了。
  他也告訴網友,不要以為做醫生的很愛為病人氣切,因為手術風險高,成功倒好,失敗就要被告。「做好一個3000,失敗一個3000萬!」虧說只要外科醫生腦袋還正常,遇到氣切能推就推。
  網友看完回文後,大推Imladris立論精闢,「自由掛在嘴上,但是不能自由決定自己何時退場是最可笑的事。」、「無法自理那天,會選擇有尊嚴離開。」、「永遠支持安樂死。」
  回應
搞不清楚安樂死跟自殺、謀殺的差別,白目。
要人自殺的人無法體會真正遇過無奈的家庭之痛,我也支持安樂死。
2017-11-16 11:47:50
阿楨
狗狗真的會沖我們笑嗎? 2019-06-10 新浪科技

  這個問題的答案紮根於我們超過3萬年的養狗歷史中,研究人員發現,狗和人類在凝視對方時,體內的催產素水準都會上升,而催產素是一種與社會聯繫有關的激素。
  這一特徵是在人類馴養狗的過程中逐漸馴化出來的,狗狗咧開的嘴是否相當於人類的咧嘴大笑呢?研究狗狗表情的問題在於,我們的研究工具通常比較主觀,再加上我們將動物擬人化的傾向,就很容易對狗的面部表情做出錯誤解讀。
  很多狗主人多年來一直把狗狗張開嘴的表情當成笑容,因此上述研究發現可能會令他們有些失望。但從某種角度來看,這也無妨,因為已經有許多證據能夠證明我們與狗狗之間的關係是多麼特殊了。
  回應
笑什麼笑呀,那不過是狗狗通過鬆弛的面部肌肉向人傳達“和你在一起我很放鬆”的信號,或者活動過後張大嘴巴用高頻率的換氣給自己降溫。狗有自己的語言,用擬人的方式理解狗的行為,並不利於對狗的馴養。
不管是不是在笑,反正我當它在笑了

與狗相比狼更善於交際:更無私更關心群體成員 2019-06-04 新浪科技

  奧地利狼科學中心一項新研究發現,與寵物狗相比,狼更善於交際,更關心同一個狼群的成員。狗一直被認為是人類最好的朋友,但它們富有愛心的名聲可能產生誤導。家犬的合作傾向是從它們兇猛的狼祖先那裡遺傳來的,而不是通過它們與人類的接觸。
  與狼相比,狗在不涉及自身利益的情況下,無論是否認識其他的狗,它們都不會特別傾向於將食物分享給其他的狗。
2019-06-30 14:45:37
阿楨
基因分析顯示,大約2萬到4萬年前,生活在歐亞大陸的人類首次馴養了狗。狗的馴化很可能是被動的,某個狼的種群可能適應了在人類狩獵採集營地附近的生活,以人類製造的垃圾為食。種群裡那些較為溫和,而且不那麼咄咄逼人的狼會更成功。人類最初並沒有在這一過程中獲得任何受益,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逐漸發展出某種與這些動物共生互利的關係,最終這些狼演變成了我們今天所看到的狗。
  回應
這不是廢話嘛,不懂團隊合作的狼在野外是活不下去的。

狗是由灰狼馴化而來的,那現存的灰狼容易被人馴化嗎? 2019-06-26 新浪科技

狗作為人類最好的朋友,其實是由灰狼馴化而來的。但近些年有研究發現,並非是人類馴化了灰狼,而是灰狼自己馴化了自己,是它們主動靠近並協助人類的,而人類會因為它的幫助賞給它們一些食物。目前,世界各地仍有灰狼的存在,那現存的灰狼容易被人馴化嗎?
顯然,狼是很容易被馴化的,不然狗也不會這樣通人性,反觀被人類馴化的寵物貓,到現在仍然會動不動就撓鏟屎官。
  群居動物更容易被馴化,比如牛、羊、雞等動物都是群居的,因為群居動物懂得團結合作,對領頭者更為依賴。所謂狗一生只認一個主人,就是在形容狗對主人的依賴性,而狼的依賴性更大。一個狼群中通常有5~7只灰狼,它們會對頭狼百依百順,信服頭狼的每一次指揮。
  服從等級制的動物更容易被馴化,狼群內擁有鮮明的等級制度。具體表現在狼群中有了食物後,先是幼崽吃,接著頭狼吃,最後才是其它狼吃。普通灰狼向頭狼示弱的時候會躺在地上,肚子朝天,表示自己的誠服。它們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還不是因為頭狼能帶領它們找到食物。
2019-06-30 14:46:51
阿楨
聰明的動物更容易被馴化。現在的狗子經過訓練能掌握很多技能,有些通人性的狗狗甚至能聽懂人們簡單的話語。雖然沒有證據表明狼的智商比狗更高,但狼在自然界裡絕對是很聰明的動物,否則也不會在那樣惡劣的環境裡生存下來。
  以上三點,都說明了狼是一種能夠馴化且很好馴化的動物,一萬年前的古人類都能馴化灰狼,現代人要想馴服灰狼更是輕而易舉。看看那些主要分佈在動物園裡的老虎,那麼有個性的動物還不是被馴化的服服帖帖?大家還可以參考一下西伯利亞雪橇犬,它在狼群裡基本可以以假亂真,雖然不怎麼聽話,但還是被人馴服了。因此,現存的灰狼很容易被人馴化。

動物真的有悲傷情緒嗎?愛和悲傷並非人類所獨有 2019-06-05 新浪科技

  近幾十年來,有越來越多的科學證據表明,其它物種中也存在悲傷和哀悼行為。英國《皇家學會哲學會刊》特地發行了一期針對動物和人類死亡的期刊,提議人們對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進行定義:進化死亡學(evolutionary thanatology)(楨:演化!),在為同類哀悼時,動物和人類的種種行為都可謂不利於生存:與世隔絕、拒絕社交、睡眠減少、不願進食、拒絕捕獵、抗拒交配……此外,如果在屍體旁待得太久,還容易受病原體和天敵的襲擊。就人類文化而言,我們為建造墓地投入的土地越多、為葬禮花費的時間和金錢越多,失去帶來的痛苦反而愈加深刻,悲痛感也愈加使人心力交瘁。這一點非常令人迷惑。
  我們從悲傷中能獲得什麼?
  理解動物何時、為何、以及如何對死亡做出反應,不僅能讓我們更好地瞭解動物的感覺或我們自己的進化過程,還能説明我們認識悲傷這種現象本身。
2019-06-30 14:51:21
阿楨
哀悼現象不僅限於擁有較大大腦的鯨目動物(鯨魚和海豚)和靈長動物,科學家在海豹、海牛、澳洲野狗、馬、狗、家貓等動物身上都觀察到過某些形式的“死亡反應”。有些例子格外驚人,比如曾有27頭成年長頸鹿為一頭死去的長頸鹿幼崽守夜,來自五個不同家族的大象前去拜訪一頭去世大象的遺骨,15頭海豚放慢速度、護送一頭帶著自己死去寶寶的海豚母親。還有兩隻被從一處鵝肝農場救出的鴨子,竟然在避難所中結成了深厚友誼。其中一隻鴨子死去後,另一隻把頭放在死去好友的脖子上,待了好幾個小時。
  對死去同類多加注意是有價值的,這可以告訴你,你可能會以哪些方式死去,好讓你避開這些危險因素,為了更好地瞭解人類自身的進化過程,弄清這種行為的起源和發展也有著巨大價值。
  研究動物悲傷情緒“不僅僅涉及到動物福利的問題,更涉及動物權益。” “一旦我們瞭解了動物情緒的深度,就會開始質疑動物園和屠宰場存在的意義,並對這些系統進行重新思考。”

植物也有“生存策略”:水稻具有對乾旱環境的"記憶" 2019-06-21 新浪科技

  在我們的認識中,動物的記憶是後天習得的本領,不論是聽到鈴聲集中進食,還是對襲擊和疼痛的記憶,都是為了更好地生存。而植物作為無法移動的生命體,在人類的生活中,一直是作為精心培育的對象,精控大田、人工溫室都是為他們而建。
  最近,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專家們在國際期刊《遺傳學前言》上發表了相關的研究成果,發現水稻具有對乾旱環境的“記憶”,並找到了水稻的乾旱“記憶”調控網路。
  植物也有“生存策略”
  植物在自然界的生長過程中,會經歷多次相同的環境脅迫,為了能夠更好地生長,它們也會從先前經歷的脅迫環境中吸取經驗,以應對後面反復發生的環境脅迫。
2019-06-30 14:52:19
阿楨
早在1996年,Baldwin和Schmelz在對煙草進行人為添加茉莉酸甲酯處理後,發現煙草尼古丁高峰的形成時間比未經處理的煙草形成時間提前了2小時。而對自然生長中的山樺進行觀察,研究者發現經歷多年秋蛾侵襲的山樺會產生濃度很高的酚醛類物質抑制蛾蛹的生長。
  水稻為何會有“乾旱記憶”?
  水稻中存在的抗旱“記憶”調控網路:植物生長關鍵激素之一的脫落酸對於激發水稻的抗旱性及引發水稻內的抗旱代謝反應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核糖核酸與DNA表觀水準的變化(甲基化)影響了抗旱“記憶”轉錄本的表達;而植物的光合作用、脯氨酸合成等代謝路徑的“記憶”轉錄本都參與到了水稻的抗旱“記憶”當中。
  水稻的抗旱“記憶”是繼含羞草對外界脅迫抵抗“記憶”,以及燕麥草短期乾旱“記憶”之後的又一重要的植物“記憶”發現,隨著越來越多植物中“記憶”的發現,“記憶”已經不再是動物們的專屬本領,越來越多的植物將會被發現具有這一特性,從而提升自身的生存適應能力。
  相關新聞
植物有生命也有感覺會痛還知道自己正在被啃食,吃素也算殺生

素食動物恐怖吃肉記:牛吃兔、馬殺雞、松鼠吃小鳥 2019-06-28 新浪科技

  坊間流傳著一個關於兔子的恐怖故事。女大學生在宿舍養了一隻蹦蹦跳跳、愛吃胡蘿蔔的可愛兔子。偶然一次,外賣裡的炸雞被兔子偷吃了,這給兔子打開了吃肉的新世界大門。它從此只願意吃肉,不再吃素食,長得肥大彪悍。後來主人為了讓它變回原本純良的小兔子,每天只餵食蔬菜。結果不出三天,兔子就“絕食”死亡了。
  兔子為肉瘋狂的行徑令人琢磨不透。  即使是人類,恐怕也沒有如此強的迷戀。
  其實除了兔子之外,一些其他素食動物也常常出現吃肉的傳聞。
  一種愛吃肉的體型碩大的北極兔
  在印度,一頭名叫拉爾的奶創造下一個月吃48只雞的駭人記錄。
  在人們眼中形象良好的鹿,有被虎豹追食的悲情,也有捕食兔子的一面。
  還有的和人生活較近的鹿,竟也養成了如出一轍的吃牛扒習慣。
  體型巨大兇狠,卻也歸為素食動物範疇的河馬,也不時被捕捉到啃食斑馬的兇殘畫面。
  馬似乎也和牛有著相似的喜好,它偶爾也對雞下狠口,戲稱“馬殺雞”。
2019-06-30 14:56:50
阿楨
兔子吃炸雞、牛吃活雞、鹿吃兔子、松鼠吃鳥……素食動物食肉的行為一度被認為是動物的一種異食癖。相當於人類長時間對某些物質產生不尋常的食欲。比如有人吃泥土、紙屑、肥皂,甚至衍生出一些惡癖。但人們發現,即使是人工養殖且沒有明顯疾病的素食動物,也表現出了吃肉的習性。
  這些現象罕見,卻也是自然本身的真實寫照。“素食動物”這個稱號只是人類賦予它們的一種區分方式。但它們卻用實際行動來告訴人們,它們並不嚴格呆在這個領域內。這個名稱沒有限制住它們的天性,“素食動物”該吃肉時還是會吃肉。
  大熊貓吃竹子的萌態吸引無數粉絲。它99%的食物都來自於竹子,但它其實也不只是吃素的。呆萌熊貓也曾被爆出吃山羊的“醜聞”。大熊貓其實是一種處於肉食動物向素食動物過度的雜食動物階段。在兩百萬年前,它的祖先可是實實在在的肉食動物。即使到了現在,它們仍然保留著一些肉食動物的遺傳痕跡。它們雖然愛吃竹子,消化道本身卻並沒有消化竹子的能力,是它們消化道中幾十種大量相應的腸道微生物幫助分解植物,獲得50%蛋白質,39%碳水化合物和13%脂肪。這種能量比例與野生貓、狼都差不多。研究還發現,大熊貓仍然保留有200萬年前肉食動物祖先的一種特殊消化道,大熊貓瀕臨滅絕的困境也許是由改變為吃竹子習性造成的。
  但即使這些素食動物也能吃肉,卻不能像雜食或肉食動物這般大口吃肉的爽快。經過漫長的演化,素食動物代謝脂肪的能力已經維持在很弱的水準。要是它們長期吃肉,則會出現心血管問題。
  吃肉顯然比吃素的能量補充效率更高。
  大約15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原本靠吃穀物、果實等素食為生。而從那時起,他們逐漸開始吃肉。後來學會用火之後,經過烹煮的熟肉更加美味,也更激發了人類對肉類的追求。研究者認為,人類腦容量的擴增與開始吃肉密不可分。
2019-06-30 14:57:51
阿楨
既然如此,一些曾經吃肉的動物為何走上了吃素的演化道路?大概250萬年前,地球氣候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隨著雨水減少,大部分雨林變成了樹木繁茂的草原。許多高品質植物大量減少,這就意味著素食動物的食物競爭越來越嚴峻。於是,一些植食性動物轉變食物來源,開始吃起肉來。兇猛強悍的物種當然能輕易捕獲獵物,智慧的人類也沒有輸,一部分動物再難吃到肉。為了維持生存,它們只好淪落至吃素的境地。所以如今的一些素食動物,本質上是因為能力太弱而吃不到肉。而吃肉,也是它們一種正常的進食行為。所以再看到兔子、馬這些素食動物一反常態啃食肉食,不必太過驚訝。

你的良心為什麼會痛?——良心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2019-06-24 新浪科技

  作者Patricia Churchland在她的新書《良心:道德直覺的起源》(Conscience: The Origins of Moral Intuition)中提出“人若非具有社會性,就不會對凡事都有道德立場。”
  我們之所以有良心,與我們為了適應社會生活而演化出的神經生物學能力有關。
  演化生物學領域有一種理論(比如理論生物學家Bret Weinstein所拓展的理論),即道德爭論就其能力本身而言具有社會功能,它能凝聚不同的群體——無論他們爭論的內容或他們各自對道德“正確”的抽象認識為何。此外,我們的許多道德規範——如我們不應背叛朋友或拋棄子女——顯然受到了自然選擇的影響,以便我們可以更好地在集體中生存下去。其他規範(如互惠的正確性)也頗為類似:我們的內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強烈衝動——如果他人施予我們恩惠,假以時日,我們也當以回報。
  Churchland在書中略微提及了曾有研究觀察到其他靈長類(如黑猩猩)表現出類似有良心的行為,並列舉了靈長類動物學家Frans de Waal曾分析過的行為,比如為了共同目標而合作、分享食物、收養孤兒、悼念死者。Churchland認為這些例子指出了人類良心的演化起源。
  回應
神經生物學基礎?全文沒有提到良心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到底良心與哪個神經核團或神經回路相關聯?
2019-06-30 15:02:00
阿楨
既然如此,一些曾經吃肉的動物為何走上了吃素的演化道路?大概250萬年前,地球氣候發生了顯著的變化。隨著雨水減少,大部分雨林變成了樹木繁茂的草原。許多高品質植物大量減少,這就意味著素食動物的食物競爭越來越嚴峻。於是,一些植食性動物轉變食物來源,開始吃起肉來。兇猛強悍的物種當然能輕易捕獲獵物,智慧的人類也沒有輸,一部分動物再難吃到肉。為了維持生存,它們只好淪落至吃素的境地。所以如今的一些素食動物,本質上是因為能力太弱而吃不到肉。而吃肉,也是它們一種正常的進食行為。所以再看到兔子、馬這些素食動物一反常態啃食肉食,不必太過驚訝。

你的良心為什麼會痛?——良心的神經生物學基礎 2019-06-24 新浪科技

  作者Patricia Churchland在她的新書《良心:道德直覺的起源》(Conscience: The Origins of Moral Intuition)中提出“人若非具有社會性,就不會對凡事都有道德立場。”
  我們之所以有良心,與我們為了適應社會生活而演化出的神經生物學能力有關。
  演化生物學領域有一種理論(比如理論生物學家Bret Weinstein所拓展的理論),即道德爭論就其能力本身而言具有社會功能,它能凝聚不同的群體——無論他們爭論的內容或他們各自對道德“正確”的抽象認識為何。此外,我們的許多道德規範——如我們不應背叛朋友或拋棄子女——顯然受到了自然選擇的影響,以便我們可以更好地在集體中生存下去。其他規範(如互惠的正確性)也頗為類似:我們的內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強烈衝動——如果他人施予我們恩惠,假以時日,我們也當以回報。
  Churchland在書中略微提及了曾有研究觀察到其他靈長類(如黑猩猩)表現出類似有良心的行為,並列舉了靈長類動物學家Frans de Waal曾分析過的行為,比如為了共同目標而合作、分享食物、收養孤兒、悼念死者。Churchland認為這些例子指出了人類良心的演化起源。
  回應
神經生物學基礎?全文沒有提到良心的神經生物學基礎,到底良心與哪個神經核團或神經回路相關聯?
2019-06-30 15:02:35
阿楨
殺手媽媽?近三分之一的動物母親會殺死寶寶! 2019-06-23 新浪科技

  女人的身體柔弱,但當她有了孩子以後,因為天性的母愛,常常會發揮出令人難以想像的意志力,也因此,母親在我們的心目中是特別偉大的存在,成為母親的女性會憑著母愛的本能,為孩子付出力所能及的一切。
  在動物界中,同樣也有很多感人的舐犢之情,但是,最近一項研究調查卻發現了一個驚人的現象:在哺乳動物中,竟然有將近三分之一的動物媽媽會殺死寶寶。
  動物會殺死後代是一個真實的事實,只要雌性動物能評估出這樣做的明顯好處,她們就會殺死幼崽,因為雌性和雄性其實一樣具有競爭力,同樣需要為資源展開競爭。
  總結來說,導致雌性動物殺嬰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種:
  1、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自覺無力養活後代
  2、母親身份對雌性來說生存成本特別高
  3、雌性產下後代會與其他個體的資源形成激烈競爭
  當這些壓力達到臨界值時,動物媽媽們便準備好了要殺死孩子。
  雖然,動物殺嬰的行為在我們看來十分冷血,但這一舉動顯然是出於一種原始的衝動,為了生存,為了自己的後代爭取最好的未來,這是在動物王國中,為了世代統治而做出的一種選擇,雌性動物們為了爭取權力,也是能十分狠心的。
  而在人類社會中,其實也有過類似的情況,中國歷史中,也曾有武則天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把自己的孩子趕盡殺絕這樣的例子。
  無論動物媽媽是為了鞏固群體地位,還是為了在惡劣環境中獲得足夠的食物而殺嬰,似乎都是看起來很黑暗的一種進化特徵(楨:演化!),但其實只是完全遵從著“適者生存”的法則。
  為了更成功地保護和養育後代,動物母親除了會養育自己的孩子,有時候也會選擇把附近其他同類的孩子當成自己的孩子來養育。
  在自然界中,動物母親們總能更敏銳地意識到選擇的壓力,如果一個鄰居的後代必須為了改善自己的命運而死去,那就順其自然吧。
  還好(楨:?),相比之下這個現象在我們人類社會中很少發生,這既多虧了人類在生產力發展後滿足了生存基礎,不再需要為了搶奪資源產生這些極端行為,也是因為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進步,道德的誕生和約束讓人們對弑嬰的做法非常譴責排斥。
  不過,面對自然時,我們不妨抱著更加客觀的態度,才能對自然現象,對動物行為有更全面的瞭解和認知。
  回應
因為生存法則,所以只能留下健康強壯的幼崽,弱小的難以生存的就棄之或食之了,以保存體力。
2019-06-30 15:05:40
阿楨
世界最長壽的魚竟逾500歲 從16世紀活到現在 2020/10/03

日媒DIAMOND ONLINE報導指出,人們普遍認為,壽命約為50至80歲的錦鯉相當長壽,但事實上,「格陵蘭鯊」(Greenland shark)的壽命動輒200歲以上的壽命,尤其是丹麥學家2017年在北大西洋發現了其中一隻格陵蘭鯊的壽命竟然高達512歲,是目前已知最長壽的有脊髓動物。
格陵蘭鯊分布在格陵蘭和冰島一帶,牠的長壽秘訣來自於緩慢的生長和行動力,1年僅成長一厘米,要長到150多歲,才達到性成熟的階段,平均壽命為272歲。此外,牠的游速相當緩慢,每3秒才能游1公尺,同時不需要太多食物,新陳代謝很低。即便如此,格陵蘭鯊性格異常兇猛,過去曾被發現體內有著馴鹿、馬及北極熊的屍骸。

為何航母出航會有大量鯨魚跟隨?原因很殘忍! 2020/04/01

大型艦艇在航行時,身後總是會跟隨大量鯊魚、鯨魚,或是其他海洋生物,因為螺旋槳在運轉時,周圍魚群會被強而有力的動能攪入其中,並遭到絞碎,因此散發出陣陣血腥。

世界上最長壽動物排名,烏龜只能排第五,第一名長生不老 2017-11-07

第四名大蜥蜴介於100年至300年間
第三名冰島北極蛤收集到樣本已經被估算出具有超過400年的壽命。
第二名南極洲海綿最古老的有1550年了
第一名燈塔水母:可以通過反覆的通常生殖和轉分化獲得無限的壽命。除非被其他動物吃掉,否則燈塔水母是「永生」的。
2020-10-04 09:27:10
阿楨
細胞核起源於病毒? 2021-01-28 新浪科技

  動物、植物、真菌和原生動物的細胞各不相同,不過它們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徵:細胞核。
  越來越多的證據使研究人員認為細胞核或許和線粒體一樣,起源于一種共生關係,帶來細胞核的可能不是一個單獨的細胞,而是病毒。
  酵母生物技術公司MicroBioGen的研究主管菲力浦•貝爾(Philip Bell)在2001年就提出了真核生物細胞核的病毒起源學說。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真核生物最早出現在25億年至15億年前。有證據表明,當時,一種細菌寄生到另一種原核生物——古細菌內,並成為了它的線粒體。
  相關新聞
以色列科學家:成年人細胞約370萬億個,每秒更換380萬!

掉髮恐和腸道細菌有關,超噁糞菌療法白髮變黑髮 2021/01/29 中時
  相關新聞
與腸道免疫及微菌叢失調相關的疾病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疾病被認為可能與腸道微菌叢失調有關,從免疫性統疾病,如發炎性腸道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氣喘等;到非免疫性疾病,如失智、自閉、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雖然微菌叢造成這些疾病的機轉還未被釐清,但確實改變了西醫對於疾病治療的觀念。
近年來,「異體糞便移植」、「個人化飲食」、「營養品補充(如益生菌、益生元)」等觀念的進展,目的都是協助腸道建立良好的微菌叢及免疫狀態。這樣的觀念與傳統醫學上食材養生、調整體質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2021-01-29 08:52:48
阿楨
滅絕恐龍的小行星撞擊或許造就今天的亞馬遜雨林 2021-04-06新浪科技

  一項新研究指出,地球上熱帶雨林的形成可能源自於導致恐龍滅絕的那場小行星撞擊。利用採集自哥倫比亞的花粉和樹葉化石,研究人員探討了小行星撞擊如何改變了南美洲的熱帶森林。6600萬年前的小行星撞擊不僅導致了恐龍和其他生命形式的滅絕,還導致了生態系統的更替。
  那麼,這場撞擊如何使恐龍時代稀疏的、以針葉樹為主的熱帶森林轉變為今天的熱帶雨林?第一是,許多恐龍通常以生長在森林底層的植物為食,並習慣於踩踏這些植物,從而使森林不至於太過茂密。第二,火山灰的沉降使整個熱帶地區的土壤肥沃,有利於開花植物的快速生長。最後是,針葉樹物種的率先滅絕為開花植物的繁盛創造了機會。
  相關新聞
我們都誕生自一場盛大的葬禮
https://t.cj.sina.com.cn/articles/view/1850988623/6e53d84f01900vc6a
2021-04-07 09:07:47
阿楨
事關倫理問題,“公鼠懷孕”實驗引發爭議 2021-07-02

  6月初,一項 “公鼠懷孕” 實驗引起爭議,該研究的實驗步驟分為四步:首先,通過手術將一隻雄性被閹割大鼠和一隻雌性大鼠縫合在一起,製造能交換血液、共用體內微環境的 “連體鼠”;八週後,向雄性大鼠體內移植子宮;待其恢復後,再分別向雄鼠和雌鼠的子宮內移植囊胚期的胚胎(通常指胎齡為5天的大鼠胚胎);最後,在胚胎發育至21.5天時,實行剖腹產。
  這項研究最早於6月10日發表於生命科學預印本平臺BioRxiv,6月16日更新。作者有兩位,分別為海軍軍醫大學海軍醫學院教育機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海軍軍醫大學海軍醫學院營養與食品衛生系張榮佳和海軍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婦產科劉玉環。
  《知識分子》訪談的相關專家認為,實驗 “有創新”,但 “沒必要”,折射出多個層次的倫理問題。作者聲明稱,已經給BioRxiv寫信停止撤稿,因為他們沒做錯什麼,只是演示了一個動物實驗。
  研究發現,只有當連體鼠裡的雌鼠也懷孕時,暴露在雌鼠血液環境中的雄鼠才可能懷孕,而且雄鼠的懷孕成功率非常低。最終163對 “連體鼠” 中,僅有6只雄鼠成功 “受孕”,成功率3.68%;向雄鼠移植的280個胚胎中僅10個胚胎發育成功,成功率3.57%。
  此實驗之前,雄性哺乳動物懷孕還未有先例。
  另外,解決女性不孕問題,子宮移植已是有成功先例的辦法。2014年,瑞典一名先天性子宮缺失的患者接受子宮移植後生出了健康的嬰兒,是世界上首例報導的子宮移植後活產。在中國,2015年陝西省西京醫院成功實施了國內首例人子宮移植手術,就是將母親的子宮移植給先天無子宮的女兒。
  出於安全和倫理考慮,目前的國際標準建議只允許為遺傳學上的女性提供子宮移植。
  紐約大學醫學院的生物倫理學教授亞瑟•卡普蘭(Arthur Caplan)表示,即使是針對失去子宮或無子宮女性,子宮移植技術目前仍然是創新而具有實驗性的。不過,該實驗在不孕治療和其他相關健康需求中的優先級很低。
  體外胚胎培養技術也已逐漸成熟,“雄性懷孕” 實驗幾乎沒有必要。曾有多項實驗利用體外人造子宮孕育哺乳動物胚胎,如羊、小鼠等。今年3月,以色列科學家在《自然》發文,將孕育5天的小鼠胚胎植入體外的 “人造子宮” 環境,發育到第11天時已成為具有所有小鼠特徵的胎兒。
2021-07-03 07:46:30
阿楨
動物會自殺嗎? 情況比你想像的更加複雜 2021-08-19

據外媒報道,除了人類,許多動物也會通過”自我了斷”或臨時性的行為來結束生命,但這能否稱為”自殺”還是一個頗具爭議的問題。 1970年4月,訓練師裡克•奧巴瑞來到美國邁阿密海洋水族館,見到了與他相處了7年的海豚凱西(Kathy)。在電視劇集《海豚飛寶》(Flipper)中擔任主角三年後,此時的凱西正因”退休”而備受煎熬。 凱西來自野外環境,它被捕獲並帶到了水族館進行表演訓練。 當時這隻雌性海豚看起來很沮喪,獨自呆在一個混凝土水箱中。 對於像海豚這樣高度社會性的動物而言,這不是一件好事。 奧巴瑞稱,這隻曾經的明星海豚游到了他的懷裡,然後沉入了水箱底部,並拒絕重新浮出水面,最終溺亡。
但是,凱西的自殺是真的嗎? 非人類動物真的有能力故意結束自己的生命嗎?到底是什麼自殺?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 更複雜的是,我們自己都還沒有完全理解人類自殺的複雜性。 研究人員仍然不確定與人類自殺有關的風險因素,在美國精神病學協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 SM-5》中,自殺行為障礙被列為”有待進一步考慮的障礙”。 甚至對於人類自殺的定義也存在爭議:這個問題既涉及到生物學和心理學,也涉及到哲學和語義學。
隨著人類對動物意識的認識越來越深入,有人開始聲稱某些動物不僅會感到痛苦,而且能意識到死亡的概念,並能夠有計劃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對擬人描述的批評
也有批評者認為,「動物可以自殺」這一觀點其實是某種”擬人主義”——將人類的品質推之於非人類的事物上。 海豚看起來很沮喪,不浮出水面呼吸,但這並不意味著它選擇了自殺。
主張動物可能自殺的人稱批評者的這種態度稱為”人類否定”(anthropo-denial)。 儘管動物的悲傷——或抑鬱、喜悅和憤怒等——可能不會以與人類相同的方式表現出來,但這並不意味著這種情緒是不真實的,自殺也是如此。
2021-08-20 09:20:55
阿楨
事實上,這個問題非常複雜,肯定的證據主要依賴於單一的觀察和推斷,而不是實證證據。 相應的解釋也各不相同。 英國著名動物行為學家珍妮•古道爾曾講述過她的黑猩猩實驗物件弗林特(Flint)的死亡故事,這隻黑猩猩似乎失去了生存的意志,在其母親弗洛(Flo)去世一個月後也去世了。 在狗和大象身上也發現了類似的例子。 這些觀察結果確實令人吃驚,但這真的是自殺嗎? 其意義能否等同於我們對人類自殺的描述? 即使在受害者受到極端脅迫或精神不穩定的情況下,我們通常也會認為自殺具有某種意圖。 我們無法證明,也無從知曉弗林特是否故意絕食。
值得注意的是,在任何有意義的語境中,動物界一些自我毀滅的行為幾乎肯定不是自殺。 螞蟻和蚜蟲會在捕食者接近時爆炸,這對它們的同類是有利的。 一些蜜蜂物種在被蠅類寄生時,會為了保護種群而放棄蜂巢。 儘管對無脊椎動物感知能力的研究表明,昆蟲或許能感覺到疼痛,但這些行為幾乎肯定是本能的,並不是由個體決策驅動。 同樣,旅鼠跳崖自殺的現象更有可能是種群個體數量過剩的意外後果,而不是有意識地主動跳崖。
  故意的還是無意的
動物必須有自我意識,能理解死亡的真正含義,並有能力執行一系列它知道會導致自己死亡的行為。 有證據表明,一些動物具有前兩種能力,但後一種能力尚未見到。 海豚和一些靈長類動物似乎會悼念逝者,這一事實可能並不足以表明它們真的懂得並能夠促成自己的死亡。
如果自殺被定義:通過某種反思判斷,認為不再值得活下去之後,故意奪去自己的生命。那動物肯定是不會自殺。
2021-08-20 09:23:41
阿楨
薛定諤1944年《生命是什麼》

  這是個大問題。在學校得到的答案是生物必考題——生物體會表現出如下特徵:運動(movement)、呼吸(respiration)、應激反應(sensitivity)、生長(growth)、繁殖(reproduction)、排泄(excretion)和吸收營養(nutrition)。
  儘管地球的生命形式都依賴於碳基聚合物,但我們對生命的思考不應該受制於地球上的生物化學經驗。矽在地球上的含量遠遠高於碳,地球上的生命卻是基於碳的。這或許是因為在地球表面的現成條件下,矽不像碳那麼容易與其他原子形成化學鍵,因而不能為生命製造出足夠的化學多樣性。不過,如果在假想地外生命時徹底排除矽基生命,就太愚蠢了。比如說,英國化學家和分子生物學家格雷厄姆•凱恩斯-史密斯(Graham Cairns-Smith)就曾在20世紀60年代構想了一種原始的生命形式,以矽為基礎的自我複製。
  思考生命是什麼時,人們很容易在生命和非生命之間劃出一條鮮明的分界線。細胞顯然是有生命的,所有由細胞集合而成的生物體也是有生命的。但也有居於兩者之間、類似生命的形態。
  病毒是個很好的例子。它們是有基因組的化學實體,病毒可以通過自然選擇進化,但病毒不能自我繁殖。相反,它們繁殖的唯一途徑是感染生物體的細胞,劫持被感染細胞的新陳代謝。
  長久以來,生態學家一直很贊成深層關聯、相互關聯的生命觀,認為所有生命都被一個互相連接的網路關聯在一起。
2021-09-08 08:45:21
阿楨
電影《七五計畫》:描繪未來日本為老年人贊助安樂死專案,大多數人積極回應2022-06-18

在萌生了一個劇本構想之後,日本電影導演早川千繪決定找到母親的同齡友人和其他熟人,驗證上面的這一假設性問題。她所得到的答案是:“大多數人對此都很積極,他們不想成為別人或自己孩子的負擔。”
在早川千繪看來,這一結果看似令人震驚,卻有力地反映了當下日本文化和人口結構。《七五計畫》獲第75屆戛納電影節金攝影機獎特別提及獎。
這部電影是日本著名導演是枝裕和首次擔任總監製的集錦電影《十年日本》中的一部《七五計畫》的再創作,描繪了這樣一個未來景象:日本政府宣導安樂死,以及為孤獨老人集體埋葬,興奮的銷售人員不斷推銷著這些服務,就像推銷旅遊保險業務一樣。
日本有近三分之一的人口為65歲及以上,按人均比例算,日本的百歲老人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多。在日本的65歲以上老人中,五分之一為獨居,該國老年癡呆症患者的比例非常高。隨著人口的迅速減少,日本政府面臨潛在的養老金短缺,以及如何照顧年長公民等問題。
雖然年長的政客仍主導著日本政府,日本媒體也時常強調所謂“快樂老齡化”的樂觀報導,但安樂死在日本是非法的,但這卻偶然會在可怕的犯罪情境下出現。2016年,一名男子在東京郊外的一個殘障人士中心殺害了19名正在熟睡的人,他聲稱這些人應該被安樂死,因為他們“在家庭生活或社會活動中遭受著極端困苦”。
日本鳥取大學的副教授安藤泰至,主要研究生死學、生命倫理等課題,他認為在一個某些人因過渡工作而死亡的社會(日本),這種潛在的未來景象是更加可信的。“想像一個接受安樂死的地方並非不可能。”
  回應
我也希望我晚年有合法平價安樂死,沒必要渾身病痛苟延殘喘。沒安樂死就燒炭
這個題材在日本並不新鮮,拋棄老人(自生自滅)在日本平安時代的《大和物語》、《今昔物語》及其他歌謠、故事中均有記載。影視方面,早已《楢山節考》,並且是名導演木下惠介和今村昌平兩個各有千秋的版本。電影原著為深沢七郎的短篇《楢山節考》,小說以日本民間的棄老傳說為主題,講在一個楢山深處的村莊裡,老太太因年老被兒子背上山,令其自生自滅的過程。
  相關新聞
枝裕和 《十年日本》:悲觀真的無可避免?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fRIfMJjl3Kc
2022-06-19 08:20:10
阿楨
美最高法院兩重大裁決「挺擁槍、反墮胎」,前總統川普任命3名保守派大法官影響深遠

美國最高法院上週一連做出兩項重大裁決。先是在2022-06-23以6比3裁定紐約州一項存在超過一世紀的法律違憲,此法規定民眾須證明有合法自衛需求或「正當理由」,才能獲得攜帶手槍出家門的許可。
24日美國最高法院又以以5票贊成、4票反對,推翻1973年「羅訴韋德案」(Roe v. Wade)保障墮胎權裁定,結束近50年來對墮胎的憲法保護,賦予全美各州禁止墮胎的權力。
批評者抨擊,最高法院的立論基礎互有衝突。在擁槍權方面,最高法院大法官認為各州無權限制民眾自由;但在墮胎議題上,卻又擴大各州對民眾自由的權限。
外界批評最高法院一方面同意民眾擁槍殺人,另一方面卻又限制女性對自己身體的自主權。
這兩大具里程碑意義的裁決引發全美譁然,共和黨陣營可謂大獲全勝,民主黨籍總統拜登(Joe Biden)雖然痛斥這兩項判決結果,但也因為三權分立,行政部門幾乎是無力捍衛立場,這也可以看到美國總統的大法官任命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美國採取三權分立,行政部門不得干預司法獨立,大法官採取終身制,不受政黨輪替影響。但最高法院判決影響深遠,上述兩項裁決推翻的都是超過半世紀的裁決結果,影響的是千千萬萬一代又一代人。
得以決定大法官人選的是美國總統,大法官提名人還得經過參議院聽證會洗禮,也因此,一旦任內有大法官出缺時,時任美國總統總會使盡全力選擇自身陣營的候選人,並全力在參院護航。因為總統最多8年任期,但他所提名的大法官將能終身在最高法院影響美國法律與社會。
以現任美國最高法院9名大法官為例,川普(Donald Trump)短短4年任內就提名戈蘇奇(Neil Gorsuch)、卡瓦諾(Brett Kavanaugh)與巴瑞特(Amy Coney Barrett)3名大法官,讓最高法院的天秤明顯朝向保守立場傾斜,6位大法官屬於保守派,自由派僅有3人。
這3名由川普提名的大法官也確實在這兩項裁決上捍衛保守派立場,給予民眾擁槍權卻又推翻墮胎權。更有甚者,這3人才都50出頭,如無意外,未來20、30年仍能在最高法院發揮影響力。
也難怪有志在2024年捲土重來的川普,在最高法院推翻墮胎權裁決後,立即透過聲明表示:「這項歷史性裁定是『因為我履行所有承諾才可能實現』」。畢竟正是因為他在任內任命3名保守派大法官,讓美國司法有了截然不同的面貌。
2022-07-07 05:23: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