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02 03:00:00| 人氣862|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莫言有無資格獲諾貝爾文學獎?】

推薦 2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2012年諾貝爾物理獎頒給了量子力學研究者,然而,最熱門的「希格斯玻色子」尚未獲獎,算是冷門。其實,希格斯玻色子的發現,目前幾乎已經算是證實,而且也顯然對人類未來的文明影響深遠。

我曾寫過一篇短文說:未來的人類,可能在一百年內,駕駛幽浮飛離太陽系,而其關鍵的能源技術就是採用了希格斯玻色子。

未來的人類科技,幾乎是「天」的科技;人類文明來到一個新紀元:星際時代。

2012年的諾貝爾獎,與以往給獎規律不太相同;和平獎頒給歐盟,而文學獎給莫言,都超出以往諾獎的邏輯。

莫言是個同情底層與弱勢,關注鄉土的現實主義作家。他的文學成就早已在華文世界受到肯定。然而,他畢竟曾經是「政治正確的左派文人」如同早年的詩人艾青(艾未未的父親),而這些年莫言也對中國的民主自由人權不置一詞,因此,諾獎頒給他,也有人批評是在討好中共。

然而,莫言在領獎前選擇替劉曉波發出聲音,用以回應對他的質疑。確實,他的發言必然給中共帶來很大的震撼。而質疑他的人,也許也會開始欣賞他!果不其然,在此之後,莫言或許受到了極大壓力,因而於領獎前夕又改口避談劉曉波,並說出「言論管制如同機場安檢」這樣引起爭議的言論。使人不免懷疑,莫言莫非真如他自己的筆名「莫言」二字那樣,從此不再對受到專制主義壓迫的人發聲? 

所謂「學海無涯」,書讀越多,見識越廣,越覺得此話不假。

學海故無涯矣,然則有心者事竟成,此「事」之成,未必都僅從「學」而得成。有時往往是因在「學」之外,另有「明見」之故。

莫言是農民、解放軍出身,沒讀過很多書;當初下筆寫作,也並非也多大的企圖;而只是因為喜歡寫作,同時因為羨慕當年的作家有餃子可吃。那樣的一個出身,使莫言的「鄉土文學」道盡小人物的悲喜辛酸,而其所寫的內容,基本上無涉於深奧的文學理論,單純是從自己熟悉的日常生活出發,加點想像力,很取巧地寫成了「人民文學」。

當代華文作家當中,有資格獲得諾獎的,絕不只高行健、莫言二人,被提名過卻尚未得獎的已有不少,而未曾提名但同樣精彩的更不在少數。

莫言的得獎,是才華與成就,但也必不可少的是時機、運氣。由於距離高行健獲獎已經有十年以上,許多人會認為,差不多也該是時候輪到東亞國家獲獎了,因此莫言和村上春樹成了大熱門。

而日本已經出現過兩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中文世界至今只有一個高行健,還是以法國籍身分得獎,難免被認為對中文世界讀者不公平。因此莫言得獎的機率就大了。

諾獎評審期間,適逢釣魚台主權爭議,中日兩國鬧得不可開交;多數評委並不能深入了解釣島紛爭的歷史緣由和國際戰略意涵;因此只能簡單地從英語新聞的報導中,片面地理解真相;當他們從報導中認知到原來此釣島風波「又是日本帝國主義遺留下來的問題」時,本能地可能會同情中國。

再加上日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力挺莫言,卻沒有挺村上,因此,今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會頒給莫言,就成了許多人意料之內的事。

諾貝爾文學獎評委們,基本上對莫言應該都不太了解,因此大量依賴極少數懂中文的評委(如馬悅然)和歷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推薦(如大江健三郎)

他們不太可能完整了解到莫言曾經幫毛澤東抄寫講話,且曾經是對紅色中共歌功頌德,被批評為是中共御用文人之一;反而會從莫言的文章中讀到他對鄉土小人物的悲憫,而給予很高的評價。

儘管文革後莫言已經不算是御用文人了,他選擇「不說話」(莫言),遠離政治是非;但這就好像鄉土文學論戰之前的余光中那樣,曾經向當權者靠攏的經歷,即使已事隔多年,不可能沒有人會批判。

若諾貝爾獎委員們曾經聽過類似這些批判莫言的聲音,是否還願意把這座獎項頒給他,恐怕還是未知數。

其實,諾貝爾文學獎委員們,真正考量的倒不是作家的政治立場,而是他整個作品,乃至整個人生,是否充分反映出「理想主義」的價值觀。也就是在這種價值觀的影響下,凡是用文字反抗威權或共產專制暴政的文人,通常較易獲得諾獎的青睞;而對威權統治或共產黨專制明顯歌功頌德的,哪怕文字技巧再好,基本上先天就已經排除在諾獎委員的給獎可能性之外了。(余光中或許就是因為這個原因而始終不能得到諾獎)

莫言得獎了,然而魯迅、沈從文、余光中、巴金、哈金、北島、金庸、李敖、李魁賢....等等一大批華文世界的優秀作家,至今仍不能獲得諾獎,反而是由一個原本不太可能得獎的莫言比他們更早得到了這個獎。這說明諾貝爾文學獎這頂桂冠的不可測性,也證明了人世的無常。

不過,對於得獎者,通常我會認為能得獎的人,必有某種條件,使其在評審的心目中,產生了特殊或優異處。我會去觀察這種特殊或優異處,並且從評審的角度來設想,為何把這個獎頒給此人而不是別人。

本來世間英雄豪傑,不以名利聞世者,亦如恆河沙數。而那些以名利聞世者,也不過如滄海之一瓢,其寬、其廣、其深,皆不能超越大海自身,亦不能超越共屬大海之任一水滴也。

世人執著於某人獲獎與否,由此而對之產生評價高低;這是世人的無明,本不足道也。然則,以平等心看待世人與得獎者,每一種無明起伏,亦皆智慧爾!

世人無明,自有無明的智慧。此「無明的智慧」即所謂「人性」(儘管可能只是一部分人性而非全部)。

古今各大文明之聖哲,所共同示於人者,無非「知人之智」也。

既要知人,則當以「明人性,見本來面目」為圭臬。

觀察得獎者,欣賞得獎者之作品,亦皆明人性之法也。所明者,除得獎者之心識外,亦是明白其眾多粉絲、追隨者、錦上添花肯定者、雪中送炭支持者、批判者、否定者...之方法也。

明此一人,亦明其身後之無數人。

此人有無得獎並非重點,而自己能否明見其面目,方是談論此人之意義所在。談論所謂諾獎得主,無非藉由此種談論,而讓吾等乃至所有路過網友們,能更「明人性,見面目」,如此而已。

另外,身為詩的創作者,所寫之文字,自然並非一己之囈語而已,而是以之與天地萬物宇宙人間進行有意義之對話 

既然是對話,則當自己的依報環境中出現一個「眾人肯定的文化現象」則創作者最好亦不要以孤芳自賞之心,生不屑之念,而與之隔絕;應效法海納百川之量,主動「明其性,見其面目」,方為有意義而不斷向上提升之創作人生。

諾獎之名氣,乃當代地球人類文明一時之重要文化現象;我以此種角度觀之,如人類學者般參與而觀察;沒有被此種現象給矇蔽而產生價值偏見之問題。亦無惑於是否在追逐名氣之問題。

此類世人心理現象,亦屬風景,可一觀矣。

 

 

 (根據2012-10-13至2012-10-16 之留言而改寫)

台長: 天光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