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1-11-29 20:44:00| 人氣11,118|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觀點】從「社交的三個不能問」說起,談人類行為模式

推薦 9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西方世界流傳已久的一種不成文社交規則中,有一條是:

對還不夠熟識的朋友,不要詢問或談論下列三種話題:

1.政治 - 例如:我支持國民黨或民進黨、我贊不贊成老農津貼、我贊不贊成ECFA等
2.宗教 - 例如:我信仰哪個教、上帝是否存在...等
3.婚姻、家庭、與收入狀況 - 結婚了沒、有無兄弟姊妹、有幾個小孩、有無男女朋友、交往多久、做什麼工作、一個月賺多少..等等

理由是:

政治、宗教牽涉到個人觀點,容易有立場與信仰差異,談這話題容易引起紛爭。另外,與人交友最好保持開放心胸,即使有不同的政治立場或宗教信仰,應該也要能夠交朋友,然而如果才剛認識就因政治或宗教而爭論,難免影響到後來的交情。

婚姻與就業狀況由於是個人私事,當事人有權保持其隱私,此外,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有些人遇到複雜的情況,一時三言兩語也講不清楚,說了不如不說,說了反而容易給人留下刻板印象。

我的對此的思索心得是:

 

一、【價值觀會自動將人給分群】


當我初次看到這說法時,也覺得很有道理;同時也深覺台灣等地的華人社會,總喜歡初次見面就問人家做哪一行、、一個月賺多少、結婚了沒...是不太妥當,且欠缺隱私權觀念的。但當我長樂大,我越來越能體會為何台灣人初次見面總喜歡聊這些話題,以及為何似乎是年紀越大的人越喜歡問這些...

「社交的三個不能問」反映出人類的「價值觀」會自動將人給分群。政治和宗教,本質上都是一種信仰,都是一種意是形態上的堅持,都具有特定的立場抉擇,也都會引導許多人投入巨大熱情參與其中,也都會因此而使狂熱人士將不同立場者視為異端,而產生不認同感,甚至加以批判或指責,嚴重的話還可能產生加害行為。

至於婚姻、家庭、與收入狀況的個人資訊,則是會使人很輕意在短暫言談間,將對方歸屬到哪個階級。例如,若對方是離婚婦女,則你可能很自然把對方和其他眾多失婚婦女聯想在一起,將她當成其中一員;儘管這個你心目中的「失婚婦女」群體是包含離婚、喪偶、分居...等不同情況的集合總稱,但在對方心目中,她自己只是離婚,和喪偶或分居的婦女,可能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她也許不希望被你在心目中歸類為「失婚婦女」這個群體。

又例如,假設妳是個女大學生,妳想要在網路交友平台找男友,妳遇到對方,他一個名校畢業的大學生,妳問對方家中有無兄弟姊妹,對方回答有一個弟弟和一個妹妹,此時妳知道原來對方是個長子;然後妳可能根據所學過的一點關於家中排行對人的性格影響這類知識,下意識地認定「他是長子,難怪這麼有責任感和上進心」因為根據統計研究,長子通常在學業成積和事業表現上,表現得較好,也比較有擔當,但也同時肩負較沉重的家庭責任,因此而容易養成領導者的穩重與威權性格。然而,也許對方實際上在進入大學以後,表現平凡,還差點被當掉退學,且被同學謠傳說欠缺愛情責任感,不斷拋棄女友;此時,妳根據先入為主的刻板印象,輕易地認定對方是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這就有可能導致妳後來在感情上的悲劇。

因此,當對方在不熟識的情況下就詢問你關於前述的婚姻、家庭、與收入狀況等個人資訊時,你也許會覺得對方帶著一種「打量你」的眼光在問這些問題,同時你可能也會認為對方試圖把你「標籤化」,有些人很不喜歡這樣的感覺,因為他想要維持個人自己的獨特性,不喜歡被歸類、被打量、被貼標籤,這樣的行為模式反映出他的價值觀與行為模式,有可能是偏向於重視個人主義、自由權、和隱私權的。

假設你喜歡在短暫言談中將對方歸類、貼標籤,那你如何將對方歸類、貼標籤,也會反映出你的價值觀、性格、與行為模式;對方也可以根據這些來將你歸類、貼標籤。

例如,如果你逢人初次見面,都喜歡問對方工作情況和收入多少,那對方很可能會本能把你歸類為是個很重視朋友身分地位的功利主義經濟動物;儘管你實際上可能不是如此,但對方有機會從你的觀點中,反向解讀你的一切,並且將你給歸類、貼標籤。

不熟的朋友,談論婚姻、家庭、收入狀況,會有許多潛在的問題產生,所以這也就是為何西方人會發展出「社交的三個不能問」的潛規則,並且流傳經年,歷久不衰。

 

二、【群體主義 與 個人主義】

 

由於在西方社會,一百多年來,「社交的三個不能問」幾乎是一種公認的文化潛規則,是不可顛覆的鐵律,如此使得西方人在面對初認識的異國朋友時,往往給人一種「熱情大方但卻不交心」的感覺。

所謂熱情大方是說,西洋人相對於東方古老文明國度而言,長久以來的文化習慣;例如,西方人很常進行身體上的接觸,包括握手、擁抱、接吻、親臉頰、碰臉頰、吻手、牽手邀舞...把這些當成是一種社交禮儀。這些身體接觸,在東方傳統社會,大多視為是過度親蜜的不理貿舉動。但在現代化浪潮席捲全球之後,越來越多東方人也接受西方世界的社交禮儀。

但由於西方人習慣在初認識的朋友面前,隱藏自己的私人資訊與立場信仰,有的甚至已經很熟識的友人都還會堅持不透露自己的某些私人資訊,故而給人一種「熱情大方但卻不交心」的感覺。如此也導致人的行為模式越來越朝向個人主義的特徵去發展,而不是群體主義。百多年來主要是如此。(但在網路時代,這趨勢有所轉變,詳如後述)

群體主義發達的社會,必然相當重視「交心」的感覺;而彼此「資訊公開透明」往往是一種有助於交心的舉措,因為會給人產生信賴感。而信賴感又能幫助人際間安全感的產生,由此而產生互助合作最重要的基礎。這也是人的性格中「社會性」的最具體展現。所以,這也是為何屬於群體主義文化發達的國度,包括華人社會、東亞社會在內,會喜歡初次見面就問東問西,因為彼此要有足夠的資訊,才容易產生信賴感、安全感,和交心的感覺,也才能夠在未來可能的互助合作事項上(包含工作、娛樂、愛情、婚姻等等),更加平順、更少摩擦、更低誤判彼此風險。

個人主義發達的社會,人與人之間互動,最重視的不是「交心」而是「尊重」;隱私權如同自由權那樣,都被視為是每一個人所應享有的基本人權;當「自由主義」的信念發展到極致時,隱私權、自由權、財產權、人格權...四者結合成為一個完整的整體,而無法彼此分割。每個人有權決定自己的身體要不要裸露、要不要和他人碰觸,而他人也有權決定要不要接受你對他人的身體碰觸、要不要觀看你在他面前的刻意裸露。每個人有權決定自己的居所和物品是否對外開放、是否要讓鄰居或親友參觀。

個人主義國度內,每個人都重視自尊心,每個人都像一座山峰,每座山峰雖然形狀與高低有別,但都各自獨立而完整,每座山峰在局部範圍內,都是海拔最高點;每座山峰各有各的山坡地領域和界限範圍;當界限劃分相當清楚明確時,彼此可以互相尊重,井水不犯河水,如此最能長保相安無事;而群體也因群體內個體間彼此互不侵犯而保持和諧。

群體主義國度內,大多數個人很難成為獨立的山峰,通常只能共同參與構成「群體這座大山峰」的一小部分土石,只能享有一小部分山坡地領域,而且每個人的領域界線,通常也模糊而不明確;儘管如此,群體主義國度內,每個人擁有的山坡地範圍未必會比個人主義國度內的個人更少,(這就好像平均GDP、知識水準、或創造力不見得較低),但因為每個人的「互助合作」本能,使得群體有機會共同創造一座超大山峰。這做共同創造出的大山峰,通常情況下,會比個人主義國度內的個人山峰更高大許多。

群體主義社會的個人,並非沒有自尊心,也不是不重視每個人的隱私權、自由權、財產權、人格權,只是由於重視「交心」和「互助合作」的社會性文化本能非常強大的緣故,因此往往願意犧牲一點點「小我」的基本權利,來共同促成「大我」的集體發展。

現代台灣社會,文化、思想、觀念都長期逐漸西化,因此越年輕的世代,會越重視屬於個人主義文價值觀,諸如隱私權、自由權、財產權、人格權;而老一輩的人往往比較傳統,仍是遵守群體主義的價值觀,包括交心、信賴感、安全感、關懷、互助合作...等等,所以表現出許多世代間在行為模式上與思想觀念上的差異,而有時有所謂「代溝」發生。

這樣的代溝,有時是一種相互學習、共同進步的機會;也有時淪為家庭社會失和衝突的根源。

溝通是重要的。既然有「溝」,就必需要搭建出一個橋樑來做為「通」道。至少要有其中一方願意敞開心胸走向另一方(當然最好是兩方同時都走向彼此),仔細去體會對方的思想觀點、立場、情感需求、利益需求,如此雙方才有建設性對話的可能,也才會真正能解決問題。

 

三、【臉書交友「分群化」趨勢,正在改變全球人類群體行為】

當人類文明進展到現代西方社會的人際交往模式階段,已經因為科技發達而進入網路交友時代。在網路交友平台,由於為了要把人配對搓合,因此須要每個人的基本資料,早期最常見的是包括外表與嗜好上的資訊,例如身高體重、頭髮與眼珠的顏色、最常做的活動...等等,但後來有些平台會希望你提供關於政治立場、宗教信仰、婚姻狀況、家庭狀況、收入狀況...等資訊。

網路交友平台中,後來居上,而廣佈全球者,最具代表性的,要算是臉書了。由於臉書的設計,會使你朋友的朋友很容易變成你的朋友,但他要變成你朋友之前,往往會想要先知道你的一些基本資訊才能決定要不要加你為朋友;有些人希望看到你的照片、有些人希望看到你的塗鴉牆、有些人希望看到你做哪一行、有些人希望知道你的性傾向、有些人希望知道你支持哪一黨或信哪個教...等等,不一而足。如此使得不少人在臉書先天設計的鼓勵下,選擇公佈一部分或大部分自己的私人資訊,包括政治、宗教、婚姻、家庭、收入等狀況在內。

臉書創辦人在回答媒體有關臉書的隱私權設計不便利而引發抨擊時,這麼回答:「現在越來越多人希望公開自己的隱私。」他說出了臉書之所以廣受全球網友歡迎的一個重大秘密。

在臉書交友時代,網路上這種可以一開始就設定是否公佈自己私人資訊的措施,正好彌補了許多西方人前述「交心」的需求。越來越多人習慣把公佈自己的資訊,當成是取得他人信任並吸引他人和自己交朋友的方式。

當全球通用的臉書平台上,幾億人口的交友行為,共同都越來越出現「分群化」的趨勢時;這表示整個地球的社會人文現象,也會出現巨大的轉變。

衡諸人類歷史,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所指的不單是政治版圖,也可以是指文化現象與人類行為模式而言。

啟蒙時代的思想解放、民主革命,以及經濟上的工業革命後,西方人開始發展出現代工商社會,個人主義抬頭,傳統家族村落式的群體主義式微,但在更大的群體層次上,依靠國家認同、民族主義、尊重人權的共同價值觀、法治精神、民主參與精神,而獲得鞏固,並且發展出更強大的群體功能。美國是這種「個體分散獨立而自由,但整個國家社會群體,卻能團結對抗危機」的典型範例。

而東亞社會在跟進西方踏上現代化歷程後,雖然也逐漸西化,接受西方式的「個體分散獨立而自由,但整個國家社會群體,卻能團結對抗危機」的發展方向,但整體而言,仍保有相當高的傳統社會文化色彩。譬如,亞洲第一個現代化文明社會,出現在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日本在國家社會的大型群體層次上,接受了西方的民族國家觀念,發展出強大的國家認同、尊重人權的共同價值觀、法治精神、民主參與精神,因此也相當能夠團結對抗危機,甚至在面對危難時,例如311東北大地震時,還比美國這個正統民主國家典範,更加團結、互助合作、共同對抗災難。

但時至今日,日本仍是世界上最高度顯現群體主義文化特徵的社會之一。日本人的人際互動模式,雖然也尊重個人,但顯然遠比西方更重視「交心」更甚於「尊重」;日本人談生意時,往往先套交情,這一點經常讓西方商人感到不習慣。

台灣、香港、新加坡、韓國、越南、中國...等傳統儒家文化圈,由於現代化歷程較晚,反而將傳統社會中群體主義的文化價值觀破壞得比日本多,也比日本更接受來自西方的個人主義價值觀。話雖如此,這些傳統儒家社會的國度,仍然遠比西方人更加群體主義而非個人主義。當然,在更高的國家社會層次上,這些新興國家在團結對抗危機的能力上,仍然還比不上西方世界,但這個層次的群體行為模式,主要受到國家的文明程度影響,而不是群體主義的文化特徵有什麼不對。

當地球上的眾多新興國家在經濟與綜合國力崛起的同時,全球暖化與貧富差距問題需要各國互助合作,人類顯然在比國家社會都還更高的層次上,發展出更具群體主義特徵的互助合作行為模式。這如同一次大戰之後的國際聯盟、二次大戰之後的聯合國那樣,人類總是在巨大的混亂災難之後,會想要尋求一個組織整合各自分散力量的機制,有效共同解決人類面對的更大挑戰。

另一方面,由於現代社會瞬息萬變,眾人面對的挑戰越來越多,當「政府失靈、市場失靈」同時發生的時候,政府無法有效解決社會大眾關切的問題,於是乎局部性的NGO、NPO(例如慈濟、紅十字會、綠色和平組織等)這類由眾人自願參與的志工組織,有效幫助社會大眾維持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照顧到更多政府與企業力量到達不了的弱勢者,這顯然是屬於一種「中等規模群體主義」(群體規模低於國家社會或族群層級,但高於家族、機構、和村落層級)的興盛之特徵。

臉書上的這種分群化現象,主要表現在「中等」的這種群體規模的快速發展。臉書上,同樣社經地位的人,彼此會透過臉書而更加交流頻繁形成一個上流社會圈子;而在普羅大眾方面,同樣政治立場的人喜歡自己湊成一群,共同替欣賞的政治人物按讚,共同分享資訊和意見;同,並且和不同政治立場的人激烈爭論樣;同樣地,相同宗教信仰的人也喜歡自己湊成一群,共同討論教義或是揪團出席宗教活動;而同學校、同公司、同機關的人在臉書上彼此湊成一群,就更常見了;另外,有共同興趣嗜好的人也喜歡湊成一群,例如藝文界知識份子,往往喜歡和同樣喜好藝文的人湊成一群進行互動,而比較少願意和不懂藝文的人往來;此外,有些人透過臉書上網找男友或女友,他們可以很輕易地第一眼就在對方的基本資訊中,看到對方是否單身、性傾向為何,然後才決定是否要加對方為好友。

筆者本身使用臉書的經驗,讓我親自感受到這種「分群化」的網路交友趨勢,顯然正在緩慢但巨大改變整個社會的人際互動模式。臉書上的分群化,將導致一百多年來地球上「個人主義興盛,地方性群體主義式微,國家層次群體主義興盛」的發展大趨勢,有了根本性的扭轉。「中等規模、局部性的群體主義」正在快速上升,但這未必會阻礙到最基層的個人自由主義發展繼續深化的態勢,也不阻礙甚至會強化國家民族層次的群體主義發展態勢。這種現象顯然不論東方或西方,都是如此。

筆者很容易感受到這種現象背後的社會意義。以寫詩這種人口上屬於小眾的藝文人士為例,有了網路之後,再也不必忍受現實生活中往往知音難覓的孤獨感,而可以不受空間距離的限制,在網路上盡情和詩歌的同好交流,這實在不亦樂乎!這也歸功於「詩群」這個群體主義的誕生與發展。搭配網路,威力無比,「網路詩社群」由此而十分興盛。

分群化的趨勢一旦產生,每一個「群體」的功能就會開始變得更加發達,而對個體的無形影響力和制約力,也會隨著群體規模的擴大而擴大。

比如,在詩的論壇中,留言往往會讓人一眼就看出此人的文字才華程度,也因此導致許多詩的初學者、新鮮人,往往不敢輕易發言表達自己的意見。如此,詩論壇中的「長幼有序、能者多得」現象,自然而然會逐漸形成。詩齡資深的前輩詩人、知名度高的詩人、以及少數才華出眾的後輩詩人,會明顯取得較多的發言注目率,其發言也會更容易受到按「讚」股勵,因此其發言相對而言,也會較有影響力。這是很典型的社會階級發展脈絡。詩人之間,無形中也會產生階級。這種階級不同於一般社會階級是以財富或職業來劃分,而是以知識水準、才華程度、知名度、作品受到群體認可的程度,來作為劃分階級的標準。這樣的階級劃分,自然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是隱性的而非顯性的階級。

以往,我們談到「階級」這字眼時,總帶著社會主義般的批判眼光,因為這似乎違反人類「自由、平等、博愛」當中「平等」的普世價值。但如果我們只是客觀地來看待階級這個社會現象,我們會更理解到,階級並非永遠是違反平等的,有時甚至會促成平等。

譬如,在詩人網路社群,或類似的知識份子小眾網路社群當中,隱性的階級雖然存在,但絕大多數不會依照財富或身分地位來劃分社群內部的階級,如此則隱含著一個強烈的文化訊息暗示:「財富、地位所造成的階級差異,在我們這裡並不適用,我們這裡唯才是尚」。如此,即使你再有錢,只要你寫不出好詩,在詩人社群中照樣沒有人會把你當成是重要的詩人來看待。而即使你再沒錢、再無社會地位,只要你的詩藝或詩論在社群內受到認可,就自然會有不少人尊敬你。

如果我們承認類似詩人或知識份子的小眾社群,經常是推動社會知識與文化進步的菁英種子,那我們應該會樂於見到「唯才是尚」這條規則,作為詩人或知識份子社群內部劃分隱性階級的依據。因為,這條規則會有效率地幫助人們篩選出,哪些新產生的知識見解、詩觀理論、作品創作,是值得社會普羅大眾跟進仿效的。這條規則因此成為一個自然的篩選機制,類似市場經濟上有所謂「一隻看不見的手」那樣;有助於各個分眾社會找到屬於自身的文化擴散模式,而整體社會文明也因此不斷進化。

誠然,必然有些人會認為,在知識份子之間劃分階級,是一種違反平等主義的不道德行徑,也容易陷入菁英主義的迷障,忽略芸芸大眾的多元聲音;這話說得也是沒有錯的。

只是,人類的行為有其社會性的自然發展模式;階級的存在,乃是由於各種內外條件的需求,促成人類自然而然朝這樣的方向去演化;某種程度上這可以視為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經過淨化、昇華過後的文明產物;這種階級劃分的依據準則,也會隨著文明的需求而不斷演化,不斷創造又毀滅各種各樣的階級定義。

同樣地,當階級的存在已經危及整個群體的內部和諧和對外發展能力時,必然就會有另一股主張消弭階級的聲音出現,並且會有某些強有力的領導者帶領處於弱勢階級的大眾,反抗享有既得利益的特權階級,並且重新打造新的階級定義。人類歷史幾萬年來一直如此。階級一直被發展出來,又一直被打倒,然後重新塑造出不同的階級定義,然後又再被打倒....一直循環下去,定義一直改變,階級的劃分依據也一直朝著「真善美」的方向去進化,但文明也一直這樣進化,最終仍會匯歸「法性平等」的大海(一切存在本質上平等的實相)。

今天筆者談論詩人與知識份子的階級,只是想要闡述其如何存在、以及為何存在、能產生怎樣的利弊得失,而並沒有股勵或主張這種現象的用意。至於如果一味採取打倒所有階級的立場,而忽視階級存在的原因和作用,如此粗暴的平等主義,對人類文明直是災難,當然本人也不可能認同。

因此,設法善用菁英主義和平等主義的優點,但避開菁英主義和平等主義的思考誤區,一直是本人所主張、所捍衛、所認同的文明進化方向和文明輪轉方式。

 

(2011-11-29 16:14 初稿)

 

 

台長: 天光

RobertLinch
在傳統社會觀點下
階級存在於社會的每個環節
由於人們需要認同與被認同
在後現代社會觀點下
未來無論是走向分化或趨同
理論無論是探究社群或個人
階級論也許是個簡單的歸類與化約
2011-12-04 23:49:01
版主回應
你好...

後現代社會,比先前所有已知歷史上的時代,都更加強調反威權、反中心論,因此,即使存在階級,也是和古代封建社會那種階級,不可同日而語的。

嚴格來講,世間所有的知識,都是對於「現實真相」的簡單化約;

文字是以圖象符號來指涉萬事萬物之後,經由圖象逐漸簡化成化約的線條或字母而形成。文字本身就已經是對「意義」的簡單化約,更何況是建立在文字這個基礎上的「知識」?

階級的存在,就好像市場的存在、資本的存在、權力的存在、教條的存在...等等那樣,很多人不喜歡它,但它確實就是存在。而且,它也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被消弭的。

共產主義者把資產階級打倒了,表面上,所有人全都成了無產階級,應該沒有剝削了。但其實,共產黨官僚幹部自己就變成了一個新的特權階級,繼續剝削著廣大的無產階級。

其所剝削者,非僅有形的物質財富,更是基本人權、思想的自由、社會公義、公平的發展機會、生活方式的選擇權、實踐生活的勞動成果...。

打倒階級的力量,本身必然會衍生出製造另一個新階級的力量;這是一個雞生蛋蛋生雞的自我循環。除非連打倒階級的力量都沒有,世間才可能有無階級的狀態。(到目前為止,這種狀態僅存在於精神世界,而非現世世界)
2011-12-06 20:56:16
小小
這篇我看了很多遍也很多次,總算是看完了而且有看進去~

或許前半段文章可以歸類成兩個字『尊重』。
到一個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尊重那邊的文化,或許更精準一點是尊重個人的隱私。

至於後半段的社會階級分化以及小群體,我想我社會歷練不足可能還不明白吧。
只有看懂文章內容但卻無法提出自己的看法。
2011-12-27 00:39:44
版主回應
「尊重」是不分古今中外,人與人交往最重要的態度之一。

「尊重」之前,往往需要先有「對異己的同理心」,就是要能體會對方的想法,然後才知道要如何尊重對方。

譬如說,日本人吃拉麵發出呼呼聲,表示吃得很高興,這是種禮貌,但台灣人對此很不習慣。

如果日本人請妳吃拉麵,而妳不發出呼呼聲,他或許以為妳覺得不好吃呢!

出於同理心,也尊重其文化的緣故,此時,妳吃拉麵就可以發出呼呼聲了。
2011-12-27 20:58:55
小小
一直覺得自己好像有哪裡打錯字,總算是發現了。
應該是"斷斷續續看了很久也看了很多遍。"
2011-12-27 17:57:05
版主回應
我可以了解的。謝謝妳特別更正! :)
2011-12-27 20:59:3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