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3-21 17:05:43| 人氣2,679|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我的素胃時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些轉變都在認識生機飲食後開始。

直到三十六歲,我才種出生命中第一株植物,一整盤小麥草,在方形培植盤上面,七、八吋長,綠油油,生機盎然。雖為小道,卻是我個人生命史轟轟烈烈的一頁,五穀不分、草木不識的我,有朝一日居然莊稼漢般終日和種子、芽苗乃至果蠅為伍,本已不可思議,遑論日後又成功地孵起苜蓿芽、空心菜芽、葵花芽、蘿蔔嬰。頭一次和種子近距離接觸,從催芽、發芽到一瞑大一寸長成幼苗,我經常和它們目光相對,感覺在對話,在分享生命成長的喜悅,就像小王子對企業家說「我自己有一朵花」時那麼深情、那麼驕傲。是的,這些都是我親手栽種的芽苗,它們培植不易,稍有疏忽,太濕太乾太早太晚,就種不活。「你知道的,我的花兒,我對她有責任。而她如此柔弱,如此天真。」人芽相契,小王子的心情告白,我完全可以體會。

為了有機堆肥,我買了好幾個大桶,把種過麥草的有機土資源回收,卻吃盡苦頭。堆肥潮溼惡臭,為了讓土乾燥,又不失養分,我求教先進,買書研究,從臭氣沖天到微微土香,折騰了好幾個月。我又到公園捉蚯蚓,讓牠在土裡翻鑽以活化土壤,這些不是從小討厭生物課的我所能想像的。

過去連果皮都不會削,也不會做菜,為了打果菜汁,全學會了,正式脫離生活白痴之列。男人弱者,做家事則強。(這句話沒亂講,據統計,很多靠老婆打理的大男人在鰥居後沒幾年也死了。)

我竟然開始想像老年生活。從前自認年紀輕輕就會天不假年,不曾設想老之將至的樣子,不曾有過保險、養生等念頭。可能對生死問題太敏感,特別留意相關報導。知道生機飲食,就緣自一篇報導。

我從小怕死,長大後發現更可怕的是死亡前的久病纏身、病痛折磨,那是死神這名駭客植入人體的木馬程式,其中又以癌症最令我驚心。癌,人間最恐怖的字,病字部首已經令人望之色變,三個口更像魔鬼張口吞噬魂魄身軀,底下的山,三叉刺向無數苦難的靈肉。在癌症等同於絕症的年代,我怕死,更怕癌,總覺得說「好死不如歹活」這句話的人,一定不知道罹癌之痛。

直到三十二歲那年,讀到一篇<生食療法救了他一命>(一九九三年十一月八日《聯合報》),記者董智森報導,住在鳳山的鄭萬吉先生,肝病兩載,氣息奄奄,經朋友介紹,採用雷久南博士推廣的「生食療法」,居然不藥而癒。後來在他的推介下,罹患絕症、藥石罔效的親戚朋友,也都死馬當活馬醫,以生食療法,徹底改善體質,而撿回一命。這裡所說的絕症,不僅指大腸癌、鼻咽癌等癌症,也包括肺氣腫、視網膜剝落、中風、腦瘤等群醫束手無策的病症。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聽到「生食療法」這個詞,所運用的食材如精力湯、回春水、苜蓿芽及小麥草汁,更不曾聽聞。然而這則報導彷彿向我宣示,人世間有一種不為醫界所知的武林秘笈,記載著一群現代神農氏以身試吃,實驗食物和身體的配對指數和生剋關係,洩露出食物的秘密、身體的密碼。尤其腫瘤不一定是絕症,不一定要化療、割除的訊息,讓我既驚且喜。

幾年後因緣際會我正式接觸生食療法,認識生機飲食。雷久南的《大大自然健康食譜》是我的啟蒙書,這本書有食譜、有照片、有作法、有說明,我第一次聞見食物的知識,什麼陰陽五行調,什麼酸鹼屬性、鉀鈉比例,滿足我知識上的好奇,從此一頭栽進這個領域,難以罷休。我購買相關書籍,比較各家之言。這些書籍,成為我書架上現代詩集之外最多的類型。異於他人的飲食觀,就像冷門的現代詩,註定我和主流社會愈離愈遠,卻也帶給我精神無比的滿足。

現在看來生食療法並不是太陌生的名詞,生機飲食也常見諸各大媒體,但其內涵仍不太為人所了解,芸芸眾生仍然抱持錯誤的營養常識,有人以為肉類才含有蛋白質,「拚健康」就要拚命吃肉;有人以為吃素一定瘦,素食比較健康;有人把斷食當作絕食,聞之色變;有人把把斷食當作仙丹,斷了食物也斷了命脈。另如飯後喝湯吃瓜果、蔬菜熱炒或油炸等觀念,都不假思索被當成天經地義。更有不肖業者索性打著生機飲食名號,招搖撞騙。本來醫生最有說服力,但西醫能吃藥就吃藥,能開刀就開刀,中醫更不用說了,聽到病患生食就快昏倒,生食還跟著「療法」簡直荒唐。周遭親友看我吃那種東西,憂心忡忡,種種誤解雖然造成困擾,但也每每讓我想起莊子「夏蟲不可以語冰」,久而久之產生異端的快感、少數的樂趣,那種另類的、非主流的、不被了解的快樂,更滿足我反叛的個性。我對科學或醫學因反迷信而陷入另一種迷信,一向不以為然,就如科學家力斥飛碟之不存在,只因地球的衛星測不到,我常想,笑話,笨到會被地球衛星測到就不叫飛碟了。

不過生機飲食多數屬於經驗論,尚待科學驗證,我們只能多聞闕疑,調配適用於自我的食譜。有一段時期,出版社編輯問我在忙什麼,我總答說在廚房忙。真的,我像神農嘗百草,測試每一種食物大量攝取後身體的變化。我一向充分享受紙上談兵、臥遊天下之趣,總在虛擬、想像之間自得其樂,唯烹調這件事,懂得身體力行。因為我也在調配飲食時找到吃的樂趣。以前真不知道吃是這麼的有趣。卓別林電影《摩登時代》裡,工廠為縮短員工吃飯時間,增加工時,設計一種餵食器,用餐時間到了,員工坐在定位,任機器代勞,麵包塞到口中,湯倒進嘴裡,然後遞毛巾擦拭乾淨,全部自動化。這段劇情既可笑復可悲,但我是羨慕的。青少年起我不愛吃飯,覺得吃飯活受罪,我常祈禱人類發明藥丸,一兩顆下肚,補足所需營養,不用進一粥一湯。自從研發有機食物,我終日和食物為伍,人在廚房,竟也愛吃了。

蔣勳在《天地有大美》也提到《摩登時代》這部電影,蔣勳說,吃是「人類認識美的一個最重要的開始。如果吃得粗糙、吃得亂七八糟,其他的美大概也很難講究了。」

做為美學的起點,以及民生首要大事,吃的地位如此崇高,然而怎樣叫吃得粗糙或不粗糙?每個人定義不一。我的看法是,如果我們同意食物是營養的主要來源,在口感和心靈的滿足之餘,就要兼顧養分。食物愈粗愈天然愈好。糙米、全麥麵粉、黑糖、糖蜜都是某種定義的粗食。「吃得精緻」不代表「吃的精緻」。吃得精緻,是一種態度,一種品味,但吃的食品太精緻卻無益於健康,徒然耗損能量。因為過度精緻的食物含有太多的三白(白米、白糖、白麵粉)、三高(高油、高鹽、高糖)。三高之害,人盡皆知,只是抵抗不了,三白之弊卻常被忽略,它們不含酵素、維生素和礦物質,反而增加肝臟負擔。好的飲食方式應該是細品每一分食物的原味,用最健康的方式料理,或可增添天然的調味料,入口後讓每個感官都開啟,細胞都活化。或曰食物品嚐原味,不加味精,不加足夠的油鹽糖,還能吃嗎?試想歐美人士喝黑咖啡,不加糖和奶精,不也頗有風味?咖啡如此,其他食物亦如是。

醃漬煙燻及食品市場充斥的人工製品,其實是感官的墮落。雜糧飯之香,白開水之甜,蔬果之回甘,只有回歸最簡單的烹調才能享有。這是飲食的極簡主義,延伸為生活中對服裝、閱讀、觀影的態度,原汁原味,一切從簡。好食物應如電影《珈琲時光》,淡而有味,不用刻意設定催淚或笑果的橋段,卻感人無比。我對時下流行的飲食文學大都興趣缺缺,即因許多作家筆下的食物烹調過度,營養流失,一如整型美人,美則美矣,太不自然。

回想採行生機飲食後數月,有一天突然發現擾我身體多年的十餘項小麻煩不藥而癒。尤其白天吃冰、夜半猛咳的怪病好了,我又可以吃冰了。是的,我也會吃霜淇淋,偶爾也吃垃圾食品,我雖飲食有道,但吃得不純淨。水至清則無魚,食至清則無趣,人生還是有趣點好。但老天明察,我偶一貪嘴,吃起餅乾、奶酥麵包、泡麵,就會心悸疲倦,而火鍋店內素食鍋的那些丸子,不知添加什麼東西,一股死屍味,更是聞之欲嘔,那是老天寵我,裝在我體內的警示器。我相信,食之初,性本善,胃一素淨,心便清靜澄淨。我很滿意這樣的安排。

台長: 果子離
人氣(2,679)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小敏
我的新文章
你沒有吃過素的虱目魚
歡迎來逛逛ㄛ
2007-01-10 00:12:53
stone
果大,多謝,今天看到這篇,我知道可以找什麼來給你吃了。

最近我家人、龜都吃彩雜菜,就是紅綠黃三色椒、洋蔥、豆芽切切小,煮完麵後稍燙進麵湯一下,再下蔥花,起鍋就可吃。蛋則是另煎好才入碗,比較香。

雖然不可能自種,不過我這個「從小到現在都期待只要兩顆丸子就可打發一餐的快食科技」的傢伙,能到賣場或街上買點菜蔬回來,那買時和簡單料理時的愉快,可也是如你所述一點不差(不過我性急,對吃更沒耐心,弄吃的總是連弄帶吃一定在四十分鐘內解決)。我先生吃東西習慣與我極大不同,喜歡精燉慢煮、酷愛吃肉、水果青菜幾乎謝絕,我也一時三刻管不了他許多,好在也慢慢發展出互忍之道。

總之,上述那種菜湯麵配月白蛋,可接受否?可的話,到時我先幫你煮好,再領大家去財記得了。
2007-03-04 14:26:45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