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1-19 17:13:13| 人氣4,300|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論諸葛亮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說考證太過誇張,只不過翻找網路各家之言

輾轉從史書找尋判斷佐證(連殷芸《小說》都找著)

不避忌小弟我敬仰武侯其人其事

但近來網路陰謀論史之說實在太多

還有疑似子虛烏有之言(如無當飛軍)

 

此帖針對武侯北伐有損蜀國國力之說提出討論

有所闕漏,歡迎指教

 

首先陳壽於武侯北伐前對蜀國國力有段形容:

 

 

三國志注,史家袁准(即袁子)亦有提到:

 

 

這兩項大已奠定武侯治下蜀國,其國力不因連年北伐

而有巨大損折,為此我收集三國志裡蜀書相關資料

 

李恢傳:付出耕牛戰馬金銀犀革,於時費用不乏,

 

 

  

  張嶷傳有記載,在平定越巂郡(諸葛亮死後6年造)並在官三年,平定了三個小縣,獲鹽鐵「器用周膳」

 

忿 使

 

粗淺判斷,即便在後主的早期,甚至是中期,蜀漢都還沒什麼大的亂象,國家也非常的富足,諸葛亮也是死後一段很長的時間才開始有顯著的衰退。

 

但這些史料不足已杜絕某些反亮派的言論

大體不出下面幾個論點

 

調 ----------<三國志 呂乂傳>

 

 

上面兩段史料是反亮派最常拿來說武侯虛耗國力,大作文章的例子

 

首先我們先來看呂乂傳,這段事料其中類似文字見於<三國志關羽傳>

 

 

單從呂乂傳,我個人解讀是,這段文字在表彰呂乂此人的後勤能力高於其他官員,畢竟『調 救』要延申為整個蜀國國力虛耗太過牽強,說明北伐戰事之際,後方軍資調度之緊迫較為可信。

 

曾看到有此一說:後來洛陽鬧飢荒,司馬懿輸送諸葛亮分兵屯田所得之粟五百萬斛至京師接濟。以致於魏國百姓心懷感激,五百萬斛粟可供十萬蜀軍吃兩年。諸葛亮沒能給自己用上,反而救了魏國人民!

 

小弟我去搜查卻無法佐證此說真假,但從前後時間和地域可略窺一二可能性:

 

青龍二年春,亮帥眾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

 

青龍三年……關 (按:帝為晉宣帝司馬懿) 

 

以上兩段皆從晉書而來,照時間推理,曹魏未聞屯田興農之舉,支應關東饑荒的稻穀,的確有可能是諸葛亮於五丈原屯田的生產,此外晉書‧宣帝裡亦見「會亮病卒.....帝出兵追之......獲其糧穀甚眾」記載

 

再來看看吳書裡的「... ...

 

此段記載見於孫休問蜀政得失,而此時的蜀國已經是孔明死後的第25~30,孫休在位時間約(西元259~263),蜀亡於西元263年。孔明治國二十七年,他死後,所安排的佈局能再維持超過他治國時間

 

我就不懂為何有些人就愛用這些邊角的文字,來擴大解釋成武侯北伐用兵,蜀漢加速滅亡,國內民怨沸騰的依據

 

以上是從個人列傳的言行做出判斷,那麼三國時的農產實況又是為何呢?

 

華陽國志卷三:「綿與雒各出稻稼,畝收三十斛,有至五十斛。」

 

晉書卷四十七<傳玄傳>:「近魏初課田,不務多其頃畝,但務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餘斛,水田收數十斛。」

 

由此判斷,當時北方水田能畝收數十斛.而當時廣漢,綿竹一帶稻稼能夠畝收三十至五十斛,可見其為農業高產區.漢中盆地古代農田水利設施至今所産生的實際效用和不斷改進利用,與諸葛亮當年在漢中休上勸農時,開拓農田、興修水利、發展生産的豐功偉績是分不開的。

 

從<水經注>卷廿七<丐水上>孔明與其兄瑾的信可知,孔明在赤崖有駐軍屯田,而在其進駐漢不久就興辦的

《水經注江水》記載:諸葛亮北征, 以此堰為農本,國之所資,以徵丁千二百人主護之。

 

戶口上:章武元年的二十萬戶,人口九十萬人;到了蜀國滅亡的那一年增加到二十八萬戶,人口也增至九十四萬人(詳《晉書•地理志》曰:劉備稱帝,約有戶口二十萬,人口九十萬。《三國志•劉禪傳》注引王隱《蜀記》曰:蜀滅時,約有戶口二十八萬,人口九十四萬,吏四萬,兵十萬。)

 

觀諸葛亮、姜維連年北伐,若非早期諸葛奠定蜀漢內政基礎,加上蜀魏交戰又大多勝多敗少,戰損較魏為輕,不可能還能讓人口呈現正向成長

 

小弟在整裡各家之言時,亦察覺某個延伸出來的爭點,那就是不知是否兩岸風氣使然,常見有人拿出諸葛亮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是一種「阻礙統一,勞役百姓」之思維

 

拿現在觀點去指摘古人行事之不是,真是怪哉

難道照這種邏輯,日本侵華,我中華兒女應該不要抵抗

袁崇煥也該早早投降大清,免於百姓受腐敗明朝統治?

 

倘若數百世紀後,人類歸於一統

日後子孫豈不笑我今日主權國家彼此分裂爭戰?

歷史朝代本有分分合合,但後輩我們

不能用『今日的政治正確』去非議『過去歷史人物』

 

綜觀諸葛亮北伐治蜀之舉,陳壽三國志評:

……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猶在耳,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遠譬也。孟軻有云:「以逸道使民,雖勞不怨;以生道殺人,雖死不忿。」

 

即使連年北伐,亦未見顯著民怨,百姓對武侯的感受亦可見

 

殷芸《小說》:桓宣武征蜀, 猶見諸葛亮時小吏, 年百餘歲. 桓問:諸葛丞相今與誰比?

答曰:葛公在時, 亦不覺異, 自公歿後, 不見其比.

──意思是說,諸葛丞相活著時,不覺得他有什麼跟別人不一樣的地方;等到諸葛丞相死後,到現在沒看過誰比得上他。

 

《詩筏  永新賀貽孫子翼父著 族弟 雲黼補庵父訂》:諸葛武侯老吏謂桓溫曰:「諸葛公無他長,但事事停當而已。」

 

過去蜀漢人民都沒意見了,今日後人還說什麼嘴?

至於武侯其它非議,代日後撰述,最後引一句近代伊藤博文對李鴻章的名言來做結:

 

孔明是忠臣、儒臣、兵家、政治家、外交家,博文以為華夏3000年集此五種資格於一身者,孔明之後唯中堂爾

台長: 方斯華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4,300)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讀.冊.人
收二州,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定西蜀,伏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內卜金木五行爻卦,水裡偏能用火攻。
2009-01-16 14:21:12
版主回應
好對子
2009-01-19 16:12:15
威爾剛
感謝分享!

http://www.yyj.tw/
2019-12-25 15:44:0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