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4-07-06 00:15:21| 人氣11,17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腳部病理反射點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腳部病理反射點


1)左腳腳掌部位(38穴點)。(見4145條圖4)


1)大腦(右半球);2)額竇;3)腦幹(小腦);4)腦垂體;5)顳葉(右三叉神經);6)鼻;7)頸;8)眼(右側);9)耳(右側);10)肩;11)斜方肌(頸、肩部);12)甲狀腺;13)副甲狀腺;14)肺和支氣管;15)胃;16)十二指腸;17)胰臟;18)腹腔神經叢;21)腎上腺;22)腎臟;23)輸尿管;24)膀胱;25)小腸;29)橫結腸;30)降結腸;31)直腸;32)肛門;33)-1心臟;33)-2心臟反射區;34)脾臟;35)膝;36)-1生殖脾(卵巢或睪丸);62)坐骨神經;63)臀部;64)食道;67)降血壓點;68)背腰反射點;69)骨盆腔(失眠點)。
注意:左腳腳掌有幾個病理反射區是單一的,在右腳腳掌沒有該病理反射區。這些單一病理反射區是:30)降結腸;31)直腸;32)肛門;33)-1心臟;34)脾臟。

2)右腳腳掌部位(38穴點)。(見4145條圖5)。


1)大腦(左半球);2)額竇(左半邊);3)腦幹(小腦);4)腦垂體;5)顳葉(左三叉神經);6)鼻;7)頸;8)眼(左側);9)耳(左側);10)肩;11)斜方肌(頸、肩部);12)甲狀腺;13)副甲狀腺;14)肺和支氣管;15)胃;16)十二指腸;17)胰臟;18)肝臟;19)膽髒;20)腹腔神經叢;21)腎上腺;22)腎臟;23)輸尿管;24)膀胱;25)小腸;26)盲腸和闌尾;27)回盲瓣;28)升結腸;29)橫結腸;33)-2心臟反射區;35)膝;36)-1生殖腺(卵巢或睪丸);62)坐骨神經;63)臀部;64)食道;67)降血壓點;68)背腰反射點;69)骨盆腔(失眠穴)。

注意:右腳腳掌有幾個病理反射區是單一的,在左腳腳掌上沒有該病理反射區。這些單一的病理反射區是:18)肝臟;19)膽囊;26)盲腸和闌尾;28)升結腸。

3)腳內側部位(17穴點)。(見4145條圖6)

6)鼻;13)副甲狀腺;24)膀胱;38)髖關節;39)-2軀體上部淋巴腺;40)軀體下部淋巴腺;49)腹股溝;50子宮(前列腺);51)陰莖、陰道、尿道;52)肛門(痔疾);53)頸;54)背椎;55)腰椎;56)薦骨;57)內尾骨;61)肋骨;66)閃腰點。

註:雙腳內側側穴位相同。

4)腳外側部位(14穴點)。(見4145條圖7)


5)顳葉(三叉神經);10)肩;35)膝;36)-2生殖腺(卵巢、輸卵管或睪丸、副睪丸);37)放鬆腹部(減輕痛經或經期緊張現象);50)髖關節;39)-1軀體上部淋巴腺;42)平衡器官;43)胸;44)橫膈膜;58)尾骨;59脊肩胛;60)肘關節;70)全身淋巴腺。

註:雙腳外側穴位相同。

5)腳背部位(12穴點)。(見4145條圖8)

39)-1軀體上部淋巴腺;39)-2軀體上部淋巴腺;40)軀體下部淋巴腺;41)胸部淋巴腺;42)平衡器官;44)胸;45)扁桃腺;46)下顎;47)上顎;48)喉和氣管;65)肝經脾;70)全身淋巴腺。

註:雙腳背穴位相同。

6)雙小腳內外側(2穴點)及上、下肢對應反射區。(見4145條圖9)


71)腿內側坐骨神經反射區;72)腿外側坐骨神經反射區。

適應徵:坐骨神經痛、發燒。

按摩法:自下向上握推5分鐘。

73)上下肢對應病理反射區:1)手—腳;2)腕—踝;3)前臂—小腿;4)肘—膝;5)上臂—大腿;6)肩關節—髖關節;7)肩帶—骨盆帶。

適應徵:按摩上肢對應反射區可對下肢對應部位病變起輔助治療作用,反之亦然,對黑紅傷、燙傷、炎症,除按摩腳部病理反射區外,再輔以對應反射區按摩,會增強療效。

按摩法:推握揉按5分鐘。

三)腳部按摩工作及按摩法

據筆者實踐體會介紹兩種按摩方法,即手指按摩和按摩棒按摩。

1)手指按摩。病理反射區穴位如在腳上的皮膚柔軟部位,術者宜用拇指肚進行按摩;反射區穴位如在腳的皮膚堅硬部位,術者要使用手指關節角處按摩,最好是用食指關節角。食指彎曲後用大拇指壓住食指尖,其餘三指捏住大拇指,就會使食指關節角更突出、有力。按摩大穴位時也可採用握豢式,用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四指關節角同時行動,會增強按摩效果。如泌尿路排毒,按摩雙腳後跟穴位時,也可採取拇指與其餘四指捏握推按法,以增強按摩力度。頸部以上左側病按摩右腳穴位,右側病按摩左腳穴位。

按摩時患者的腳部放在術者膝蓋上,使術者能看清腳底部,以利於準確取穴。按摩腳趾和腳背部位,患者需曲雙腿,將腳平放於術者膝蓋上;按摩腳掌、腳趾、腳踝穴位,患者應伸直腿,將腳內面或外面朝上,使術者能抓牢,推按有力。

2)按摩棒按摩。術者如果單純用手指按摩,手指會很快疲勞、酸軟,達不到按摩力度,也影響按摩療效,因此最好配置一根按摩棒。

過去曾用金屬製造按摩棒,近幾年實踐證實,金屬對人體有一定危害,因此,改用研木自製按摩棒。按摩棒可按以上尺碼製作:長14厘米,中間直徑1.4厘米,大頭直徑1.2厘米,磨成圓球形,小頭直徑0.4厘米,也要磨成圓球形。製成後用棒推摩一下皮膚表面,以不損傷皮膚為標準,如有毛刺必須用細砂紙打磨光滑。

腳部按摩注意事項:

1)按摩前準備毛巾一塊、凡士林油一小瓶、按摩棒一根;術者應剪短指甲,以免刮傷患者皮膚。按摩時應在選定穴位塗抹少量凡士林油,以潤滑皮膚,防止擦傷。

2)按摩時患者應先用熱水洗腳,然後全身放鬆,情緒安定,仰臥床上,術者取坐勢,在膝蓋上置毛巾,將患者的腳放在自己膝蓋上。

3)按摩每個穴位前都應測定一下病理反射區的反射疼點。術者可用塑料根自製一檢查棒,尖端如圓珠筆尖端即可。用此尖端輕扎探測一下病理反射區,如患者有扎刺樣疼感,即是病理穴點,即可在此著力按摩。

4)按摩時手法應取輕一重一輕。如按3分鐘,開始1分鐘輕按,中間1分鐘加重,然後再輕按1分鐘。按摩進程中力量加大加強,以患者以忍受為佳。每次按摩結束都力求達到使患者感到口渴,按摩結束後讓患者飲溫開水500毫升以排毒。

5)每次按摩以60分鐘為度,每日1~2次,每半月為1療程。每次按摩穴位多時,每穴按摩時間酌減;穴位少時,每穴按摩時間酌增。但每個穴位按摩時間以5分鐘為佳,按摩最佳時間以就寢前和兩餐中間為佳,飽餐後和空腹不宜按摩。

6)在介紹各病理反射區穴位時,有很多讀者會問「由上向下」如何理解。因為被按摩者姿勢是取臥位,躺下後腳趾朝上,「由上向下」既指從腳趾向腳面方面,也指腳背、腳掌向腳跟方向和從腳跟向小腿方向。總之,多數穴位是從腳趾向心臟方向按摩(也有個別穴位橫按和自下向上按、點按)。所有穴位按摩完後,最好再從腳踝部向上推按雙小腿幾分鐘,使患者雙小腿產生熱感,可以強化療效。

7)按摩手法、力度的輕重以患者以忍受為度,過輕達不到治療效果,過重患者又忍受不了。

8)以下幾種人不宜採用手腳穴位病理按摩法進行治療:神志不清或精神錯亂者、患法定傳染病者、孕婦及嚴重心、腎衰竭者。

9)患急性小病按摩時,以取手穴為主;患慢性陳年痼疾應以取腳穴為主。多數病可手腳同時取穴。

自我按摩法:

近幾年我接待的咨詢者中,有許多人提出在無人幫助按摩的情況下,自己如何為自己進行腳穴按摩。患者自身如果弓腰、探身、彎腿為自己按摩不僅有許多難處,還由於週身不能鬆弛下去,影響血液循環,相對而言,按摩效果就會大大下降。就此問題我曾反覆研究、探討,感到腳穴按摩既然是提倡自助、助人,首先應當解決自助問題。幾經研究,反覆篩選,終於選定幾種腳掌按摩方法。

1)赤腳踏河流石按摩。選河流石几十顆,細砂一小盆,將河流石與細砂裝一布袋中,縫好口,平放地上,赤腳踩上,尋找病理反射區進行踩按。每天至少踩按2小時。黑龍江省一位農場女工用此法治癒過白內障。

2)蹬椅腿橫欄按摩。取坐位,眼前放一木椅,用雙腳蹬木椅橫欄刺激腳部穴位,此法適於治療胃腸道疾病、泌尿系疾病。每次至少蹬按30分鐘。

3)踩竹竿按摩。取長1米、直徑3厘米以上粗竹竿一根,平放地上,赤腳踩竹竿刺激腳部的病理反射區半小時。此法適於治療腸道疾病和呼吸道疾病。

4)踩玻璃球按摩。取兒童玩耍用玻璃球5枚,踩壓到腳部有關病理反射區,軀體站直不斷踩壓,約半小時。此法適於按壓定點穴位進行有關疾病按摩,如33、34、19、20、21、69、36-1、2、3、4、7、67等穴點,也可踩壓已定位的8、9、10、18等穴點。

5)以上踩壓法只適於腳掌部位諸穴,對於腳背部位諸穴,則應用手指按摩進行配合。操作程序是:踩按完腳掌穴位後,再按配穴處方按摩腳背穴位。

四)腳部穴位查找法及適應證

1)大腦:此穴分佈十趾肉球尖部。主治高血壓、腦中風、腦震盪、頭暈、頭痛、頭重、失眠、腦性麻痺、視覺受損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小頭逐趾點按,右側病按左腳趾五穴,左側病按右腳趾五穴。

2)額竇:此穴分佈十趾肉球下。主治腦中風,腦震盪鼻竇炎,頭痛,頭暈,頭重,失眠,發燒,眼、耳鼻、口等疾病。按摩時用按摩棒小頭點按,右側病按左腳趾五穴,左側病按右腳趾五穴。

3)小腦(腦幹):此穴分佈在雙腳掌大拇趾下緣。主治腦震盪、腦腫瘤、高血壓、失眠、頭暈、不平衡感、頭重、肌肉緊張、肌腱關節疾病等。按摩時用按摩小頭由上向下點按。右側小腦病按左腳,左側小腦病按右腳。

4)腦下垂體:此穴分佈在雙腳掌大拇趾肉球下緣。主治內分泌平衡(包括甲狀腺、副甲、腎上腺、性腺、脾、胰等功能失調)。按摩時宜用按摩棒小頭由上向下定點按壓。

5)顳葉(三叉神經):此穴位於雙腳大拇趾第一節內側。主治偏頭痛,面神經麻痺,腮腺炎,耳病,鼻咽癌,失眠,頭重,臉頰、唇、鼻之誘發性神經痛等症。按摩時用拇指強力捏住,由上向下推按。右側病按左腳,左側病按右腳。

6)鼻:此穴位於在雙腳拇趾第一節外側。主治急慢性鼻炎、鼻出血、各種鼻病。按摩時宜用按摩棒小頭由上向下推按,左鼻病按右腳,右鼻病按左腳。

7)頸部:此穴位於雙腳拇趾第二節底部腳趾內側。主治頸部酸痛、頸部酸硬、扭拉傷、高血壓、落枕、頸部循環障礙等症。按摩時宜用按摩棒定點按壓。

8)眼睛:此穴位於雙腳第二趾與第三中間根部。主治眼神經疾病、青光眼、白內障、結膜炎、角膜炎、近視、遠視、花眼、眼底出血等症。按摩時宜用按摩棒在刺痛點處由上向下按壓,左眼病按右腳,右眼病按左腳。

9)耳:此穴位於雙腳第四趾與第五中止中間根部。主治各種耳病、耳下腺炎、鼻咽癌。按摩時宜用按摩棒在刺痛點部位由上向下按壓,右耳病按左腳,左耳病按右腳。

10)肩:此穴位於雙腳腳掌外側、小趾骨外緣凸起趾骨關節處。主治老年肩、手臂無力、肩酸痛、手麻、肩外傷、習慣性肩關節脫臼。按摩時宜用按摩棒由上向下在其反射點按摩。

11)斜方肌:此穴位於雙腳腳底,在眼、耳反射區下方,自第一趾骨起至外側,成帶狀,寬約一橫指。主治頸肩酸痛、手無力、手酸麻。按摩時用按摩棒自內向外推按。

12)甲狀腺:此穴位於雙腳腳底第一蹠骨頭部。主治甲亢、心悸、失眠、情緒不安、各種甲狀腺病等,還可以用於減肥。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下向上推按。

13)副甲狀腺:此穴位於雙腳腳掌內緣第一蹠骨與第一趾骨關節處。主治過敏、筋骨酸痛、痙攣、失眠、嘔吐、噁心、副甲機能低下引起的病症、低鈣症之手中麻痺及痙攣、指甲脆弱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小頭自上向下按壓。

14)肺、支氣管:此穴位於雙腳斜方肌反射區下方,自甲狀腺反射區向外成帶狀到腳底外側肩下方,寬約一指。主治肺病、肺炎、支氣管炎、肺氣腫、胸悶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內向外按壓。

15)胃:此穴位於雙腳掌第一蹠骨與趾骨關節下方約一拇指幅寬。主治胃病、胃脹、胃悶、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按壓。

16)十二指腸:此穴位於雙腳腳掌第一蹠骨下方。主治腹部飽脹、消化不良、十二指腸潰瘍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按壓。

17)胰臟:此穴位於雙腳腳掌胃反射區與十二指腸反射區交連處。主治糖尿病、新陳代謝疾病、胰臟疾病。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定點按壓。

18)肝臟:此穴位於右腳腳掌第四蹠骨與第五跖之間,有肺反射區之下。此穴只在右腳有穴。主治肝病、肝硬化、肝功能不良、肝炎、肝腫大、肝臟功能失調造成之營養不良症、易疲勞等。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按摩。

19)膽囊:此穴位於右腳腳掌第三蹠骨與第四蹠骨間,存肺反射區之下,肝反射區之內。此穴只在右腳有穴,一般按摩時可肝、膽同按。主治膽結石、黃疸病、消失不良、膽發炎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按摩。

20)腹腔神經叢:此穴位於雙腳掌中心,腎臟反射區與胃反射區附近。主治神經性胃腸病(脹氣、瀉肚、胃腸緊張、氣悶、煩惱等)。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按壓。

21)腎上腺:此穴位於雙腳腳掌第五蹠骨與趾骨關節所形成「人」字交叉之一點下方。主治心律不齊、昏厥、氣喘、風濕症、關節炎、慢性副腎不全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按壓。

22)腎臟:此穴位於雙腳腳掌距腳趾約1/3中央凹處。主治腎功能不良、動脈硬化、靜脈曲張、風濕症、關節炎、濕疹、腎結石、遊走腎、腎臟不全、尿毒症、浮腫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推按。

23)輸尿管:此穴位於雙腳腳掌自腎臟反射區至膀胱反射區成一斜線形區域。主治輸尿管結石炎、風濕症、關節炎、高血壓、動脈硬化、輸尿管狹窄造成之腎積水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推按。

24)膀胱:此穴位於雙腳內側舟骨下方邊緣處。主治腎、輸尿管病變,結石,膀胱炎,尿道炎,高血壓,動脈硬化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按壓。多數情況下,22、23、24三穴同時按摩,自22斜推按至24。

25)小腸:此穴位於雙腳腳掌蹠骨、楔骨至腳跟骨上凹入區域。主治胃腸脹氣、腹瀉、腹部悶痛、疲倦、緊張、急慢性腸炎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按壓。

26)盲腸:此穴位於雙腳腳掌跟骨前緣靠近外側。主治上腹脹氣、闌尾炎。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定點按壓。此穴只在右腳有穴。

27)回盲瓣:此穴位於右腳腳掌跟骨前緣靠近外側,位於盲腸之上方。此穴可促進回盲瓣之控制食糜功能。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定點按壓。此穴只在右腳有穴。

28)升結腸:此穴位於右腳腳掌小腸反射區之外側帶狀區域。主治便秘、腹瀉、腹痛。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下向上推按。此穴只在右腳有穴。

29)橫結腸:此穴位於雙腳腳掌中間橫越腳掌之一帶狀區域。主治:便秘、腹瀉、腹痛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左向右推按摩。

30)降結腸:此穴位於左腳腳掌跟前線,外側帶狀區域。主治便秘、腹瀉、腹痛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按摩。

31)直腸:此穴位於左腳腳掌跟骨前緣之帶狀區域。主治直腸炎、便秘。按摩時用按摩棒由外向內推按。此穴只在左腳有穴。

32)肛門:此穴位於左腳腳跟骨前緣直腸反射區的末端。主治痔瘡、靜脈曲張。按摩時用按摩棒由上向下定點按壓。此穴只在左腳有穴。

33)-1心臟:此穴位於左腳腳掌第四蹠骨與第五蹠骨間,在肺反射區下方。主治心臟痙攣、心絞痛、盡力衰竭、心律不齊、心臟缺損、先天性或後天性心臟病、循環障礙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下向上定點按壓。此穴只在左腳有穴。

33)-2心臟:此穴位於雙腳腳掌第一蹠骨下緣,甲狀腺反射區之下。主治:與33-1相同。按摩時用按摩棒定點按壓刺痛點。

34)脾臟:此穴位於左腳腳掌心臟反射區之下約一指幅寬之區域。主治血紅素不夠引起的貧血、食慾不振、感冒、發炎、癌症等。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定點按壓。此穴只在左腳有穴。

35)膝:此穴位於雙腳外側第五蹠骨與跟骨所形成之凹下區域。主治膝外傷、膝關節炎、膝關節痛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按壓。

36)-1生殖腺:此穴位於雙腳腳掌跟骨正中央。主治性功能衰退、不孕症、月經緊張、月經困難、白帶、排卵時腹痛等。按摩時用按摩棒定點按壓。

36)-2生殖腺:此穴位於胳膊肘跟骨外側。主治與36-1同。按摩時用拇指捏住穴點自下向上推按。

37)下腹部(減輕痛經和經期緊張):此穴位於雙腳腓骨外側後方,從腳踝骨起四指幅向上延伸區域。主治月經腹部疼痛、經期緊張、經期不規則、腹部疼痛等症。按摩時用拇指扣食、中指捏住穴區,自踝關節後方起向上推按。

38)髖關節、股關節:此穴位於雙腳腳踝骨之下方區域,腳外側為髖關節,腳內側為股關節。主治髖關節疼痛、坐骨神經痛等症。按摩時用拇指與食、中指對應捏住兩穴,自下向上按壓。

39)-1上身淋巴腺:此穴位於雙腳外側踝骨前,由距骨、舟骨間構成之凹下部位。主治各種炎症、癌症、發燒、腫物、肌瘤、免疫功能低下、蜂窩組織炎、流行性耳下腺炎等症。按摩時用拇指、食指、中指與40穴點對應捏住,著力按壓捏揉。

39)-2上身淋巴腺:此穴位於雙腳腳脖子處,舟骨與距骨結合處之凹下部分。主治與39-1相同,按摩時用按摩棒定點按壓。

40)下身淋巴腺:此穴位於雙腳內側腳踝骨前,由距骨、舟骨間構成之凹下部位。主治各種炎症、癌症、發燒、腿部充血、踝部腫脹、囊腫、免疫功能低下、蜂窩組織炎等症。按摩時與39-1相同,同時用拇指扣食、中指捏住揉按,力度要強。

41)胸部淋巴腺:此穴位於雙腳腳背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間縫處區域。主治各種炎症、癌症、發燒、囊腫、肌瘤、乳房及胸部腫瘤、免疫功能低下等症。按摩時用拇指或中指點住穴位著力推壓。

42)內耳迷路(平衡器官):此穴位於雙腳腳背第四蹠骨與第五蹠骨間。主治頭暈、眼花、暈車、暈船、高低壓、耳鳴、內耳機能衰退、平衡障礙等症。按摩時用拇指或中指自後向趾尖方向推按。

43)胸:此穴位於雙腳腳背第二、三、四蹠骨所形成之區域。主治乳癌、胸部氣悶、乳房充血、乳房腫物等症。按摩時用食指關節角自前身後推按。

44)橫膈膜:此穴位於雙腳腳背蹠骨、楔骨關節結合之區域,橫跨腳背左右側形成一帶狀。主治打嗝、橫膈赫尼亞引起的腹部膨脹、腹痛、噁心、嘔吐等症。按摩時用拇指或食指關節角自內向兩側橫推按。

45)扁桃腺:此穴位於雙腳拇趾上面第二趾節肌腱的左右兩邊。主治感冒、扁桃腺疼痛、腫脹、化膿、肥大及扁桃腺引起之頭痛等症。按摩時用拇指、食、中指自上而下捏揉。

46)下顎:此穴位於雙腳拇趾上面第一趾節骨橫紋下方,成帶狀。主治下牙痛、下顎發炎、下顎感染、牙周病、打鼾、下顎化膿、下顎關節炎等症。按摩時用拇指由內向外捏揉。

47)上顎:此穴位於雙腳拇趾上第一趾節骨橫紋上方,成帶狀。主治上牙痛、上顎發炎、上顎感染、上顎化膿、牙周病、打鼾、上顎關節炎等症。按摩時用拇指由內向外捏揉。

48)喉與氣管:此穴位於雙腳腳背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間關節處,靠拇趾下方區域。主治喉痛、咳嗽、氣喘、氣管炎、感冒、聲音微弱、嘶啞等症。按摩時用拇指自根部向趾尖方向按壓。

49)腹股溝:此穴位於雙腳腳背下身淋巴腺反射區上面約一橫指處。主治生殖系統之各種疾病。按摩時用拇指由上向下按壓。

50)前列腺(子宮):此穴位於雙腳跟骨內側,踝骨下方斜三角帶。主治男性前列腺肥大尿頻、排尿困難、尿裡帶血、尿道疼痛,女性子宮瘤、子宮發育異常、痛經、子宮下墜、子宮其他疾病。按摩時和食指關節角自下向上推按。

51)尿道(陰道):此穴位於雙腳腳跟側,自膀胱反射區向上延伸至距骨與舟骨間間縫處。主治尿道發炎、感染、因虛弱或發炎產生尿路排泄物。按摩時用食指關節角自下向上推按。

52)直腸、肛門(痔疾):此穴位於雙小腿脛骨內側後方,趾長屈肌腱間,從踝骨後方起約四指幅寬之長度。主治痔瘡、便秘、直腸炎症、靜脈等症。按摩時用食、中、無名、小指關節角自踝骨後方向上推按。

53)頸椎:此穴位於雙腳拇趾內側,第二節趾骨區域。主治頸項僵硬、酸痛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小頭由上向下推按。

54)背椎(胸椎):此穴位於雙腳腳弓內側沿趾骨下方至楔骨關節。主治背椎酸痛、背椎骨刺、背椎各種病變。按摩時用食指關節從腳趾向腳跟方向推按。

55)腰椎:此穴位於雙腳腳弓內側沿楔骨至舟骨下方。主治腰椎酸痛、腰椎骨刺、腰椎各種病變。按摩時用食指關角自前向後推按。

56)薦骨:此穴位於雙腳腳弓內側,沿距骨下方至跟骨上。主治薦椎骨刺、尾骨受損、坐骨神經痛等症。按摩時用食指關節角自距骨向跟骨方向推按。

57)內尾骨:此穴位於雙腳腳跟腳掌內側,沿跟骨結節向後,成一帶狀區域。主治坐骨神經痛、內尾骨受傷之後遺症。按摩時用食指關節角自足跟向前推按至薦骨。

58)外尾骨:此穴位於雙腳外側足跟韌帶,沿跟結節向後,成一帶著區域。主治坐骨神經痛、外尾骨受傷之後遺症等。按摩時用食指關節角自足跟向前推按。

59)肩胛骨:此穴位於雙腳腳背第四蹠骨、第五蹠骨與楔骨間一帶狀。主治肩胛酸痛、肩關節障礙、老年肩、舉手與轉動困難。按摩時用食指關節角自前向後推按。

60)肘關節:此穴位於雙腳外側第五楔骨與蹠骨之關節凸起範圍。主治肘關節酸痛、受傷。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按壓。

61)肋骨:此穴位有兩處,雙腳腳背第一蹠骨與舟骨之間區域為內側肋骨,第四楔骨與體干間區域為外側肋骨。主治肋骨之各種病變、胸悶、胸緊、肋膜炎等症。按摩時用拇、中指同時點住兩穴,自上向下推揉。

62)坐骨神經:此穴位於雙腳腳掌後跟跟骨外緣一馬蹄形區域。主治坐骨神經各種疾病。按摩時用按摩棒由腳內側向外側推按。

63)臀部:此穴位於雙腳腳掌腳後跟跟骨上緣外側。主治臀部肌肉損傷、髖關節疼痛及臀部其他炎症。按摩時用按摩棒定點按壓。

64)食道:此穴位於雙腳腳掌第一蹠骨與第二蹠骨中間縫隙處。主治食道癌、各種食道炎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推按。

65)肝經腺:此穴位於雙腳腳部淋巴反射區(41穴點)後緣。主治各種肝病、肝郁氣滯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或食指關節角定點按壓。

66)閃腰點:此穴位於雙腳腳背肋骨反射區旁側。主治閃腰岔氣、腰肌勞損及各種腰痛。按摩時用按摩棒定點按壓。

67)降血壓點:此穴位於雙腳腳掌大拇趾下緣外側腦幹反射區(3穴點)之下。主治高血壓和由高血壓引發的頭暈、腦漲、耳鳴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定點按壓。

68)背腰反射點:此穴位於雙腳腳掌外緣,上接肩反射區(10穴點),下連膝反射區(35穴點)之帶狀區。主治腰背勞損、疼、痛,腰背扭挫傷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自上向下推按。

69)骨盆腔:此穴位於雙腳腳掌腳後跟生殖腺反射區(36-1穴點)之上。主治失眠、健忘、神經衰弱等症。按摩時用按摩棒定點按壓。

70)全身淋巴腺:此穴位於雙腳腳背10趾第二節骨跟部間縫處。主治週身各種炎症、癌症、發燒、缺乏抗體等症。按摩時用拇指或中指逐穴點壓。

71)腿內側坐骨神經反射區、72)腿外側坐骨神經反射區:此四穴位於雙腿內外兩側,由雙腳踝骨關節起沿脛骨和腓骨延伸至膝膕。主治坐骨神經痛、發炎。按摩時用雙手自下向上推按。

73)上下肢對應反射區:此反射區在上下肢共有7處對應反射穴區。主治對應區內的黑紅傷、燙傷、炎症。按摩時用雙手捏揉,上肢反射區部位有病,捏揉下肢對應反射區,下肢反射區部位有病,捏揉上肢對應反射區。

來源:《中國民間秘驗偏方大成》

台長: 1232123
人氣(11,174)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