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2-10 11:22:25| 人氣1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見死不救”拷問人性

兩歲的小悅悅先後被兩輛車碾過,18名路人沒有施予援手。國人的冷漠引起了一番道德危機的大討論。昨天,廣東省政法委、社工委等十多個部門開展的“譴責見死不救行爲,倡導見義勇爲精神”大討論舉行了第一場座談會。很多媒體也發出“拒絕冷漠,愛在人間”的倡議,呼籲每一個有良知的人從自己做起,敢于擔當,加入到“拒絕冷漠,愛在人間”的行動中。
從政府部門開展大討論,到媒體發出倡議書,可以看出,對小悅悅事件,已經從單純的反思,進展到具體的行動。反思很重要,但僅止于反思,不落實到行動中,再深刻的反思也會成爲記憶。行動起來,從每一個具體的“我”做起,拒絕冷漠,才能化反思爲力量,重拾丟失的理性和良知。
如何行動起來?拾荒阿姨的不經意舉動已經給出了答案,那就是從自己做起,以幫人就是幫己的樸素心態,拒絕做冷漠的制造者。時下,人們往往把社會的冷漠、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面對倒地老人和被碾幼童的無動于衷,歸咎于社會道德的淪落,以及法律制度和相關案例的負面作用。
這些都不無道理。但這種不首先反求諸己自省,而是將一切過錯都推給社會的過度“理性”,是否受利己主義的裹挾,從而爲自己找到一個賴以推卸“良心債”的借口?而且任何社會道德的構建,都是從每一個個體開始的。倘若每個人在遇到類似情況時,都能敢于擔當,伸出援手,哪怕是點滴相助,那麽即便社會道德不會因此而根本好轉,制度弊病也不會因此而根本改善,但至少我們會少些遺憾,少些事後的懺悔。
科學研究發現,多數動物都有群體生存的互助互濟本能,更何況人類。事實上,扶起跌倒的老人,救助被碾的幼童,根本不該作理性的思考,而應始之于本能。連這個賴以生存的基礎本能都面臨著喪失的困境,實在說不過去。
個體的行動必不可少。但在個體捫心自問時,也應叩問道德調節機制本身。一個好的機制不但能“揚善抑惡”,而且能調節、約束人們的行爲,引導、鼓勵人們見義勇爲,托舉向善的力量。遺憾的是,在某些時候,我們的機制卻起到了“揚惡抑善”的作用,成爲冷漠的催化劑。因而,小悅悅事件發生後,廣東開展見義勇爲大討論,問計于民,征求救濟機制、獎懲機制的意見與建議,並以此作爲制定相關政策的依據,也是正當其時。
誠然,道德的歸道德,法律的歸法律,但當現有的道德體系已不足以引導社會向“善”時,法律就不能繼續旁觀,制度也不應冷漠依然,特別是作爲公信力代表的政府規章制度,首先要拒絕冷漠,傳遞溫情。倘若見死不救是出自于自保的不安全感,害怕救人有可能帶來麻煩,那麽如何在制度上給見義勇爲者卸下心理的負擔,免卻事後的可能麻煩,法律當有個明確的引導,避免諸如“彭宇案”的再現;而倘若見死不救是出自于心理學上的“旁觀者效應”,那麽到底有無必要立法懲治見死不救,大可以廣泛討論,並請法學專家深入研究,給出一個合理的答案。此外,我們如何給社區提供更好、更人性化的服務管理,化解社區居民間的人際關系冷漠,也不應忽視。
因而,我們期待廣東的這次大討論有個滿意的結果,並轉化爲制度層面可行性操作。無疑,這是送給仍生死未蔔的小悅悅的最好祈福。

台長: 小二
人氣(1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