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7-09-03 00:11:51| 人氣2,74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戲劇評論現況的五個面向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按:四月底,到台南參加了一場關於「評論論壇:事件.現象.媒體-台港澳戲劇評論現況」的論壇,主持人是楊美英,與談人還有陳國慧及莫兆忠,我將我的發言大要及回應,轉錄如下,完整的論壇紀錄請連結:http://tnaf.tnc.gov.tw/article_critics.php?id=20170083

 

時間:2017428日,周五15:30-17:10

地點:台南大學啟明苑

 

這場論壇的題目是:「事件.現象.媒體-台港澳戲劇評論現況」,在這幾個關鍵字裡面,我只想抓最後兩個字來談:「現況」。很簡單,我今天做為一個描述者,我觀察台灣目前的評論現況,找出五個面向來談,當然現象肯定不只這五個面向。

 

第一個面向是從紙媒到網媒的趨勢。回顧過去30年,在解嚴之後報章媒體所釋放出來的言論空間中,《PAR表演藝術》是蠻具代表性的刊物,它培養了近三十年表演藝術評論的第一代。相關的紙媒還有《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由時報》,以及停刊至今滿十年的《民生報》(尤其是該報的「民生劇評」),這些都是90年代到2000年以降,很重要的紙媒。

 

近年的《PAR表演藝術》雜誌現況是review降低而preview增加,網媒較具代表性的例如「ARTALKS」、「表演藝術評論台」,另外還有散落在諸多藝文生活誌、文學雜誌裡頭的,遇到想要打造名作或明星的時候,比如說白先勇的《牡丹亭》,就會有一些文學雜誌把它做的很大,便有相關 previewreview夾雜的文章。除此之外,另一個現象是劇評多過於舞評、樂評。這四、五年來我有機會擔任《表演藝術年鑑》的編輯指導委員,每一年在審視相關稿件時,看到編輯通常只抓兩個取樣,一個是ARTALKS,另一個便是表演藝術評論台,從這兩個平台的文章類型來看,的確是劇評多於其他的表演藝術類型。

 

而處在網路通行的年代,想要成為網紅,就要想辦法吸睛。因此,網路書寫劇評,最快的方式是聳動。「黑特劇場」對我來講它是情緒發洩的平台,類似佛地魔的必要之惡,是酸民當道,造口業,造了口業,有業自己擔,我舉個不好的例子,最近這幾天的谷阿莫,他就是造了業得自己擔,沒有人要理他了。倘若判賠幾千萬,那是他家的事情,干我屁事。我就是用現在酸民當道的語言。但這樣的語言,它到底能構成多少評論的質量,評論的累積及理性辯證、批判思考等等,它能替台灣劇場留下什麼?它對生態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台灣目前的生態之一主要是演期短,如果演期至少三周,那第一周出來的評論也許會影響到後面的演出,但目前這些評論都是在演出之後,回到申請補助、加演、巡演,企畫行銷,甚至選擇性的引用、宣傳,名人加持等用途。

 

第二個值得思考的面向,台北藝穗節的看戲大隊,以及臺南藝術節的駐節評論人,回過頭去問這種評論書寫的目的為何?質量如何?當然它會留下一些觀察,可是像藝穗節,到最後還可能成為某一個獎項的評獎依據,得了大獎可能來年可以得到相對的製作費,還可以重演。而這些駐節評論,它對於演出團隊的參考指標是什麼,這都是可以做後續的討論的。

 

第三個面向跟台上兩位港澳的朋友有一點關係。我觀察到的是過去十年,尤其是莫兆忠在澳門做為一個全方位的劇場人,從創作到演出,從評論到出版到教育,兆忠從20062007年起,跟台北牯嶺街小劇場的聯繫漸漸多起來,他們的刊物《劇場.閱讀》 也可以在牯嶺街小劇場拿到、看到。一開始是從刊物、演出團隊的交流慢慢打開,發展到後來,幾年前開始,他們拿到政府的補助,會開始培養澳門年輕的藝評人,給課程、培訓,甚至跨海到台北藝穗節加入看戲大隊。過去幾年台灣的藝評人跟澳門的交流也越來越多,也受邀當澳門藝術節與澳門藝穗節的駐節評論人。

 

而香港方面,也有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香港分會(IATC, HK)所辦的評論人培訓計畫等等。台港澳三地之間,都有人才、師資,以及評論的方法學、視角,跟在地的社會、歷史、文化脈絡結合,做相關的交流。近期紀慧玲跟新馬稍有連結,新馬一帶評論的人數及質量並不多,我有位新加坡的朋友跑到馬來西亞工作,凝聚小群的馬華劇場評論,也希望能跟台灣的表演藝術評論台有交流。等等,諸如此類。因此,我看到的第三個面向是亞際(Inter-Asia)評論之間的交流,現在人才的流動更容易了,再加上網路的方便性,聯繫會越來越擴大,我對這件事是樂觀其成。

 

第四個面向是評論人的培訓。台灣表演藝術評論人的專案,臺南藝術節的新評種,IATC香港分會也有新銳評論人的培訓。我想要提醒的是,評論人要培養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不是我會寫字就會寫評論,你可以寫日記、寫黑特劇場,可是這不等於評論。培訓計畫裡我更關注的是,培訓之前,這些想接受培訓的人的背景及目的是什麼?培訓過程中,這些師資、內容及實務上的學習得到什麼?培訓之後,這些受培訓者他到底成為了什麼?他會持續做評論嗎?還是誠如工作坊,只是來過個水,完成後未來在自己的路上可以列出我參加過好多好多工作坊,這是要再謹慎一點的。

 

最後,是戲劇顧問的逐步開展。我的觀察是有些劇團會列戲劇顧問,但通常是顧而不問,或是掛名用。關於戲劇顧問的培訓我先不深入談,因為它很不容易。也許可以透露一個消息,北藝大正在規劃相關學程,敬請期待。

 

問題與回應

 

我回應一、兩個問題,首先是阿亮(指觀眾A,郭亮廷)提出評論者跟觀眾的關係,我的看法多半會從個人經驗出發,我是一個堅持到現在還在使用部落格,而不使用臉書的人。可能會因為一些網路書寫或新式社群媒體所產生出某種交流、對話或戰鬥的能量場,這是我目前無法觀察到的。

 

我寫評論的書寫對象是誰?我分析完後,我寫給三種人,第一我希望寫給創作者,我以前跟阿忠一樣,我會私底下寄給相關團隊的主創者。第二個是寫給我自己,我希望用這些書寫來記錄自己,有點像在寫日記的感覺。第三,真正內心裡面想的是寫給未來的人,我總是在想像十年後、二十年後,總是會有人回頭來看看我們這個時代的東西。如果那些東西都是黑特,都是一大堆作文比賽,那他到底能從這些書寫中看到什麼樣我們這個時代的片刻?

台長: 于善祿
人氣(2,74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