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11-04 23:53:09| 人氣1,35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頓悟與漸悟】

推薦 7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頓悟與漸悟】

頓悟,是漢傳佛教一個很獨特的論點,一般被認為始於支道林與竺道生。此派認為成佛開悟,進入無生法忍,是一個跳躍式的過程,而不是漸進式的,這被稱作頓悟成佛、即生成佛。與此相對,稱為漸悟。

漸悟認為,成佛有次第性,要一階一階向上,慢慢清淨自己的業障、見惑與思惑,經歷三大僧祗劫的修行,最終才能成佛。

頓悟與漸悟是漢傳佛教一個重要的教義爭論,在南北朝劉宋時期展開。最早主張頓悟教義者,為東晉支道林。 

支道林研讀《十住經》,認為修行至第七地時,已得無生法忍,諸結頓斷,即是頓悟。在七地之前,則是漸修而至。 

劉宋時,又有竺道生,以《涅槃經》佛性常住不滅的道理,主張頓悟佛性,則一切具足,因此,只有進入十地之後,才能稱為頓悟。後世以支道林為小頓悟派,而竺道生為大頓悟派。 

禪宗六祖惠能提倡的「明心見性」法門,即是主張頓悟。它通過正確的修行方法,迅速地領悟佛法的要領,從而指導正確的實踐而獲得成就。 

藏傳佛教著名的拉薩論爭,由摩訶衍與蓮花戒兩位大師展開。摩訶衍主張頓悟,而蓮華戒主張修行必有次第。後吐蕃贊普支持蓮華戒的論點,將主張頓悟的禪宗逐出西藏。 

但在大圓滿教法與大手印中,仍然可以看到頓悟的思想。

從漸悟到頓悟

依大乘佛法的共義,應該是從漸修到頓悟,再從頓悟到圓修。眾生最初發心,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修積功德,以及以大悲心作利他事。菩薩證悟以前,要有長時的漸修。

唯識宗說
要於資糧位積集福德智慧無邊資糧。

龍樹說
若信戒無基,憶想取一空,是邪空。

若沒有福智資糧的積集,即夢想悟入空性,這是不可能的。資糧不足,悲心不足,常會落於小乘的但空偏真。這還算是好的,墮於無想外道、空見外道的也有呢!

初期大乘經論,說廣積資糧到無生法忍,在七地;唯識家與後期的中觀師,說在初地。此時,悟到一切法空性,遍一切一味相。空無相性,不了即不了,一了則一切了,故此也稱為頓悟的──中國稱之為小頓悟。

此頓悟空性,重在離一切相的平等法性之體驗,而鉅細無礙的緣起事,功德無邊的悲智事,此時都沒有圓滿。更依此頓悟的般若慧,攝導萬行,修習上進。

這與悟前的事修不同,悟前修可稱為緣修,悟後修可稱為性修,即與般若──稱法性慧相應而修。

如達到性修不二,事理無礙,福智具足,方是究竟成佛。

這是大乘佛法修行取悟的通規∶因事修而起頓悟,依真悟而起廣行,頓悟在實踐過程的中心。

至於道生的直修到成佛而頓悟,是末後的;禪宗的不重"事修"而先"求悟",是最前的。
在禪宗來說,根本沒有漸悟,只有頓悟。

例如一個人睡覺,醒的時候一醒便立即醒,不是醒很久才醒。開悟亦如是,只有頓悟,沒有漸漸悟。 

能夠明心見性才叫悟。在文字上的了解,也不能說是悟;惟是這頓悟與你平日聽經或誦經有關。你了解以後,必須要用功,如火燒水,慢慢令到了解成熟。

所以佛教講解行並重。知道什麼是妄心,屬於解;以佛法除去妄心,屬於行。當妄心滅,即見實相般若,亦即是悟到自己的佛性,便是明心見性。是頓悟,是因用功而証得的。

《大般涅槃經》等講到:
若約直往頓機,大不由小,所設唯是菩薩乘教,故名為頓;迴小向大,是為漸悟。

此為一般教下對於頓悟的通說。是說「頓」是不需要經過聲聞、緣覺的小乘階段,直接修學菩薩道的大乘根機。

「漸」是經過聲聞、緣覺的過程,由小乘而至大乘,一個階段一個階段的修行,最後是以大乘的菩薩身分成佛。根據這樣的解釋,凡是直接修學大乘佛法的人,就沒有一個不是頓悟法門的修行者了。 

中國禪師馬祖的弟子大珠慧海所著《頓悟入道要門論》卷上云:「云何為頓悟,答:頓者,頓除妄念;悟者,悟無所得。」又云:「頓悟者不離此生即得解脫。」又云:「修頓悟者,不離此身,即超三界。」又云:「頓除妄念,永絕人我,畢竟空寂。」此為宗門的通說。

「頓」就是突然間除妄念、去執著,心中悟無所得。頓悟的人不需等待來生,不必脫離世間,在這一生之中,尚在世間之時,就能得到解脫。因為頓悟的人是斷煩惱執著,不是頓失知覺聰明,所以仍有人的一切反應,絕不像聾子、瞎子、白癡一樣;聾子聽不見,瞎子看不見,白癡聽不懂看不懂;開了悟的人,是照樣能看、能聽、能解的。

《圓覺經》與《楞嚴經》中的開悟說 

「開悟」一詞的依據,在大小乘經律中,均可見到。以下的幾部大乘聖典,則直接用「開悟」的一詞,表達使人證悟以及自己證悟的意思。

(一)《圓覺經》有六處,提及「開悟」兩字   

1.「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 

2.「若諸末世一切眾生,能捨諸欲,及除憎愛,永斷輪迴,勤求如來圓覺境界,於清淨心,便得開悟。」 

3.「令末世眾生,聞此聖教,隨順開悟,漸次能入。」 

4.「宣說一切方便漸次,并修行人,總有幾種,令此會菩薩及末世眾生,求大乘者,速得開悟,遊戲如來大寂滅海。」 

5.「願為大眾,及末世眾生,方便開示,令悟實相。」 

6.「是經名為頓教大乘,頓機眾生,從此開悟,亦攝漸修一切群品。」 

從各節上下文的經義判斷,《圓覺經》所講的「開悟」,有兩大涵義,一是以佛的教法來向眾生作說明的開示,使眾生因此而覺悟到一切現象的實相無相。二者眾生於聽聞佛法之後,如法修行,心得清淨,便是開悟。這種開悟的法門,雖然名為頓教大乘,也不拒絕漸修根機的眾生。

(二)《楞嚴經》中說到「開悟」兩字的,至少有十多處   

1.卷二有云:「爾時阿難及諸大眾,聞佛示誨,身心泰然!念無始來,失卻本心,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今日開悟,如失乳兒,忽遇慈母。」 

2.卷四有云:「如阿難輩,雖則開悟,習漏未除。」 

3.卷四又云:「今此會中,大目犍連及舍利弗、須菩提等,從老梵志聞佛因緣,發心開悟,得成無漏。」 

4.卷四有云:「以諸眾生,從無始來,循諸色聲,逐念流轉,曾不開悟,性淨妙常。」 

5.卷五又云:「承事如來,了知味性,非空、非有、非即身心,非離身心,分別味因,從是開悟。」 

6.卷五則云:「悟心無際。」又云:「心開漏盡。」 

7.卷七有云:若有人「心滅貪婬,持佛淨戒,於道場中,發菩薩願。出入澡浴,六時行道,如是不寐,經三七日,我(佛)自現身,至其人前,摩頂安慰,令其開悟。」 

8.卷七又云:「阿難白佛言:世尊!我蒙如來無上悲誨,心已開悟,自知修證,無學道成。」 

9.卷九又云:「汝等必須,將如來語,於我滅後,傳示末法,徧令眾生,開悟斯義,無令天魔,得其方便,保持覆護,成無上道。」 

10.卷一〇則云:「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 

從以上所舉《楞嚴經》中的「開悟」,有好多層面的意思:是聽到理解和明瞭從未聽說的佛法道理,稱為開悟;是已見佛性,已伏煩惱,但是尚未斷除煩惱愛習,稱為開悟;是已斷煩惱,已證無漏無學的果位,稱為開悟;是已見佛性真淨妙常,稱為開悟;是已證諸法非空非有,非即非離,稱為開悟。

主要是指經驗到時空的超越,煩惱的解脫。但是,雖有一次又一次的開悟經驗,若非大悟或徹悟,仍在有漏的生死煩惱海中。唯有大悟徹底,才是頓悟頓超,否則開悟只是悟的理性空寂,至於事相的障礙,尚須逐漸的修行,次第的斷除。 

從這兩部經典,所見的「開悟」一詞,幾乎是彼此呼應的。所云開悟,必定是悟的佛法,是悟諸法現象的實相即是無相,理性即是佛性,佛性即是妙明常淨的般若,又是常寂常照的涅槃妙心。


台長: 幻羽
人氣(1,353) | 回應(0)| 推薦 (7)|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圖文創作(詩詞、散文、小說、懷舊、插畫) | 個人分類: 冬禪 |
此分類下一篇:【僧眾精進禪七-*釋惟覺*和尙開示--*悟道資糧*】
此分類上一篇:《參話禪》-1-*幻羽*題於末後香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