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1-20 19:53:26| 人氣8,448|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淺談】當代台灣人五種主要政治意識形態

推薦 1 收藏 1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文寫於2005年)
 
當我們閱讀報紙、書籍的時候,經常會看到一個字眼「意識形態」。這個字眼看起來好像很深奧,大多數人知道這個字眼的意思,但又很難明確地說出來到底是什麼意思。

究竟什麼是意識形態?意識形態又會對我們的思維產生怎樣的影響?

所謂意識形態(ideology),有人譯為「意底牢結」。意思是說,在ideology底下看所有的事情,都會有一套合理的邏輯出現,ideology本身就能夠自圓其說。

由於ideology本身有自圓其說的能力,因此當你陷入某種ideology的時候,越思考就會越深信不疑這個ideology。

例如,某人的ideology覺得民進黨都是一群政客,於是所有的報上政治新聞,都可以找到民進黨政客行為的線索。越看報紙與電視,就越覺得民進黨可惡。“公投”綁大選,就是為了騙選票而綁架人民。

而另一人的ideology認為藍營都是跟中共說一樣的話,因此不論藍營作何努力想要緩和兩岸關係,減少戰爭機率,都會被此人看成是在通敵賣國。兩岸關係越緩和,藍營就越有“台奸”的嫌疑。

還有一人的ideology是認為政治人物都在欺騙人民,因此不論藍綠作了多少好事壞事,都會被此人解讀為是權謀操作。“公投”只是為了騙選票,而“與中共握手”則一樣是政客的最後反撲。

上面三種人,是我們社會最常見到的三種人。以顏色區分,即所謂藍、綠、紫。


除了上面三種之外,我們台灣還有沒有第四種ideology?

有!李敖就屬於這第四種人,以自己的眼睛來評判天下的一切。


但還有沒有第五種ideology?

似乎除了不關心政治的七八年級生外,就幾乎沒有了。

然而實際上,有!是些什麼人呢? 主要是一群「唯善是從」的人。這群人願意為了這個社會而奉獻小我,成就大我。


在五大類意識形態之外,原本有一種思維方式也似乎可列為意識形態。就是「唯利是圖」,政客、奸商、小人....等不在乎立場、理念、價值觀者屬之。

但我不承認這種唯利是圖的思維方式是一種意識形態。因為這種人的思維方式,所認知的理念,並不具備自圓其說的能力。也就是說,這種人打從心裡也不會相信自己說過的話、所發過的誓。

既然如此,稱其為意識形態就太抬舉他們了。他們只能說是一群“找不到理念可信仰”的可憐蟲。沒有理念信仰,所以也沒有思考的基礎準則,也沒有獨立思考的基本能力。愚笨者人云亦云,聰明者機警狡詐。如此而已。


---------

我的立論依據在哪裡呢?

為了避免完全形而上的東西顯得“太不食人間煙火”之缺點。我在陳述時盡量舉多些例子,更清楚說明,希望讀者能盡量看得懂。

姑且將下列台灣主要的五種意識形態(ideology)分別給予命名:

一、台灣主體至上
二、中華共榮至上
三、反對政客
四、自我價值觀至上
五、多元包容與普世價值


我列舉了五種意識型態,並非只用藍綠二分法。這些分類不是絕對的一刀切。有些人可能橫跨幾種意識形態。在不同的意識形態間求同存異者有之,矛盾掙扎者亦有之。


一、台灣主體至上

細分之下,又有「民主台灣優越感」與「霸權中國厭惡感」兩種型態。

前者屬於“理念上的堅持”。之所以堅持台灣主體意識,主要的原因,並非台灣與中國有多少文化上的差異或是歷史脈絡的區別,而是對於“政治理念的價值觀”堅持。以及對於台灣尊嚴的堅持。

後者屬於“情感上的厭惡”,而非對於民主理念的堅持。屬於這類意識形態者,大多數對於國民黨在二二八事件中殘殺台灣人、白色恐怖、言論箝制....等過去的悲情歷史有深痛的感受。認為國民黨有嚴重的道德缺陷,因此會將國民黨視為外來政權,認為國民黨與日本殖民者相比,並未比較高尚。

此外,這種意識形態的人,大多對於中共違反人權的統治方式,例如缺乏言論自由、六四天安門事件、強迫少數民族的漢化、動輒以武力恐嚇台灣、竄改抗戰歷史...等行為,產生強烈的反感。

因此對於諸如“連宋與胡錦濤握手”之類的事情,一概解讀為「敵我意識不分」、「見利忘義」,甚至「賣國求榮」的政客行為。



二、中華共榮至上

細分之下,又有「地緣經濟至上」與「大中華民族情感」兩種。前者主要以工商業的從業者居多,對於經濟成長率十分重視,且對於失業率、公司倒閉、金融呆帳等經濟問題特別關心。這些人對於大陸改革開放所取得的經濟成就印象深刻,並且對於台灣經濟地位逐漸被邊緣化感到憂心。

這類人雖然勇於同中國大陸進行經濟合作,但較少願意根留大陸者。

至於那些「錢進大陸,債留台灣」的惡性倒閉台商,基本上唯利是圖,沒有理念信仰,故不足以用意識形態來加以歸類。

後者則以外省族群為主力,但近年來本省年輕族群的參與日漸增多。主要認為兩岸人民同文同種,有一致的歷史根源性以及文化共通性。樂於見到一個和平崛起的強大中國,而不願意見到台灣成為美日等資本主義列強的附庸。

這類人當中,有許多年輕人前往大陸留學。未來甚至有許多準備在大陸結婚生子、買房、求職、投資,落地生根。


----------------

前面兩種意識形態即一般通稱之藍綠。大致上而言,“中華共榮至上”的支持者,比較重視「經濟與民生」。“台灣主體至上”的支持者比較強調「民主與尊嚴」。這並非絕對,只是平均而言。

由於意識形態根深蒂固,支持藍綠的民眾們,有些近乎於盲目狂熱,只要媒體上有政治新聞出現,就本能地使用自己的意識型態邏輯來加以檢視。越看對方陣營就覺得對方越邪惡。因為意識形態已經在替他進行自圓其說的思考,不斷深化既有的意識形態,而排斥與自己衝突的意識形態。

例外的情況不是沒有,例如早年許信良身為民進黨主席卻提出大膽西進大陸的發展策略、謝長廷身為民進黨主席時也提出「民進黨並未排除統一的可能性」之說法;又例如日前馬英九雖身為藍營主帥,卻提出「反共不反中、六四不平反不能談統一」,都是特殊的“意識形態自我反動”的例子。

但這些“意識形態自我反動者”,其實往往是更具有創造性思維之人。企圖跨越兩極對立的半邊思考,而朝向更全面的思維角度邁進。

---------------

在前述的兩極對立意識形態,我更重視後面三種意識形態。然而後三種意識形態者,在整體社會上的人口比例中,仍屬少數。



三、反對政客

又分為「永遠的批評者」以及「市井小民觀點」兩大類。

前者大多屬於高知識份子與文化人,有一定的道德堅持與獨立思考能力,不輕易被政治人物的言詞所影響,也不太重視所謂的“敵我立場”。認為藍綠陣營都有政客。認為只要是政客,就應該被修理,不應該為了立場相同就予以袒護。

在知名媒體經常出現的某些評論家當中,有些人屬於這種意識形態,另有些人屬於後面所說的第四種意識型態。


後者主要反對貴族與精英階層假借各種機會剝削弱勢。組成份子中又有兩大類:

一類本身就是市井小民,生活的困難與否是最切身關心的議題。

另一類則然是知識份子,但不同於“永遠的批評者”那樣的高高在上,而願意放下身段來貼近市井小民。這種人具有類似法國作家雨果、或是唐代詩人白居易一般的特質,願意傾聽市井小民的心聲,願意從市井小民的角度來發出聲音。


去年發起“百萬廢票運動”的「泛紫聯盟」是這第三種意識形態最好的代表性案例。該聯盟組成份子當中,有屬於“永遠的批評者”之人,亦有抱持“市井小民觀點”之人。



四、自我價值觀至上


就是認為藍綠雙方都有好人壞人,都有聰明人與笨蛋,都有時正確有時錯誤,都有時高尚有時低俗。而這些善/惡、好/壞、智/愚....的判別標準為何?這種ideology會認為「公道自在人心」,認為有一個普遍的價值標準來衡量每一個政治人物。他還可以替每一個政治人物打分數,說某某某在做某事時是正確的,做另一件事時卻犯了錯誤。

這種意識形態不能算是“一種意識形態”。而是每一個這樣的人,都發展出一套屬於他自己的意識形態。

與第三種意識形態相比較,這種意識形態不是單純的批評政客,而是更在意自己在批評時的目的本身。李敖是這種意識形態的代表人物。

李敖最在意的是他自己在歷史上的評價定位。求名便求萬世名。因此李敖並非如陳文茜所說的是永遠的批評者。他不太批共產黨。因為他相信一個改革開放的共產黨,願意反省文革錯誤的共產黨,會是中國歷史未來證明正確的一方。台灣對李敖而言太小,不是他願意侷限自己的舞台。

喜歡讀李敖著作的讀者們,很少人完全相信李敖所說的所有理論和預言。他們更多的是欣賞李敖對於理念的執著、敢言、挑戰權威的勇氣。至於李敖的政治立場為何,並非在意的重點。

此外,喜歡李敖的讀者們,往往也有李敖一般的某種特立獨行的特質。我的幾個朋友喜歡李敖的書,也有這樣的特質。而馬英九說自己從中學時起就是李敖迷,又說不認同李敖吹捧中共。事實上,馬英九本人在當年的國民黨裡頭,也是個特立獨行的人物。只是馬一向出言謹慎,有別於李敖的敢言。

除了李敖之外,台灣有幾個知名的文化評論專家,也有類似的自我價值觀至上的意識型態。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的眼睛是那把道德評判的標準尺,並且認為自己所相信的標準尺度,是可以普及於所有人的同一個標準尺度。


五、多元包容與普世價值

就是認為善/惡、好/壞、智/愚....的判別標準並非只是「公道自在人心」那麼單純。而承認「公道」有時是動態的、可變的、因時因地而制宜的。

假如善/惡、好/壞、智/愚....的判別標準都是可以改變的,那麼豈非就沒有絕對的價值標準?也就無所適從?

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體會其中的「能變與不變」。

事實上,這第五種ideology相信所有的價值評判標準中,能改變部分的是價值標準的“衡量方式”(表象),而非“內在精神“(實質)。也就是說,他們認為價值標準的內在精神,是有普世的一致性,但是判別標準則可能因時空、因情境而不同。

從現實社會來說,台灣人的第五種意識型台主要分為「和解共生」與「兼善天下」兩大類。

前者主張和諧社會,不重視敵我,也不重視藍綠,但重視和諧。如果以家庭比喻國家,則“家和萬事興”成為這類意識形態的信仰準則。甚至於,當中有許多人願意將「和諧」這一理念,由小到大,推廣至兩岸關係的和諧、美中關係的和諧..甚至“和平”。

後者以具有宗教情操與奉獻精神者為主。例如慈濟功德會,只要哪裡有災難,哪裡就有慈濟。美國風災、中國水患、非洲飢荒、南亞海嘯、台灣地震....都有他們奉獻的身影。他們不管誰當選,都會與政府合作進行社會工作,但也都會與政治永遠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避免過度沾腥臊之氣。

又例如環保人士,不在意政治立場差異,但願意為環保付出心力。認為環保問題影響的不只有台灣一島,而是全人類,甚至全地球的生物。因此自己也願意為這個地球貢獻一份心力。對於政治人物,不管什麼陣營,只要支持環保的,他們就讚揚他;只要反對環保的,他們就加以批判。


---------------

上面僅是列舉台灣人對於政治方面最常見的五種意識形態。也許還有某些少見的意識形態並未在列舉之內。然而,只要讀者細心體會,不難以同理心發現身邊的每個人的意識形態,是如何主導其思維運作的。

雖然藍綠是目前主要的兩極意識形態,但目前社會上越來越多人抱持第三四五類的意識形態。

這說明兩極性的對立思維與對抗邏輯,有消退與轉化的跡象。從政者,不論執政或在野,若不能體察此一趨勢,必將陷入政治困境。

然而,就每一位個人而言,人往往最關心與自己的生活生存最貼近的林林總總。意識形態雖然決定了每一個人的思維邏輯傾向。卻改變不了每一個人所關注的切身生活。畢竟「思考不能當飯吃」。人可以有一套看待這個社會的方式,但生活中的一切,仍然要從生活本身去實踐,而非僅是思考。

不過,話又說回來。形而上的東西,雖然離現實生活看似遙遠,往往使人有不著邊際之感,但未必就無實用。

若有真能從形而上的角度理解一切之人,必將幫助其在實踐的過程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與困境。

簡單來說,懂得思考的人,比較容易看清方向。看清方向也只是看清方向,並不等於已經到達終點。要到達終點,仍然必須一步一腳印的實踐。所應該要走的距離,不會因為看清了方向就比較短。

政治人物就算天縱英才,若缺乏實踐,依然不會有作為。
 
(本文撰寫於2005-09-27 左右)

台長: 天光

sdaw
讚!!!
2016-05-17 17:26:13
dfsese
好文,贊!
2016-05-17 17:26:4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