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01-11 20:58:08| 人氣1,83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觀點】全球競飆高鐵,海權時代終結,陸權重新崛起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興建高鐵有助於兼顧經濟發展和節能減碳,所以各國都在積極規劃興建;中國的高鐵政策,大致上方向正確,但偏重東部而忽略西部,則是其缺點。

最近有新聞報導,世界各國都在計畫增建高鐵,因為在全球暖化環境中,想要降低交通運輸造程的排碳量,就必須減少小汽車的使用,並大力發展公共運輸系統來取代。而其中,高鐵將成為最重要的戰略性基礎建設。

在中國追求崛起的過程中,有很多重大建設根本可以說是政策上的嚴重錯誤,或資源配置不當。

比如說:中國的航天(太空)科技目前已經相當強盛,遠超過GDP總量和中國大約相當的日本,在全球僅輸給美、俄。然而,以中國人均GDP如此落後,窮人數量還這麼廣大的情況下,國家竟還有餘力去玩「登月計畫」和「史上最盛大昂貴的奧運和世博」!這種花大錢搞門面的政策,完全無法改善廣大貧窮人口的困境,而對中產階級以上的人口來說,也不過是多了點奢華的娛樂,但中國政府樂此不疲!果真是好大喜功、無視人民疾苦的專制政權具體展現!

除此之外,中國各地大量濫建水壩,近年來新建水壩數量佔了世界上的大部分。建水壩會導致嚴重破壞環境生態、地質穩定性、和氣候,同時可能使地震和水災頻率增加,卻只能換來各地一點點發電效益,故中國政府也堪稱全世界最無視於環境生態保護的頭號殺手。

但在此同時,也有些重大建設的推出,令人看到中國政府也有其「慧眼獨具」的前瞻性眼光!比如說:中國目前大力發展綠能科技,在太陽能、風力發電總量上,已經達到世界規模最大。這樣的超前建設是有必要的,也真正有助於節省傳統發電方式所造成的環境成本、能源成本,對人民是真正有利的。

類似的原理也可見於中國故意跳過傳統電話線路的鋪設的階段,反而全力以手機基地台的鋪設為電信建設目標,也是完全正確的。目前中國手機用戶已經是世界最多。這個跳躍發展的原理將來也可能會出現在網際網路的建設方面。無線網路在中國不久的將來就可能迅猛普及。

此外,中國為了防止黃土高原沙漠化,而在華北西部進行大量植栽綠化工程,這也是很正確的做法,除了有助於減少沙漠化和沙塵暴問題外,還可分散東部地區過多稠密人口的壓力,並增加全國糧食生產總面積。

而中國大陸目前已經發展的世界最快的高鐵,則是另一項「方向正確」的重大建設。雖說方向正確,但在執行時手段上,則有可議之處;因為其高鐵規劃,仍是以東部沿海經濟發達區域最優先受惠,西部貧困區域的高鐵網,則必須等到東部網路都建成之後才會開始興建。

目前中國的鐵道科技,已經開始有能力對海外輸出高鐵技術、承攬海外高鐵工程。對中國這樣面積廣大、人口眾多的國家來說,發展高速運輸系統網路絕對有其必要。這個重大交通建設戰略,能使中國逐漸擺脫掉傳統交通建設大量興建高速公路、餵養龐大環境與能源成本於小汽車消費這樣的錯誤發展模式。

在2011年的今天,世界各國當中,高鐵技術最先進的,應該說是日本,其次是法國和德國。台灣的高鐵技術採用自日本新幹線,主因之一就是日本新幹線的技術比起歐美高鐵系統,更符合成本效益。

中國媒體誇稱中國高鐵技術已經世界第一,其實是個過度自我膨脹的認知錯誤,他們只看到中國高鐵車速世界第一的表象,卻沒有深究其背後原因。

事實上,中國日前興建的世界最快速高鐵,是透過「用市場買技術」的交換條件,直接從德國取得關鍵技術,所以中國高鐵能力雖然號稱「自主」,但因為研發、維修等重要的配套技術仍然都仰賴歐日各國,所以中國高鐵技術離真正的自主仍有段不小的差距。

而因為中國是比較晚興建高鐵的國家,且因中國面積廣大,火車里程數大,所以其高鐵願意支付龐大的經濟成本來採用德國人最新且最快的技術,這是很自然的事。在此合約中,德國人透過其高鐵技術從中國取得龐大的利益,德國人也是贏家。

從影響層面講,中國境內的高鐵網一旦建成,將有助於十四億中國人養成公共運輸的習慣,對整個地球的節能減碳,居功厥偉。(印度和美國目前也都有計畫跟進仿效中國的境內高鐵網路建設計劃)

目前中國境內的長程(500公里以上)交通,以飛機為主;短程運輸(100公里以內)以汽車和為主;忠誠運輸(100-500公里)以傳統鐵路和長途汽車並用的方式。未來,當高鐵網路普及於中國之後,受惠最大的是中程運輸的能力大大提高,其次是長程運輸。發展高鐵還對解放軍機動性提升大有好處,使世界各國感受到中國崛起的威脅。這詳見下面的網址。

 

二、「中南半島大高鐵」大大增強中國對南方國家的政經影響力,這可視為中國追求陸權崛起的表徵之一

而中國目前已經透過傳統鐵路和許多周邊鄰國的陸運交通串連在一起,未來則計畫利用高鐵把更多國家串成一串,一起納入中國的政經實力影響範圍之內。像日前新聞報導的,中國正在和寮國、泰國、越南、馬來西亞、新加坡協商,準備把高鐵延伸至中南半島。

假設這樣的「中南半島大高鐵」一旦建成,搭配「東協+3」的區域經貿結構,受惠最大的將是新加坡這個地理要衝的海港城市,因為海運貨物從新加坡港口卸貨後,將能夠更快速抵達中南半島各國、以及中國。但中國本身,所獲的利益,也不容小看。因為這條高鐵將大大加速中國與中南半島各國之間貨物流通的速度。

在此之前,中國以及諸多歐亞陸權國家,事實上已經在進行「陸權抬頭」的戰略規劃。比如同意西方國家興建東起連雲港,西至荷蘭鹿特丹的「歐亞大鐵路」這一重大策略,事實上已可視為陸權國家實力抬頭的前奏曲﹝這條鐵路使內陸型國家受惠最大,比如中亞各國等﹞

傳統上,中國與中南半島之間,貨物受阻於高原地形,運輸速度慢、成本高昂,往往必須透過速度較慢的海運,所以貿易量有限;然而一旦高鐵建成,將來人員和貨物運輸大量採用高鐵的話(目前高鐵規畫主要是用來載人而非載運貨物,但將來勢必會用來載運貨物),中國南方與中南半島將緊密連結成「一日生活圈」;將來某些台商大老闆出差期間居住在廣西或雲南風景優美的小城鎮,卻搭高鐵到河內開會的這種情況,很有可能會出現。

而這些中南半島小國的民生經濟,勢必大量依賴中國,因而其政治立場也更容易受到中國所掌控,中國南方的「朝貢體系」勢必成形。

而廣西和雲南這兩個中國傳統的「邊陲少數民族」地區,將因為中南半島高鐵的建成,成為重要的地理關鍵位置,並成為戰略要地,解放軍的駐軍也會更重視這塊區域。而中南半島邊境的廣西、廣東、雲南各省地方諸侯,其政治勢力也將因此而抬頭,引起北方中央政權的警覺,加深中國南北二大勢力之間的緊張關係。

同時,廣西和雲南這兩地的少數民族,和經濟繁榮的廣東,這三個地方,其族群將更加多元化,因為大量來自中南半島各國的合法與非法移民和打工者,將成為這兩個地區的人口多樣性奇觀;因此,這條高鐵的建成,將導致廣西、雲南、以及經濟繁榮的廣東等三個地區,將如同美國南方各州一樣,共同成為「中國的外來移民集散地」。各種文化的融合與衝突、社會、治安、人權、外交等問題,將考驗著中國與南方各國。

而當初「青藏鐵路」建成時,也引起和中國有領土爭議的印度大為緊張。因為解放軍乘坐火車抵達中印邊境的速度會大幅提升,對鎮壓西藏民運、以及投入對印戰爭都會變得更方便;同理,今天中國境內高鐵網路形成時,也會有類似的好處,將來解放軍如果要在短時間內集結於一處進行對外戰爭,包括對台灣進行登陸作戰在內,都會變得更加迅速。這一點是台灣政府和人民必須高度警惕的。

高鐵網路對中共軍隊作戰能力的提升,絕不亞於目前台灣媒體大幅報導的自建航母以及隱形戰機研發計畫,國人對此必須有所警覺!

三、全球地緣戰略形勢將因高鐵而有深遠的改變,陸權重新取得主導地位,宣告海權時代的終結

目前世界各國,包含日本、韓國、中東國家、中南半島、歐陸國家、南美國家、俄羅斯等....都在積極發展高鐵。世界各國因為高鐵網路普及化,所造成的地緣政治戰略形勢改變,不容小看。十年時間就會有明顯改觀!

在未來50年後,自工業革命蒸氣輪船與船堅炮利以來,已經持續了200年以上的「海權強於陸權」的政治與經濟形勢,將重新跨越臨界點,回到200年前「陸權強於海權」的傳統地緣戰略形式。

而這個分水嶺的開端,就是高鐵會發展到「貨物運輸平均成本低於海運」的日子;從這天開始,貨物運輸由將陸運逐漸取代海運,標誌著新一輪陸權強國時代來臨。

伴隨著全球化政治經濟整合持續發酵,陸權國家雖重新取得優勢,但最終仍必須在空權、外太空競逐...等嶄新領域上投入,才有可能在陸權國家與海權國家的競爭之間取得真正有利的地位。

在未來除非航空科技有突破性的進展,使「飛航運輸成本」能夠大幅降低,不然,這個,「陸權經濟時代」,就會一直持續,直到被,「空權經濟」取代為止。


-----------

相關新聞與評論可見下列:

http://big5.ce.cn/gate/big5/intl.ce.cn/zgysj/201101/07/t20110107_22120050.shtml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10104/KDUD8CXI4LSQM.shtml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1/01/c_12937884.htm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10104/KDUD8Q3562LO2.shtml

 

(本文根據2011-01-12的留言,於01-13 19:16完成改寫)

 

台長: 天光

一個人的咖啡和天光
溫州動車追撞 陸4大報頭版隻字不提

【世界日報╱大陸新聞組北京25日電 】
2011.07.25 02:59 pm

「當局控制不了火車,便控制媒體吧!」兩列動車在浙江溫州追撞,登上海外報章頭版,但是中國主要報章都沒有顯著報導,四份主要報章的頭版隻字不提,卻大篇幅報導中共中央軍委頒授六名上將軍銜。昨日更傳出當局控制電視、網站報導動車事故,並禁止非中央媒體參加鐵道部的記者會。



香港媒體指出,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光明日報及經濟日報等,昨日頭版都是晉升上將的消息,而且版式相當類似,頭版隻字不提前晚發生的鐵路事故。相反,多份在各地區發售的都市報都把事故放上頭版,配以大幅圖片;而遠至日本,四份主要報章也以頭版報導這次動車事故。網民批評當局控制報導是冷血的表現。



一傳媒人士透露,宣傳部要求各傳媒不要派人到現場採訪,而死傷數字以當局發布為準,不得追查事故原因、不得加以評論、不得將事故與高鐵發展混為一談。同時,當局要求電子媒體報導不能太密,各級傳媒亦要管好旗下報章、雜誌及網站。



報導指出,鐵道部昨在溫州一間酒店舉行記者會,各地傳媒大批記者到場等候,但是保安、公安只批准新華社、中央電視台及人民日報的記者參與。其他傳媒的記者在場外等候數小時後,當會場的大門打開,已發現裡面空無一人,白等一場的記者無不氣憤。



另外,列車相撞事故發生後,中央、鐵道部等大批官員趕到當地善後。地方政府在市內的多間五星級酒店預留房間、餐廳,接待到來救災的北京官員。其中鐵道部新聞發布會選在溫州最高端的五星級酒店香格里拉大酒店舉行記者會。對此,網民批評災難發生後,官員竟然還能在豪華酒店「吃得下去,喝得下去」。

【2011/07/25 世界日報】@ http://udn.com/
2011-08-03 21:00:10
版主回應
默客:「7•23」動車事故的救援「羅生門」

新唐人電視 www.ntdtv.com 2011-8-1 11:18

【新唐人2011年8月1日訊】「7•23」溫州動車追尾事故,已經造成40人遇難。在此次動車事故中,鐵道部的驕橫顢頇,再次成眾矢之的。而面對沸反盈天的洶洶輿論,甚至在溫家寶總理親自到溫州事故現場發表講話之後,鐵道部仍然不知進退,作出種種狡辯、企圖卸責,是可忍孰不可忍!

「7•23」事故發生後,胡錦濤當即指示要把救人放在第一位。溫家寶也親自打電話給鐵道部負責人、只說了兩個字:救人。但鐵道部是否做到了「救人第一」?對此,溫家寶7月28日在溫州事故現場強調,鐵道部「要給人民群眾一個實事求是的回答」。

隨後,鐵道部回應「救援結束說」時宣稱:24日「7•23」事故救援中根本沒有宣佈「車廂內無生命跡象,救援結束」(7月28日人民網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5275207.html)。按鐵道部的回應,見諸各大媒體的所謂「救援結束」純屬子虛烏有,是媒體造謠!事實果真如此嗎?

對於鐵道部的回應,媒體記者隨即紛紛公佈視頻和採訪記錄予以駁斥。比如,根據南方電視台編導徐靜提供的視頻,24日上午10時,一位救援人員介紹,「現場的救援人員搜救已經結束,目前主要是清理現場。」徐靜本人在微博上說,後來她多次詢問過搜救人員,對方的答覆就是,裡面沒人了。活的都救出去了!(7月29日《新京報》http://news.163.com/11/0729/04/7A3Q2EDK00014AED.html)而在網上搜索,24日幾乎各大小媒體都報導了,搜索救援已經結束的消息。而與此形成相互印證的是,鐵道部部長盛光祖在24日上午接受央視專訪時也宣稱「救援工作很快就要結束了」(24日央視「新聞30分」http://news.cntv.cn/china/20110724/104112.shtml)。

而央視新聞也在凌晨4、5點多次報導了「救援基本結束」的新聞。比如,7月24日凌晨4時,央視新聞頻道報導,在事故發生到凌晨4時那8個小時裡總共進行了6次人員搜救,「到現在為止,整個人員搜救工作已經結束了。並且這裡已經再也沒有人員體徵的狀況。」凌晨5時,央視再次發出現場畫面報導,確認「截至凌晨四點鐘,整個搜救行動已經結束了。」

與此同時,溫州特警「抗命」才使小女孩項煒伊獲救(莫非這也是假消息?)。眾所周知,小朋友卻是24日下午才獲救的,成為此次事故中最後一名獲救者。

而對於鐵道部否認曾下令「中止救援」的說法,還有更多記者和網友提供證據予以反駁。

那麼,這個問題確實讓人糊塗了。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如果沒有人下命令「中止救援」,那麼媒體上的消息從何而來?難道全國的媒體都不約而同地造謠?倘若如此,建議鐵道部及有關部門狀告媒體好了。如果說,救援指揮部或鐵道部沒下令停止搜救而轉入清理,那麼24日凌晨4點不少救援人員撤離事故現場、大型機械進場清理又是怎麼回事?……諸如此類。

一大堆疑問,深深地折磨著公眾脆弱的神經,誰來給公眾一個負責任的回答?難道這真的成了「7‧23」又一個「羅生門」?讓我們拭目以待。

溫家寶在溫州事故現場強調,「這起事故能否處理得好,其關鍵就在於能否讓群眾得到真相。因此,處理的過程應當及時、準確向群眾發佈信息。」

即使溫總理有此鄭重表態,但老實說,我對此並不樂觀。而根據以往的經驗,這個「真相」恐怕難以等得到。尤其讓人深感悲哀的是,現實的一些做法,恰恰與溫總理的要求相悖,譬如信息的公開和傳播遭遇「和蟹」、屏蔽,以及消息來源受到嚴厲控制,等等。

只是我還是想說,如果連「真相」也沒有,政府拿什麼來挽回公眾對高鐵的信心,又如何挽救不斷流失的民心?

文章來源:作者博客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2011-08-03 21:01: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