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4-14 10:24:09| 人氣1,298|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玉海拾譯】寺田寅彥〈蛙的鳴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圖中人像為明治至昭和前期的物理學家、隨筆家寺田寅彥(1878-1935),攝於昭和九年(1934)春。寺田寅彥(1878-1935)是夏目漱石(1867-1916)在熊本第五高等學校執教時的學生。明治三十六年(1903)至三十九年(1906)間,夏目住在東京本鄉區千駄木町。此時,寺田經常造訪千駄木町,在夏目面前就物理學和文學一抒己見。對於門下這位理科出身的學生,夏目另眼看待。據說夏目在千駄木時代所執筆的《我是貓》,裡面「水島寒月」的角色即脫胎自寺田)



【譯前說明】

夏目漱石(1867-1916)自明治三十六年(1903)一月返國後,伴隨精神衰弱和胃病的加劇,死亡的陰影和孤愁感長期填滿了他的情緒。某晚春時節,隨侍在夏目身旁的作者,見老師難得有自娛的好心情,之後便在此文裡記下當時的情景。

【作者簡介】

寺田寅彥(1878-1935),明治至昭和前期的物理學家、隨筆家。東京都人。筆名吉村冬彥、藪柑子。東京帝國大學畢業。最初從事實驗物理的研究,以論文《尺八的音響學研究》獲理學博士。留學德國時,專攻地球物理學。大正二年(1913),以結晶所導致X線繞射的實驗享譽世界。此外,也對物理學的方法論和認識論抱持著興趣。大正五年(1916),成為東京帝國大學教授。昭和二年(1927),專職於地震研究所,以日本為主體,進行氣象學和地震學的研究。從事理科研究之餘,師事夏目漱石(1867-1916),執筆科學的題材、構想之類的隨筆和評論。曾獲學士院恩賜獎。代表的隨筆集有《冬彥集》、《藪柑子集》等。


〈蛙的鳴聲〉

已經忘了是哪一年的事了。在先生(註一)的千駄木時代(註二),某晩春之日,我和先生一起在返回音樂學校的演奏會途中,到上野的樹林溜達一番後才回去。

當日的演奏曲目內,有用管弦樂模仿蛙的鳴聲,那帶著相當的滑稽味。先生邊走邊模仿其蛙聲,獨自覺得有趣而難為情地笑了起來。

隨後在神田的寶亭,先生吃了喜歡的青豆湯和小雞的里肌肉之類的東西,又灌下一、兩杯酒,臉頰泛起了紅潮,便和先前一樣,模仿蛙的鳴聲而笑。

我想了一會,感覺那時候的先生和晚年的先生似乎很不像是同一人。

(原載於大正七年(1918)十二月的《渋柿》)


註一:(譯注)先生,指寺田寅彥(1878-1935)的老師夏目漱石(1867-1916)。夏目為明治、大正時期的小說家、英國文學研究者,東京都人,本名金之助,東京大學畢業。在擔任東京高師、松山中學、五高等校教師後,明治三十三年(1900),成為文部省留學生而赴英國倫敦留學。留學期間,一面苦惱於東西差異,而重新尋得「自我本位」的立場;一面將科學式的文學研究當作自己目標,並為世界末藝術所感動。歸國後,在一高和東大講授英國文學。同時,在雜誌上發表的小說《我是貓》引起世人注目,而立志成為職業作家。明治四十年(1907)辭去教職,進入朝日新聞社,開始在《朝日新聞》上連載《三四郎》、《之後》、《門》《行人》、《道草》、《心》等名作。夏目善於透過人與人的關係和知識份子的生活,敏銳批判日本近代種種弊病,與森鷗外(1862-1922)並稱日本近代的代表作家。此外,也擅長俳諧、漢詩與書畫。另著有隨筆《玻璃門之中》和小說《少爺》、《草枕》、《明暗》等。
註二:(譯注)千駄木時代,指明治三十六年(1903)至三十九年(1906)間,夏目漱石(1867-1916)在東京本鄉區千駄木町租屋定居的時期。在這期間,他擔任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講師一職,並開始執筆《我是貓》、《少爺》和《草枕》等眾多重要作品。夏目的千駄木時代,是他文學發祥的時期;而那位於千駄木町的故居,也被後人暱稱為「貓之家」。

譯自:寺田寅彥,〈蛙の鳴声〉,收入氏著,《寺田寅彥全隨筆‧1》(東京:岩波書店,1991),頁313。

圖片來源:http://www5d.biglobe.ne.jp/~kabataf/torahiko.htm

※請安裝櫻花輸入法或是微軟IME等任何日文顯示軟體,以利閱讀。

台長: 寂寞道人殊一
人氣(1,298)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