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4-03-28 00:09:00| 人氣22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半夜讀書心得─《是或一點也不》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曉得有多少人知道或是還記得─黃國峻─這個名字
《是或一點也不》是收錄黃國峻包括小說、故事、短文
三種類型創作的作品集

諷刺的是,只記得之前在書店書櫃裡,一堆作家中看過這個名字
我也是在他自殺新聞上報後,才真正去翻翻他的書寫些什麼
最近也才在書店,佇足看完他這本新出版的作品

讀完讓我感覺尋得知音,同時也遺憾再也看不到他的新作

這本書裡的三種文體中
隨處可見他在另一本短文集《麥克風試音》裡
直視人性的黑色幽默
就像王丹曾在自由副刊專欄中寫過

"只有對人生與生活有通達認識的人
才能寫下如此洗練的幽默。"

我想讀過黃國峻文章的人
大概都會同意一點──他很會說故事
《是或一點也不》雖收錄包含三種文體
但故事性其實是一條將其貫穿的無形線索
無論是同名小說"是或一點也不"對愛情中男女兩造心理細微獨到的描寫
故事集中"君子好逑"、"香火"等對社會集體性習俗風氣的反諷
或是短文集如"打個比方"中寫一個男子(他自己)
在餐廳等一個臨時爽約的女孩時的獨白
描繪地如此生動
比方他寫著(我憑記憶寫出大概意思),如果只有一個對手和他競爭(女孩)
那可以簡單且瀟灑地兩人對決,但據他所知至少就有6、7個男人
若要一一對決還得排賽程表,諸如此類令人會心一笑的黑色幽默

而這在前面提到他的一本短文集《麥克風試音》裡更是隨處可見
你從篇名就可看出一斑
比方"良心公休日"、"單身自救會論壇"、"有仇人終成倦鼠"等等
但他並不僅只是胡言亂語一通,而是透過此種幽默順便傳達自己的想法
比方在"獨處真糟糕"裡,他說到祖母跟他說過一句話,想哭的話順便去廚房切洋蔥
談到偷窺,他寫著,今天的科技,人類可以透過高倍數的天文望遠鏡
偷窺上帝的奧秘,那與此相比,私生活的鏡頭又算什麼

之所以舉這麼多他寫的文章,主要是因為我和王丹有相同的疑問
就是如果只有對人生與生活有通達認識的人,才能寫下如此洗練的幽默

"而這樣的人,難道也會走投無路嗎?"

王丹的發想也回答了這問題的一部份
他說

"人是複雜的生物,每一個人內心
都有許多不為人所知的部分。"

我在網路上各論壇,也看過有人對黃國峻自殺後,各文學副刊一窩蜂的刊登他的作品
甚至說黃國峻是用生命寫小說,覺得嗤之以鼻,發出"他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偉大了?"的疑問

也有八卦,說他是因為單戀某女作家
得不到回應又撞見XXX,所以一時想不開

說這只是一個極度自閉無法融入社會的年輕人
為了一廂情願的感情輕生
無論事實真相為何,我覺得其實不是那麼重要

而我最主要想挖掘的,是王丹提出的第二個問題

"文字藝術的歷史上有一種荒謬的現象
──往往是在人死了以後他的作品才會引人關注。"

當然媒體過度地渲染的確沒有必要,但既然叫媒體,會有此種炒作方式也不令人意外
但以文學作品與一個作家而言,讀者需要的是對作家本身客觀的認識
而這種認識當然就是透過其作品所傳達的訊息
就我自己而言,一篇文章感動了我,或許會引起我對作者的好奇
但並不會讓我去苛求作者本身的倫理道德標準
只要他寫的不要跟做的相差十萬八千里
舉一個不是很好的例子──苦苓
不過感情本來就不是有道理規則可循的事情,苦苓在他前一陣子重新出版的散文集自序裡
也提過他永遠記得那段深愛妻子的日子,當然,也不後悔結束
因為人生本來就是一段段不同的旅程,其實這又是另一個話題了

言歸正傳
黃國峻因為甲狀腺的問題,的確造成他社交能力上的障礙
他渴望走入人群,卻又因為身體上的問題
選擇與社會保持距離
但以文學創作來說,適當地抽離有其必要
看完他的作品,你的確可能會想到作者可能有自閉傾向
但你又不得不佩服他對人性精準的描寫
再舉一個本來不想提到的作家─村上春樹
他作品中的人物,往往都孤獨寂寞到不行
但為什麼卻能引起眾多都市男女的共鳴
我自己的答案是
因為他們能保有與自我對話的個人空間
同時他們也充滿了投入人群的熱情

王丹對"人死了以後他的作品才會引人關注"的荒謬現象
也提出一項疑問

"到底是文字為社會提供精神消費
還是根本上就是社會在消費自己
而文學只是一種調料。"

其實社會本來就一直在消費自己
包括我們每一個人都是一樣
就像田口藍迪在《連消費都不再有快感》一書
"愛垃圾的人們"一篇中寫的

"好像在填補某些東西。老是在填補某些東西。
身邊沒有伴時,為了避免面對自己的內在
只好隨便填補點什麼東西到自己的心靈。"

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意識或無意識地藉由消費
填補著自己內在無止境的虛無

以我自己而言,文學的價值便在於生活本身
當然也有人認為應該在文學本身,比方技巧,修辭等等
但對我來說鑽研文學本身的作品,對我缺乏吸引力
比方成英姝的小說,我就覺得只是在玩弄辭令與技巧
看完不會留下任何感動,只記得一些拗口的句子(喜歡成英姝的朋友不要打我)

但是文學又不應完全是為了生活而生活
它必須保有自己的主體性
楊照在誠品"台灣小說30年"(雲門30年活動)演講中
曾提到黃國峻是一位完全不鳥讀者的作家
但他的作品卻深深打動了我,應該也不只我
就像村上,我以前也寫過
村上創作的本意應該只是忠實地傳達自己對人生與生活的感受
而不是一開始就設定,我要寫出一本能賣100萬本的暢銷小說...
只要你的創作是忠實反應自己內心的聲音
或多或少一定會有頻率相同的人能有所感受
就算你創作的出發點只是要發掘出新的文體
開發出前所未有的寫作技巧
那你至少也會感動到某些文學系的教授

總之,我想說的是
文學的價值不應建立在銷售數字上的多寡
當然這也是現實無奈之處
但無論多寡
只要有人受感動
文學就有其存在價值
因為,至少也需先感動作者本身

雖然上面說到作家本身的隱私
不是讀者本身能苛求也不應該深究
但對黃國峻的選擇,除了王丹的答案
我也有簡單的結論

想來黃國峻本身對人生及生活,有其通達透徹的瞭解與認識
但畢竟看透跟看開是兩回事
很多人可以看透炎涼世態的人性
但卻無法看開世事
尤其事情跟自己有關時
因為安慰別人是一回事
當事情真正臨到自己頭上時
才能真正顯示出一個人面對生活的修為
但有時就是因為看得太清楚
一但發現在現實生活上無法盡如人意時
也就愈容易做出割捨一切的決定
也許因為在其心中,有跟沒有本來就沒有什麼分別吧


最後我想提書中一篇短文,寫他自己年輕無所事事時
常混跡圖書館的經驗
裡頭寫著下面這麼一段話

"圖書館就像是個寺院,每個人互不交談,就坐在自己的位子上
閱讀手上的書,於是我們公然地孤獨著,一同獨處
只希望有一天,我們都會找到信仰。"

這段話看得我一陣酸楚
但以身處三十不立尷尬世代的自己來說
找到信仰不是問題
真正需要且欠缺的
是如何找到讓自己對信仰
保持忠誠的原動力

隨著年紀增長
要在失望與懷疑中
繼續抱持著信仰向前
似乎愈來愈不容易

王丹在自由副刊的專欄文章裡
也提到黃國峻在《麥克風試音》自序中寫著

"要是我再無法歡笑的話
我一定會走上絕路。"

如今當然你可以說它是一種暗示或線索
但我注意到的是他在序裡的另一段話

"我很願意為觀眾再多練習寫一些
寫到中頭獎那天為止。"

以此譬喻人生
可能雖不中,亦不遠矣
當然黃國峻已經選擇他自己的方式
從他的人生畢業
隨之他中頭獎的機率也就變成零
即便中頭獎本來就是一個虛幻的美夢

換句話說
不論對人生中的各項追求
你可能一輩子也不會有中頭獎的幸運
但你就是止不住自己想買彩券的念頭
於是時間就在失望與希望更替間不斷流逝
或許這才是人生的真相


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人生與生活方式的權利
以現今社會風氣來說
自殺當然會被當成一種不良的示範與逃避
但我想如今需要理解與深究的
應該是黃國峻作品中所散發對人生通達透徹的認識與體悟
而不是對他最後所做的選擇多加責難與揣測
對於只能透過其文字認識他的讀者而言
或許我們會為一顆提前殞落的文壇新星而惋惜
但就像王丹的猜想
這樣的結局
或許象徵黃國峻期待也樂於被世人遺忘
我想對大多數人而言
他也早就被遺忘了

---
原Po於蛋捲廣場bbs,2003/10/13

台長: PIDAN
人氣(22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心情日記(隨筆、日記、心情手札)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